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有正副局长及工作人员6人,2006年有正副局长及工作人员15人。内设卫生监督所。对区域内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进行政策指导、组织协调、监督检査工作。
二、临潭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临潭县地方病防治办公室
根据2002年7月9日《临潭县党政机构改革和人员编制精简方案的实施意见》,临潭县撤销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地方病防治办公室,业务并县卫生局。
第二节医疗机构
临潭县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服务。全县至2005年有医疗卫生单位23所,病床208张,有卫技人员335人。每千人口床位1.4张,每千人医生1.53人。其中县级综合医院2所、中医院1所、疾控中心1所、妇幼保健站1所、卫生监督所1所、乡卫生院17所(含3所乡中心卫生院)。第二章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第一节农村医疗卫生体制
1991年全县有乡(镇)卫生院18所,卫技人员123人,乡村医生93名,赤脚医生53名。2005年,有卫生院17所,村级卫生室97所,卫技人员335名,乡村医生97名。全县村级卫生室覆盖率达到68.8%。其中行政村卫生室覆盖率达50%。临潭县卫生工作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把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坚持实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基础条件的改善,儿童计划免疫和妇幼保健工作,使之规范化、法制化。至2006年全县三级医疗保健网络建设初步形成。
第二节医院体制改革
全县卫生工作以全面贯彻州委、州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牧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和全州、全县卫生工作会议精神,加大了乡(镇)卫生院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力度。全县卫生系统推行院(站)长负责制和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改变了过去等病人的传统习惯。从2004年全县已全面开展在医疗机构中病人选择医生和住院费用清单制,并确定新堡乡卫生院为乡(镇)卫生院改革试点单位,制订并印发了《临潭县新堡乡卫生院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方案》中提出了改革的背景、指导思想、目标、基本内容以及奖惩办法。为实行全员聘任制,探索乡镇卫生院发展的途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以点带面,每年确定1一2个乡镇卫生院进行改革试点工作。县一院、县二院、中医院、疾控中心、保健站基本实现信息化管理。
第三章医疗
第一节医疗队伍
1991年有卫生技术人员232人,其中中医师27人、西医师35人、护师12人、中西医结合医师1人、中药师1人、西药师2人、其他技师6人;中医士9人、西医士78人、护士36人;中西药剂士2人、检验士4人、护理员7人、其他初级人员12人。1995年共有卫生人员280人,大专以上学历19人、高中以下学历4人。专业人员内科79人、儿科14人、外科19人、妇产科18人、检验8人、放射6人、中医35人、药剂11人、护理56人。乡村医生125人、卫生员33人。2004年有卫技人员333人,其中中级以上职称57人,助理及其以下276人,总人数中本科以上文化程度14人,大专54人,中专以下(含中专)265人,有乡村医生、接生员292人,妇幼卫生人员147人, 其中县级20人,乡村级127人。2005年有卫生人员354人,其中卫技人员335人。
2005年全县卫生系统基本情况
第二节医疗技术
临潭县落实省、州卫生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提高了医疗技术和医疗服务质量。内儿科开展了心脑血管疾病、肾脏、血液、肺部、胃肠道疾病、神经系统和儿科疾病的救治。外科在20世纪70年代开展了四肢、胃肠、肝胆系统手术,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术;80年代开展了肿瘤根治术,90年代中期成功开展了肺叶切除术和食道肿瘤根治术,90年代后期成功开展了泌尿系统手术。2000年之后开展了胸腔、股骨颈等手术,并成功抢救了严重心律失常、心衰、脑出血、脑梗塞、严重多脏器功能衰竭、感染性休克病人。儿科成功抢救了新生儿硬肿症等。
第三节医疗设备
一、临潭县第一人民医院
配有300MAX光机、X线增放系统、妇科检査床、吸引器、妇科红外线治疗仪、牙科综合治疗仪、美国B超诊断仪、AC900血球分析仪(美国)、雅培血球分析仪(德国)、低温医用冰箱、血液冷藏箱、半自动生化分析仪2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尿十项(日产)净化工作台、电动离心机、电热恒温水箱、心电监护仪4台、十二导联心电图机、心脏除颤机、综合产床、婴儿温箱、综合手术床、巡回医疗车、救护车。
二、临潭县第二人民医院
配有300MAX光机、新式B超、呼吸机、X光影像增强系统、自动洗片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22项血球计数仪、奥林帕斯胃镜、纤维支气管镜、各类监护、高频电刀、阴道镜、乳腺诊断治疗仪、膀胱镜、全自动麻醉机和医院HIS管理系统等。
三、临潭县中医院
配有200MAX光机、法国ABX全自动血球分析仪、美国GE—B超仪、心电图仪、意大利富利玛自动生化分析仪、奥梅达多功能麻醉机、尿十项分析仪、心电图监护仪、高频电刀、自动洗片机、微波治疗仪、多功能颈腰椎牵引床、前列腺治疗仪、中药熏蒸仪、全自动洗胃机、电动吸引器、婴儿保温箱、雾化吸引器。
第四节门诊医疗
临潭县三所县级医院和17所乡(镇)卫生院的门诊治疗承担着全县14万多群众和毗邻县、乡群众的医疗、预防和保健工作。各医疗机构门诊均能开展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的防治。
私营诊所,全县个体诊所30家,其中中医诊所6家(城关4家、新城2家)、藏医门诊2家(城关2家)。30户诊所主要分布在城关、新城、冶力关三镇,个体诊所全部为营利性医疗机构。
第五节医院医疗
一、临潭县第一人民医院
1990年,全院有职工55人,病床60张,年业务收入250000元;建筑面积17053.3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417502.26元。至2005年职工69人,病床75张,住院病人1324人,手术368台(次)、门诊1.2万人(次),年收入170万元。
内设科室:住院部分内科、儿科、妇科、外科;门诊分口腔、五官、中医、内儿、外科、妇产科;医技分胃镜检査室、临检室、生化分析室、免疫室、X线检査室、中药房、西药房、收费室、总务科、会计室、出纳室。
