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六 粮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620020220000544
颗粒名称: 卷十六 粮油
分类号: F717.5
页数: 7
页码: 289-295
摘要: 临潭县粮食局1991年1月至1999年9月,县粮食局作为全县粮食企业的管理机构,下设人秘股、计财股、储运股和购销股,到1999年底,有局长、副局长各1名,职工9名。
关键词: 临潭县 粮油管理

内容

第一章粮油管理
  第一节机构
  临潭县粮食局1991年1月至1999年9月,县粮食局作为全县粮食企业的管理机构,下设人秘股、计财股、储运股和购销股,到1999年底,有局长、副局长各1名,职工9名。1999年10月政企分开后,县粮食局不再直接管理国有粮食企业正常经营,撤销了原有的4个股,统一设立了办公室,业务由行政人员承担,期间有局长1名,副局长2名,职工5名。2002年行政体制改革当中,粮食局由政府组成部门变成政府直属部门,隶属县经贸委管理,局长由县政府任命,职能重点向管理全社会粮食行业流通转变,到2006年有局长1名、副局长1名,职工7名。
  基层机构1999年9月以前,全县有城关、羊永、新城、店子、王旗、石门、总寨、羊沙、冶力关等9个粮油购销管理站,城关、新城2个粮油加工厂,共占地面积55865平方米,建有库房21幢,仓库总容量11180吨,主要承担城镇居民口粮供应、民政救灾、农业税定购、油料定购等业务。同年10月,新成立了临潭县粮油收储公司,变为一级法人,除城关粮油加工厂外,其余9个粮站成为二级法人,业务统一归公司管理。2004年下半年,按照中小型企业退出国有序列的原则,八站一厂资产全部相继变卖,企业职工身份置换。到2006年,全县只设宏盛粮油有限责任公司,下设新城、羊永和店子3个经营点,原则上承担省级储备粮管理和军粮供应。
  第二节粮食体制改革
  根据1998年6月6日国务院发布的《粮食收购条例》和有关政策精神,全县粮食流通体制进行了第一次改革。按照“政企分开、储备与经营分开、中央与地方责任分开、新老财务账目分开,完善粮食价格机制”(简称“四分开,一完善”)的要求,组建了粮油收储公司,健全了一、二级法人管理机构,明确了各自职责,政企彻底分开。对以前的政策性亏损,经州农发行和县审计局审定,做了挂账停息。对全县生产的小杂粮收购、销售进一步放活,价格由市场调节。
  根据临潭县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县粮油收储公司改制方案的批复》,全县国有收储企业于2004年6月进行了第二次改革。按照“动产权、转机制、变身份、增效益”和“解除与政府的直接关系”的原则,对全县所有国有企业在职职工做了一次性买断,置换了身份,共发放置换金206.85万元;筹集资金40.04万元,供养19名遗属,供至75岁;向劳动保障部门上缴“两金”59.25万元;筹集资金10.94万元,对距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职工按自愿实行内部退养的请求,实行供养。资金来源主要依靠企业资产变现和省政府少量补足两种渠道。撤销了城关、羊永、店子、总寨、羊沙、冶力关、王旗、石门、新城九个粮站,退出国有序列,变卖了除新城粮站外8个基层单位和县局综合办公楼的所有固定资产(含土地),变现资金全部用于安置职工。2005年12月经县国资委批复,成立了国有独资的宏盛粮油有限责任公司,新城粮站变成储粮点,取消法人资格。2006年上半年,全县国有粮食收储企业改革基本结束。
  到2002年国有粮食企业彻底改革时,全县粮食企业共有职工117名,总资产1544.36万元,其中流动资产911.92万元,固定资产340.86万元,无形资产290.02万元,土地使用权),总负债1431.49万元,其中银行借款900.6万元,其他负债355.5万元,净资产-175.39万元。各粮站持续亏损,人员工资停发1~2年不等。
