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文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62002022000089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文物
分类号: K892.24
页数: 3
页码: 589-591
摘要: 临潭县历史悠久,文物古迹遍布全县。到2006年止,县文化馆馆藏文物146件,其中国家三级文物17件。全县保存完好的文物古迹有20多处,其中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5处:古战牛头城遗址、陈旗磨沟遗址、新城李家坟遗址、新城苏维埃旧址、明代洮州卫城。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红堡子城堡、鸣鹤城遗址等7处。1991年以来,又陆续发掘出了一批古遗址和古墓葬。二是对现有馆藏文物,按照保护标准要求,搬入文物库房,装入文物管理柜,安装了文物防盗报警器,指定专人管理,做到了人员、库房、防盗器材三落实,加强了对馆藏文物的管理。墓室大揭顶被破坏,随葬器物洗劫一空,彩绘砖雕部分被破坏。这是甘南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宋金时期最具特色的墓葬。
关键词: 文化艺术 文物

内容

临潭县历史悠久,文物古迹遍布全县。到2006年止,县文化馆馆藏文物146件,其中国家三级文物17件。全县保存完好的文物古迹有20多处,其中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5处:古战牛头城遗址、陈旗磨沟遗址、新城李家坟遗址、新城苏维埃旧址、明代洮州卫城。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红堡子城堡、鸣鹤城遗址等7处。1991年以来,又陆续发掘出了一批古遗址和古墓葬。
  在文物管理方面,县文体局和文化馆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一是对新城苏维埃旧址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进行了维修,并于2004年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新城苏维埃旧址、明代洮州卫城,申报了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晋升评定,已上报到文化部。二是对现有馆藏文物,按照保护标准要求,搬入文物库房,装入文物管理柜,安装了文物防盗报警器,指定专人管理,做到了人员、库房、防盗器材三落实,加强了对馆藏文物的管理。
  —、遗址
  梨园堡遗址在临潭县陈旗乡的中寨和梨园的古堡子下边。东与磨沟崖遗址田畦相连,西北与中寨、王旗村舍相接,隔河与岷县蔡家崖遥望,遗址面积45000平方米,其上为宋代及明、清遗址叠压。遗址中采集到残石器及陶片,均在古城遗址及沿洮河岸一、二阶台地之丈尺崖、岔路、坡地等处。农田基建时曾出土大批石器、陶器,损失了绝大部分,今幸存者仅占1%。陶器有细泥质双耳高圈足红陶罐、双耳灰陶罐。
  闹站台子遗址地处临潭西南10公里,西距卓尼卡车乡闹站村120米,南距洮河200米的闹站台子中段,耕土层60厘米,黄土层80厘米,文化层130厘米,其中灰层较硬,黄褐土内含少量寺洼陶片、红烧土。断面灰层东西宽50米,长1.4米,文化层距地表3米,遗址在已被破坏的寺洼窖穴中,窖建于生黄土中,底部平整,有少量寺洼夹砂红陶片,底层20厘米为一层,1厘米的坚硬白土层将窖穴的灰层分为两层。
  二、墓葬
  洪家土窖墓葬临潭县冶力关镇关街去池沟路上的洪家土窖,因当地农民取土,大批古遗址墓葬被破坏并暴露于悬崖上。暴露古墓葬,在1983年7月13日发现3座,均在一条水平线上,依次由西向东编号:1号墓至2号墓3米,2号墓至3号墓为1米。专家鉴定为齐家文化遗址。在当地黄土台地上出土一件有肩石斧,长25.8厘米,宽5.5厘米,厚3.6厘米。另有残石斧、红、灰陶片,部分纹饰有绳纹和划纹。第二采集地有大量典型齐家文化陶片,纹饰有篦纹、绳纹、划纹、剔划纹,还有陶质拍、石斧、石楔和骨椎。
