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三 广播 影视 新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620020220000950
颗粒名称: 卷三十三 广播 影视 新闻
分类号: G22
页数: 9
页码: 653-661
摘要: 临潭县广播电视管理局2002年更名为“临潭县广播电影电视局”,是县政府的职能部门,为正科级事业单位,下设副科级广播站、副科级有线电视台、社会事业管理股、电影发行放映股、新闻宣传股、广播电视调频发射台、局办公室、财务室、收发室、有线电视网络服务中心等10个股室,16个乡镇级广播电视站,137个村级广播站(室)。管理全县的广播电视建设、网络设计、影视产品的发行、监督、宣传和事业管理工作。从事广播电视工作人员66人,正式职工4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9人。有线电视台自收自支人员35人,亦工亦农8人。22个点“村村通”建设任务于2005年11月初动工,12月28日全面竣工,22个“村村通”建设点运作正常,入户率达到了63%。
关键词: 广播事业 影视事业 新闻事业

内容

临潭县广播电视管理局2002年更名为“临潭县广播电影电视局”,是县政府的职能部门,为正科级事业单位,下设副科级广播站、副科级有线电视台、社会事业管理股、电影发行放映股、新闻宣传股、广播电视调频发射台、局办公室、财务室、收发室、有线电视网络服务中心等10个股室,16个乡镇级广播电视站,137个村级广播站(室)。管理全县的广播电视建设、网络设计、影视产品的发行、监督、宣传和事业管理工作。
  从事广播电视工作人员66人,正式职工4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9人。有线电视台自收自支人员35人,亦工亦农8人。
  第二节设施建设
  一、广播事业
  1993年8月,临潭县浆红坡调频广播转播台发射机功率增加为100瓦,调频频率中央台95.40MHZ、甘肃台91.40MHZ。2003年9月14日,浆红坡调频台完成300瓦电视发射和自立塔配套建设任务并开通运行,省广电局工作组科技处徐富海处长7月下旬对转播台工作进行了调研。转播中央电台一套、甘肃省电台一套、甘南电台共三套节目,调频频率分别为95.4兆赫、91.4兆赫、105兆赫。覆盖全县卓洛乡、长川乡、术布乡、古战乡、羊永乡、流顺乡和城关等乡镇,并覆盖邻县部分乡,覆盖人口8.33万人。
  1994年,省广播电视厅投资安装100瓦调频广播转播机2台,安装调试费2万元。至1994年底,农村有线广播至乡广播专线65杆公里,乡以下广播线路38杆公里,广播覆盖率为32%。县广播站日平均播出4小时,其中自办节目每天20分钟,县广播站广播节目通过广播专线和调频转播台送传到城关等7个乡镇。1995年3月28日至31日,全县广播人口覆盖率为32.5%。1996年国家两部一委解决100瓦中央和省广播调频发射机各一部,同年投入使用。1998年县城广播覆盖人口&33万人,覆盖率为57%。
  2000年全县有各级各类台站135个,其中县级转播台(浆红坡)1个,乡级广播电视18个,村级广播电视室116个。拥有无线发射广播电视设备170多套,总发射功率达0.663千瓦。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套节目和省人民广播电台节目,广播覆盖人口10.33万人,覆盖率为71%。
  2003年9月14日,临潭县浆红坡调频台300瓦调频广播顺利开通。这是继“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之后,临潭县广播电视工作的又一大事,顺利完成了三台300瓦广播发射的安装调试工程建设任务。2005年,全县广播实现了 “西新工程”“三满”运行播出,实现了停播率为零的目标。
  二、电视事业
  至1994年底,临潭县建立电视台差转台6座、卫星地面接收转播站12座、村级地面站2座、系统外地面收转站1座,电视覆盖人口9.72万人,覆盖率达到70.5%。村级有线电视站2个,通过“村村通”工程建成地面卫星接收站135座,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0.98%。全县有线用户有3740户,入户率为9.2%(其中县城2400户,新城500户,古战200户,冶力关360户,羊永180户)。
