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商业门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620020220000570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商业门类
分类号: F715
页数: 6
页码: 311-316
摘要: 石油产品经销主体临潭县石油公司(省属企业),公司主要经营品种有汽油、柴油、煤油、润滑油等,原经营高价、议价油品,至1993年各种油品均议价经营,当年油品销售总量898吨,其中:汽油470吨、煤油151吨、柴油250吨、润滑油27吨。
关键词: 临潭县 商业门类

内容

第一节生产资料购销
  一、石油、煤炭
  石油产品经销主体临潭县石油公司(省属企业),公司主要经营品种有汽油、柴油、煤油、润滑油等,原经营高价、议价油品,至1993年各种油品均议价经营,当年油品销售总量898吨,其中:汽油470吨、煤油151吨、柴油250吨、润滑油27吨。公司下设城关、新城、冶力关加油站。随着国家全面放开成品油市场后,成品油市场竞争(各加油站竞争)进入一种无序状态,公司零售经营效益下降,主要是石油公司系统以外的社会加油站违规经营成品油,非配置油品的倒贩行为及无证照经营的社会网点增多,严重冲击了石油公司零售经营。从1994年开始县人民政府配合省、州石油公司进行市场整顿,取缔、规范社会加油站经营活动,开展新建、收购、改造终端网络工作(加油站建设),1998年临潭县石油公司收购上卓梁加油站(2001年由于公路占用而关停拆除)。2000年中石油甘肃公司深化体制改革,原临潭县石油公司县级法人实体予以撤销,公司7名职工买断工龄,解除劳动关系,原公司更名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甘肃甘南销售分公司临潭县加油总站(临潭县销售片区)。是年增设了临潭县环城加油站,2006年改建了城关、冶力关加油站。至此,石油公司临潭县加油总站经营成品油的网点有城关大坡桥、城关环城路、新城、冶力关4个加油站,有职工16人(正式工6人,聘用工10人),加油站人、财、物由省、州石油公司直接管理。
  原本县煤炭行业经营主体为临潭县煤炭经销公司,公司下设二场一厂(城关煤场、蜂窝煤加工厂、新城煤场),专营块煤和型煤,主要负责供应全县群众和县级机关单位的生活用煤以及部分工业生产企业的生产用煤。生产用煤实行市场价,供应品种沫煤,生活用煤实行煤炭价格补贴制度。1990年煤炭价格补贴制度取消后,煤炭供给均按议价销售,每吨销售价格220元。自1993年以来,煤炭市场放开搞活,个体运输户及煤炭经营户相继增多,受此影响,县煤炭公司连续亏损,效益下降,1998年公司进行了股份制改造,改制后公司利用入股资金从事煤炭购销业务,但仅仅只能维持企业职工的工资发放。2003年后,公司进一步深化改革,全员职工身份置换,鉴于公司资不抵债的状况,进行了破产改制。至此,县内居民取暖、生产及群众生活用煤通过个体运输户及煤炭购销户供应,满足社会需求。2006年全县经营煤炭的经营户达30家,年销煤量10万吨以上。随后对煤炭市场的购销管理将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协调、监督,煤炭经营户要根据办理的煤炭经营资格证从事煤炭购销业务。
  二、化肥、农药、农膜
  化肥、农药、农膜等生产资料购销由县供销联社所属县农副公司和5个基层供销社专营,以供应全县所需。化肥经营品种有:磷酸二氨、尿素、硝氨等。农药品名有:甲基托布津、多菌灵、敌敌畏、氧化乐果、24丁酯等。1991年全县供销系统共购销化肥1576吨、农药5吨、农膜28吨,农资购销实行统一定价、计划分配和计划供应。1992年后,农资购销量逐年上升,其中农膜供应按县政府“地膜覆盖”工程确定的任务指标逐步实施。至1998年,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购销市场逐步放开,群众对农资需求量逐年增大,农资供应品种不断增多。到2006年,全县供销系统共购销化肥2900吨,其中磷酸二氨1800吨、各类氨肥1100吨、农药5吨、农膜5吨。
  三、农牧机具
  农牧机具由县供销系统所有经营网点经营。1991年主要经营种类有:喷雾器、山地步犁及中小农具等,经营量甚小。自1992年后,投放市场的农牧机具种类逐步增多,经营量逐年增加。并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县供销系统以外经营网点增多,基本满足了社会需求。
  四、建材化工
  1991年以来,全县建材购销主要以砖、瓦、石灰、钢材、水泥、木材、玻璃、沥青等各种建筑材料为主。县内建材生产企业有水泥厂、石膏板厂、建材厂(预制板厂)、玻璃纤维布厂及砖瓦厂等。大部分建筑材料都由物资部门(县物资公司)统管购销,个体私营户购销经营量甚小。自1993年后,随着商业体制改革的不断转变及国家统管物资的逐步放开,个体私营户增加,建材经销部相继增多,购销量逐年上升,经营种类从原有的几种建筑材料外新增加了铝合金、各种板材、地板砖、墙体瓷砖(粉)、PVC板、PVC管及各种涂料、油漆等建材化工资料,经营种类齐全,满足了各类房屋设施、装潢用料需求。2006年全县共有建材经销部以及装潢部将近60多家,年营业收入1260多万元。
