欧拉羊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甘南大辞典》
唯一号: 292634020220001161
专题名称: 欧拉羊
文件路径: 2926/02/object/PDF/290010020220000002/001
起始页: 0767.pdf
专题类型: 动物
产地: 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黄河第一弯曲部。
分布: 玛曲县欧拉、欧拉秀玛、尼玛、木西合乡。

专题描述

属于藏系绵羊的一个地方类群。是野生盘羊(大头弯羊)与甘南藏羊在欧拉山地区交配的后代,后人以“欧拉山”命名为欧拉羊。欧拉羊是草地型藏羊中以产肉为主、肉皮毛兼用的一个地方类型。其产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黄河第一弯曲部,主要分布于玛曲县欧拉、欧拉秀玛、尼玛、木西合乡,总数约18万只,欧拉和欧拉秀玛两乡是欧拉羊的中心产区,饲养量为7.7万只。欧拉羊在严酷的高寒生态环境下,心肺器官功能较强,呼吸、脉搏频率较快,加之红血球、血红蛋白量较高,能附着大量氧气,对高寒缺氧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但对生态环境条件的改变非常敏感。欧拉羊耐寒怕热,喜干忌湿。比其他类型藏羊毛少皮厚,皮下及内脏器官周围能储积大量脂肪,加之粗毛中丛生绒毛,形成比较稳定的绝缘保温层,因此,对严寒气候适应能力较强,母羊在气温-25℃左右的风寒露天产羔,稍加护理,羔羊便不致冻伤冻死。但夏天天热时,在海拔较低的滩地和谷地放牧往往喘息不止,不愿采食,对低湿的草场、暗潮的棚圈,则很难适应。欧拉羊体质结实,肢高体大,背腰较宽平,胸深,后躯发育好,十字部略高于体高。头稍狭长,呈锐三角形,成年羊额宽与头长为1:1.72,鼻梁隆凸,眼廓微突,耳较大,多数具有肉髯;公羊前胸着生黄褐色"胸毛”,而母羊不明显。公羊角粗而长,呈浅螺旋状向左右平伸或稍向前,角尖向外,角尖距离较大,母羊角较细小。以1308只羊来统计分析,有角者1197只,占总数91.48%,无角11°只,占总数8.42%,公羊有角比例比母羊高5.48%。欧拉羊是典型的肉皮毛兼用型羊种,毛以绒毛为主,被毛较短,死毛多,产毛量低。体侧被毛多数无毛辫结构,绝大部分个体毛中都有干死毛。头、颈、四肢和腹下着生刺毛且多为有色,以黄褐色为主,纯白羊极少。公羊前胸着生较长的褐黄色胸毛。以1308只羊来统计,纯白色占0.84%,体白占6.57%,体黄褐占73.17%,体黑(含花、黑、沙)占19.42%。成年公羊平均体重75.85公斤,体高72.33厘米,体长76厘米,胸围101.97厘米,胸深41.67厘米,胸宽25.20厘米,十字部高79.04厘米,管围9.33厘米;成年母羊平均体重58.51公斤,体高69.81厘米,体长73.19厘米,胸围93.89厘米,胸深39.83厘米,胸宽23.5厘米,十字部高74.04厘米,管围8.90厘米。州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1996年制定了《欧拉羊•甘肃省地方标准》DB62/T490—1996,2002年对该标准进行了修订,现有标准为 《欧拉羊•甘肃省地方标准》DB62/T490—2002。

知识出处

甘南大辞典

《甘南大辞典》

甘南大辞典所收录的辞条,仅限与甘南州有关的内容。本辞典依据“事以类聚”原则,按照职能和专业分工分类,共分为历史地理、自然资源、党派群团、政法军事、科教卫生、文体旅游、农牧林业、建设环保、工业交通、电信邮电、财经商贸、民族宗教、综合、人物等14个类目。按前言、凡例、分类目录、正文、附录、后记排列。分类目录中,同类辞目按相近程度排列,有的以时间先后为序,或者两相兼顾。本辞典所收辞条,大部分从甘南州已正式出版的史、志及专业性资料中搜集整理,由州直各部门、各县(市)审定征求意见稿。限于资料、数据搜集难度大,一部 分断限至2006年,一部分延伸至2011年。在辞条正文中均有说明。

阅读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