  1995年3月,县广电局与国营兰新无线电厂签订合同,由广电局提供有线广播电视技术总体方案,由国营兰新无线电厂提供设备及架设安装施工。工程总体规划及总体技术方案,选用意大利“乐华牌”450MC干线,采用国家定点生产厂家450MC部件,接收转播中央一台、二台,云南台,贵州台,山东台,浙江台,四川台,西藏台,新疆台,甘肃台,自办节目一套,共计11套电视节目,并开通一套广播调频节目。于1995年4月开工,11月中旬完工,开通1000户有线电视用户。1995年3月28日至31日,对全县广播电视基本情况作了调査,全县电视人口覆盖率为70.5%。有电视机4723台,收音机2415台,录音机4041台,平均5.86户人家拥有一台电视机,34人拥有一台收录机,本县电视机普及率最高的乡是城关镇,每4户家拥有一台电视机。冶力关乡的关街村每2户人家有一台电视机,拥有电视机最少的是龙元乡,全乡只有32台电视机。龙元乡草场门村没有一台电视机。本县有线广播入户率及有线电视入户的覆盖均为空白。同年,有线电视第一期工程于4月下旬动工,县政府投资3万元,首次安装有线电视用户500户,电视图像、伴音效果良好。第二期工程于是年7月1日开工。广播电视报发行工作临潭县连续5年被甘肃广播电视报社评为先进集体。
  1996年,临潭县城关地区有线电视台建立。1997年,县城有线电视用户1400户。1998年县城有线电视用户1600户,全县共有电视转播台61座,其中乡级23座,村级36座,电视覆盖人口11.39万人,覆盖率78.71%。12月28日,甘肃电视台上星,城关电视转播台和县有线电视台、新城、冶力关有线台转播甘肃台节目。新建了冶力关有线电视台,发展用户200户,开通了八套电视节目。羊沙乡甘沟村是集体办广播电视的典型村,他们自筹资金1万元,购买了直径2米的抛物天线、3瓦发射机,转发中央一套节目,自己维护管理,停播率低,同时还自筹资金拉小片广播。
  2000年,全县有线电视用户网络总长15公里。设有县有线电视台,卓洛、古战、新城、冶力关为乡级有线电视站,用户3500户。无线发射转播中央台一套电视节目、省台一套电视节目,县有线电视台传输13套节目(乡级有线电视站8套节目);电视综合覆盖人口13.7万人,覆盖率93.41%。同年6月26日,最后一批25座设备到位,“村村通”广播电视任务基本完成。
  2003年,在新城镇、冶力关镇建成乡镇广播电视台站办公楼,并相应开办了乡镇级有线电视业务及广播转播业务。其余16个乡级广播电视台(站)都是用小功率发射转播中央和省地电视、广播节目,办公地点均由乡政府提供。新购置了四台“3568”数字加密频道,提高了节目传输的质量,增加了节目的套数,开通了新闻频道。
  2004年,租用电信系统光缆线路,建成甘南州至临潭县光缆传输网,甘南电视台1、2套节目传入临潭县,城关地区广大电视用户能看到州台节目,同时将临潭县自办台节目通过光缆线路回传到州局,县自办台节目可传到全州7县1市,扩大了电视覆盖面。同年完成全县网络4.5公里干线和6.1公里支线的光缆改造任务,建成750MH双向传输光缆网,完成了县城网络光纤改造,并交付使用。电视信号明显提高,电视节目由原来的20套增加到30套。
  2006年,改造城关地区光电混合线路6.8公里,增设安装、更换电视信号放大器8台,播出机房调制器6台(套)。
  三、“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
  1999年5月19日,县政府成立了“村村通”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财政局、扶贫办、计划委、政府办公室、广播电影电视局的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办公室,开展日常工作。是年8月5日,第一批“村村通”广播电视设备在新堡乡窖头村等10处安家。截至12月15日,共安装“村村通”项目地面站31座,其中乡级4座,村级23座,有线前端4个。“援藏建设”工程建地面站40座,其中乡级6座,村级34座,共消除盲点71个,完成了1999年“村村通”建设任务。
  22个点“村村通”建设任务于2005年11月初动工,12月28日全面竣工,22个“村村通”建设点运作正常,入户率达到了63%。广电局自筹资金18.2万元,对冶力关镇广播电视站网络进行了升级改造,该工程全部采用1310NM光发设备和SOR700系列双向光接收设备;完成全镇主杆4.4公里、地埋支线4.5公里的光纤改造工程任务,增加前端接收设备17套,使电视节目由原来的11套增加到28套。2006年2月10日,成立了 “村村通”工程验收领导小组。
