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工业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620020220000505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工业管理
分类号: F402.2
页数: 8
页码: 251-258
摘要: 临潭县工业企业自1987年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改革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得以增强。 1991
关键词: 临潭县 工业管理

内容

第一节机构
  临潭县经济贸易委员会1991年以来,县境工业管理机构主要有县计划经济委员会、县乡(镇)企业管理局,其中县属工业由县计划经济委员会管理,乡(镇)办、村办、联办及个体办工业企业由县乡(镇)企业管理局管理。2002年,依据县政府机构改革要求,组建了临潭县经济贸易委员会,并将临潭县乡(镇)企业管理局设置为县经济贸易委员会管理的机构。2005年,设立县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与县经济贸易委员会合署办公,工业管理职能逐步转为经济调节、监管、协调和服务为主。2006年,成立县中小企业局,与县乡(镇)企业管理局合署办公,主要负责全县中小企业的管理和服务。2006年,临潭县经贸(国资)委有干部职工9名,其中书记1名,主任1名,副主任2名,其他干部5名。内设办公室、经济综合股、生产流通股、国资股。临潭县乡镇企业(中小企业)管理局有干部职工9名,其中局长1名,副局长2名,干部职工6名。
  第二节工业企业体制改革
  临潭县工业企业自1987年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改革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得以增强。
  1991年,县属企业第二轮承包经营责任制工作开始,其中纳入第二轮承包的县属国有工业企业有6户,即县农机厂、独山电站、冶海电站、粮油加工厂、煤炭公司、手工业联社,承包合同坚持“包死基数、确保上交、超收自补”的原则,承包期限为3年(1991年至1993年),未纳入二轮承包的县水泥厂、供电公司、锑冶选厂、建材厂、飞天地毯厂等企业均实行了厂长任期目标责任制,确定了具体的工业总产值、实现利润等目标,并制定了奖罚责任制,使厂长的责、权、利落到了实处,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工业生产发展。
  县属工业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和厂长负责制后,为了进一步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各企业均对内部各生产车间(班组)实行了内部车间(班组)承包经营责任制和租赁经营,实行了百元含量工资、计件工资制等办法。
  1993年后,各工业企业继续加强管理,深化内部改革,先后实行了车间承租、门店承租及设备租赁经营等内部改革形式,1997年至2000年县属工业企业试点推行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中心的企业改革工作。1997年,县水泥厂在停产2年多的情况下,按照剥离分立的改革方式,动员职工入股集资,利用厂部闲置的场地、厂房及生产设施组建了县建华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复合肥有限责任公司、锑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4个股份制工业企业,共入股140人,股金总额68万元。建成年产1万吨机立窑水泥生产线和600吨复合肥生产线,并形成了一定的锑品采选和石膏建筑产品加工能力。随后电力生产供应业实行产权重组,将县供电公司、独山电站、冶海电站合营组建为发电、供电为一体的“电力企业”,增大了企业资本营运量,促进了发展。
  1998年,国有企业深化产权制改革全面推行,县农机厂实行股份制改造组建为县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入股职工45人,股金总额15万元。随后将实行“一厂两制”的淀粉厂从县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中将其生产线所属人、财、物和部分国有资产分离出来,实行独立核算,实现了专业化生产与管理。县矿产公司、供销系统所属工业企业等全面推行了股份合作制改革和目标管理。国有独资企业县电力公司自组建以来,主要深化工资制度改革,完善建立了乡电管站管理体系,发展第三产业并搞好内部发电站及第三产业产权制度改革的试点工作。1999年,县建华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根据国家水泥产业政策的变化,关闭土立窑生产线,租赁了县水泥厂闲置多年的5万吨回转窑生产线,重新组建了新的建华水泥公司,即旋窑承租团体。租赁后经多次技术改造,经营效益逐年提高。2000年,依据国家农电体制改革要求,发电、供电分营,并组建了临潭县水利发电集团公司。
