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县教育行政机构
1998年前为临潭县文教局,1998年4月,将文化局归并文化体育旅游局,临潭县文教局改称临潭县教育局至今。保留临潭县招生委员会、临潭县保护学生健康委员会、临潭县职业教育委员会、临潭县集资办学领导小组等组织。原有的招生办公室、教研室、督导室、自学考试办公室、教育工会、数理化学会、电教馆、仪器室等机构保持不变。1995年县上成立了 “两基”领导小组。2006年11月又增设临潭县教育基金会。
临潭县教育局现有工作人员37名,其中书记1人,局长1人,副局长1人。
二、乡镇教育机构
为建立和完善分级管理办学体制,1991年底,全县19个乡(镇)都成立了教育管理委员会,由乡镇长任主任,中心校校长任副主任。1995年底各乡镇成立了 “两基” 工作领导小组。第二节教育督导
一、督导队伍
临潭县教育督导工作按照“督政、督教、督学”的原则坚持督政、督学,将常规督导和专题督导结合起来,对全县1/3的学校,1/5的乡政府进行专题督导,尤其在“非典”时期和“普初”、“普九”时期加大了对各级各类学校的督査指导。2002年临潭县人民政府聘任首届督学,2004年聘任23名兼职督学,适时对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及19个乡(镇)进行督察、检查、指导工作,及时进行反馈,使督政、督学工作纳入常规化、规范化、制度化,有效地保证政令畅行。
二、“两基”督导
“两基”(到本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大的系统工程。县委县政府把“两基”工作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强对“两基”工作的领导。县教育督导室深入全县各乡(镇)村社和学校,按照“两基”指标,对照省定验收标准进行调査核实,并向县委县政府做出专题汇报。县、乡两级政府把“两基”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强化考核评估。2005年9月20日,顺利通过了省政府的验收。2006年县委、县政府将教育工作重点转移到巩固“两基”成果和提高办学效益上,落实《全县“十一五”规划实施纲要》,坚持“两基”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不动摇,坚持把“两基”工作作为提高国民素质、发展临潭经济的奠基工程。县督导部门以积极进取、实事求是、分步实施、分类指导为原则,以督导检査和评估验收为主要手段,重新协调教育内部关系,形成行之有效的教育督导新格局。
第三节教育研究
临潭县教育局教研室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及教研工作,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宗旨,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促进和激活各级各类学校的教研活动。组织全县教师的论文、教学案例的评选,并将优秀论文推荐上报州省级刊物。配合每年州上组织的中小学各年级统测、分析、反馈工作,指导各类学科的竞赛活动。利用暑期举办教师培训3期,269人参加了培训。2003年初临潭县被确定为第二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3个省级试验县后,教研室始终将课改实验工作列为重中之重。根据《甘肃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工作方案(试行)》和《甘南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广工作实施意见(试行)》,以及《临潭县课改试验方案》、《临潭县课改评估细则》等文件精神,按照“整体设计、立标放样、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滚动发展”的运作思路,全县各中学、学区(校)的起始年级7175名学生和336名教师参加课改实验工作。并将课改试验工作纳入中小学年度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重点进行考核评估,对管理完善教育教学质量好的学校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在课改实验中涌现出省州级教学骨干和岗位能手35名、优秀教师213名、学科带头人51名,临潭一中、二中、城关一小等20多所学校两次获得州委、州政府嘉奖。
第四节教师队伍
一、教师队伍
1991年,全县有教职工930人,中学、小学、村学150所。学校与教师的比例为:1:6.20,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为:1:16.12。2006年底,全县有教职工1532人,比1991年增长64.7%。中学专任教师中大学本科学历92人,大专学历371人,中专及高中学历21人。小学教职工924人,其中专任教师895人,临时代课教师102人,行政工勤人员26人。在专任教师中,中专毕业以上学历的864人,高中学历的15人,初师及初中学历的6人。职业中学教职工18人,其中专任教师16人。
2006年中小学教师一览表
单位:人
二、教师培训
从1991年到2006年,临潭县教育局组织实施《临潭县中小学教师培训规划》,先后有875名教师得到培训,小学参加电大大专学历培训已毕业40人,通过函授、脱产进修取得本科学历34人,成人自考44人,短期培训330人。全县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32.3%,初中教师合格率75%,小学教师合格率89.3%。2003年到2005年先后培训课改教师549名、校长33名、局长2名。
三、教师待遇