  1991-2006年临潭县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情况一览表
  四、电影
  1991年至1993年,电影公司和影剧院单位分设,财务单独核算。1993年临潭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与临潭县影剧院合并,财务统一管理,名称不变。属于副科级事业单位,后改制为企业。1995年电影放映主要由个体户租借电影公司设备、片源放映。1996年成立了陈旗、三岔、店子、新城、古战个体电影放映队。1997年冶力关、术布成立个体电影放映流动队。1998年成立了临潭县电影发行放映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改制前管理体制按照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模式来运行,工资制度也套用事业单位工资制度,企业改制时设置国有股77.2万元,占总资本的63.8%,职工个人股为6万元,企业法人股为32万元,国有资产为职工配股6万元,总资本为121方元。
  2002年6月25日,县上成立了“2131工程”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常务副县长任组长,县广电局局长任副组长,县发改委、财政局、文体旅游局等部门负责人任组员,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广播局。制定了《临潭县农牧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实施方案》。临潭县于2002年6月15日正式启动“2131”电影放映工程。2003年9月28日上午9点在兰州金城宾馆签订甘肃省“西新(2131)工程”农村电影放映车责任书。当日下午3点,在省政府礼堂前举行“甘肃省’西新(2131)工程'农村电影放映车赠车仪式”。2002年6月至2003年,放映队到全县19个乡镇111个行政村进行巡回放映,共放映红色经典爱国主义、科教等影片670多场(次),观众人数达10.9万人(次)。2005年共放映980多场(次),观众人数达18.1万人(次)。2002年在全县企业改制中,电影公司改制由广播电影电视局直接领导,电影公司牌子保留不变,采取业务与经营分离的方式运作。2006年3月1日组建了“县流动放映队”和“乡镇级电影放映队”。
  第三节彳亍业管理
  1995年,配合文体局、公安局、工商局等部门,共清查出翻录、无准放卡录像带56盘。1999年,县“村村通”办公室先后在县上和新城举办了两期乡站、村、室值机人员培训班,共培训人员72人(次),并为各站(室)制订了《乡(村)级广播电视站(室)管理办法》、《广播电视“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值机人员操作规程》等制度。为了保证长通久通,组建了“临潭县广播电视维修中心”。建立了“村村通”“援藏资金”广播电视工程详细档案。制定了《调频广播安全播出制度》、《防火防盗制度》、《稿件审批制度》、《新闻行业管理制度》、《值班人员责任追究制度》、《安全播出管理暂行办法》、《临潭县广播电视设施管理条例》、《临潭县电影管理条例》、《广电条例》、《甘肃省广播法律法规汇编》等法律法规。值机人员实行24小时值班,按照播岀时间实行满负荷、满时间、满功率转播。严格按照要求播出,做到当天转播,当天记录,发现异常情况和问题立即上报。
  2005年,清理和整顿了个人安装的卫星地面单收站与个别单位、个人私自安装的卫星地面站。发放个人用户《许可证》乙种500份,规范接收范围、固定接收频道400多户,将有线小前端进行了网络整合,纳入统一管理。
  2006年12月20日,成立临潭县治理整顿非法经营卫星地面接收设施销售与安装,封堵有害卫星广播电视信号落地及非法接收境外广播电视节目小组。由县政府副县长为组长,公安局、工商局、广电局、610办负责人为组员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广电局。重点加强了对“村村通”长效机制的管理,开展了政策和法规教育。
  第四节自办节目