  城关粮油加工厂始建于1970年,隶属县粮食局,以面粉、油料加工为主,从20世纪80年代后,面粉加工停产,油料加工时断时续,期间以从事商业性质的粮油经营为主。至1996年已负债累累,经营活动完全停止,后经多方整顿、启动,但都无力恢复经营,亏损严重。截至2003年12月30日,该厂总资产12.89万元,总负债325.00万元,净资产-312.11万元,已是严重的资不抵债。根据县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县城关粮油加工厂改制方案的批复》和“企业改革的形式,因地制宜,因企制宜,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的总体思路,选择了破产,由法院依法组织实施。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由法院、国土资源部门公开拍卖,变现资金首先安置了6名职工,上缴了“两金”,补发了工资,预留足了养老金和补齐了退休人员的有关费用。各种程序都依法运作,债权、债务由法院以破产裁定。
  第二章粮油征购
  第一节粮食政策
  1992年全国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则,下令从1993年开始取消粮食行业统购统销政策,全省考虑到实际情况,延长了一年。从1994年正式开始,根据省人民政府甘政发(1992)239号《关于放开粮油购销价格的通知》精神,粮油流通市场全面放开搞活。以1999年为界,全县农业税代缴粮食定购取消,2000年油料定购取消。2003—2004年,根据大量库存粮食已陈化变质和政策规定,全县在兰州陈化粮公开拍卖会上政策性销售陈化小麦、青稞、大米、面粉等共601吨。
  第二节粮油收购
  粮食征购数即农业税定购完成数,1998年后停征。油脂料收购数即农业税定购完成数,1999年后停征。
  临潭县1991-1999年国家粮食征购统计表
  临潭县1991-2006年国家油脂料收购统计表
  第三章粮油经营
  第一节市场管理
  1994年以前,全县粮食经营由县粮食局操作,自身管理,自身经营,基本处于垄断。1994年以后,全县多渠道经营格局基本形成。1998年6月6日国务院《粮食收购条例》正式颁布,标志着粮油市场管理开始迈上了规范化、法制化轨道,管理主要由工商行政部门牵头,粮食部门协助配合,对经营粮油主体作了硬性条件限制,实行了粮油准运证制度。2004年5月19日国务院令(第407号)颁布了《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授予粮食行政部门的职权是:对粮食经营者从事粮食收购、储存、运输活动和政策性用粮的购销活动,以及执行国家粮食流通统计制度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査。以此为契机,县粮食局对全县粮食经营户进行了详细调査摸底,多次宣传粮食政策,个体户都能合法经营,公平竞争,没有欺行霸市、哄抬物价等违法现象发生。
  第二节国家经营
  1991-1993年国家实行统购统销,粮食企业经营以社会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不存在亏损。1994年以后,粮食行业逐渐放开,国有企业开始市场化运作,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兼顾社会效益。从1998年开始,国有粮食亏损企业营业税全部取消。
  临潭县1991-2006年国有粮食企业粮食经营统计表
  临潭县1991—2006年国有粮食企业油脂经营统计表
  第三节个体经营
  全县的粮食经营个体户,从1993年以后逐渐发展起来,1998年以后迅速增多,规模不断壮大。经营区域有城市的,有公路沿线乡村的;经营范围有搞面粉销售的,有收购粮油的;经营方式有常年定点挂牌的,有短期走村串户的;经营品种有单一收购的,有混合收购青稞、蚕豆、豌豆、油料的。2006年初步统计,全县常年挂牌收购粮油,销售面粉、大米的个体户有30多户,其中业务量在千吨以上的有9户(购销环节以批发为主),在秋季粮油收购高峰期,搞乡村兑换、上门服务、预约定购的不完全统计有70多户。
  1998年粮油体制改革以后,随着广大农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和粮食总产量的不断增长,全县出现了这样一种新景象,农民大面积种植的青稞、蚕豆、豌豆等小杂粮除留足种子、饲料和少量食用外,大量出售,同时又大量购进面粉作口粮。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个体户适应了市场需求,他们一方面大量收购农民余粮,一方面大量调进面粉、大米供农民食用。全县的青稞大部分销往青海、西藏、四川等地,蚕豆、豌豆大部分销往沿海地区。全县个体户的诚实守信、公平竞争、依法经营和优质服务,既获得了可观经济利益,又牢牢地占领住了市场。同时,在国有粮食企业退出市场后,为活跃农村市场,增加农民收入,方便生产者和消费者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四章粮油储运加工