  第二节生活资料的购销
  一、日用工业品
  县境内日用工业品主要以日用百货(如火柴、肥皂、保温瓶、手电筒等)、日用五金(刀、剪、钳等)、日用机电商品(如自行车、缝纫机、钟表、洗衣机、电冰箱等),各种电料、照明器具、家具、日用陶瓷器、玻璃和塑料器皿、炊事用具、取暖设备、清洁卫生工具等。大多数日用工业品从省内外市、县及生产厂家购进,县内无生产企业。1991年以来,全县经营日用工业品国有企业只有县民贸公司一家,大多数以个体私营户为主,有的副食商店也附带兼营,购销量逐年增加。至1996年,县内成立了扁都日用化工厂,经营品种以劳动润肤油、蜡烛、美发油及洗衣粉等为主,销售主要针对县内外农村市场。随后几年,企业虽有批量生产,但因利润低,无后续投入改造资金而停办注销。近几年来,全县个体私营户不断增加,尤其是开办及代销的化妆品门店的增多,为搞活流通,繁荣市场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至此,全县日用工业品购销完全由个体私营户独家承担,经营种类众多,基本满足了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二、瓜果蔬菜
  长期以来,临潭县受自然条件制约,县境内无瓜果蔬菜生产基地。日常群众需求,由个体菜农运输户从省内外市、县生产基地调进,供应销售完全由农民或小贩直接承担。县内部分地区地产以及群众零星种植生产的瓜果蔬菜一般在逢营(集)期间投放市场,上市量较小,加之产量少,品种单一,只能维持自身需求。1991年全县有瓜果蔬菜经营户30多户,年销售瓜果蔬菜1080万公斤,人均年供应量90公斤。
  1992年以来,随着市场的逐步放开搞活及人口的增加,全县瓜果蔬菜需要量迅速增长,上市种类众多,基本满足了本县城乡群众生活需要。但是瓜果蔬菜市场因无固定经营场所,在县内比较分散,大多数菜贩以街为市,形成马路市场。县工商局及县政府有关部门为加强瓜果蔬菜市场管理进行了多次规范和整顿,并为稳定市场价格,确保节假日市场供应做了一定工作。
  2000年后,全县瓜果蔬菜购销一直保持好的势头,一方面个体运输菜贩的增多,为增加有效供给奠定了好的基础;另一方面部分乡(镇)村地产以及引进优良品种试点建立的瓜果蔬菜塑料大棚及温室有了一定发展。随着流通进一步搞活,全县以个体运输商贩为主、地产菜农为辅的购销体系基本形成,瓜果蔬菜供应销售得到协调发展。至2006年,全县共有瓜果蔬菜摊贩110多户,年销售达2000多万公斤,人均年供应量133公斤。
  第三节药材药品购销
  临潭县地产中药材购销,中西药批发零售主要由县药材公司组织收购和销售。1991年,县药材公司下属机构有新城、冶力关、陈旗药材购销商店,术布、石门、三岔、总寨、羊沙、城关6个药材收购站,有零售门市部6个,职工13名。个体医药零售经营户12户,从业人员16人。是年,药材公司完成药材及药品销售总额(零售额)101.95万元。1993年,药品购进总额145.9万元,销售159.1万元,其中批发15.3万元,零售144万元。
  1994年,县药材公司更名县医药公司,加强管理,深化内部改革,企业经营效益有所提高。1995年,全县药材及药品购进总额63.5万元,销售120.3万元,其中批发88.1万元,零售21.2万元。
  2000年后,医药公司因药品市场变化、欠账大、资金回笼困难等影响,企业效益逐年下降,出现亏损。2004年,公司进行了破产改制。与此同时,个体医疗机构随市场经济逐步放开搞活,得到了较快发展。至2006年,全县有个体医药零售门店30多家,从业人员66人。
  临潭县医药公司1991-2003年药材、药品购销及库存总额统计表
  第四节行业专卖
  一、盐务专卖
  食盐原为临潭县食品、糖酒公司主营业务。1991年以来,临潭县批发市场较为混乱,特别是食盐等批发市场对国有企业冲击很大。为此,县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进行了多次整顿和规范,打击了食盐走私行为,保护了合法经营。随后县人民政府为加强盐业专营管理工作,于1992年成立了临潭县商业局盐务管理站,管理站人员由食品、糖酒公司和商业局部分人员组成。当时食盐的购销业务受天水盐业站管理。1993年后,临潭县食品公司与糖烟酒公司人员分离,食盐批发业务具体由糖烟酒公司经营。1999年,为进一步理顺盐业管理体制,从糖烟酒有限责任公司、商贸有限责任公司中将从事盐业经营的人员和部分国有资产分离出来组建为临潭县盐业专营公司。公司有职工18名(2名退休职工),固定资产原值52万元,专营食用加碘盐、工业用盐。
  2000年,县盐业专营公司上划省盐业集团公司统一管理,是年,销售食用加碘盐450吨,完成销售总额51.3万元。至2006年,公司销售食用加碘盐560吨,完成销售额(批发额)92.6万元,公司设有代批食盐网点20户,全县经营食用盐的个体销售户达690个。