二、县中医院
1990年,全院有职工19人,病床27张,全年门诊27826人(次),年业务收入16.63万元。办公条件:门诊楼,建筑面积1261平方米;住院部,土木结构,建筑面积324平方米。设备装置:医院设备装置费总值1.6万元。至2005年全院内设科室:住院部有外科、内科、妇产科、儿科、骨伤科、传染病科;门诊有内、外、妇、儿、皮肤、五官、针灸理疗、风湿病专科、疼痛科、肛肠科、高血压糖尿病专科;医技科室分放射、检验、药剂等科,护理部、手术室、B超心电图室;职能科室有办公室、医务科、财务科、总务科。至2005年,床位80张,入院人数660人(次),出院640人 (次),治愈率93%,病床使用率76%。业务收入253万元,其中,住院部184万元,门诊69万元。各种手术约350台(次)。总房屋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378万元。卫技人员50人,其中中级职称20人、助理级20人、初级10人。职工总数52人。
三、临潭县第二人民医院
1990年有职工53人,病床50张,年总收入271257元。建筑面积12826.7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338010.70元。至2005年,有病床63张(审批75张)。总建筑面积3400平方米,其中业务用房2781.63平方米。
(1)科室设置:管理科室9个,办公室、医务科、财务科、医疗质量控制科、总务科、计划免疫科、妇幼保健管理科、病案管理科、信息资源管理科;医技科室7个:检验科、放射科、B超科、胃镜室、膀胱镜室、气管镜室、心电图室;临床科室12个:内科、儿科、中医科、综合门诊、妇科、产科、外科、五官科、口腔科、心血管专科、糖尿病专科、临潭肝病中心、医辅科室4个、急救中心2个、产科急救中心和120急救中心。
(2)医疗设备:300MAX光机、新式B超、呼吸机、X光影像增强系统、自动洗片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22项血球计数仪、奥林帕斯胃镜、纤维支气管镜、各类监护、高频电刀、阴道镜、乳腺诊断治疗仪、膀胱镜、全自动麻醉机和医院HiS管理系统等。
(3)人员结构:有职工51人。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46人,其他6人;大学学历15%,大专46%,中专38%,其他学历1%;中级职称12人,初级职称34人。为解决人员紧缺,单位招聘专业技术人员和其他人员15人。
(4)医疗业务:外科在20世纪70年代开展了四肢、胃肠、胆道系统手术,多例脊柱高难度手术取得了成功,填补了全州医学空白。80年代开展了肿瘤根治术。90年代中期在全州首先成功开展了多例肺叶切除手术和食道肿瘤根治术。90年代后期开展了泌尿系统手术,成功地开展前列腺、膀胱、输尿管和颅脑、妇科、产科等手术。2000年至2004年开展了多例胸腔手术、肿瘤根治、泌尿系统手术、股骨颈手术。2005年开展了尿道成形术、肾盂成形术和肠代膀胱术、股骨颈骨折动力固定术、先天肛门闭锁成形术。内儿科开展了心脑血管疾病、肾脏、血液、肺部、胃肠道、神经系统和儿科疾病的救治,成功抢救了各种休克、心衰、肾衰、心肌梗塞、新生儿和儿科危重症。近期内成功抢救了严重心律失常、脑出血、脑梗塞、感染性休克等。
医院与西安交大医药科技合作部联合创办了心脑血管病、糖尿病专科。与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合作成立了临潭肝病中心。合作医院每月来院为广大患者看病、会诊,举办疾病预防、康复知识讲座。于2005年12月3日新开心血管专科、糖尿病专科门诊,已接诊患者1600多人(次)。临潭肝病中心于2005年12月31日正式挂牌开诊,已接诊患者600多人(次)。
四、临潭县妇幼保健站
1995年建筑面积为1373.9平方米。自1991年以来成立了妇产、内儿、信息统计、检验等科室。同年实施了《加强中国基层妇幼保健项目》。1999年实施了《基层卫生和妇幼保健项目》。2000年实施了《降低孕妇死亡率和新生儿破伤风项目》。
近几年开展了妇产科,妇女常见病、多发病、不孕不育病及妇女保健(青春期、月经期、婚前检査、孕期、产期保健等)、放环、取环、人流、引产等。内儿科:儿童保健和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口腔科:自1999年开始设门诊,开展口腔保健和牙科诊治;检验科:在2003年开展三大常规的基础上增添了生化检验肝功能及三系统检査业务;妇幼保健:自1990年以来县站组织业务骨干下乡培训乡村妇幼保健人员及指导工作;信息科:负责对全县妇幼卫生信息进行收集、统计,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第四章医政管理
第一节医疗市场管理
为了落实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实施细则》,从1995年5月份开始对全县的医疗机构进行了清理整顿和申报工作,于6月20日申报工作全部完成。对申报的医疗机构注册发证,共发证150户,其中,医疗卫生单位31户,个体诊所30户,村级医疗站89户。1996年加强了对全县医疗机构的管理,依法取缔无证行医4户。1998年加强了对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法人的卫生法律学习和教育工作,使他们在执业活动中知法、懂法、守法,对执业过程中违法行为依法进行查处,全县共取缔无《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执业者6户,没收药品89种,计598.70元,罚款1760元;取缔跨地区行医1户,对达不到诊疗条件的3所个体诊所吊销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2000年根据潭政发[1999]05号文件,出台了《医药市场管理整顿实施方案》。2000年2月份对全县169所各级医疗机构,3户药品批发企业,14户国营、个体药品经营零售户进行了拉网式的治理整顿。2002年根据有关文件精神加强了个体诊所、村医疗站的监督管理,废止了煮沸消毒方式。同时对全县各医疗单位、个体诊所、村医疗站进行了巡回监督检査,对城关地区1户个体户无《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非法开展诊疗活动,依法给予取缔,并处3000元的罚款。“非典”时期要求各个体诊所、医疗站严密注视就诊人员情况,并对存在问题的个体诊所责令限期整改。2005年加大了医疗秩序整顿力度,取缔非法行医,查出无证进行诊疗活动的药店3户,没收药品300种,标值7160元,罚款5800元。无《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进行诊疗活动的1户,没收药品110种,标值1150元;没收器械8件(台),标值240元。通过监督检査,严厉打击了非法行医的不良行为,规范了医疗市场,净化了医疗市场。
第二节农村医疗管理
全县乡(镇)有卫生院17所、村级医疗卫生服务所97个,乡村医生125人,覆盖率68%。全县农村医疗工作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统一制定了《临潭县卫生院工作制度》,县卫生局与各乡卫生院院长签订了目标责任书,使乡卫生院管理有章可循,用制度管理医院,不断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17所乡(镇)卫生院均能开展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的防治与儿童计划免疫和妇幼保健等工作。