  2004年至2005年,全县工业企业进行了改制实施工作。改制选择了产权转让、兼并、股份制改造、破产等改制形式。实行产权转让的5户,即县供热站、水利发电集团公司、机械公司、复合肥公司、淀粉厂,产权转让价款950万元;股份制改造1户,即县供水公司,股本总额206万元;破产企业1户,即县粮油加工厂;兼并企业1户,即县水泥厂,对水泥厂及原有的锑业开发公司、石膏开发公司由县建华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承担债务式整体兼并。列入改制的8户工业企业资产总计2524万元,其中土地资产397万元;负债合计3759万元,其中银行贷款2140万元;净资产-1235万元;置换职工身份548人,发放置换金862万元。
  实行产权多元化改革后,国有工业企业逐步退出了国有经济序列,彻底实现了政企分开,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2006年,继续对已存续的工业企业实行了改制后的规范、完善及收尾等改制工作。
  2003年至2005年临潭县国有工业企业改制基本情况
  第三节企业管理
  1991年以来,全县工业管理机构主要有县计划经济委员会、县乡(镇)企业管理局,对工业企业均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分解下达计划,主要计划经济指标是工业总产值、实现利润及企业发展目标等。县属工业企业自实行新一轮承包经营责任制和厂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后,各工业企业对内部各生产车间(班组)实行了内部车间(班组)承包经营责任制和租赁经营,实行了百元含量工资、计件工资制等管理办法,生产及效益不断提高,其中县水泥厂在厂内实行了车间承包责任制和吨水泥销售含工资奖金等管理办法。1993年,全县国有、集体工业企业共有57个,当年实现工业总产值941万元,主要企业水泥产量2.09万吨,发电量981万千瓦时。
  1997年至2000年期间,对全县工业企业继续实行统一管理,计划任务指标分解下达以指导性计划为主,并新增工业增加值考核指标。在此期间,国有工业企业实行了产权重组、股份制改造等改革形式,各工业企业初步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加强了各项基础管理,完善企业内部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企业职工由国家职工身份逐步向企业员工转变,并按《公证法》、《劳动法》规定,对入股上岗职工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岗位责任制,实行劳效挂钩、劳资挂钩的效益工资制。县建华水泥公司实行了内部车间以质量、产量、成本为主要指标的承包经营管理责任制,人员实行双向选择,择优聘用,充分调动了职工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县机械公司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厂长及财务人员实行岗位工资,推销人员实行吨销售含量工资,生产人员实行吨产量包干工资制,促进了企业发展。县电力公司所属内部各单位均实行了内部成本独立核算制度,实行了岗位、工龄结构工资制,并在各基层经营单位实行区域性工资制,逐步理顺农电管理体制,实行同网同价,随后依据国家农电体制改革要求,厂网分家,供发电分营,从而实现了专业化管理。通过股份制改造及各项基础管理工作的加强,使多数工业企业经营效益明显提高。2000年,全县国有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1623.9万元,工业增加值1226.6万元,主要企业水泥产量3.85万吨,发电量1684万度,供电量1768万度。2002年,县政府机构改革后,工业管理职能划转县经济贸易委员会,对全县工业企业实行宏观管理和指导。2003年,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后,企业国家职工身份正式转换为企业员工,产权明确,政企彻底分开。各工业企业均按《公司法》规定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及三项制度(劳动、人事、分配)建设得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管理制度得以完善,经营状况明显好转。至2005年,全县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26673.1万元,工业增加值11133.4万元,其中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7573.1万元,工业增加值2563.4万元;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19100万元,工业增加值8570万元。主要工业企业水泥产量&08万吨,发电量9776万度,供电量2200万度,铁合金6000吨。
  第四节技术改造
  1991年以来,临潭县工业发展迅速,尤其是部分工业企业通过技改扩建,扩大了生产规模,提高了企业效益,促进了全县工业经济发展。
  建华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建华水泥公司是原水泥厂改制的一家股份制企业,组建于1997年,1999年至2000年,企业投资80万元,租赁恢复5万吨回转窑生产线。2002年投资968万元,进行窑外分解技术改造,生产能力达到10万吨。2004年投资60万元,将水泥磨扩大为2.8x8.6米,产量提高到8吨/小时,并投资60万元将单筒冷却机改为复合式蓖冷机。2005年投资80万元增设增湿塔,窑产量提高到12万吨。2006年,依据国家节能降耗工作要求,企业编制了《临潭县建华水泥公司综合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总投资1920.68万元,主要改造内容:石灰石矿山建设;回转窑、单冷机等大型设备的维修及部分更换;石灰石破碎系统及生料系统的完善改造;窑尾粉尘综合治理技术改造遗留问题的处理;全厂高压补偿装置更换。该项目技术改造完成后,年生产能力达到18万吨。
