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味雪诗存;味雪诗逸草》 图书
唯一号: 292620020220001139
颗粒名称: 前言
页数: 3
页码: 1-3

内容

存世一百多年的临潭(古称洮州)著名诗人陈钟秀的诗集《味雪诗存》第三卷,经过临潭县档案局的悉心编辑、校注,就要付梓,展示于世人面前。我作为该诗卷真迹的保存者、陈钟秀先生的玄孙女婿,对临潭县档案局工作人员积极搜集、整理、编研并努力出版地方文史资料的精神和做法,特表示深深的谢意。
  一百多年来,陈钟秀先生生前所著《味雪诗存》四卷广传于桑梓,久享传诵盛誉。他的许多诗词被《洮州厅志》、《临潭县志稿》、《临潭县志》、《洮州诗词史话》等地方史志及众多文史作者转载、引用。但将其残存的诗作全力捜集整理出来,这是第一次。可以说,这是地方文史工作的幸事、好事。
  我能保存这卷真迹,那是十年前的事。2001年元月,岳父陈宗器(陈钟秀先生之曾孙、原临潭一中教师,生于1921年)辞世之际,将遗存之《味雪诗存》第三卷留给了我,嘱我妥为保存,并希望有机会时展示于世。今天,岳父老大人的这一嘱愿实现了,我想这也是陈钟秀先生的遗愿。如果他们祖孙亡灵有知,是会含笑九泉的。
  先生之陈氏一门,祖居临潭新城四百年,是临潭知名的书香门第。据岳父讲,其祖籍在临潭东路梨园村。清康熙年间,其上太祖陈俊杰考取优贡,供职洮州厅署,娶新城西街曹氏女为妻,遂居家于新城西街,历时至今。陈钟秀先生是居家新城后的第六代,至我妻陈成辈已经十代。其祖上历代以文墨传家,贫中求学,或供职国家,或开学授徒,辈辈不辍。钟秀先祖,字辉山,号沧一老人,清贡生。同治兵乱前,供职洮州署学。据《洮州厅志》载,曾任岷州学正。大约生于公元1800年前后,76岁时卒于新城。详细享年事迹因家乘谱牒毁失于清同治兵匪战乱,已无法详考。先生所著《味雪诗存》也已四失其三,仅存的第三卷已成为家史文墨的唯 —资料。
  对陈钟秀先生的诗文,先人早有切实的评论。我以为与其说是文采卓异的诗词文章,倒不如说是他生活历程的如实记载。先生生逢乱世,其诗作反映了当时民生情况,特别是社会底层知识分子的境遇,也充分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先生之诗是写给自己的,为此敢直笔现实,直抒胸臆。恰是在这小小的诗人空间,使我们了解到了当时社会之窄阔,民生之辛酸困苦。临潭清末进士包永昌先生说,陈钟秀先生久归道山,"其存心之正,束身之严,语言之温和,志行之高洁”,使人常往来于胸中而不能释。这是十分中肯的评价。在先生的诗词中,我们见不到往常一些诗词奉迎权贵、仰捧王章的词语。这不正是先生人品行为的可贵之处吗!先生也于无意间在诗作中给自己留下了一篇篇传记、谱记。作为家史资料,真是据事直书,兴替真切。
  这次刊印的,还有新搜集到的《味雪诗逸草》一卷。这是一卷失于传诵的诗稿,有诗八十一首。详读其诗,内容不在《味雪诗存》第三卷之中。从其卷名中的“逸草”二字看,除了避世隐居之意外,可能就是逸出《味雪诗存》四卷之外的名称。此论是否恰当,还有待读者、有心研究的仁人判断。
  先生诗稿之失,令人扼腕叹息。但是真的散失已灭,还是散落别处,尚不得知。多年来民间有手抄本传阅,我想既有抄本,或许还有其本。我衷心希望后一情况存在。倘他日其散失之卷复见,使四卷诗篇完整如初,那将不仅是先生之意愿大存的又一幸事,也是地方文化的一大幸事!
  张尊荣
  二〇一一年八月识

知识出处

味雪诗存;味雪诗逸草

《味雪诗存;味雪诗逸草》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著名诗人陈钟秀的诗集《味雪诗存》第三卷,经过临潭县档案局的悉心编辑、校注,就要付梓,展示于世人面前。还有新搜集到的《味雪诗逸草》一卷。这是一卷失于传诵的诗稿,有诗八十一首。详读其诗,内容不在《味雪诗存》第三卷之中。从其卷名中的“逸草”二字看,除了避世隐居之意外,可能就是逸出《味雪诗存》四卷之外的名称。此论是否恰当,还有待读者、有心研究的仁人判断。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