第三节医德建设
1997年,县卫生局下发《卫生系统职业道德规范实施意见》,各医疗单位按《规范意见》进行了职业道德建设,要求医务人员基本做到语言文明,对病人一视同仁,不收红包,不搭车开药,不多收、乱收费,不推诿和拖延时间,不拒绝病人。县级医疗单位实行了挂牌上岗,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并注重了人员素质教育的提高。
第四.节对口支援
近年来,州、县卫生行政部门通过积极争取,省人民医院加大了对临潭县的对口帮扶工作力度,为县一院赠送2.4万元的医疗器械,并派出医疗队到临潭县进行了为期3天的卫生下乡活动,接诊患者1200名,做手术2例,讲课4次。根据对口支援协议,全县有12名各级各类卫生技术人员到省人民医院进修学习。县卫生行政部门每年抽调县级医疗单位的5名人员到5所乡卫生院进行一年的支援工作,以加强乡卫生院的技术力量。根据《中共临潭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强卫生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县级医疗单位开展了对口支援工作,分别是,县一院支援冶力关中心卫生院、县中医院支援羊永中心卫生院、县二院支援陈旗中心卫生院、县妇幼保健站支援店子卫生院。
2005年,临潭县被定为千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县乡联动项目试点县。从2005年5月25日起由张掖市人民医院,甘肃省疾控中心以及临潭县的医疗、护理、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专业人员组成了23人的第一周期医疗队,对县内第一人民医院, 羊永、陈旗、冶力关3所中心卫生院,流顺、店子、古战3所一般卫生院进行对口帮扶。第五节技术交流与培训
2005年元月份,培训卫生院妇、儿科医生50名,乡村医生30名;4月份安排了28名乡卫生院人员到县一院,8名中心卫生院人员到州医院进行了妇、儿科的临床进修。根据县级医疗单位到省级、中心卫生院到州级、乡卫生院到县级培训进修的原则,到目前已有51人进修或正在进修内、外、妇、儿、检验、五官等项目,其中到省级进修18人、州级进修6人、县级进修27人。
第五章药政管理
第一节概况
临潭县药品监督管理分局成立于2001年12月30日,为甘南州药品监督管理局派出机构。设办公室、药品市场监管股、综合监管股(医疗器械、药品安全、法规监督)、食品安全协调监察股。
2005年5月,临潭县药品监督管理分局更名为临潭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为甘南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直属机构。现有工作人员4人,其中局长1人、副局长1人。
第二节药品管理与监督
一、药品管理
2002年全县有药品经营单位15所,从药人员28人,药品使用单位149所,从药人员165人。农村群众买药难、买药贵的现象明显,假劣药品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临潭县药品监督管理局加大对全县药品市场的整治力度,严厉打击了销售假劣药品的违法犯罪行为;举办了药品经营、使用单位药品质量管理人员法律法规培训班。根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印制了《临潭县药品经营、使用单位药品购进验收记录》等,下发各涉药单位。从规范购药渠道上保证药品的正规、合法和质量可靠。截至2006年底,药品经营企业发展到了60家,87.5%的乡(镇)有了药店,16.3%的行政村有了药店,56%的行政村有了药品供应点。县、乡(镇)35家药店都通过了《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工作。基本上解决了全县各族群众用药难、用药贵的现状;开展“诚信药店”、“规范药房”和“合格药房”创建活动,截至2006年底,全县已有4家药店、1家县级医疗单位和1家乡级医疗单位分别荣获甘南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诚信药店”、“规范药房”、“合格药房”荣誉称号。
二、药品监督
1.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初具规模。开展辖区内药品不良反应(简称ADR)报告和监测工作,将3所县级医疗机构和78所小型医疗机构为重点监测点,全县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初步建立。
2.实施农村药品“两网”建设。由于农村药品市场流通体系不健全,监管力量不足等因素,假劣药品直接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对此,临潭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开展药品监管和供应现状调査,了解和掌握了药品经营、使用管理情况,建立“两网”(监督网和供应网)。全县聘请药品协管员19名、信息员123名,使全县16个乡镇的141个行政村有了药品信息员。截至2006年底,全县14个乡镇建立了药店,101个行政村有了药品供应点,确保农村群众能用上安全有效的药品。
3.依法查处销售、使用假劣药品、医疗器械的行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坚持“以监督为中心,监、帮、促相结合”的工作方针,严厉打击制售假劣药品行为,近几年共岀动执法人员1000余人次、车辆300余台次,深入全县涉药单位监督检査药品、医疗器械,没收假劣药品730余种、11600余盒(袋、瓶),货值18000余元,罚款15400余元,依法取缔无证经营药品2户,引导医疗单位进行自查,监督销毁生产日期超过5年的单批号药品140余种1000余盒(袋、瓶),货值39000余元;过期医疗器械15种8300余盒(个、包),货值5000余元。并对从无资质购进医疗器械的单位进行了处罚,没收医疗器械3200余套,货值1500余元,罚款7300元。
4.加强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管理。在执法人员的监督下列表造册,现场销毁了生产日期超过5年的单批号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27种,货值5300余元。
第三节食品安全监管
2005年5月,按照国务院关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当地食品安全负总责,统一领导,协调本地区的食品安全监管和整治工作”的要求,临潭县人民政府成立了由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17个职能部门组成的临潭食品安全工作委员会,县政府主管县长任委员会主任,办公室设在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全县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安全监管的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依法开展对重大事故的査处。县人民政府下发了《临潭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临潭县食品放心工程三年 (2005-2007)规划》,制定了《临潭县食品安全联席会议制度》、《临潭县食品安全信息报送与发布信息制度》等制度,组织、协调有关成员单位在“五• 一”、“十• 一”、春节等节假日开展了食品安全联合检查和专项检査,确保了人民群众饮食安全。第六章疫病防治