  独山电站1993年县上在省、州的扶持下投资140万元对独山电站渠道及进水口进行了改造,改变了独山电站建站以来“三不发电”(水小不发电、水大不发电、春冬季不发电)的状况。1997年县电力公司筹集资金500多万元对独山电站尾水系统及1#、2#机组进行了大修改造,并新增了第3号发电机组,经过改造独山电站总装机容量达到2700千瓦,至1999年发电量达到1566万度。
  县农机厂1992年,该厂在县计委的扶持下,先后投资7万元,建设了铸钢生产车间,年设计产量300吨,并在县农村能源办的扶持下投资1.2万元,建设了太阳灶生产车间,年产太阳灶100台。
  县淀粉厂该厂于1998年从县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分设划出实行独立核算后,筹集资金13万元,增加了洋芋精粉皮生产线。为扩大生产规模,2005年,论证编制了《年产3000吨马铃薯精淀粉及100吨精粉皮生产线技改扩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006年底开始实施,前期初步投入30万元。
  县电力公司2000年,电力体制改革实行厂网分家,即供发电分营,电力公司恢复单纯供电业务后,紧抓农网改造机遇,多渠道筹集资金,进行更新改造。其中:新建了冶力关、新城供电所办公楼,新城变电所厂房,更换了部分设备,改建了城关变电所厂房及设备,修建维修了各乡镇供电营业所3处,为城关供电所收费室配备了电脑,安装了电脑收费程序。至2005年,公司下辖供电所3个(城关、新城、冶力关),乡镇供电营业所19个,供电营业面积3150平方公里,全县通电用户27800多户,电网覆盖面积达98.5%。
  甘肃达临潭铁合金有限责任公司企业始建于2001年,2002年扩建改造,投资80万元修建了进厂大桥及供水设施。2005年至2006年,对4000千伏安炉子改造为6300千伏安炉子,设备投资80万元。由宜兴中宇电冶设备有限责任公司投资100万元对两台6300千伏安炉子进行了断网改造。2006年底,开始进行环保改造投资。
  靑石山水电有限责任公司2006年,企业筹集资金210多万元,对厂房及三台发电机组进行了更新维修,确保了机组正常运转。
  第五节工业规模
  临潭县工业生产行业较多,但生产规模都比较小,根据生产企业设计规模、固定资产投资额、工业总产值等因素考核,处于第一位的是建筑材料业,第二位是食品加工业、电力工业,第三位是机械加工及维修工业,其他各行业工业生产规模都很小。至1991年,各工业行业企业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加工生产及供应,初步形成一定生产规模的企业有7户,即县水泥厂、独山电站、冶海电站、供电公司、县粮油加工厂、县农机厂、县手工业联社。
  1992年后,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县内工业企业受产品无销路及生产线设施陈旧老化等因素制约,生产能力逐年下降,多数工业企业亏损经营。至1998年,全县工业总量及规模逐步扩大。其中:供电、发电合营,增大了企业资本营运量。水泥厂进行股份制改造,组建了建华水泥公司、复合肥公司、石膏开发公司、锑业开发公司,建成年产1万吨机立窑水泥生产线和600吨复合肥生产线,并形成了一定的锑品采选和石膏建筑产品加工能力。开工兴建了青石山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2万千瓦(3x4000千瓦),设计年均发电量8579万度。县淀粉厂从机械公司分设出来,以洋芋精淀粉加工为主,年生产能力1000吨。1999年,建华水泥公司因水泥产业政策变化,租赁水泥厂年产5万吨回转窑生产线,并进行了综合节能改造,使年生产能力达到12万吨。
  2000年,供电、发电分营,并组建了临潭县水利发电集团公司,有职工246名,固定资产1.48亿元,总装机容量1.63万千瓦,管理青石山、独山、关街、新庄五座小水电站的运行发电,年发电量10179万度。供电公司恢复单纯供电业务后,有职工223人,35千伏变电所4座(城关、新城、冶力关、术布),总容量11750千伏安,供电所3个(城关、新城、冶力关),乡镇供电所19个,供电营业面积3150平方公里,通电用户27800多户,电网覆盖面积达98.5%。至2006年,全县有重点工业企业7户,工业总产值8107万元,工业增加值2764万元,主要企业水泥产量8.2万吨,硅铁6300吨,发电量9889万度,供电量2300万户。其余乡镇工业企业在全县工业总量中占有比例较大,但生产规模较小,并通过招商引资修建装机容量1.22万千瓦鹿儿台水电站,装机容量0.42万千瓦术布电站等企业即将竣工建成发电。

知识出处

临潭县志

《临潭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临潭县志(1991-2006)》做到了把握原则、客观真实,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遵循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秉笔直书,客观记载,突出了详近略远,着重反映了1991至2006的16年中取得的突出成就,脉络清楚,重点突出,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篇目有所创新,突出了地域和资源特点,彰显地方文化,突出地方特色,使志书具备了很强的资料性、科学性、可读性和学术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