  第一节国库粮存储
  在统购统销的时代,国家在临潭没有国库粮存储。1994年开始,省上下达临潭县3750吨的省级小麦储存,1995年又增加到4200吨,1999年调减到3900吨,2003年又调减到3000吨。
  临潭县1991-2006年国有粮食企业纯利润、税金统计表临潭县1994-2006年省级储备小麦储存统计表
  2002年以前,全县的省级储备小麦储存在城关、羊永、新城、羊沙、冶力关王旗、石门、店子、总寨等9个粮站。2002年按照省粮食局“集中存放,统一管理”的精神,全县3000吨小麦于11月份集中到新城。新城粮站占地14853平方米,设计库容7000吨,实际5500吨,有苏式库房4幢。1994-2005年全县存放的储备小麦都是1993年划转的,到2005年,储存时间长达12年之久,品质已严重退化。2006年根据省上统一安排,全县3000吨小麦集中进行了轮换,主要是从山东、安徽调入,粮食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实现了推陈“储”新。全县储存的国库粮动用权归省人民政府,管理费用由省财政补贴,地方的职责是管理,在本区域发生大的自然灾害需救助时,可向省政府建议动用。
  第二节储运
  临潭县1991-2006年国有粮食企业粮食储藏统计表
  临潭县1991-2003年国有粮食企业油脂储藏统计表
  临潭县1991-2002年国有粮食企业粮食调运统计表在储藏管理上,警钟长鸣,严格落实既有的各项管理制度,认真落实《检化验制度》、《保管员岗位职责》等,以“四无”粮仓建设为标准要求(无鼠害、无虫害、无毒变、无事故),坚持做到五日一小査、十日一大查、一月一化验和风雨过后及时査,常年做到库内面面光,仓外三不留。在企业连年亏损的情况下,坚持储存工作不松懈,从农发行不断贷款维修库房屋面、换瓦,更新灭火器。十几年中没有发生坏粮、盗窃等事件。
  第三节加工
  城关粮油加工厂自20世纪80年代面粉加工基本停止,到90年代以后,断断续续加工饲料,规模非常小。1991年加工饲料成品46吨、1995年307吨、1997年151吨,其余年份都停产。油料加工原料以油料定购为主,时停时榨,2000年以后完全停产。1991年加工油料成品171.9吨、1992年132.9吨、1994年25.5吨、1995年41吨、1998年10.4吨、1999年23.5吨。
  1998年后,城关粮油加工厂和新城粮油加工厂没有发挥丝毫作用,大量的粮食加工由个体户完成,小型磨面机、榨油机、饲料粉碎机遍布全县各个乡村。1991—1999年,全县小型磨面机空前增多,性能上不断完善,功能上不断转向多样化,出现了专门从事磨面的个体户。2000年以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转变,人们食用的大部分口粮开始直接购买或兑换市场上从外地调来的面粉,全县的小型磨面机不断淘汰减少。许多安装在农村的榨油机、饲料粉碎机都以加工农民自身食用的油料、粮食为主,除小型的,其余的全年加工。在城关、新城、古战、冶力关等地方则出现了专门从事油料加工销售的个体经营户,有零售的,有批发的,有生榨的,有熟榨的,价格不一,在满足全县城乡群众的生活需求外,还销往外县外省,极大地活跃了油脂市场。

知识出处

临潭县志

《临潭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临潭县志(1991-2006)》做到了把握原则、客观真实,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遵循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秉笔直书,客观记载,突出了详近略远,着重反映了1991至2006的16年中取得的突出成就,脉络清楚,重点突出,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篇目有所创新,突出了地域和资源特点,彰显地方文化,突出地方特色,使志书具备了很强的资料性、科学性、可读性和学术性。

阅读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