临潭县中、小学教师执行全省统一的三类地区工资标准,班主任享受班主任津贴。1993年,根据国务院《关于提高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的通知》,临潭县从是年9月起, 增加教龄津贴10%。2000年后,普遍提高了教师的生活待遇和政治待遇,安置部分教职工子女就业,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至2006年底,全县教职工中有共产党员447人, 占教职工总数的29.8%;共青团员129人,占青年教师的85%以上。1991年有51人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有6人被评为州级优秀教师和先进工作者,有3人被授予省级、国家级园丁奖。2006年有国家级、省、州级优秀教师和先进教育工作者4人,县级优秀教师和先进工作者100人。
临潭县1991-2006年受表彰教师数统计表
第五节教育经费
—、财政拨付
1991年后,临潭县教育经费主要靠县财政拨付,其次是社会集资和教育费附加。中小学经费开支由县政府做出预算,财政拨付。
1991-2006年临潭县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经费统计表
单位:万元
二、学校收费、勤工俭学、校办企业
1991年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学杂费实行统一收费标准,县教育局、财政局和物价委联合做出决定,城镇学校高中每名学生30元,初中每名学生10元,小学每名学生4元。2000年后,学校办公经费主要靠学杂费弥补,高中每名学生学费150元,初中每名学生杂费120元,小学每名学生杂费40元,农村学校收费稍微低一些。学杂费每学期收缴一次,独生子女、两女户免收学杂费。2006年,临潭县根据《甘南州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校费用公示表》甘政发(2006)6号文件精神,初中生免收学杂费、信息费、教育费和取暖费。按照甘价费(2004)404号文件代收课本费,城镇初中每生60元,作业本费13元;农村初中每生课本费23元,作业本费10元,并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独生子女、两女户、低保、孤儿、残疾儿童、烈属子女减免学杂费、课本费及作业本费。2006年,县财政补助寄宿生生活费63.4万元,使“两免一补”阳光工程确实得到了落实。
勤工俭学在农村中、小学主要由村社划给适量耕地,作为勤工俭学基地,多用于集体福利和弥补公务费之不足。1991年起至2006年,开展勤工俭学的学校有100多所,年均收入3万多元,生均2.6元。
临潭二中于1984年建立了校办印刷厂,当年获利润3万元,以后逐年增长,至2006年,利润达8万元,并进行体制改革,实行厂长承包制。
三、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2004年,临潭县教育局根据《甘肃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两免一补”工作实施暂行办法》制定出台了《临潭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两免一补”工作实施暂行办法》,开展“两免一补”(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杂费,免除绝大部分学生的课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工作。该活动中享受国家免费提供中小学课本学生,初中10767人次,小学14621人次。2004年至2005年,投入资金568万元,寄宿生生活住宿补助65.5万元,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为了加大贫困学生救助力度,更好地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对家庭确有困难交不起学杂费、书费的采取减、免、缓的办法使其就学,同时在现有救助办法的基础上,多方筹措资金,逐步解决贫困学生的困难,做到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2006年起,国家实行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两免一补”政策,从经费上彻底解决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同时缓解了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经费紧张的困难。
四、捐资助学
临潭县政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临潭县教育费附加征收、管理和使用办法》的规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捐资助学和教育费附加的征收工作。1997至2001年,五年征收农村教育费附加464.6万元。鼓励个人企业捐资助学,帮助贫困学生修完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业,甚至资助读完大学。1996年,临潭县热心支持教育的各界人士发起成立了“教育基金会”。2006年11月临潭县委、县政府在此基金会的基础上组织成立了新的教育基金会,制定了《临潭县教育基金会管理暂行办法》,基础资金累计已达230万元,县财政局在20万元的基础上每年增长20%,划拨县教育基金会,用来奖励每年的高考状元及重点上线考生,奖励高考成绩突出的优秀校长、优秀科任教师及优秀班主任,资助特困大学生上学。县政协委员、城关后川砖瓦厂厂长敏世昌捐资8000元,修建了石门乡元化沟村学,并配置了课桌凳、办公桌,救助城关二小儿童12名,已投资4800元。2004年浙江“宜禾公司”在临潭县实施“助学助创”活动,资助孤儿、残疾少年儿童80名,资助经费2.4万元。经过共青团临潭县委的倡导和多方努力,全县干部职工及省内外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的各方人士,为临潭县“希望工程”捐款累计378万元,救助贫困学生初中1681人、小学2928人。企业、个体、农民的教育费附加基本用于校舍的修缮。2004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若干规定》,全县终止了教育费附加的征收。