  临潭县自办台成立于2001年1月,担负着全县新闻宣传报道工作。成立时有从业人员6人,其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4人,高中文化程度2人。设备有非线性编辑系统1套、录放机3台、摄像机2台。开辟了栏目《临潭新闻》、《天气预报》、《七彩虹》、《黄土地》、《人•车•路》、《健康之路》、《洮州人》、《点歌台》、《每周一歌》、《临潭风光》、《晚间剧场》、《色彩洮州》、《音乐与风光》、《人口与计划生育》、《树新风,全面建设新农村》、《以项目建设促发展》、《党风廉政建设》、《迎接党代会,展示新成就》等共18个栏目。
  2001年,参与《洮州风情》光盘的摄像、撰稿、编制工作与《甘肃旅游•临潭风景》节目的摄制工作。2005年,自办台新增设了《旅游风采》、《党旗在飘》、《农牧互补》等,在省、市电视台、电台播出临潭县“两基教育”、“计划生育”、“旅游开发”等新闻,在临潭县对外宣传史上首创新高。
  2006年11月,在全省范围内招考、聘用播音、节目主持人,播音员3人,其中2名女性,1名为男性,填补了广电局专业播音员的空白。同年,投资20万元建成30平方米演播室,建成数字硬盘自动播出系统,结束了广播电视自办节目手动播出的历史。
  第二章新闻宣传
  第一节思想教育工作
  中共临潭县委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主管副书记任组长,县委宣传部部长、组织部部长、副县长、县委办公室主任任副组长,县直25个成员单位组成。在县委宣传部下设办公室,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兼任办公室主任。
  1999年10月,全县派19名县级干部包乡,141名科级干部驻村,在农村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同年12月,开展了全县各级党政干部邓小平理论教育和正规化考试,全县1068名各级党政干部参加了考试。2003年,对全县19个乡镇的村社三级干部约1500人进行集中理论培训,授课82个小时。2004年实施“万人培训工程”,举办乡村干部理论培训班,授课82个小时,1500人进行了理论培训,并散发了科技宣传资料。成立了由县直22个单位组成的“四争四教”(开展形势教育、民主法制教育、诚实守信教育、农村科技教育;争当新型农民、争当致富能人、争创文明家庭、争创文明新村)活动领导小组,县内古战乡古战村、扁都乡扁都村、长川乡长川村为“四争四教”活动试点村。同时,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教育,成立了由县委分管书记任组长,4名副县级领导任副组长,县直18个部门为成员的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宣传部。由8名县级干部和16名科级干部、8名一般干部组成8个巡视组。并在每年冬季开展党员冬训教育活动,开展党员民主评议,支部班子评议和总结。
  1990年后,每年在第四季度召开全县党报党刊发行工作会议,成立县委宣传部部长任组长、3名副组长、4名成员组成的党报党刊发行工作督査领导小组。并将重点党报党刊发行工作纳入全县思想政治工作考核范围。被州委宣传部授予“2003年度党报党刊发行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在2006年度全州党报党刊征订工作中获得二等奖。2002年12月,县委宣传部、县财政局、县邮政局联合组织送党报党刊到贫困农村和困难企业活动;由宣传部负责集中订报,财政局负责提供专项资金,邮政局负责分送到村和企业。
  第二节新闻报道管理
  县委宣传部为县直新闻单位干部管理的主管部门,负责县广播电视局及县有线电视台、乡镇广播站的人事管理;县委宣传部负责归口部门干部的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在新闻系统内部对归口部门一般干部进行交流、调配、监督和年终考核。
  2003年5月23日,县委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宣传报道工作的意见》,明确了新闻宣传工作的原则、党的新闻政策、新闻宣传纪律、新闻宣传稿件审批程序。