第一节传染病防治
1994年,根据甘南州政发(1994)21号文件精神,为防治流行性出血热病在临潭县扩散、蔓延,县人民政府成立了“临潭县防治流行性出血热领导小组”,1995年10月份开展了以灭鼠为重点的流行性出血热防治工作。两次共筹集饵粮35062公斤。用溴敌隆母液353.5公斤,每次投放540个自然村,33900户,房间数331400间,培训灭鼠员1017人,每次有276名干部参加,其中县级干部9人,科级干部30人,一般干部70人,村干部70人,村社干部167人,每次发放防治出血热宣传材料4000张。经过努力,鼠密度由灭鼠前的51.11%下降到19.88%,下降率为31.23%。截至当年12月17日,共发病56例,发病率40.46/10万,比去年同期下降51.06%。全年疫情报表报告率达100%,1至11月份共报告乙、丙类传染病5种,237例,发病率171.2/10万,与上年相比下降&16%。居民漏报调查共查乙类传染病60例,漏报8例,漏报率13.3%;医院漏报乙类传染病256例,漏报率7.4%。
1996年,贯彻落实《传染病防治法》,各医疗单位专人负责报告工作,报告率100%。据全县疫情报告统计共发生乙类法定传染病6种,发病326例;无死亡病例报告,总报告发病率232.5/10万。与1955年相比上升15.3%。
呼吸道传染病:肺结核、猩红热、流行性腮腺炎三种,合计报告发病数67例,占发病总数的20.6%。其中肺结核63例、猩红热发病3例、流行性腮腺炎1例。消化道传染病:肝炎、痢疾两种,合计报告发病数243例,占发病总数的74.5%。虫媒传染病:流行型性出血热发病16例,占总发病数的4.9%。
1997年1月至11月份,全县共报告乙类传染病6种,无死亡报告,报告发病率为2840.10/10万,发病与上年相比上升13.94%。居民漏报调查出乙类传染病68例,漏报8例,漏报率2.23%。
一、甲类传染病
为了防止鼠疫疫情的发生,2000年全县在主要公路沿线、学校、乡、村、社、历史疫源地进行宣传,加强疫情监测,散发以“三报三不”为主体的宣传材料1500份。
二、乙类传染病
(1)麻疹:2003年麻疹发病24例。2004年5月25日10时,临潭县新城镇东山行政村泉尼自然村疑似麻疹暴发流行,共发生麻疹疑似病例10例。经州县流行病学专业人员及临床专业人员共同会诊排除3例,其中7例住院诊疗后痊愈出院。(2)脊髓灰质炎:1999年10月由青海省循化县发现1例输入野病毒病例。2000年元月21日至25日,全县开展了0至9岁儿童脊髓灰质炎疫苗扫荡免疫。服苗儿童2764人,接种率100%。1993年12月至2000年元月与全国同步开展了消灭脊灰强化免疫日活动。7次14轮强化免疫报告接种率在98%以上。累计免疫儿童数25000人以上。零剂次儿童逐年减少。自1999年以来已无本土脊灰野病毒的传播。
(3)乙型病毒性肝炎:临潭县为乙肝的高发地区。2001年发病率45.71/10万,由于乙肝疫苗自费,农村接种率不足10%,城区不足60%。2002年人群乙肝病毒携带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根据省疾控中心安排,临潭县列入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流行学病调査县,调査了三乡一镇,共调査人数1412人,用HBSAg试纸条进行采血检测,采集血清192份,查出阳性39人,阳性率2.76%。其中城镇5人,阳性率1.05%;农村34人,阳性率3.62%。2004年6月24日至7月3日州卫生局督查,乙肝疫苗首针接种率城镇为89.55%,农村7.28%,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为96%。
(4)布鲁氏杆菌病:2002年7月份在卓洛、术布两乡进行人间布病调査,应査5072人,实査4762人,检査率87%,血检人数600人,阳性人数0,阳性率0%。并加强了对牲畜产品及交易市场的管理,防止布病传播。此后,每年都加强监测,进一步巩固布氏菌病“稳定控制区”标准。
(5)痢疾:1996年肝炎、痢疾两种合计发病数243例,占发病率的74.5%。2003年菌痢77例。
(6)病毒性肝炎:2003年肝炎发病91例。2003年8月6日,术布乡鹿台子行政村班路塔自然村甲肝流行,累计患病23例,确诊10例,疑似13例。为了有效遏制甲肝在全县传播,县上成立了甲肝防治领导小组,组织人员进行防治。对鹿台子全部小学生及未上学15岁以下儿童免费注射丙种球蛋白75人,查肝功84人,注射甲肝疫苗39人。对班路塔村易感人群注射甲肝疫苗115人,注射丙种球白儿童48人,成人24人, 共72人。宣传图片进村入户,印发甲肝宣传材料600张,发放二氧化氯消毒液120公斤、漂白粉100公斤。对全村108名村民化验结果104名肝功均正常,4名ACT轻度升高者甲肝抗体测定均为阴性。
(7)流行性出血热:1994年11月28日,临潭县人民政府根据州政府州政发(1994)21号文件通知精神,县政府成立“临潭县防治流行性出血热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1996年流行性出血热发病16例,占总发病的4.9%,与1995年相比下降78.5%。1998年10月份,临潭县发生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后,于11月13日在流顺以上7个乡(镇)统一开展了大面积灭鼠。2000年9月份,在全县范围内统一开展了灭鼠工作,县防疫站按东、西、南、北、中方位随机抽取5个点进行鼠密度调査,平均鼠密度为18.8%,灭鼠后平均鼠密度为7.04%,与灭鼠前相比下降了11.76%。2005年全县只发生1例流行性出血热。
三、其他传染病
(1)流行性感冒:2004年5月19日,古战乡九日卡村藏族小学疑似流行性感冒暴发流行,发病51人,死亡1例,对80人送医院检査治疗,隔离观察。学生患病71例,占患病总数的67.62%,覆盖率为69.97%;散居儿童发病24例,占患病总数的22.86%;成人患病10例,占患病总数的92.52%。是年5月23日,临潭县龙元乡龙元村疑似流感发病,经流行病学现场调査83人,通过调査确认75人痊愈,仍有8名危重病人,症状较轻,一般状况良好,给病人免费发放400元药品,州疾控中心给乡村医生赠送抗感染等药品,价值600元。
(2)人体寄生虫病防治工作:2004年5月份,对古战、冶力关、总寨、陈旗部分村社进行了人体寄生虫调査工作。采集有效粪便1000份,其中12岁以上772人,12岁以下228人,共査出12岁以上蛔虫感染10人,蛔虫感染率1.3%;猪肉绦虫1人,感染率0.57%;12岁以下蛔虫感染105人,蛔虫感染率46.05%;蛲虫感染7人,感染率3.07%。
四、慢性病
