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银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62002022000065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银行
分类号: F830.33
页数: 4
页码: 376-380
摘要: 临潭县农业银行设有7个营业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甘南州分行临潭信贷组撤销,实行信贷员制,派出农发行驻临潭信贷员1名,业务由县农行接管。2007年4月,改为实行农发行驻临潭客户服务组。
关键词: 金融机构 银行

内容

一、中国工商银行
  2000年中国工商银行临潭县支行撤销,存、贷款业务并入中国农业银行临潭县支行。
  二、中国农业银行
  1991年底,临潭县农业银行设有7个营业所、1个储蓄所、8个股(室),有正式职工70名,储蓄代办员10名。固定资产总额107.48万元。同年为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作用,首次实行了定编、定员、定岗的“三定”工作方案,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1992年开展整章活动,制定并完善了《费用开支管理制度》和《员工违反规章制度处罚暂行规定》等制度规定。1993年根据党的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开始转变经营机制,由国有专业银行逐步朝着国有商业银行机制转变。1995年县农行在金融机构中首家实现储蓄业务电子化,业务覆盖县城的县支行营业室、郊口分理处和城关营业所。1996年在全行范围内进行了专业技术考试,依据考试成绩和以往的工作业绩评定了专业技术职称,使员工队伍进一步专业化。1997年与农村信用合作社脱离了行政隶属关系,并将粮食系统的存、贷款等一部分政策性业务交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临潭信贷组办理。1998年完善了企业信用评定和核资定贷制度,为发放贷款及贷款的额度提供可靠的依据。同年所有业务实现了计算机管理,结束了手工记账的历史,完成了银行业务由手工到电子化的过渡。1999年推行人事制度改革,在全行范围内实行双向选择、竞聘上岗的管理办法,最大限度地优化岗位组合,发挥人力资源优势。2000年中国建设银行临潭县支行和中国工商银行临潭县支行撤销,两行存、贷款业务均由农业银行接管。2000年开通储蓄存款全省通存通兑业务,2001年实现了全国通存通兑。2002年3月26日投产使用了“ABIS新一代”综合业务系统,农业银行电子化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同年10月开通了信贷管理系统 (CMS),实现了全行信贷业务电子化。2004年开办了电子银行、网上银行业务。2006年在全行集中开展“四项活动”年。一是开展规章制度学习活动年;二是开展信贷基础管理规范年活动;三是会计基础规范年活动;四是开展自律监管规范年活动。同年11月ABLS系统数据全国大集中,实现全国联网。
  为了适应业务发展需求,调整了网点布局,撤并了低效营业网点,分别于1996年3月撤并原羊沙营业所,1997年3月撤并羊永营业所和店子营业所,2000年8月撤销了王旗营业所和冶力关营业所,从而完成了对营业网点的整合和改造。
  截至2006年12月底,中国农业银行临潭县支行各项存款余额22283万元,各项贷款余额13586万元,发卡7787张,卡存款1066万元,中间业务手续费收入62万元,实现年年盈利,不良资产绝对额下降650万元,社会占有份额和资产质量不断提升,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优势位居同行业前列。现中国农业银行临潭县支行内设“四部一室”,分别为:财务会计部、信贷管理部、客户经理部、资产管理部和综合办公室;四个业务经营网点,分别为:支行营业室、郊口分理处、城关营业所和新城营业所。从业人员52人,其中在册员工47人,临时工5人,占地面积3685平方米,建筑面积3676平方米,拥有综合办公楼一栋,家属住宅楼2栋共46套,所有固定资产296万元,业务经营范围涉及存款、贷款、电子汇划、结算、委托代理、银行卡及电子银行等多方面。已发展成为一家管理严密、员工队伍正规、业务发展迅速、经营效益良好的真正意义上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
  农行临潭县支行1991-2006年存款一览表
  单位:万元续表
  单位:万元
  农行临潭县支行1991-2006年贷款情况一览表三、中国建设银行
  2000年中国建设银行临潭县支行撤销,存贷款业务并入中国农业银行临潭县支行。
  四、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根据国务院1994年4月19日发出的《关于组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通知》(国发[1994]25号)成立的国有农业政策性银行。1996年底,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甘南州分行临潭信贷组成立,接管县农业银行分离出的部分政策性业务。主要负责粮油储备、收购贷款,国有粮食企业收购、调销业务等。1998年6月,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甘南州分行临潭信贷组撤销,实行信贷员制,派出农发行驻临潭信贷员1名,业务由县农行接管。2007年4月,改为实行农发行驻临潭客户服务组。

知识出处

临潭县志

《临潭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临潭县志(1991-2006)》做到了把握原则、客观真实,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遵循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秉笔直书,客观记载,突出了详近略远,着重反映了1991至2006的16年中取得的突出成就,脉络清楚,重点突出,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篇目有所创新,突出了地域和资源特点,彰显地方文化,突出地方特色,使志书具备了很强的资料性、科学性、可读性和学术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