  全县新闻报道由县委宣传部根据县委、县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安排要求,提出阶段性报道提纲,发至全县新闻单位、省州新闻媒介驻临潭记者站相关记者、通讯员等。未经县委主管部门同意,系统、单位或个人以拉赞助申报新闻媒介指定的“通讯员”、“记者”由本单位作出文字说明,并由宣传部门与新闻媒介交涉处理,对新闻报道失实的要追究该单位领导责任。对全县经济工作、重大政治活动及各系统、部门工作的报道,均由县委、县政府统一安排,由县委宣传部联系有关媒介记者组织采访,写稿投送,未经宣传部门同意,任何单位、个人都无权联系新闻媒介或记者为本单位和个人宣传报道工作成就和先进事迹。任何单位、个人,包括宣传部门指定的通讯员,未经县委主管部门同意都无权发表本单位工作成就、先进业绩的报道文章。本县广播电视台采用的稿件、新闻图像涉及县委、县政府相关部门的,由县委、县政府两办审稿;涉及意识形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即理论工作、社会宣传、党员教育、民主与法制、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和党报党刊转载转录等,均由县委宣传部审稿;涉及人大、政协、武装,包括公、检、法内容的,由其主要领导或办公室审定。报道州级新闻媒介的重大政治稿件由县委宣传部审定,涉及县委、县政府工作的稿件报道县委宣传部审核并转呈县委主管领导审定。投稿报道省级新闻媒介的重大政治活动稿件和涉及县委、县政府主要工作的外宣稿件由县委宣传部申报主管领导审定,报道省州新闻媒介的本县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的先进事迹、工作成绩的稿件由县委组织部或主管领导审定,已经县级以上党委或主管部门表彰肯定过的领导干部先进事迹,由县委宣传部根据原始材料在文字的提法上把关。
  2004年9月120,中共临潭县委宣传部印发了《临潭县新闻单位归口管理方案》,方案规定全县新闻单位由县委宣传部统一归口管理。县广播电视局及有线电视台和乡镇广播站、省州驻临潭记者站由县委宣传部指导管理,采用稿件均由县委宣传部记载装档。第三节新闻队伍
  自1999年以来,每年举办一期全县通讯员学习班。2001年6月,经临潭县委与甘南日报社编委会共同协商决定,县委宣传部2名同志担任甘南日报社临潭县记者站记者,并签订了关于《甘南报》驻全州各县有关单位记者的协议书。是月,县委宣传部还举办了全县通讯员学习班,培训新闻通讯员56名。甘南报社聘用临潭县27名通讯员,并颁发了通讯员证,县委报道组与通讯员签订了《临潭县通讯报道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2002年10月,甘肃经济日报社驻临潭记者站成立,并派驻记者。2004年5月,再次选派县委宣传部3名同志担任甘南报社临潭县记者站记者。2003年县有线电视台招聘主持人、播音员3名。2006年再次招聘播音员2名,加强了临潭县新闻队伍建设。
  第四节新闻报道
  县委宣传部下设对外宣传办公室,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任对外宣传办公室主任。
  对外宣传主要采取网络、报刊、电视、电台等方式,重点邀请省上主流媒体,通过《甘肃日报》、《甘肃经济日报》、《兰州晨报》、《兰州晚报》等报刊和省卫视、兰州电视台、省广播电台等媒体对临潭县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的成就,全县在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全县重大会议、节庆活动,进行深入宣传报道。2003年11月3日,陈旗等乡发生5.2级地震,省电视台、省各大报社共发表稿件20余篇,为全县抗震救灾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2004年, “中国作家西部行——甘肃临潭文化扶贫行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中国作家代表团在临潭采风,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改变了我县在中央级媒体上发稿较少的局面。2006年5月我县在北京举办了“九色香巴拉临潭冶力关旅游”宣传促销活动,中央电视台四频道在新闻栏目进行报道,甘肃卫视、甘南电视台分别播放了实况;《甘肃经济日报》、《甘南日报》分别以题名为《冶力关国家AAAA级风景区旅游》推介会在京举行和《上千里展英姿、香巴拉神韵倾京城》进行了宣传报道。2006年在首届洮州民俗文化节和第三届洮州风情旅游节暨冶力关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挂牌仪式上,甘肃卫视、兰州电视台、省人民广播电台、省交广电台、甘南电视台、《甘肃日报》、《甘肃经济日报》、《科技鑫报》、《兰州晚报》、《兰州晨报》、《西部商报》、《兰州日报》、《甘南日报》等省州新闻媒体,对活动进行了报道,累计报道近百篇。新浪网兰州站、新华社甘肃分社等网络媒体对旅游节盛况通过制作网页、专题等形式,也进行了报道。
