雹灾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甘南大辞典》
唯一号: 292634020220000264
专题名称: 雹灾
文件路径: 2926/02/object/PDF/290010020220000002/001
起始页: 0133.pdf
专题类型: 气候、水文

专题描述

雹灾州境为全省冰雹较多地区,在全国仅次于唐古拉山周围地区和大雪山两侧的多雹区,与青藏高原的多雹区连成一片。州内各地年平均降雹日数牧区多于农区,西北部多于东南部,以郎木寺、玛曲、碌曲最多,年平均为13-16天;其次是合作、夏河、临潭年8—11天;迭部、卓尼年5-6天;舟曲最少,年平均不足2天。年最多冰雹日数玛曲多达24天;郎木寺、合作22天。降雹时间一般在4—10月,个别地区3月份亦有出现。其中5—8月出现频繁,是州境内主要的降雹季节。6—8月的冰雹对农牧业生产的危害最严重,尤以6月为最多,出现频率占全年的21%-46%,其中舟曲占46%;合作、夏河占30%左右;其余各地占20%以上。州境冰雹移动走向大多从西北向东南移动。主要移动路线每年大致相似,故有“雹走老路”的说法。据调查分析,境内有3个冰雹的主要源地:发源于青海东部,州境北界的达加莱山、阿尼念钦山,经合作、临潭进入卓尼县一线。此线每年6月冰雹最多,5、7、8月次之,对春播作物危害严重;发源于卓尼、迭部县交界的光盖山、泰乌杂矩山脉和岷日杂矩山脉,向东南方向移动,消失或进入舟曲县。此条线活动较少,每年以5、6月较多,对夏、秋田作物都有一定的影响;发源于本州西南部的西倾山、积石山,经玛曲东移消失或从东南出省,此条线冰雹活动最频繁,强度一般比较弱,以5—7月最多,8—9月次之,对牧畜业有一定影响。冰雹虽然出现时间范围比较小,时间也不长,但一般来势猛,强度大,出现时常伴有大风、暴雨、强降温和强雷电现象,常给农牧业生产以及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

知识出处

甘南大辞典

《甘南大辞典》

甘南大辞典所收录的辞条,仅限与甘南州有关的内容。本辞典依据“事以类聚”原则,按照职能和专业分工分类,共分为历史地理、自然资源、党派群团、政法军事、科教卫生、文体旅游、农牧林业、建设环保、工业交通、电信邮电、财经商贸、民族宗教、综合、人物等14个类目。按前言、凡例、分类目录、正文、附录、后记排列。分类目录中,同类辞目按相近程度排列,有的以时间先后为序,或者两相兼顾。本辞典所收辞条,大部分从甘南州已正式出版的史、志及专业性资料中搜集整理,由州直各部门、各县(市)审定征求意见稿。限于资料、数据搜集难度大,一部 分断限至2006年,一部分延伸至2011年。在辞条正文中均有说明。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