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科学技术知识的宣传与咨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62002022000084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科学技术知识的宣传与咨询
分类号: F204
页数: 4
页码: 525-528
摘要: 1990年底,县政府为了落实“科技兴农” 工作,成立了县星火科技播种队,下设农林、畜牧、水电3个分队,于1991年在全县开展“科技兴农”宣传活动。1992年2月,县科委等部门在全县组织开展“科技兴农杯”知识大奖赛,发放试卷405份。对成绩在前20名优胜者给予了表彰奖励,并评为农民科技员职称,颁发了职称证书。同时,这20名选手进入全州的复赛,有4名进入了全州复赛的前20名。到1995年,全县提倡“生产搭台、科技唱戏”,采用农、牧等科教结合,开展农牧民技术培训。同时面向农村,举办各种农民实用技术短期培训班。1990年到1995年,共培训各类实用技术人才23000人(次)。15名农村青年被命名为全县首批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
关键词: 科学技术 知识宣传

内容

一、科普宣传教育
  1990年底,县政府为了落实“科技兴农” 工作,成立了县星火科技播种队,下设农林、畜牧、水电3个分队,于1991年在全县开展“科技兴农”宣传活动。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集宣传、咨询、技术推广和成果应用介绍于一体,采用“听、看、讲、供”四结合。在近10天的活动中,展出《农作物病虫害35例》、《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等挂图,发送《农作物实用技术》、《牛羊育肥技术》、《科学养畜》、《科学造林》、《养兔技术》等小册子,赠送适用技术资料50多种,并解答120多人提出的日常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技术疑难问题近百条,反复播放“畜禽疫病防治”等科学知识录音磁带3盘,现场出售甲拌磷、磷酸二氢钾、叶面宝、肥禾灵等农药和肥料,为12000多名观众放映《科学知识》、《叶面施肥》等科教影片6部3场(次)。1992年2月,县科委等部门在全县组织开展“科技兴农杯”知识大奖赛,发放试卷405份。对成绩在前20名优胜者给予了表彰奖励,并评为农民科技员职称,颁发了职称证书。同时,这20名选手进入全州的复赛,有4名进入了全州复赛的前20名。到1995年,全县提倡“生产搭台、科技唱戏”,采用农、牧等科教结合,开展农牧民技术培训。五年举办农牧民畜牧兽医培训班49期7482人(次),举办骨干培训班1期82人;举办农牧民农业技术培训91期21198人(次),农民技术员培训35期380人,骨干培训2期393人;县扶贫办采用“送出去、请进来”等方法,累计举办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班达106期18952人(次);县职业中学坚持长短结合,以短为主的办学方式,举办家用电器、中医针灸长短期培训班。同时面向农村,举办各种农民实用技术短期培训班。1990年到1995年,共培训各类实用技术人才23000人(次)。
  1996年元月,全县开展了以科普宣传教育为主的“1230”工程,经过了5年左右时间。2000年底,累计举办科技下乡、科技之冬(春)活动60多次,办短期培训班530期(次),培训农牧民3.8万人(次),培训骨干2.6人(次)。培训内容涉及技术30项。基本达到了全县农牧村户均有一个科技“明白人”。同年,全县开展大规模地膜覆盖技术推广,县科委与县农技站开展了农牧民地膜覆盖技术培训,全县有248名技术人员和被抽调的县乡人员参加了培训。分散和集中培训农牧民3.5万人(次),印发地膜覆盖技术规程3.8万份,技术入户率达到100%。同时,以项目实施为载体,开展有省列“甘肃省高寒阴湿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粮食作物丰收工程”、“优质油菜综合生产技术试验示范项目”和三个基地建设及暖棚养畜、小尾寒羊引进等项目,共举办农牧民培训班162期,培训人员44548人(次)。1997年,是全县的“科教兴县”年,县科委、科协6至8月份分别在新城、冶力关和城关等地举办科技宣传服务活动。1998年3月,县科委、团县委总结全县实施“星火计划”,对农村涌现出的青年科技骨干进行表彰。15名农村青年被命名为全县首批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1999年,县农技部门进行产前集中培训,产中观摩示范培训,产后总结培训的形式,培训农牧民群众5.8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6万份。
  2000年至2001年,县委宣传部牵头,县科委、科协、农林局、畜牧局、卫生局、文化等部门42名技术人员,组成“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宣传队,先后在城关、新城、陈旗、冶力关等地举办了为期12天的活动。与此同时,县畜牧中心聘请州牧研所专家,为全县奶牛养殖和暖棚养畜户进行了两次培训,有252名养殖户参加。2002年县科协会同州科协在新城乡、扁都乡、城关镇开展以“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农村百项实用技术”为主题的科普展览宣传,15天参展人数约有5万人(次)。2003年,发生非典型肺炎。县科委、科协加强宣传了非典型肺炎预防知识,在全县各乡(镇)、村、社及公共场地张贴宣传画和发放宣传手册,县有线电视台播放了预防“非典” DVD光盘。