五、省、州对口帮扶
甘肃省兰州热电二厂对口帮扶临潭四中。2004年至2006年,连续三年投入资金4万元,救助贫困学生105名,并于2005年暑假将11名学生邀请到兰州进行夏令营手拉手联谊活动。同时,省教育厅、省教科所、兰州大学三家联合投资18万元为四中修建能容纳58人同时上课的物理、化学实验室各一个。2004年,甘南州电力公司在店子学校投入资金1.5万元,购置篮球架1幅、办公桌椅6套、沙发1组、单人软床6张、办公用品及图书、作业本等,捐赠打印机1台,救助贫困学生12名。县上各包校帮扶部门共捐款11.9万元,捐物折价1.5万元。
第六节项目工程建设
一、“贫三”项目
1996年,临潭县教育系统由县项目办公室统筹,开始实施“贫三”项目(甘肃省世界银行贷款第三个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项目)工程,工程项目总投资861.6万元,其中世行贷款431.6万元,县内按1:1筹措配套资金430万元,主要用于八个方面。1.土建工程。共列项目学校32所,投资597.38万元,建筑面积13178平方米;2.教学仪器。初中按三类标准配发6所学校,小学按二类标准配发16所学校,共投资94.28万元;3.图书,初中按二类标准配发10所学校,计5306册,小学按二类标准配发23所学校,计8372册,投资27.26万元;4.课桌椅共采购5508双人套,投资62.75万元;5.技术援助,完成师资培训、校长培训、学历培训和项目管理人员培训共392人次,投资50.31万元;6.科研成果推广,全县7所学校开设了女童班,总人数280人,投资8.71万元,完成女童班的教材、教学设备的配套;7.信息系统建设,共配备信息系统设备5套,装备计算机教室一个,投资10.91万元;&资助学生,资助中、小学贫困生2500人,投资10万元。1999年底全县贫三项目工程全部竣工。
临潭县“贫三"项目1996年至1999年土建实施工程统计表临潭县“贫三”项目1996年至2000年课桌椅等配发统计表
单位:万元
二、一期义教项目
第一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1998年启动,至2000年竣工,项目总投资933.6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拨专款389万元,省级财政按1:0.8配套资金194.5万元。主要支付于:1.土建工程,共列项目学校46所,总投资756.22万元,建筑面积14355.2平方米。2.课桌椅,采购课桌椅5976单人套,投资37.34万元。3.教学仪器,采购教学仪器22套件,配备学校22所(二类标准配备学校15所,三类标准配备学校7所),总投资57.6万元。4.图书,投资43.14万元,购买图书24398册,配发给了22所学校。5.人员培训,培训中小学校长、教师、项目管理人员、土建管理与质量监督人员等467人次,投资39.3万元。临潭县一期“义教”项目1998-2000年实施土建工程统计表
三、二期义教项目
第二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总投资1401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拨付专款934万元,省财政按1:0.5配套资金467万元。工程项目始建于2001年,2005年底全部竣工。1.土建工程,共列项目学校13所,总投资1044万元,建筑面积17598平方米。2.师资培训,全县有236名校长参加了短期培训,165名教师进行了学历提高培训,投资140.1万元。3.课桌椅购置,五年间先后共采购课桌椅3200单人套、500双人套,并从剩余资金中购买高低床300套、办公桌椅152套、小学阅览桌34张、中学阅览桌40张、器材柜50个、书架30组,投资56.14万元。4.信息技术设备购置,采购卫星接收小站20套,投资30万元。5.仪器设备购置,采购钢琴6架、手风琴4架、室内乒乓球案2台、室外乒乓球案4台、乒乓球拍4副、48座的物理实验室3套、生物实验室3套、化学实验室3套,共投资42万元。6.图书购置,购置小学图书1223册、初中图书1500册,投入资金42.06万元。7.贫困学生助学金46.7万元,资助小学贫困生6570名。
临潭县二期“义教”项目2001-2005年实施土建工程统计表
四、危房改造项目
2001年至2006年,共列项目学校58所,总投资1023万元,建筑面积18607平方米,排除危房面积11449平方米。至此,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的危房面积降到了最低点,全面实现了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人人有桌凳的设想。特别是专为少数民族设置的学校,排除危房率100%。期间龙元、总寨、陈旗、冶力关等地群众捐献土地23亩,办学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
五、寄宿制学校建设