  谢家坪墓葬群在临潭县陈旗乡谢家坪村,址处洮河中游西岸大山之麓高台地上,隔河与洮砚乡相望。1968年至1969年谢家坪在修建仓库时,发现一处墓葬群,墓葬群有多个不同时代墓葬的叠压关系,其中最下层者为砖砌墓型制具,有一定特点。该墓群从地表最下层叠压着几个不同时代墓葬,最下层为一斜长墓道,墓道呈方形,高约1.5米左右,在墓道尽头开掘出一水平墓室,墓室长2米以上,墓室两侧砌砖与所掘侧壁相距30厘米之空隙,砖砌面其高与棺木一致。后壁无砌砖,前壁通向墓门,呈拱形,其高接近两侧之一倍左右,砖封墓门及侧壁均为单砖平砌。所有棺木均为两头平齐的匣式棺,该墓葬群之叠压另一墓群中遗留骸骨尚有结成之辫子,发色呈红、黑、白相间不同形式,有些还可认出清代顶子红缨大帽。
  王旗夕路墓群墓地在陈旗乡、王旗村东南部,东接中寨,近接乡商店,在医药公司之平台上,历年来曾暴露出许多砖室墓。此墓亦应属于同一墓区之墓葬。墓室清理时,有塌陷,其中积满淤土,并杂有红砂岩石块、墓砖碎块,有少量寺洼陶片和人骸骨。整个墓群东北至西南250米,东南至西南150米,原为坡地,今已全部修为梯田。
  中寨墓葬在临潭县陈旗乡中寨村东南的谢家庙古城址之南,1974年农田基建时,曾出土一墓葬,该墓在古城南垣,南临磨沟村,西南接梨园,墓内结构葬式独特。该古墓为正方形砖室结构,四壁长3米以上,高2米有余。墓顶为穹隆形,正面开门呈拱形,其砖由石灰扣缝。其砖长33厘米,宽15.5厘米,厚6厘米。砖面有弧状细绳纹。四壁墙厚一砖35厘米,门厚二砖70厘米,墓室呈正方形,被横分为三段,以砖相隔,中段双从中轴部隔两部,延伸至前段1米,成为五开间,隔墙高60厘米。入墓室,右置羊头骨,左为马与狗头骨,在此两隔间各有成年人骨骸二具为仰面直身葬,四首向中心相对;后隔间,靠后壁筑一台,高1米,台上横陈尸骨仰面直肢头西足东,台下左右各有一小孩,骨骸零乱分置于左右。在地下4米处埋有大量文物,于地表时常能拾到古铜币。其东南磨沟断崖裂缝处有大量绳纹砖、瓦。
  磨沟齐家墓葬遗址在临潭县陈旗乡,东接梨园、中寨、南临岷县维新乡。在边墙河流入洮河的东北台地上。1980年调査时在这里发现了马家窖、齐家、寺洼文化和宋代遗物。1984年由于当地山洪暴发,洪水冲出100余件齐家和寺洼文化陶器和石器等,此后两年相继又冲出100余件。此次洪水将阳田川上沟分成上下两块,距洮河300米。1987年发现九人合葬墓。墓中出土文物有直径5.5厘米铜镯、颈粗2厘米的双耳罐、陶器、大骨珠、骨钏、动物牙齿各一枚和小骨珠100余粒。
  城关镇古城寺窠墓葬2007年4月9日,当地农民在取土时发现了该墓,擅自将墓葬打开,并将墓内文物私自盗走。
  寺窠古墓位于临潭县交警队东500米寺窠台地上,坐落在寺窠台地苏永平家门前10米处。距地表6米~8米的黄土层下,坐东朝西,墓呈长方形,2.5X3.2米,用长33厘米、宽16厘米、厚5厘米的长条砖和长34厘米、宽30厘米、厚5厘米的方砖砌成,呈仿木结构墓室,以砖雕为主,黑彩仅绘于砖雕人物头部,砖雕分为五层。经省文物局考古研究所专家鉴定,这是一座较为重要的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古墓,但是遭到严重的不可弥补的破坏。墓室大揭顶被破坏,随葬器物洗劫一空,彩绘砖雕部分被破坏。这是甘南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宋金时期最具特色的墓葬。

知识出处

临潭县志

《临潭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临潭县志(1991-2006)》做到了把握原则、客观真实,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遵循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秉笔直书,客观记载,突出了详近略远,着重反映了1991至2006的16年中取得的突出成就,脉络清楚,重点突出,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篇目有所创新,突出了地域和资源特点,彰显地方文化,突出地方特色,使志书具备了很强的资料性、科学性、可读性和学术性。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潭县
相关地名
梨园堡遗址
相关地名
闹站台子遗址
相关地名
洪家土窖墓葬
相关地名
谢家坪墓葬群
相关地名
中寨墓葬
相关地名
磨沟齐家墓葬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