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潭西道堂启西小学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甘南大辞典》
唯一号: 292631020220000308
机构名称: 临潭西道堂启西小学
文件路径: 2926/02/object/PDF/290010020220000002/001
起始页: 0493.pdf
地址: 临潭县城关西凤山脚下
后置机构: 临潭县城关回民第一小学
起始时间: 1890年

机构描述

临潭西道堂启西小学1890年建校,为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第一任教主马启西创建,最初为私塾,后改建为小学、女子小学、普通小学,现更名为临潭县城关回民第一小学,位于临潭县城关西凤山脚下。该校在民国时期创办少数民族女子学校教育,在当时的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开了先河,在国内享有极高的声誉,影响广泛而深远,是甘南州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代表和典范。1919年,随着西道堂农林牧副渔和各项事业的发展,穆斯林儿童的不断增多,西道堂总结办学经验,学习和借鉴先进的办学模式,聘请当地汉族著名的学者担任校长和教师,扩大校舍面积,使用民国初期教育部门设编的统一教材,课程设置同于教育部门的规定,并加授阿拉伯语。1920年,西道堂将启西小学正式改名为“临潭普慈小学”,在原有基础上扩大学校规模,提高整体教育水平和质量,班级、课程设置更具合理和规范,最多时学生人数逾百人。1922年,西道堂捐资万两白银,购置土地,扩大校园面积,新修校舍,并将“普慈小学”改名为“临潭旧城私立第四高小”。学校在办学时提出:“学校面向全县学龄儿童招生,不分地域、民族、宗教派别。一切费用,皆由西道堂支付。家庭贫困的学生免费入学,课程设有国语、算术、史地、公民、英语及音体美等。”其办学能力步入和达到了正规教学的水平。1929年学校毁于地方兵乱。1932年,西道堂倾以巨资重建第四高小,学校建成后,转为公办性质,改名为“临潭县立旧城第二小学校”,学校的办学规模和水平有了更大的发展,学校的费用仍由西道堂承担。1943年,西道堂在“临潭县立旧城第二小学校”的旁边创办了“临潭旧城西凤坪私立启西女子小学校”,广招全县学龄女童,制作统一校服,免费入学,免费发放课本用具。把“开发边疆教育、发扬西北文化”和“启发西北妇女教育”作为办好学校的宗旨和追求。后两校合二为一。

知识出处

甘南大辞典

《甘南大辞典》

甘南大辞典所收录的辞条,仅限与甘南州有关的内容。本辞典依据“事以类聚”原则,按照职能和专业分工分类,共分为历史地理、自然资源、党派群团、政法军事、科教卫生、文体旅游、农牧林业、建设环保、工业交通、电信邮电、财经商贸、民族宗教、综合、人物等14个类目。按前言、凡例、分类目录、正文、附录、后记排列。分类目录中,同类辞目按相近程度排列,有的以时间先后为序,或者两相兼顾。本辞典所收辞条,大部分从甘南州已正式出版的史、志及专业性资料中搜集整理,由州直各部门、各县(市)审定征求意见稿。限于资料、数据搜集难度大,一部 分断限至2006年,一部分延伸至2011年。在辞条正文中均有说明。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