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粮食体制改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62002022000054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粮食体制改革
分类号: F717.5
页数: 1
页码: 290
摘要: 根据1998年6月6日国务院发布的《粮食收购条例》和有关政策精神,全县粮食流通体制进行了第一次改革。按照“政企分开、储备与经营分开、中央与地方责任分开、新老财务账目分开,完善粮食价格机制”(简称“四分开,一完善”)的要求,组建了粮油收储公司,健全了一、二级法人管理机构,明确了各自职责,政企彻底分开。对以前的政策性亏损,经州农发行和县审计局审定,做了挂账停息。对全县生产的小杂粮收购、销售进一步放活,价格由市场调节。
关键词: 临潭县 粮食体制 体制改革

内容

根据1998年6月6日国务院发布的《粮食收购条例》和有关政策精神,全县粮食流通体制进行了第一次改革。按照“政企分开、储备与经营分开、中央与地方责任分开、新老财务账目分开,完善粮食价格机制”(简称“四分开,一完善”)的要求,组建了粮油收储公司,健全了一、二级法人管理机构,明确了各自职责,政企彻底分开。对以前的政策性亏损,经州农发行和县审计局审定,做了挂账停息。对全县生产的小杂粮收购、销售进一步放活,价格由市场调节。
  根据临潭县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县粮油收储公司改制方案的批复》,全县国有收储企业于2004年6月进行了第二次改革。按照“动产权、转机制、变身份、增效益”和“解除与政府的直接关系”的原则,对全县所有国有企业在职职工做了一次性买断,置换了身份,共发放置换金206.85万元;筹集资金40.04万元,供养19名遗属,供至75岁;向劳动保障部门上缴“两金”59.25万元;筹集资金10.94万元,对距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职工按自愿实行内部退养的请求,实行供养。资金来源主要依靠企业资产变现和省政府少量补足两种渠道。撤销了城关、羊永、店子、总寨、羊沙、冶力关、王旗、石门、新城九个粮站,退出国有序列,变卖了除新城粮站外8个基层单位和县局综合办公楼的所有固定资产(含土地),变现资金全部用于安置职工。2005年12月经县国资委批复,成立了国有独资的宏盛粮油有限责任公司,新城粮站变成储粮点,取消法人资格。2006年上半年,全县国有粮食收储企业改革基本结束。
  到2002年国有粮食企业彻底改革时,全县粮食企业共有职工117名,总资产1544.36万元,其中流动资产911.92万元,固定资产340.86万元,无形资产290.02万元,土地使用权),总负债1431.49万元,其中银行借款900.6万元,其他负债355.5万元,净资产-175.39万元。各粮站持续亏损,人员工资停发1~2年不等。
  城关粮油加工厂始建于1970年,隶属县粮食局,以面粉、油料加工为主,从20世纪80年代后,面粉加工停产,油料加工时断时续,期间以从事商业性质的粮油经营为主。至1996年已负债累累,经营活动完全停止,后经多方整顿、启动,但都无力恢复经营,亏损严重。截至2003年12月30日,该厂总资产12.89万元,总负债325.00万元,净资产-312.11万元,已是严重的资不抵债。根据县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县城关粮油加工厂改制方案的批复》和“企业改革的形式,因地制宜,因企制宜,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的总体思路,选择了破产,由法院依法组织实施。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由法院、国土资源部门公开拍卖,变现资金首先安置了6名职工,上缴了“两金”,补发了工资,预留足了养老金和补齐了退休人员的有关费用。各种程序都依法运作,债权、债务由法院以破产裁定。

知识出处

临潭县志

《临潭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临潭县志(1991-2006)》做到了把握原则、客观真实,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遵循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秉笔直书,客观记载,突出了详近略远,着重反映了1991至2006的16年中取得的突出成就,脉络清楚,重点突出,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篇目有所创新,突出了地域和资源特点,彰显地方文化,突出地方特色,使志书具备了很强的资料性、科学性、可读性和学术性。

阅读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