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620020220000844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分类号: F204
页数: 4
页码: 528-531
摘要: 临潭县从1991年以来,贯彻“科教兴国”和“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在科技成果应用推广和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中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经4年的实施,成果达州内先进水平。该协作项目获1994年甘南州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该协作项目于1994年获得了甘南州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96年至1998年,临潭县承担了由省农委、省农科院为主开展的“甘肃省高寒阴湿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粮食作物丰收”项目。三年开展了新技术和新品种及肥料的引进试验项目12项,累计完成示范面积30596亩。
关键词: 科学技术 科研成果

内容

临潭县从1991年以来,贯彻“科教兴国”和“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在科技成果应用推广和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中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一、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
  1990年至1992年,县科委、农技站、畜牧兽医站在新城实施《新城乡农牧结合试验示范》项目,该课题是省科委批准实施的全省十个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之一,该项目于1994年获得了甘南州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县种子站在城关、卓洛、长川、羊永4乡(镇)实施《临潭县万亩油菜丰产栽培技术推广》项目,建立油菜丰产田1万亩,初步总结出适宜高寒阴湿地区种植油菜技术规程,此项目获得了1994年甘南州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至1993年,县农林局及农技中心、种子站承包《甘南州三十万亩粮食作物整乡科技承包》临潭点的12万亩,先后有技术人员11名参加科技承包,县乡两级都成立了行政协调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经4年的实施,成果达州内先进水平。该协作项目获1994年甘南州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992年至1994年,县种子站承担春小麦新品种高原602大面积推广项目,三年推广面积达6.7万亩,占全县小麦播种面积的92%,完成了春小麦的更新换代。该协作项目于1994年获得了甘南州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996年至1998年,临潭县承担了由省农委、省农科院为主开展的“甘肃省高寒阴湿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粮食作物丰收”项目。三年开展了新技术和新品种及肥料的引进试验项目12项,累计完成示范面积30596亩。
  1999年,全县开展“一个承包”、“五个工程”、“五个基地”为主的科技推广项目:分别为州列“十五万亩粮食作物整乡科技承包”,落实面积150494亩;“五个工程”地膜温饱工程完成7.975万亩,种子工程完成小麦良种统供率达到50%,种子统供量101万公斤,精选率达到100%,包衣率达到50%。其他三个工程有水地千斤工程,高产高效示范田工程和菜篮子工程。“五个基地”为蚕豆基地、油菜基地、青稞基地、药材基地和林果基地,分别落实面积26万亩、2.5万亩、2.5万亩、1511亩和547.7亩。2000年县农技中心重点推广了洋芋坑种技术,结果表明效果明显,增产潜力大,效益好。垄膜侧沟播技术,该技术适用于小麦、油菜、蚕豆,抗旱和增产增收效果都较明显。2001年全县建立的州级农业新技术示范园区1个,实施面积60亩;县级农业示范园区2个,示范面积1834亩;县级示范村3个,示范面积392亩。甘南州农技站主持临潭县农技中心协作实施的《马铃薯良种更新工程项目》,全县三年落实面积14980亩,平均亩产达1583.6公斤,较基础产量增加677.6公斤。拟定了马铃薯栽培措施,良种率达到95%以上。