麻风病:1995年11月8日至30日,为贯彻落实“麻防三査”,对存活病人及其家属进行了体检复査。有现症病人1例,患病率O.OO7‰;监测病人13例,体检率100%;对患者家属及密切接触者,高危人群体检率达98%。1996年,重点对所有病人、家属及密切接触者体检率95%,髙危人群体检率98%。1997年,对麻风病现有病人进行了监测,并进行了麻风病的防治宣传。1998年,全年未发现新病人,现存活病人总数30人,年底现症病人1人,临床监测33人,监测率86.8%;细菌监测15人,监测率50%;高危人群监测118人,监测率80%;对现有病人进行了涂片和畸残调査。2000年,全县麻风病人30人,其中现症病人1人。9月份对麻风病人进行细菌监测涂片22人,监测率73%;临床监测28人,监测率93%;高危人群150人,调査138人,调查率92%。2002年7月,对全县麻风病人进行细菌监测26人,监测率86%,涂片率63%,高危人群156人,调査150人,调査率97%。2004年10月份,对现有麻风病人进行了访视监测,监测21人,监测率95.5%;涂片12张,涂片率54.5%:对高危人群定期检查,应检84人,实检78人,检查率92%。2005年10月份,对现症病人21人进行了访视监测,临床检测20人,检测率95.2%;涂片10张,涂片率92%,并在群众中广泛宣传麻风病可防可治、不可怕的科学道理。
五、结核病
临潭县是结核病流行的重病区,肺结核患病率为1320/10万,涂阳率为122/10万,全县有结核病人约1800例,其中传染性病人约600例,每年新感染0.5万~0.8万人, 年新发结核病人150-300例,其中85%为40岁以下青壮年,且80%在农村。1992年7月,临潭县被列入世界银行贷款中国结核病控制项目示范县,随之成立10人组成的结核病项目领导小组。1995年11月,门诊共接诊可疑结核病440人,胸透440人,胸透率100%;痰检396人,痰检率90%;新发涂阳结核病人31例,新发涂阳登记70.45%。全年共发现活动性肺结核病人62例,投药率100%,全程督导管理率100%,涂阳病人2月末痰菌转阴率96.15%,5月末及疗程结束后,痰菌转阴率100%。1997年元月至11月,共接诊可疑患者296人,经胸透、痰检筛选共登记肺结核病人92人,其中免费84例,自费8例,初治菌阳病人92人,经治疗,初治菌阳病人阴转率100%,复治病人阴转率98.44%。1998年,结防门诊共接诊患者302人,经痰涂片发现菌阳病人新发61例,复发8例,其他复治14例,痰涂片菌阴病人16例,病人管理项目内免费投药率100%。治疗病人痰检复査206人(次),复查率98.76%。全年共完成治疗病人81人,菌阳病人治愈率100%。2000年,截至11月底,门诊共接诊病人436人,胸透率436人,胸透100%。发现活动性肺结核病人75例,其中涂阳73例(包括新发涂阳66例,复发涂阳3例,其他复治4例),初诊病人痰检415人,痰检率95.18%;阳性检出率17.59%;随访痰检309人(次),随访率100%;年内共转诊病人156人,转诊率35.78%。对发现的37例菌阳病人全部免费治疗,投药率100%,全程督导化疗100%。2001年,全年门诊共接诊病人255人,发现活动性肺结核66例,其中新发涂阳病人57例,阳性检出率16.89%,新发免费涂阳病人3例,自费涂阳病人6例。对发现病人均进行了登记和管理,免费病人登记治疗率达100%,对涂阳病人全程化疗率100%,痰菌阴转率100%。
(1)卫生卫V项目:2001年共接诊236人,胸透236人,胸透率100%;痰检228人,初诊病人痰检率96.61%;转诊85例,转诊病人登记率65%;发现菌阳病人36例,其中初治涂阳32例,复治4例,菌阳免费3例,自费2例,涂阳病人按项目要求全程督导管理。初治涂阳病人,痰菌阴转率99.37%,复治涂阳病人转阴率98.65%, 死亡1例,治疗失败1例。
(2)爱德项目:共接诊病人58例,登记6例,其中初治涂阳5例,复治涂阳1例,病人全部按项目要求督导管理。
第二节地方病
一、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碘缺乏病)
1995年制定了《临潭县2000年消除碘缺乏病规划纲要》。1996年发放“食盐监测登记表”,对全县食盐加工、销售点进行了抽检,全年共监测抽检825份盐样,合格率为96%,没收非碘盐和不合格盐3600公斤。2000年根据《实现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评估方案》,全面进行自查自评,经评估自查得分88分。5月5日开展了《碘缺乏病宣传日》活动,以东、西、南、北、中方位抽査30个点,检査8至10岁儿童1208人,査出甲状腺肿大71人,肿大率6.9%。居民户碘盐采样275份,合格率92%。销售点每季度检测1次,采样275份,合格率100%。碘盐定量、半定量检测取得了省碘盐质量合格证。
2001年经省级检查验收,达到全省实现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县之一。监测8~10岁儿童1202人,甲状腺肿大43人,肿大率3.58%。监测加工、批发点碘盐36份,合格36份,合格率100%。监测居民食用盐224份,合格209份,合格率93.3%。2002年以东、西、南、北、中方位抽査30个点,检査8—10岁儿童1204人,查出甲状腺肿大68人,肿大率5.64%。监测加工、批发点碘盐36份,合格率90%。2003年根据《甘肃省2003年基本实现碘缺乏病阶段目标评估方案》,抽取新城、扁都、城关共240名儿童进行了甲状腺肿大调査,I度肿大11名,肿大率4.58%。2005年调査10岁小学生1000人,甲状腺I度肿大50人,肿大率5%。
二、克汀病
2004年10月份在三岔、店子两乡进行了克汀病调査。
三、地方性氟中毒
2002年8月份在古战、羊永、新城、长川、流顺等乡村对8至12岁儿童进行了氟斑牙调査,共查1071人,氟斑牙人数174人,患病率为16.25%。未发现氟骨症患者。对氟病高发地区进行了氟斑牙调查,共调査199人,氟斑牙21人,患病率10.5%。未发现氟骨病。
第三节计划免疫
1993年12月至2000年元月份,与全国同步开展了消灭脊灰强化免疫日活动。7次14轮强化免疫报告接种率在98%以上,累计儿童计划免疫达25000人(次)以上,零剂次儿童逐年减少。1995年全州考核“四苗”覆盖率达98%,入保率达96.82%,与四苗相关的传染病无1例发生。12月5日至7日,第一轮对23428名儿童投服了糖丸。1996年,实施《甘南州儿童计划免疫管理办法》,年底考核全县“四苗”覆盖率和儿童入保率达95%以上。1997年11月底,经州上考核“四苗”覆盖率达98%,建证率和入保率达100%。1998年12月5日和1999年1月5日,在全县(包括流动人口)所有0~4岁儿童进行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1999年“四苗”覆盖率达到96.67%,建卡率96.67%,建证率93.33%,卡痕率84.2%,入保率100%。根据省、州安排全县分1、3、4、6月开展了三次脊髓灰质炎扫荡免疫和1次强化活动。
2000年,贯彻实施《甘南州儿童计划免疫管理办法》,自元月21日至25日在人口集密的城关、新城、冶力关、羊永等乡镇设立了12个固定投服点。全县22所医疗卫生单位的168名卫生技术人员和148名乡村医生及县乡干部565人参加了糖丸疫苗的投服。3月份(第二轮)全县共有0~9岁儿童27075人,投服27075人,投服率100%。其中0岁组476人,1岁组2150人,2岁组2235人,3岁组2517人,4~9岁组19697人,其中零剂次175人。全县27264名0~9岁目标儿童中投服糖丸81064粒,经省州督导组快速评估验收,投服率100%。是年11月12日至25日,县卫生防疫站对全县计划免疫工作进行了考核,全县“四苗”覆盖率98.57%,建卡率98.57%,儿童入保率98%。2001年9月份,对全县计免工作进行了考核,“四苗”覆盖率98.57%,建卡建证率100%,儿童入保率99.5%。12月13日至14日州卫生局进行了综合考核,儿童计划免疫“四苗”覆盖率为99.5%,儿童入保率达到98%以上。3月全县登记应服儿童9135人,实服9135A,投服率100%;4月份登记应服儿童9101人,实服9101人,投服率100%;12月15日第一轮糖丸强化免疫活动中,应服目标儿童7500人,实服7486人,经省州督导组快速评估验收投服率99.81%。