  对内宣传主要在《甘南日报》、甘南州电视台、甘南州广播电台、临潭县有线电视台等媒体宣传报道我县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的成就,全县在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全县重大会议、节庆活动。县委报道组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每月宣传报道要点。配合《甘南日报》设立《临潭旅游》专栏,对冶力关景区景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节筹备情况等进行了连续报道,累计播放30次、45小时;在城关、流顺、新城3个主要乡镇的交通要道,以“山水冶力关、生态大观园”为主题,制作并设立了三面大型旅游喷绘宣传牌;在县内各乡镇及邻近的临夏、卓尼、岷县、临洮、康乐等县(市)张贴公告500多份,进行了巡回宣传。配合省电视台制作了临潭旅游专题片;在兰州市东方红广场、西关什字、小西湖等醒目位置设置了大型的户外宣传牌3处。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活动中,《兰州日报》对临潭县红军长征经过的部分乡镇进行了专题采访;甘肃省卫视《伟大的会师》栏目摄制组对县内新城苏维埃旧址进行了拍摄。2006年9月,在冶力关举行了“2006•九色甘南香巴拉汽车越野暨藏獒故里行”活动仪式,新华社甘肃分社、《光明日报》、《中国经济时报》、青海电视台、《香港大公报》、甘肃卫视、《兰州晚报》等多家省内外新闻媒体进行了报道;甘肃摄影国际交流协会冶力关景区摄影创作基地在冶力关揭牌,省卫视、兰州电视台、《兰州日报》、《兰州晨报》等多家新闻媒体记者参加了揭牌仪式,并作了报道。2006年10月,由县委、县人民政府主办的“首届冶力关旅游摄影大奖赛”在冶力关镇拉开帷幕,这次大奖赛特邀请甘肃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李膺担任顾问,国内外20多家新闻媒体参与全程报道,最高奖项1.8万元。浙江卫视《西部地理》栏目摄制组对临潭县的旅游民俗风情进行了详细的拍摄。同年11月全省首届农民文艺调演中,临潭县选送的《洮州神韵》节目获得了优秀奖。
  举办了以“祥和冶力关”为主题的大型文艺演出,“多彩的冶力关狂欢夜”篝火、焰火晚会等文化交流活动;举行了洮州民俗文化博物馆开馆仪式;举办了第十届“花儿”大赛。制作了第三届洮州风情旅游节暨冶力关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挂牌仪式文艺演出实况光盘,以冶力关景区景点风景、民俗为内容的扑克牌,《冶力关》旅游画册,《冶力关景点荟萃》旅游书籍,《旅游指南》折页等,起到了良好的对外宣传作用。2006年,全省“两基”攻坚现场汇报会、全省民族地区党建工作座谈会和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州财政理论研讨会在冶力关召开。临潭县在甘肃卫视、康乐电视台、甘南州电视台、省交广台、州广播电台、《甘肃日报》、《甘肃经济日报》、《甘南日报》等媒体播发新闻。

知识出处

临潭县志

《临潭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临潭县志(1991-2006)》做到了把握原则、客观真实,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遵循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秉笔直书,客观记载,突出了详近略远,着重反映了1991至2006的16年中取得的突出成就,脉络清楚,重点突出,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篇目有所创新,突出了地域和资源特点,彰显地方文化,突出地方特色,使志书具备了很强的资料性、科学性、可读性和学术性。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潭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