2004年2月,国务院召开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工作会议,发布《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2007)》,启动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工程项目总投资2932.2万元,中央政府拨付专款2670万元,省级财政投入131.6万元,县级财政内配资金130.6万元。其中,土建工程,共列项目学校13所,总投资2755.9万元,建筑面积38085.77平方米;购置学生生活设施,投入资金82.7万元,采购高低床2106套,锅炉、开水炉、灶具等8件(套);购置图书40650册,投入资金40.8万元;购置课桌椅4385单人套,投资52.8万元。到2006年全部竣工。
临潭县“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情况一览表六、其他项目
1.“援藏”项目。1999年,“援藏”资金共列项目学校10所。投资122万元,建筑面积2573.5平方米。2001年,项目学校2所,投资30.6万元,建筑面积542.07平方米。2003年,项目学校1所,投资54.92万元,建筑面积450.56平方米。2004年,项目学校1所,投资230万元(援藏资金130万元,二期危房改造资金100万元)。
2.1998年,龙元福和希望小学竣工,投资21.6万元,建筑面积414平方米,捐赠图书500册。同年新堡邵氏工程竣工,投资15万港币。
3.“中欧”项目。2004年至2006年,中欧甘肃基础项目连续三年救助学生小学1200人次,初中300人次;培训师资200多名,提供资金6.8万元。
4.中英剑桥教育基金救助龙元、术布两乡贫困学生100名。临潭县妇联在新城西街小学、陈旗中心小学,于2004年秋季办起女童班、春蕾班,共有学生96名。
临潭县1999-2004年“援藏”项目实施统计表
临潭县其他土建工程实施统计表临潭县1996-1999年度实施土建工程统计表
第二章学校教育
第一节学前教育
一、发展状况
1985年,临潭县在城关镇修建了临潭县中心幼儿园,由县教育局直接领导和管理。2006年幼儿入园人数为258人,占城关地区幼儿人数的42%。1994年,由宗教团体“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现任教主敏生光倡导筹资创办了临潭县第一所民办幼儿园临潭县红新月幼儿园,当年招收96名幼儿,到2006年共向临潭县城关地区小学输送了739名合格学龄前儿童。2002年10月,新城镇建立民办小龙人幼儿园,设有大、小两个班,2006年全园共有幼儿62人。
二、设备与教学管理
2006年,临潭县中心幼儿园有符合幼儿教育标准的课桌椅280套、幼儿床80套、体育器材6件、各类室内玩具200件、大型游戏玩具11件、简易活动室1间。全园共有教职工11人(其中聘请1人)。开设的课程有语言、数学、美术、常识、保健、音乐、体育等课程。临潭县红新月幼儿园占地面积938平方米,建筑面积267平方米,现有幼教和保育人员4名。园内设置6件大型游戏玩具及50件室内玩具。开设了符合幼儿教育的语言、计算、音乐、美术等课程。临潭县新城镇小龙人幼儿园占地6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有幼儿课桌椅70套、幼儿床32张。园内各种游戏体育器材比较齐全,开设语言、数学、社会、美术、音乐等课程。第二节小学教育
一、发展状况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临潭县小学教育蓬勃发展。1991年1月,县委、县政府制定了《临潭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规划》,按照乡镇的文化经济状况,具体制定了全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步骤。文化经济较好的城关、新城、古战三乡(镇)于1991年普及小学教育;文化经济一般的卓洛、长川、羊永、流顺、新堡、扁都、陈旗、店子、冶力关、羊沙10乡,于1995年普及小学教育;偏僻分散的术布、总寨、陇原、八角、三岔6乡,于2000年普及小学教育。1991年全县学龄儿童入学率为85.7%,小学毕业率为93.5%,在校学生11038人。2001年,根据临潭实际,县教育局制定了《临潭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合理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将5所小学撤并,11所村学调整为教学点,18所小学调整为复式教学,19个乡镇的学校布局趋于合理。1998年,临潭县城关镇新建了临潭县后川希望小学,1999年开始招生,首批招生670人,在校教师24人。2002年,在酒泉地区安西县疏勒河七道沟临潭县移民基地建立了移民区九年制学校,2003年增设初中部,在校学生130人,教师13人。2006年,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小学131所(不含11个教学点)。其中完全小学39所,六年制复式小学39所,四年制复式小学28所,二年制复式小学25所。在校学生22926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8.9%,其中女童入学率97.6%,小学升初中升学率100%。
2006年,各完全小学和六年制小学基本建立了远程教育单点站,有计算机教室23个。
临潭县1991—2006年各类小学概况一览表二、小学的设置与管理
临潭县小学由县乡两级分级管理。每个乡(镇)称为学区,设乡(镇)教育委员会,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小学分为:完全小学、六年制复式小学、四年制复式小学、二年制复式小学(教学点)。学校的人事任免、课程设置、教材使用和教学计划的实施均受县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规划、领导。教学业务由县教育局统一指导,通过学区中心小学组织实施。
