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江淮遗风与龙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62002022000098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江淮遗风与龙神
分类号: G127.42
页数: 3
页码: 753-755
摘要: 明洪武三年,洮州从元归入明朝版图,明洪武四年置澡州军民千户所;明洪武十二年洮州十八族番酋三副使反明,占据纳鄰七站之地。朱元璋命征西将军沐英率军征讨,又命李文忠统筹军事。沐英到旧城,反军逃遁,明军追击,败西番于土门峡,取甘朵,擒获土官阿昌失纳,继而平纳鄰七站,生擒番酋三副使瘿嗉子等,“拓地千里,俘男女二万,杂畜二十余万乃班师”。同时筑城于“洮河之北,东陇山之南川”(今新城),并升洮州军民千户所为洮州卫军民指挥使司,辖五个千户所,归陕西都司管辖。朝廷下令将南京、安徽、江苏的汉人迁来洮州戍边屯田,史载:“移京无地农民三万五千户于诸卫所。”
关键词: 地方文化 民间文化

内容

明洪武三年(1369),洮州从元归入明朝版图,明洪武四年(1371)置澡州军民千户所;明洪武十二年(1379)洮州十八族番酋三副使反明,占据纳鄰七站之地。朱元璋命征西将军沐英率军征讨,又命李文忠统筹军事。沐英到旧城,反军逃遁,明军追击,败西番于土门峡,取甘朵,擒获土官阿昌失纳,继而平纳鄰七站,生擒番酋三副使瘿嗉子等,“拓地千里,俘男女二万,杂畜二十余万乃班师”(《明史•沐英传》)。同时筑城于“洮河之北,东陇山之南川”(今新城),并升洮州军民千户所为洮州卫军民指挥使司,辖五个千户所,归陕西都司管辖。
  明代洮州卫建立后,以聂伟、陈晖、杨林、孙桢、李聚、丁能6人为洮州卫军民指挥使,以后便实行汉、番、蒙、回共管地方事务的政策,随沐英西征而来的汉人陈晖、金朝兴、敏大镛等6人为指挥。朝廷下令将南京、安徽、江苏的汉人迁来洮州戍边屯田,史载:“移京无地农民三万五千户于诸卫所。”洮州群众至今传说其祖先是从南京紵丝巷迁来的,每年春节闹社火秧歌首先就唱:“正月里来是新年,我的老家在江南, 自从来到洮州地,别有天地非人间。”
  永乐元年,明王朝又命李达镇守洮州,李达是安徽凤阳府定远县昌义乡人,镇守洮州后一直未归,殁后葬于新城大石山下,其墓“李家坟”至今留存。南京紵丝巷人金朝兴、金鼎兴、金建兴,随沐英平叛来洮,后金朝兴征云南时阵亡,金鼎兴、金建兴定居洮州,世袭洮州卫指挥。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1938年在考査洮州时日记中写道:“此间汉回人士问其由来,不出南京、徐州、凤阳三地,盖明初以戡乱来此,遂占田为土著……若赵、若马、若杨皆自谓南京紵丝巷人,此间有民歌云'你从哪里来?我从南京来,你带的什么花儿来?我带的茉莉花儿来。洮州无茉莉花,其为移民记忆中语无疑也。”
  明代江淮遗风,在临潭城乡随处可见,撰写于1940年的《临潭县志稿》载:“洮州妇女’足趾上翘,鞋之式如之,即古所谓凤头鞋也',幼女发束双辫,垂于两肩,过十岁则一辫垂背,即嫁则束为高髻……新妇服饰格外艳丽,系银制抹额(俗名勒子),耳后插银花数对,髻上有银压簪,髻前插银牌垂珠之翠珥(俗名挑牌)。……衣必彩缎,袖及边缘,均绣花,下衣垂裙,项带银圈,胸垂银牌,均有铃铛下垂,配以牙签等物。行动则锵锵带礼。”顾颉刚先生在西北考査日记中写道:“至岷县足渐大,至临潭则更修长,其履尖上翘,所谓’凤头鞋’也。头上云髻峨峨,盖皆沿明代迁来时装束;经行人丛中,如入博物院,亦此生一快事。”
  从服装服饰,到日常用语;从节日神事,到民间民居;从跑旱船、扭秧歌、十八龙神进城赛会,到提灯会、焰火会、纸马舞等无不打上明代江淮遗风的烙印。
  临潭十八龙神,始于明代。据史料记载,明太祖乙酉洪武二年(公元1369)八月,朱元璋从统一全国的战略需要出发,表彰和激励有功将士,钦定功臣位次,敕命在江宁东北的鸡鸣(笼)山建立功臣庙,供奉徐达、常遇春、李文忠、胡大海、康茂才等21人,“死者肖像祀之,生者虚位以待”。在全国统一后,明太祖朱元璋将开国功臣敕封为“神”,敕命全国各地立庙祭祀。
  顾颉刚《西北考察日记》中指出:“临潭十八乡有十八龙神,其首座曰'常爷',即常遇春,其他亦并明初将领;但有足迹未涉洮州者,而如沐英立大功于此者转无有。盖此间汉人皆明初征人之后裔,各拥戴其旧主为龙神,以庇护其稼穡,与主之职位大小、立功地域无与也。”著名史学家王树民先生也在《陇游日记》中说:“明初于洮、岷一带曾大举屯田,其中当多常(遇春)、胡(大海)之部下,积久遂潜移默化,变为与此地方具有休戚关系之龙神。”
  对十八位龙神,民间还有不同说法,冶力关池沟常爷庙封神碑上所载与上表不同的有三位:敕封祥眼赤沙都大龙王淮安侯华云龙;敕封镇守西海感应五国盖国大郎都大龙王武殿章;敕封金龙龙洞宝山小吉龙王黔宁王沐英赐名文英。
  洮州十八龙神、庙宇、青苗会规模、马路列表

知识出处

临潭县志

《临潭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临潭县志(1991-2006)》做到了把握原则、客观真实,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遵循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秉笔直书,客观记载,突出了详近略远,着重反映了1991至2006的16年中取得的突出成就,脉络清楚,重点突出,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篇目有所创新,突出了地域和资源特点,彰显地方文化,突出地方特色,使志书具备了很强的资料性、科学性、可读性和学术性。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潭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