2002年,计免工作逐步迈入“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的管理轨道,县卫生防疫站与各接种点签订了责任书,杜绝了计划免疫空白。共督导8次,全县“四苗”覆盖率98.57%。2003年,乙肝疫苗接种完全纳入计划免疫管理范围,GAVI项目已在全县启动。2004年,按照《甘南州儿童计划免疫管理办法》,对全县计划免疫冷链管理进行了督查,抽査新堡、店子等4个乡共28名儿童,“四苗”覆盖率100%;儿童入保率100%, GAVI项目工作经6月24日至7月4日州卫生局督査,乙肝疫苗首接种率城镇89.55%,农村7.28%,全程接种合格率96%。2005年1月5日,在全县儿童中开展了消灭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活动,12月份经州卫生局综合考核,全县“四苗”全程合格率为98.89%,儿童入保率达98%以上,乙肝疫苗首针接种率达38.84%,全程接种合格率达85%以上。
冷链装备:1991—1992年全县有冷链运输车1辆,冰排速冻器3台,电冰箱24台(其中5台已损坏),冷藏包172个,按规定冷链运转路线和时间每两月运送一次疫苗。
第四节非典型肺炎
2003年4月22日,临潭县政府召开“非典型肺炎”防治会议。4月23日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切实做好非典型肺炎预防控制工作的安排意见》精神,县卫生局及时印发了《临潭县非典型肺炎应急处理预案》,转发了《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关于非典型肺炎防治有关技术方案的通知》,是年,全县成立了由县委钟建龙书记为组长,县政府王勇县长、分管副书记、副县长为副组长及14个单位为成员的“非典型肺炎防治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共设综合、防治等8个工作小组及督查组。县委办、政府办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非典型肺炎预防控制工作的通知》。全县各乡镇、各部门、省州驻临潭各单位均签订了“非典防治工作责任书”,形成了县包乡、乡包村、村包组、组包户、农户联包的防治体系,对返乡人员进行了拉网式摸底调査登记,对可疑对象实行有效监控。散发各类宣传材料48800张(本、册、份),基本实现了户均有1名 “非典”明白人。购置消毒药品4380公斤、呼吸机2台、红外线耳温枪10件、防护服62套、1次性防护设备1000套、眼罩250个、口罩1.2万个、手套1000双、高压喷雾器25个;设立发热门诊22个、留观室45间、留验站2个;抽调32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组成1支反应灵敏、行动迅速的流调队,共出动车辆226次、人员365人,组织培训防治人员3588人,登记过境游客5.6万多人,测査体温5.6万多人。对发热的103人,按不同情况进行了处理,消毒处理大小车辆9430辆,共出动消毒人员3817人,耗资达40余万元。在齐抓共管、群防群控下,全县无1例输入性“非典”病例。
第七章公共卫生
第一节爱国卫生运动
“爱国卫生运动”是政府统筹协调全县爱国卫生工作的领导机构。负责对涉及社会各部门的环境卫生、公共场所卫生及卫生防疫工作进行统筹协调。1992年3月4日,任命祁振孝同志为爱卫办主任;1993年4月29日,调整充实了爱委会成员,配了一名副主任,有成员18人。2002年7月9日撤销爱委会,业务并入县卫生局。
1992年5月,是临潭县第四个“爱国卫生月”活动,时间定为4月25日至5月25日。动员社会,整治环境卫生。进一步落实“门前三包”和消除死角,强化社会和群众的卫生观念,进一步创建卫生城镇活动。农村重点抓改水改厕工作,搞好粪便管理。并开展纪念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成立40周年活动。
2003年,城建、环保投资4000元购置流动垃圾桶40个。安排扶贫资金在冶力关镇建成沼气池、厕所100多座,在8个特困乡各安排5户示范点,着力解决卫生脏乱差的问题。2004年,坚持创建卫生县城,以农村改水改厕为重点,在全县组织开展了三次群众性大清扫活动,彻底治理“脏、乱、差”,铲除四害孳生地。
第二节食品卫生
1995年,对全县食品从业人员进行了健康检査,体检率达98.10%,査出乙肝患者8人,全部调离岗位。全年共查出变质食品558公斤,计1004.40元,严防了食物中毒事件发生。
1996年,为了落实新的《食品卫生法》,实行了监督监测分离,执法主体从卫生防疫站转到卫生行政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做到了形象统一,责权统一,分清了监测与监督的关系。全县张贴州卫生局“关于换发食品卫生许可证和健康证的通告”,全县换发卫生许可证489户,发证率达95%以上。有食品从业人员641人,体检629人,体检率9&13%。査处“五病”患者8人,全部调离,调离率100%。1997年,给全县的从业户发放了《食品卫生法》等宣传材料。对543名从业人员进行了健康体检,体检率96.96%。查出“五病”患者9人,全部调离从业场所,调离率100%。根据州卫生局安排,8月份进行了《食品卫生许可证》的验证工作,验证率达90%。同时进行了食品及餐具抽査工作,全县共抽査食品60份,合格率100%;检测餐具145份,合格率24.8%。全年共监督检査2775户(次),罚款6户计2600元,涉及非法所得324元, 责令限期改正15户(次),对40户的476.5公斤,价值3142.50元的过期变质食品进行了没收。为提高广大群众认识,进一步宣传《食品卫生法》,对没收的过期、变质食品在物资交流大会期间进行了展览,并公开销毁。为使卫生监督工作进一步向农村延伸,确定了20名卫生检查员,达到每乡至少有1名卫生检査员,健全了卫生监督网络。1998年,全县共体检458名,体检率达94.86%。查出“五病”患者2人,调离2人。根据《食品卫生许可证发放管理办法》,对全县食品经营户的许可证进行了换发和验证工作,换发和验证率达95%以上。全年共监督检査2430户(次),处罚2户,罚款300元。县卫生防疫站对餐具进行了抽査监测,全县共监测餐具104份,合格18份,合格率达17.31%。
2001年,全县共有食品、餐饮业418户,从业人员576名,从业人员体检568人,体检率98.6%。査出“五病”患者5人,全部调离,调离率100%。卫生监督覆盖率100%,户均监督频率6次以上。对饮料、糕点、白酒、月饼、食醋、酱油、罐头、面粉、方便面、冷饮等10类食品采样540份,全部合格,对153户从业户餐具消毒监测,采样436份,合格327份,合格率75%。对不合格户及时提出整改意见。2002年,全县共有食品、餐饮业322户,从业人员464名,体检457人,体检率98.49%。査出“五病”患者5人,全部调离从业场所,调离率100%。卫生监督覆盖率100%,户均监督频率6次以上。完成餐具消毒监测114户,共监测330份,合格72份,合格率21.8%,对不合格户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对饮食、糕点、白酒、月饼、食醋、方便面、罐头、冷饮等10类食品采样523份,全部合格,换发卫生许可证209户,审核89户,发证及验证率达92.5%。全年没收销毁过期变质食品302公斤,对不符合卫生要求的5户从业户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并处2900元的罚款。