临潭县小学名录三、学制与编制
1997年,临潭县教育局根据教育部规定将全县小学学制统一改为六年制。2002年7月,按照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省编办、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实施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临潭县小学教职工编制比例为:县镇小学教师和学生比例为1:21,农村小学教师和学生的比例为1:23,小学教学辅助人员和工勤人员不得超过所有教职工总数的9%。
2006年小学办学条件概况一览表四、教学
1996年,开始推行素质教育。在原设课程的基础上从2002年开始,小学三年级增设英语和信息技术两门课程。
五、会考
2001年开始,全县小学考试实行毕业会考制。
临渾县2001-2006年小学会考情况一览表
单位:人
第三节普通中学教育
一、发展状况
临潭有一中、二中、三中、四中4所中学。1989年,临潭县委、县人民政府在临潭县城关镇修建临潭县回民中学,设初中部和高中部,1992年开始招生,初中招生104人,高中招生81人,在校教师22人,1996年暂停高中部招生。1997年为了合理分布九年制学校,县教育局将新堡九年制学校初中部迁往店子中心校,改名为店子九年制学校,并将全县八年制学校改为九年制学校。2003年,在酒泉地区安西县疏勒河移民基地成立了一所九年制学校。至2006年全县共有完全中学3所,初级中学3所,九年制学校6所,初、高中学生10906名,教学班161个,初、高中教师576名,专任教师484名。1997年至2005年间临潭一中、二中修建了物理、化学电教试验楼,各初级中学和九年制学校修建了教学楼和寄宿生宿舍楼。2005年,临潭二中停止招收初中学生, 开始创建标准化高级中学。1991年至2006年,全县共向大中专学校输送了3295名合格学生,其中本科生799名。目前,一中、二中、回中为完全中学;三中、四中为独立初中;九年制学校有古战、长川、羊永、扁都、店子、移民区九年制学校等6所;另有职业中学1所。
1991-2006年普通中学教育概况一览表
二、学制与课程
1991年后,临潭县普通中学的学制以教育部制定的“三三制”(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学制为标准。1991年后,初、高中课程基本没变,取消了劳动技术课程,增设信息技术课程。从1994年起,高中学科实行会考制,2001年会考增加了信息技术课程。2003年临潭县被确定为基础教育课程省级实验区之一。
三、教学管理
1991年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各学校都实行目标管理和奖优罚劣措施。广泛开展公开教学、观摩教学、评选优质课等教研活动,成立了年级组、学科组,促进了教学质量与管理的全面发展。临潭一中、二中各自在高中成立了重点班,以提高教学质量。县教育局还向全社会提出了学习“会宁三苦精神”(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家长苦供)的口号,同时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促进教师知识更新,对校长进行管理培训以提高其管理水平。1991年,临潭县实行初中毕业会考制度。
临潭县2001-2006年初中会考情况统计表
单位:人四、大中专考试
1990年后,临潭县考入全国各级各类大、中等专业学校的升学率有升有降,基本保持稳中有升态势。
临潭县1991-2006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单位:人
临潭县1991-2006年初中中专考试情况一览表
单位:人临潭县1993-2006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理科第一名考生名录临潭县1993-2006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文科第一名考生名录第四节信息技术教育
一、发展概况
根据国家、省、州远程教育项目要求,临潭县教育局于2000年成立了教育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设立了专门的电教馆,有在职电教工作人员4名。各学校都成立了信息技术教育教研室,各中心校都培训了信息技术教育骨干。2000年,县教育局派人参加了教育部“明天女教师”远程信息教育项目培训。2000年和2002年有70人参加了教育部•李嘉诚远程教育项目一、二期的培训。2003-2005年,共有50人参加了义务教育项目和国家西部中小学远程教育项目的培训。在各中心小学和完全小学建立了73个国家远程教育示范的光盘播放点,全县各学校共建成计算机教室20个,配置计算机702台,建成卫星接收系统103个,教育卫星平台信息已覆盖到全县所有六年制以上学校和中学。各六年制小学和中学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设备拥有率达到95%以上。
二、课程和管理
根据教学大纲,临潭县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二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每周2个课时。按照省、州主管部门的要求,各学校有专职信息技术教师授课和管理信息技术装备,同时负责本校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全县信息技术教育以校本培训为基础,以学科电教、计算机辅助教学为主题。全县大部分学校把现代教学媒体应用到了课堂教学中。
第五节“普初” “普九”