  1993年引进地膜覆盖技术,1996年到1997年全县以靠行政加技术手段推广地膜覆盖技术种植6万多亩,抽调860多名行政人员和50多名技术人员深入乡村,推广地膜覆盖技术。1998年以后推广面积减小,到2006年仅在部分药材和洋芋等作物上小面积采用。
  二、畜牧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广
  1988年至1990年,县草原站开展种、养、加综合技术服务,引进一年生优质豆料牧草“箭舌豌豆”和当地青燕麦进行混播,并加工成各种饲料。三年累计加工640万公斤,其中,配合饲料11.5万公斤、草粉425万公斤、精料13.5万公斤、青贮料190万公斤。由于饲草料的增加和优质化,促进了群众养畜的积极性。1994年县畜牧局和兰州畜牧局研究所签订了333/A春箭舌豌豆新品种推广协议书,通过实施,该品种产籽量高,平均达220公斤,与春燕麦混播,鲜草量平均每亩提高810公斤。饲喂价值高,适口性好、易消化。母羊产羔率由88%提高到95%,成活率由67%提高到82%。根据甘南州草场鼠害调査结果,县草原站及畜牧兽医站应用高效灭鼠“鼢鼠灵”和生物C毒素的引进推广,防治率达85%以上,有效地保护了草山植被。
  1995年,县畜牧兽医站开展了称之为“白色革命”的暖棚养畜,于当年扣棚380平方米。并与此年开始商品猪基地建设和牛羊育肥基地建设。1996年,县扶贫办安排资金145万元,引进小尾寒羊297只,投放养殖户饲喂。1997年,继续引进小尾寒羊631只,改善了临潭羊品种种类,发展暖棚养畜规模,当年扣棚3万平方米。2000年,县畜牧服务中心启动“种子工程”,大力加强良种引进,至2001年引进绒山羊2450只。至2004年,引进良种肉牛831头、育肥羊3070只、奶牛44头、良种仔猪1630口,提高了牲畜良种比例。
  1999年至2001年,县科委为了进一步拓宽解决全县牲畜饲草不足的现状,引进开发了科技含量高、生产性能好的饲草——杂交酸膜菠菜。经三年试验,杂交酸膜菠菜年收割青草二茬,产鲜草5000公斤/亩~7000公斤/亩。2004年,全县实施农牧互补战略,建立了卓洛下园子养殖村、新城南门河示范村和金洮良种牛繁育场。三个园区修建标准化暖棚142座,进驻养殖户69户,当年完成育肥牛出栏200余头、育肥羊2200只,引进良种育肥牛134头。并抽调9名业务骨干进驻园区。
  三、其他行业技术应用与推广
  1990年至1995年,县林业站组织技术人员从临夏、舟曲引进优质苗木,在县内羊沙河、冶木河和洮河沿岸种植经济林木,栽植面积达470亩,其中:早熟梨23211株、花椒树18900株。县农机局大力推广临潭生产的2BX-3型三行畜力播种机,仅1995年推广759台。使用该播种机,每亩能节约种子5公斤,亩增产14公斤。与此同时开展了2BF—3型深施肥播种机推广,施肥面积达3000多亩。根据实验结果,在单产相近的情况下化肥深施小麦少用化肥10公斤,还可增加亩产16公斤。
  1991年,县科委从迭部引进黑木耳菌种在羊沙乡进行黑木耳人工栽培试验,经7个月努力,所栽植150个耳棒,有95%定植发菌,80%以上的长出木耳,袋栽的100多袋也都发菌定植。试验证明黑木耳人工栽植在羊沙及相近地带可以栽植。1993年,县科委承担州列《锯末装饰板的试制与生产》项目,经过两年的试制与生产,开发出地板块、天花板、桌面板、墙裙、窗台、民用烟筒和水槽等品种。在鉴定验收会议上专家们认为,锯末装饰板成本低,价格合理,发展前景良好,项目选题准确,社会、经济效益好,属短平快项目,产品品种花样还有很大开发前景。并顺利通过验收,该项目获1994年甘南州科技进步三等奖。同期,县科委根据全县农村能源缺乏的实际,先后推广了太阳能采暖房810平方米、太阳能养畜房80多平方米、太阳灶870台、太阳能热水器400台。
  1991年获甘南州科技进步奖的科技成果表1994年获甘南州科技进步奖的科技成果表
  1994年获甘南州科技进步奖的科技成果表

知识出处

临潭县志

《临潭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临潭县志(1991-2006)》做到了把握原则、客观真实,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遵循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秉笔直书,客观记载,突出了详近略远,着重反映了1991至2006的16年中取得的突出成就,脉络清楚,重点突出,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篇目有所创新,突出了地域和资源特点,彰显地方文化,突出地方特色,使志书具备了很强的资料性、科学性、可读性和学术性。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潭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