2003年4月2日至6月18日,对全县各乡镇食品从业人员和公共场所从业人员进行了健康检查,共体检407人,体检率85%,发现“五病”人员8人,调离从业场所。监督检査1065户(次),责令限期改正3户;餐具监测33份,合格10份,合格率33%。2004年,对从事饮食行业从业人员进行了预防性健康检査,发现的“五病”患者全部调离从业场所,调离率100%;从业人员体检率城镇达98%,农村达95%。食品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开展卫生监督执法,对不符合卫生标准的5户食品经营户进行了处罚,共罚款300元。对不按规范经营的食品经营户63户给予警告,并责令限期改正。共没收不合格食品饮料135个品种883公斤,价值286元。2005年,对从事食品饮食行业从业人员进行了预防性健康检査,从业人员体检率城镇达98%以上,农村达95%以上。对发现“五病”人员4人,全部调离从业场所,调离率100%,监督覆盖面城镇达100%,农村90%以上。4月中旬至5月中旬开展了卫生许可证清理整顿工作,对23户经营单位依法责令限期改正,依法取缔无证经营户4户。8月份对冶力关风景旅游区40户“农家乐”进行了整顿,对从业人员进行了体检,发放了健康证。全年共没收不合格食品饮料8类,140个品种,100公斤,价值420元。
食物中毒及其预防。2003年2月14日11时龙元乡上沟门村发生中毒事件,中毒5人,死亡2人,鉴于事件的特征,临潭县公安局介入刑事调査。第三节学校卫生
1995年对城关5所小学、二所中学的2947名学生进行了体检,发现学生沙眼和龋齿患病率分别达2.24%和26.03%。1996年根据《学校卫生条例》,对城关地区2所中学和5所小学的3004名少年儿童进行了检査,龋齿患病率居首位,达32.09%;视力减退13.38%,沙眼1.17%。1997年对城关地区2所中学、5所小学的3139名学生进行了健康检査和生长发育检查,龋齿达46.6%,视力不良11.6%,沙眼0.3%。1998年对城关地区2所中学和5所小学3057名学生进行了健康检査和生长发育检查,患龋齿48%,视力不良12.3%,沙眼0.4%。2000年在县教育局的配合下,对全县3所中学、2所九年制学校、23所六年制学校的11685名学生进行了健康检查,体检率97.32%。通过检査发现患有视力不良1036人,占18%;龋齿2823人,占42%。2002年10月至11月对城关地区6所小学、2所中学进行了体检,应检学生4602人,实检4480人,体检率97.35%,并做了学校卫生经常性监督,监督率100%。2004年5月份对城关地区6所小学、2所中学的学生进行了预防性健康检査,应检学生5771人,实检率80.5%,并做好学校卫生经常性监督,监督率100%。2005年对县城2所中学、6所小学及临潭一中、西街小学、三中、关街小学的在校学生进行了健康检查,体检率95.44%,监督率达100%。
第四节妇幼保健
一、妇幼保健
1995年元月,培训乡卫生院儿科医生50名、乡村医生30名。3月份举办了9个抽样乡卫生院院长、妇幼专干参加的为期10天的学习班,并对9个抽样乡的72个行政村进行了调査及考核。1996年全县有0~7岁儿童2174名,其中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49.97%。,婴儿死亡率43.45%。,城镇占20%,农村占80%。根据《甘肃省托幼园所管理办法》,近年对城关两所幼儿园及学前班的220名儿童和11名教师进行了健康检查,受检率90%以上。儿童中査出营养不良性贫血8人,龋齿10人,患病率3.6%01997年,全县有已婚妇女30750人,育龄妇女35688人,新法接生1422人,其中住院分娩740人,新法接生率60.24%;产妇死亡4人,死亡率173.8/10万。开展婚前检査及孕期保健保偿工作,城关地区已婚20对,保偿10对;新城地区婚检30对。加强了5岁以下儿童和孕产妇的系统管理,经10月底考核5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6477人,管理率达53.96%;孕妇死亡9人,死亡率366.34/10万;婴儿死亡67人;死亡率30.99‰。5岁以下儿童死亡98人,死亡率39.97%。;体重不良患儿163人,患病率6.64%。对城关2所幼儿园及3个学前班儿童进行了系统体检,实检179人,体检率88.61%。体检发现龋齿66人,占体检人数的36.87%;弱视7人,占3.9%;轻度贫血15人,占8.4%,体检后及时反馈结果,并提出了预防措施。
1998年,为了如期完成1996年至2000年妇幼卫生合作项目计划,县妇幼保健站加强了各医疗单位的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査,各医疗单位加强了5岁以下儿童和孕产妇管理,到11月底全县母乳喂养率达95%,新法接生率达67.4%,婴儿死亡率为30.95%。,5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达61.37%,孕产妇死亡率降低到18&50/10万。同时,75%以上的呼吸道感染、腹泻儿童得到了正确治疗。对2个学前班和2所幼儿园儿童进行了体检,体检率达88.79%。1999年,开展了孕产妇保健保偿、妇女两病普査、新法接生。对城关地区4所小学和2所幼儿园进行了体检,共体检253人,体检率87%。其中:弱视36人,发病率14%;贫血4人,发病率2%;虫卵6人,发病率24%;龋齿13人,发病率51%。2000年在临潭县启动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成立了 “临潭县降消项目协调领导小组”。培训乡以上人员149A,村级242人。1-9月份,全县贫困孕产妇住院分娩救助33人,住院分娩率达43.15%。孕产妇死亡率降低到185.18/10万,新法接生率87.84%,产前检查率91.91%,婴儿死亡率降低到27.78%。,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降到37.65%。,分别在1990年基础上降低三分之二,低体重儿童出生发病率6.54%,7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达77.23%,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79.79%,80%以上呼吸道及腹泻儿童得到了正确的治疗和管理。婚前医学检査155对,检査率达19.37%。并对城关地区学前班及幼儿园儿童进行了体格检査,应检283人,实检265人,体检率93.64%。