“普初”是指基本普及初等义务教育。1995年3月起全面启动“普初”工作,并制定了《临潭县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通过全县人民5年的艰苦努力,临潭县“普初”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各类指标基本达到省定验收标准,并于1999年9月,顺利通过了省、州政府的全面评估验收。
1999年,临潭县全县适龄儿童总数18156人,其中女童6601人;已入学17554人,其中女童8223人,入学率96.68%,其中女童入学率95.6%。全县少数民族适龄儿童5586人,已入学5378人,入学率96.3%。残疾儿童72人,已入学51人,入学率70.83%。小学毕业生数1024人,毕业1021人。小学毕业会考双科合格率84.39%,毕业率99.6%。1999年全县小学生均建筑面积3.13平方米,小学校舍危房比例0.19%,课桌配齐率100%,教学仪器配齐率95%,小学生均图书5.9册。小学基本拥有符合国家规定的教学、生活和办公设施。全县小学专任教师632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34人,中专(含高中)537人,高中以下25人,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96.08%。全县累计投入扫盲经费9.5万元,先后组织29600名青壮年参加扫盲学习,有28133名达到脱盲,全县文盲率下降10.4%。1995年至1999年9月,全县“普初”总投资1626万元,完成了90所学校的排除危房建校任务,总建筑面积37100平方米,配置课桌凳5100套(双人),配置图书13678册。在“普初”期间全县人民群众、干部职工积极捐款捐物参加义务工,累计折价150多万元,无偿征用土地35亩。为临潭县“普初”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普九”是指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2004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召开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会议,发布《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2007)》,启动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2004年12月,临潭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全县教育工作会议,制定出台了《关于如期实现“两基”目标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决定》、《临潭县“两基”达标安排意见》等文件,县政府与各乡镇签订了《“两基”工作目标责任书》,建立了县、乡、村和县教育主管部门、学区、学校“双线三级”承包责任制。
2005年9月,临潭县“普九”工作通过了省、州、县验收。2005年年底,全县总人口14.82万人,各级各类学校140所(不含11个教学点),其中:完全中学3所、初级中学2所、职业中学1所、九年制学校6所、小学125所、幼儿园3所。全县小学入学率98.7%,其中女生97.6%;初中入学率95.4%,其中女生93.5%;残疾少年儿童入学率69.4%。小学辍学率0.58%,其中女生0.95%;初中辍学率1.3%,其中女生1.4%。小学毕业率100%,初中毕业率99.9%。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95.7%,其中女生94.6%。17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90.1%,其中女生88.6%。15周岁人口文盲率0.12%。全县小学生均建筑面积4.4平方米,初中生均建筑面积4.9平方米。小学初中校舍危房率分别为0.86%、0.67%,小学实验教学仪器基本达标。11所初中校(部)物理、化学、生物实验仪器4所达到国家二类标准,7所达到国家三类标准。小学生均图书6.5册、初中生均图书11册,中小学课桌凳配齐率达100%。全县15~50周岁人口77155人,其中文盲人口3334人,文盲率4.3%。“普九”期间共建成农民文化技术学校19所,累计举办扫盲班131个,参加扫盲学习6589人,脱盲5862人,扫盲覆盖率100%,脱盲率95.6%,人均扫盲经费开支33.8元。
2002年至2005年“普九”期间,全县共投入4752万元,总建筑面积32715平方米。共采购课桌椅8000套(其中500双人套)、高低床2401套、图书90000册。干部职工和社会各界捐款40多万元,群众捐献土地23亩。
第三章成人教育
第一节扫盲教育
一、1991-1994年的扫盲教育
1988年国务院发布《扫除文盲工作条例》,1993年修正发布。1992年10月12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确定了将“到本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临潭县委、县政府根据中央精神,按照省人民政府颁布的《甘肃省扫除文盲试行条例》开展全县的扫盲教育工作,将扫盲教育与全县经济建设发展相挂钩。提出扫盲目标为“一扫、二堵、三提高”。由于临潭县各方面的原因,扫盲教育主要以文化教育为主,识字教育为重点,并加强了政治教育。全县各村(镇)以写永久性标语、办黑板报、张贴标语、散发扫盲材料等形式宣传《扫盲工作条例》。各乡镇举办冬学、夜校和农民学校等多种形式的农民教育活动,并组织青壮年文盲、半文盲参加文化、技术学习,达到脱盲和初中文化程度,掌握一定的农业生产技术。在扫盲教育中让识字的都来教,不识字的都来学,上学的子女教父母亲,有文化的干部教不识字的农民。平均两个乡镇办一个扫盲班,并确定人员、对象、经费三落实,对扫盲成果进行检测。1993年全县发放扫盲合格证9131本。临潭县扫盲教育工作初步有所发展,每年有10000多青壮年脱盲,有扫盲点10多处,对临潭县举办技术培训、家庭养殖、种植业及居民整体素质提高均有促进作用。