  2004年,县扶贫办与有关乡(镇)组织养殖户和农科户及村社干部310名到本县示范园区、育肥基地参观学习。是年5月,县农村能源办结合全县实施沼气推广项目,聘请甘农大教授和县农技中心具有中级职称以上人员,在项目实施的冶力关、扁都、石门等乡(镇),采用课堂授课与现场指导相结合的培训方式,使240名长期从事种植业的能手和农民经纪人接受了培训。是年7月,县科技局、县畜牧中心结合《“双培双带”工程——临潭县新城南门河牛羊育肥草产业基地》项目的实施,办了一期饲料营养学分析和饲草料配方添加技术为主的养殖培训班,时间10天,参加养殖户80名。同年8月,县委组织部、县职中组织农林、畜牧部门专家利用“流动党校”,以“抓项目、促发展”为内容,举办了村组干部理论培训班,1500名农村骨干参加了培训。2005年3月,县政府发出了“关于万名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安排意见”,成立了由主管县长为组长,农林、社保、畜牧、科技、扶贫等部门为成员的培训领导小组,培训从3月18日到26日,分别对城关、卓洛、古战3乡(镇)从事建筑、养殖、餐饮服务三大行业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对术布、长川等11乡(镇)从事建筑、养殖、种植业的人员进行了培训,对羊沙、冶力关、八角等乡(镇)从事种植、建筑、餐饮、导游服务业人员进行了培训。
  至2006年,县科技局、科协结合全县经济建设中心工作,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搜集整理适合本地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药材种植、优良品种介绍、配方施肥技术、化肥农药使用技术、沼气建设和暖棚养畜、牛羊繁育、商品猪、绒山羊饲养、疫病防治、饲料草加工、优良牧草种植、多种经济林木栽种与管护等方面的实用技术资料。同时,还将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WTO知识、科技法规和农村法律法规等,以“听、看、讲、发放”四结合形式,在“科技三下乡”、“赶会”、“风景旅游节”等活动中向广大农牧民群众作了宣传。并在县级各中小学举办了万名中小学生“反对邪教”签名活动。县乡技术服务部门组织技术人员举办“科技之冬(春)”和科技进村活动,开展咨询服务。通过几年培训,共有170余名农民工取得了农牧民技术职称资格证。2006年11月县科技局在省委宣传部等15个部门联合召开的甘肃省文化科技卫生 “三下乡”活动10周年工作会上被评为先进集体,受到表彰奖励。
  二、科技咨询与交流
  1991年6月,县科委利用新城“端午节”盛会之机,组织县农林、畜牧部门的技术人员举办科技咨询服务,开设“庄稼求医服务台”、“畜牧科技咨询台”。1994年,县畜牧局与兰州畜牧研究所签订了333/A春箭舌豌豆新品种推广协议。经实验,该品种产籽量高,平均达220公斤,与春燕麦混播,鲜草产量平均每亩可提高810公斤。母羊产羔率由88%提高到95%,成活率由67%提高到82%。1999年4月,县科委从兰州引进“酸膜饲料菠菜”先进技术成果,分别在新城、卓洛、三岔等乡(镇)试验种植。酸膜菠菜又称髙秆菠菜,属多年生植物,第一年育苗.第二年移栽。产鲜草2000公斤/亩.第三年产鲜草4000公斤/亩~6000公斤/亩,该饲料富含蛋白质、VC等营养物质,丰富了县内饲料物质来源。
  2000年4月,县政府请来国家和省上有关专家,召开专题研讨会,研究探讨了临潭县经济发展战略。同月,结合全县奶牛基地建设,县畜牧局聘请省、州畜牧专家举办了奶牛饲养管理培训班,从饲养管理到疫病防治、暖棚圈舍修建、冻配等方面进行了技术讲座及技术指导。同时组织专业人员到内蒙古、靖远、会宁对绒山羊饲养进行了专题考察。至2005年,县农技中心聘请州农科所、农技站的高级农艺师来县集中培训了农技人员。并在新城举办科技咨询服务活动,邀请州畜牧研究所、州农科所专家来县授课。内容包括牛羊育肥、暖棚养殖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介绍了近几年甘南州推广的新品种。新城镇及周边群众2000多人参加了培训。到2006年,县畜牧学会、农学会、医学会的部分会员自己编写工作总结或试验报告及论文,向省级、州级有关专业期刊投稿,其中有3篇得到甘肃省《农业技术与信息》的刊登,有1篇在《甘南科技》刊登。

知识出处

临潭县志

《临潭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临潭县志(1991-2006)》做到了把握原则、客观真实,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遵循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秉笔直书,客观记载,突出了详近略远,着重反映了1991至2006的16年中取得的突出成就,脉络清楚,重点突出,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篇目有所创新,突出了地域和资源特点,彰显地方文化,突出地方特色,使志书具备了很强的资料性、科学性、可读性和学术性。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潭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