2001年底,共救助孕产妇住院分娩122人,其中产后大出血13人,髙危孕产妇20人,正常产89人,占住院分娩人数的12.6%。孕产妇死亡率降到154.72/10万,全县未发生新生儿破伤风。住院分娩率49.87%,在1999年基础上提高了20.95%;产前检査率92.80%;新法接生率96.20%;婴儿死亡率降到24.2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降到34.04%。,85%以上5岁以下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和腹泻得到正确治疗和管理,低体重儿童出生发病率5.8%,5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78.5%,孕产妇建卡率77.3%,母乳喂养率96.4%;婚前检査86对,检査率22.6%。2002年6月份对城关2所幼儿园和4所学校学前班儿童进行了健康检査,应检391人,实检352人,体检率90%。査出弱视63人,患病率17.8%;贫血7人,患病率1.98%;龋齿217人,患病率61.6%;佝偻病6人,患病率1.7%。2003年,对城关学前班和幼儿园儿童进行了体检,应检407人,实检302人,检査率为74.2%。其中:视力低下占8.6%,龋齿发病率77.15%, 贫血2.9%,耳疾0.3%,沙眼4.3%。
2004年,“降消”项目的实施给临潭县妇幼工作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各项指标与项目实施前相比出现了4个下降、3个上升。孕产妇死亡率1999年185.18/10万,下降到2004年的146.19/10万;婴儿死亡率从1999年的27.78%。下降到2004年21.92%。;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999年37.‰,下降到2004年26.3‰;产前检查率1999年62.8%,提高到2004年81.79%;住院分娩率1999年43.15%,提高到2004年59.57%;新法接生率1999年68.20%,提高到2004年86.98%;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巩固在“0”;母乳喂养率95.76%。对贫困孕产妇实行住院分娩救助,共救助79人。2005年为搞好妇幼卫生宣传工作,在“三•八”妇女节、“六•一”儿童节期间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等法律法规,共发放传单4000份、妇幼保健手册3000份,培训县、乡、村妇幼保健人员154人。住院分娩的贫困孕产妇救助253人,救助金额达5.1万元。幼儿园、学前班的体检:应检471人,实检339人,体检率71.97%。其中:贫血1人,龋齿255人,心脏病54人,沙眼54人,耳疾9人,鼻疾5人。
二、妇女病防治
1996年选择卓洛、长川两乡检査164人,受检率25%,发病率39%,均得到治疗。1997年在冶力关和八角两乡开展了妇女普査。共査190人,发病114人,发病率60%,对査出的病人均进行了治疗。1998年对新堡、总寨两乡进行妇女病普査,共查妇科疾病11种,均给予治疗。1999年对古战、术布两乡200名妇女进行了普査,发病160人, 发病率78%。
2000年7月份,对陈旗、龙元两乡进行了为期7天的妇女病普査,两乡应査3469人,实查586人,普査率16.89%,其中:患病人数323人,患病率55.12%。尿痿1人,患病率0.17%;II度子宫脱垂2人,患病率0.35%。对上述疾病根据当地不同条件都给予不同程度治疗、指导。全县应査31369人,实査3392人,普査率10.81%。2001年对陈旗、卓洛、羊永、八角4个乡的妇女病进行普查,应査8300人,实査2539人。普査率30.59%,发病率15.44%。2002年7月中旬对三岔、店子两乡进行为期一周的妇女病普査治疗。两乡应査2986人,实査数1140人,普査率38.18%。其中患病172人,患病率15.8%。2004年7月对羊沙乡已婚妇女进行了为期6天的妇女病普查,应查人数1365人,实査807人,普査率59.1%,患病率32.8%。2005年8月份对冶力关镇进行了为期7天的妇女病普査,应查354人,实査134人,普査率37.9%。其中子宫糜烂16人,阴道炎14人,其他发病19人,患病率36.74%。对患者进行了治疗和卫生指导。
第五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003年7月29日晚,冶力关镇发生特大暴雨洪水灾害,对受灾人数、伤亡人数、受灾面积及居民生活饮用水源污染情况进行了调查,按国家救灾防病信息报告系统要求及时逐级上报。对受灾严重的=家庄171户发放了消毒药液80公斤,发放害虫杀灭剂(敌敌畏乳剂)2公斤。培训4名村民,共发放洪灾防病材料2000余份。2004年9月份和5月份,龙元乡龙元村和古战乡九日卡村分别发生流感疫情,卫生系统成立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流行病学调査,疫情监测、消杀、宣传教育、后勤保障和联络协调等小组。第六节卫生监督检查
1996年,依法对公共场所从业人员进行了体检和建档工作,全县有从业人员109人,体检78人,体检率71.5%,对査出的2名患病患者全部调离。有从业户86户,建档81户,建档率94.8%。全年共监督检査430户(次),平均每户5次以上,监督率100%。1997年全县公共场所经营单位83户,新换发卫生许可证30户,体检78人,体检率80%。全年共监督检查249户(次)。1998年,对公共场所的从业人员进行预防性的健康检査,体检率81.5%,共检査250户(次)。2000年,对全县69户102名从业人员进行摸底建档,建档率100%。对城关地区旅店业、理发业及公共浴室的公共用具进行采样监测,采样18份,合格17份,合格率94.4%。对不合格的场所及时送达了监督意见书,限期改进。2001年,共有从业人员86人,体检83人,体检率96%,未査出“五病”患者,监督率100%,户均监督5次,卫生许可证发证率100%。监测26户公用用具(品),采样104份,合格24份,合格率23%。2002年,有公共场所70户,从业人员105人,体检102人,体检率98%,检出“五病”患者2人,及时调离从业场所,调离率100%。卫生许可证发放率100%,户均监督4次,监测23户公共用具(品),采样102份,合格33份,合格率32.4%。2003年,加大了公共卫生监督力度,全县有公共场所69户,从业人员82人,体检63人,体检率76.8%,发现“五病”人员1人,调离从业场所。2004年,有公共场所66户,从业人员84人,体检81人,体检率96.43%,査出“五病”患者1人,调离从业场所,调离率100%。检测27户公共用具(品)99份,合格85份,合格率85.85%。
2005年:(1)共有公共场所49户,从业人员58人,应检58人,实检52人,体检率89.66%,建档率100%,监督覆盖率100%,户均监督4次以上。(2)化妆品卫生监督:对全县化妆品经营户进行了摸底建档工作,对34户美容美发店、7户化妆品专卖店进行了专项监督检查,没有发现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化妆品。对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小家庭式沐浴户1户责令停止营业。从业人员体检率达100%,监督覆盖率达100%。
(3)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对县城生活饮用水进行了采样监测,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对涉水产品共采样225份,合格222份,合格率9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