二、“普初”时期(1995—1999年)的扫盲教育
1995年,州人民政府要求临潭县于1999年完成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任务。县政府要求各地扫盲工作做到领导、经费、学员、场地、教师、教材、教学培训“七落实”。向扫盲群众宣传以扫盲重要性为主要内容的文件和法律法规。在办学形式上实行“三结合”:集中教与分散学相结合;白天教与晚上学相结合;学文化与开展文体活动等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在教学上,采用包教包学式、定点教学式、巡回教学式、送教上门式、山歌认字式等形式。1996年,全县办扫盲点19个,参加扫盲人数5500人,脱盲5100人,培训技术人员1569人。1997年办扫盲点19个,扫盲班50期。1998年办扫盲点19个,扫盲班54期,脱盲12000人。1999年,临潭县共有青壮年人口60586人,青壮年人口中非文盲人数为54315人,青壮年人口中非文盲率89.6%。三年先后有29600名青壮年文盲参加扫盲学习,建制各种表、册、卡近15万份。1999年,全县设153个扫盲点,共开办扫盲班220期,参加扫盲学员28133人,达到脱盲标准。临潭县投入扫盲经费10万元,脱盲人均开支经费3.38元。
三、“普九”时期(2000-2006年)的扫盲教育
2004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召开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工作会议,临夏、临潭等地区于2005年实现“两基”任务。临潭县被省上确定为2005年整县实现“两基”达标县后,临潭县政府成立了“两基”攻坚领导小组,制定了相关方案,在村组或自然村成立农民夜校,发挥乡(镇)村“三位一体”婚育学校和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学校的作用,实行“捆绑式”、“四定四包”责任制。县财政2003年至2005年三年分别安排扫盲经费5万元、6万元、10万元。2005年,抽调了300多名同志进驻19个乡 (镇),141个村委会开展了千名干部、教师进万家“扫盲”活动,把扫盲工作与农牧民的生产生活需要和脱贫致富结合起来,扫盲工作与普及义务教育统一规划。扫盲形式为日校兼办夜校,实行“堵、扫、提”(堵绝、扫除、提髙)并举,除建立固定扫盲点以外,抽调人员组成流动扫盲组,深入农户、田间地头。在扫盲教育宣传活动中,印发“两基”宣传手册520册,各乡(镇)在公路沿线和集镇所在地书写固定标语3000多条幅。
2005年,全县15~50周岁人口77125人,其中文盲人口3334人,文盲率4.3%,15周岁人口文盲率0.12%。按照“四优”标准共建成农民文化技术学校19所,办学率达100%,全县共有扫盲专、兼职干部和教师179人。累计举办扫盲班131个。提髙4784人,占脱盲人数的85%;参加扫盲学习6589人,脱盲5268人;巩固提高班78个,扫盲覆盖面达100%,脱盲人员巩固率95.14%,人均扫盲经费开支33.8元。
临潭县2005年“两基”验收总表
第二节职业中学与职业技能培训
一、发展状况
1991年,临潭县停办一中、三中、四中的“三加一”职业班(初中毕业后再加一年的职业技术培训),全县所有职业技术教育由职业技术中学承办。临潭县职业技术中学是全县唯一的一所职业高级技术中学,先后开设的专业有机电、财会、农机、民用建筑、家电维修、中医针灸、服装工艺、种植、养殖等。办学方向为育人兴农。采用“上挂下联横辐射”,分散和集中相结合,长短结合,以短促长的办学之路。实行一套人马,三块牌子(职业技术中学、县教师进修中心、县成人职业技术培训中心)。2005年4月份,电大“迎评”工作通过了省教委专家组的验收,电大教学点设有5个专业,11个教学班,173名学员,举办长、短期培训4期,培训教师460名。临潭县职业技术中学本着“政府统筹、部门联办、因地制宜、一校多制、上挂下联横辐射”的办学原则,开办各种类型的长、短期培训班240多期,参加培训的人员达17391人次。2003年,临潭县职业中学成立了中国电视大学临潭工作站。
二、技能培训
1991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把职业教育作为科教兴县的落脚点和突破口。全县职业教育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全面贯彻《职业教育法》,按照“因地制宜、按需施教、灵活多样、注重实效”的原则,以县职业中学为依托,积极推进“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综合教育网络。临潭县职业技术中学与其他部门联办,进行奶牛育肥,绒山羊、小尾寒羊、生猪等畜种的养殖技术,疫病防治的培训。1995年至1998年,共培训1415人次。1996年,取得甘肃电大分校《乡村医疗》电视中专班办班资格。种植方面在城关、石门、扁都、新城、冶力关洪家庄农业示范园区、陈旗、羊沙等地进行地膜小麦、果树栽培、优良品种实验推广,百合种植和当归、柴胡、党参、人参等药材的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1998年在新城、流顺等村社搞了1~2亩示范田,亩产达800斤以上。每年春播季节进行地膜大豆、洋芋的技术培训,参加人数达3229人(次),维修穴播机100多台。
临潭职业技术中学利用暑期和节假日、双休日承接小学教师、工程监理员、计算机技术等级、劳动就业服务等短期培训,并与省内外劳务输出机构签订培训订单或输出协议,达到了培训与输出的良性互动。建校至今,共举办各种类型的长、短期培训班240多期,参加培训1-7391万人(次)。