  二、烟草专卖
  临潭县糖烟酒公司属全民所有制国有小型商业企业,烟草为主营业务之一。1991年,全县烟草供应量较小,烟草经营因管理松懈,市场比较混乱,县人民政府为加强市场管理,组织相关部门进行了整顿、规范。1993年后,随着烟草经营的加强,烟草专营管理工作逐步理顺,2001年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规范烟草市场流通体系,在糖烟酒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了临潭县烟草专卖局(烟草公司)。2003年,根据省、州烟草公司要求,临潭县糖酒有限责任公司与临潭县烟草专卖局(烟草公司)进行了机构分设,分设后的县烟草专卖局(公司)负责全县烟草专卖专营及烟草市场整顿等工作,公司下设城关、新城和冶力关3个烟草批发网点,从业人员有29人(正式工19人、临时聘用工10人),当年公司完成零售额39.77万元,实现销售收入397.66万元。2006年,根据国家烟草行业改制政策,撤销了县公司3个批发网点,烟草送货配货由州烟草公司统一配送。是年,公司依据省、州烟草行业改制政策,深化改革,19名职工全员身份置换,得到妥善安置。2006年底,全县有烟草零售许可证的个体经营户达666户,县公司有从业人员22人(正式工11人、临时工11人),公司全年完成烟草零售额132.3万元。
  第五节饮食服务
  一、饮食业
  临潭县饮食业发展迅速,回族经营的品种独具特色。20世纪90年代初,全县固定饭馆、流动摊点遍布街巷,在逢会(物资交流会)、逢营(集)期间临时流动摊点更多。主要经营品种有:牛羊肉、杂碎、面片、臊子面、饺子、凉面、炒面片、凉粉、馒头、酿皮、甜酷等。饮食业国有企业较少,大部分为个体私营,经营规模小,档次较低。1991年,全县有饮食业网点86个,从业人员197人,其中个体83个,从业人员187人,饮食业营业额20万元。1993年以来,随着流通逐步放开搞活,全县饮食业得到了较快发展。1995年饮食业网点发展到96个,从业人员216人。1998年县政府招待所改建为临潭宾馆,新增加了清真和大众餐饮业务。与此同时,个体私营饮食网点相继增多,国有饮食企业发展到4个。2000年后,随着商业体制改革的推进及全县旅游业的发展,新型餐饮业初具规模。2001年,县饮食服务有限责任公司饮食网点因修建公用型汽车站而拆迁停办。2004年,临潭县宾馆通过商贸体制改革,产权转让给个体私营户后仍以餐饮业为主。2005年野林关大酒店建成,餐饮设施档次较高,主要以召开会议及来人接待为主。在国有餐饮企业发展的同时,个体私营餐饮网点不断增加。县内较有名气的餐厅有:城关鑫海餐厅、犇羴鱻餐厅及明德居餐厅(2005年后拆迁停办)、鸿滨楼餐厅、新城星河餐厅等。老字号饭馆有:城关马如文饭馆(桥头饭馆)、新城折家面片等。经营品种众多,可适合不同群体的消费。2006年,全县共有饮食餐饮网点230多个,从业人员500多人,年营业额达1200多万元。
  二、服务业
  服务业分宾馆(旅店)、理发、照相、洗浴、洗染5个自然行业。1991年全县服务业有国有企业2个,从业人员13人,供销社有3个,从业人员7人;集体企业12个,从业人员37人;个体经营户109个,从业人员175人。期间服务业发展规模较小,服务设施简陋,经营环境欠佳,尤其旅店行业房间结构、室内设备较为简单,不能满足旅客需要。1992年至1997年,全县服务业因受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等因素影响,发展缓慢,服务业网点有所减少。1998年后在全社会竞争激烈的形势下,随着商业体制改革的推进及县内旅游业的发展,全县服务业得以快速发展。临潭宾馆、冶力关洮林宾馆、野林关大酒店等一批国家星级宾馆的建成及个体私营旅社、招待所和农家乐住宿的增多,使全县旅馆服务设施、服务档次逐步提高,大多数宾馆、旅社(店)设置增加了电话、电视、就餐、娱乐及代客寄存贵重物品、代办邮件、代购车票等服务项目,为旅客提供了方便。

知识出处

临潭县志

《临潭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临潭县志(1991-2006)》做到了把握原则、客观真实,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遵循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秉笔直书,客观记载,突出了详近略远,着重反映了1991至2006的16年中取得的突出成就,脉络清楚,重点突出,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篇目有所创新,突出了地域和资源特点,彰显地方文化,突出地方特色,使志书具备了很强的资料性、科学性、可读性和学术性。

阅读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