第四章学校体育
第一节体育教学
临潭县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等法规、政策。自1991年后,体育教学由传统的教学单一模式逐步转入课堂结构多元化。学校把体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口和突破口,各学校体育开课率达到100%。县委、县政府要求各校有计划地安排体育教师进行新课改的理论培训。体育课每周2课时。初高中学生使用经教育部审定通过的教材,教学形式有课堂讲授、操场实习实践,并以后者为主,约占总学时的85%以上。
各学校以《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目标开展各项体育活动,每天保证了学生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学生体育课综合评价的及格率,小学达到96.3%,初中达到97.6%,高中达到99.1%。学生健康标准合格率,小学达到98.5%, 初中达到99%,高中达到98.2%,有30%的学生达到了优秀标准。学生体育达标率为96%。各学校体育教师以新课标理念教学,近几年有10多名教师的论文在省、地级刊物上发表。临潭回中教师马林鸣于1996年取得排球国家二级裁判资格,临潭四中教师方志英取得省级二级篮球裁判资格。
第二节课外体育
临潭县各级各类学校将体育课与体育活动相结合,将“两操两课两活动”作为学生体育锻炼的另一个途径开展。早操15分钟、课间操15~20分钟,是各类学校作息制度中安排的体育锻炼项目,要求学生每天都参加。同时早操活动中又有广播操或韵律操,内容一般先跑步,后做操。课间活动各年级做广播操和眼保健操,学生自发进行游戏活动。“两操”活动由体育教师或值周教师统一指挥进行。学校领导和班主任既是 “两操”活动的组织者,又是带头人。临潭一中、二中、回中及各九年制学校还将“两操”活动列入全校优秀班集体的评比条件之一。卓洛乡日扎小学还将课间操改为跳锅庄舞,在两操中加入了民族特色和娱乐内容。
课外体育活动也是班级体育活动,是在课外活动(一般45分钟)时间以班或年级为单位,按照性别、体质、技术水平和学生爱好等不同情况,组成若干锻炼小组。由班主任或体育教师负责。中学有舞蹈(锅庄、街舞)、健美操、篮球、排球、足球等兴趣小组。小学的课外体育活动由班主任组织开展滚铁环、老鹰抓小鸡、打沙包、跳绳、打羽毛球、打篮球等活动。有时年级、班级之间进行拔河、篮球等比赛,每周活动2至3课时,并将活动时间列入课程表。
第三节学校运动会
临潭县各级各类学校按照《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在体育课和课外活动的基础上,定期举办运动会,以提髙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各中学有体育运动(主要是球类)代表队。中学及九年制学校每年春季举行田径运动会,秋季举行球类、拔河运动会。田径运动会竞赛项目分为径赛和田赛两方面。径赛项目有50米、100米、200米、400米、800米、1500米、3000米(女子)、5000米(男子)、4x100米。田赛项目有:立定跳远、三级跳远、急行跳远、跳高、铅球等。球类运动会开展篮球、排球、足球等。拔河以年级为单位进行,有时候拔河与爬山穿插进行。教职工比赛项目有篮球、足球、排球、三足跑、自行车慢骑、混合接力等。
临潭县城六年制学校及乡村小学两年举行一次运动会。文艺表演与举办运动会交叉进行。运动会比赛项目有勺蛋竞走、拍皮球、立定跳远、50米往返跑、60米短跑、100米短跑、五六年级4x50米接力、打乒乓球等。临潭卓洛乡日扎、术布乡江可河、牙关等藏族小学还进行大象拔河、摔跤、较颈力等民族运动。第四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临潭县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是临潭一中、临潭二中和临潭回中。
1980年,临潭一中被省体委、省教育厅首次命名为田径、足球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颁发了任命书,并多次配发了体育器材。1984年和1985年两次通过省级验收,并再次被命名为甘肃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一中每学年春、秋两个学期分别举行一次以田径和足球为主的运动会,每次参赛学生达千名以上。2004年选派学生代表临潭县参加了甘南州中学生运动会。自1991年至2006年,有52名学生获得国家体育等级测试证。
临潭二中于1982年被甘肃省体委命名为篮球、田径传统项目学校,颁发了任命书。每学年定期举办一次以篮球为主的秋季球类运动会,一次以田径为主的春季田径运动会。2004年有15名学生代表临潭县参加了甘南州中学生运动会,取得总分全州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同年,还参加了甘肃省农民运动会,获得优秀组织奖,取得总分第六名的好成绩。2004年和2005年,有12名学生获得国家体育等级测试B级证。2004年被甘南州体委、州教育局命名为“体育工作先进单位”。
2003年,临潭县回民中学被甘南州体育局、州教育局联合命名为田径传统项目学校和州体校田径业余训练点,并配发了体育器材。2004年,临潭回中组织学生参加了全州少年田径运动会,获得2枚金牌、5枚银牌。2004年派代表队参加全省第三届农民运动会,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总分第六名。近几年,有17名学生获得三级运动员等级证。1999年,在临潭县第二十届排球“健康杯”运动会上,回中教工男队获得第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