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工业门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620020220000495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工业门类
分类号: F427.42
页数: 6
页码: 246-251
摘要: 临潭县探明并已开采的非金属矿主要是石灰石和石膏石两种。石灰石主要分布在县境新城大石山和黑房崖、白土坡两处,其中大石山矿一直由水泥厂组织开采,黑房崖、白土坡矿由当地群众零星开采。石膏石矿分布在扁都乡红崖及新城乡、流顺乡、羊永乡等地区,主要由各乡组织当地群众开采,1992年开采量5000吨,石膏石原料除供应本县新城石膏装饰板厂外,还销往邻近市县。
关键词: 临潭县 工业门类

内容

第一节采矿冶炼
  一、采矿业
  临潭县探明并已开采的非金属矿主要是石灰石和石膏石两种。石灰石主要分布在县境新城大石山和黑房崖、白土坡两处,其中大石山矿一直由水泥厂组织开采,黑房崖、白土坡矿由当地群众零星开采。石膏石矿分布在扁都乡红崖及新城乡、流顺乡、羊永乡等地区,主要由各乡组织当地群众开采,1992年开采量5000吨,石膏石原料除供应本县新城石膏装饰板厂外,还销往邻近市县。
  金属矿种类较多,1992年初步探明县境内有金属矿4种,即锑、汞、铁粉、铜矿,其中锑矿石在县内分布较广,主要分布在新城石头沟,长川达寺坡、大沟,三岔石沟,龙元黑石咀,扁都口子下等地方,均由当地群众零星开采。
  1994年11月成立县矿产公司后,对已探明开采的原有矿点进行了管理,并探采结合寻找出多类矿种,矿化点100多处,勘探设立金矿点3处、锑矿点5处、汞矿点1处、铜矿点1处。从1998年开始公司因后续投入资金不足,技术力量薄弱,加之设备老化而严重亏损,随之部分地方矿点相继出让给外商开采。
  二、冶炼业
  县内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原有临潭县锑冶选厂一户,由县财政投入40多万元投资组建,固定资产达53万元,生产期职工人数达30多人。主要产品为锑氧,即三氧化二锑,企业自成立第二年起由于锑品市场变化,产品滞销停产两年多。1992年甘肃省经济技术实业公司将该厂实行了承包经营,当年生产三氧化二锑17吨,实现工业总产值11.5万元;1993年生产锑氧10吨,产值4.83万元;1994年产量22吨,产值10万元。1996年县锑冶选厂拍卖给兰州投资商经营;1998年后又由于锑品市场变化,企业停产关闭。
  2000年,在州、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牵引下,甘肃慧达商贸公司在本县新堡乡境内投资兴建了又一家冶炼企业,即临潭硅铁厂。该厂拥有6300千伏安和5000千伏安矿热炉两台,总占地25亩,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有职工128人,有化验室、机修班、电修班、水泵房、冶炼车间等。2001年8月建成投产,2002年生产硅铁2930吨,实现工业总产值1055万元、增加值285万元,上缴税金70多万元
  甘肃慧达商贸有限责任公司临潭硅铁厂生产年份产量及产品情况表
  第二节电力
  临潭县电力工业发展较快。1991年县境内正常发电的电站共有4座,即独山电站、冶海电站、冶力关电站、新庄电站,装机7台,总容量2150千瓦。电力供应企业有临潭县供电公司,公司下设城关、新城2个变电所,有固定资产(原值)129万元,职工68人。
  1992年按不变价格计算,全县发电量943万度,工业总产值76.76万元,供电量1080万度,工业总产值21.3万元。
  1993年在省、州的扶持下投资140万元对独山电站首渠及进水口进行了改造,改变了独山电站建站以来“三不发电”(水小不发电、水大不发电、春冬季不发电)的状况。从1996年开始电力生产供应企业实行产权重组,将县供电公司、独山电站、冶海电站等组建为发电、供电为一体的电力企业,即临潭县电力公司。1999年至2001年,兴建了总装机1.2万千瓦(3X4000千瓦)的青石山水电站。2000年,依据国家农电体制改革要求,发电、供电分营,组建了临潭县水利发电集团公司(三河水利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公司管理青石山、独山子、冶海、关街、新庄5座水电站的运行发电,拥有固定资产1.48亿元,总装机容量1.533万千瓦,有职工246名,其中管理人员23名。2002年按当年价格计算,全县完成发电量6870万度,实现工业总产值840万元,工业增加值420万元;完成供电量1856万度,实现工业总产值892万元、工业增加值518万元。
  2003年后,县水利发电集团公司在国有企业改革实施中,其所属电站相继产权转让于县内外民营企业投资商。通过招商引资,由临潭县和甘肃金牛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甘肃华羚集团公司投资兴建了总装机容量1.22万千瓦的鹿儿台水电站。并通过招商引资开工兴建术布电站,总装机容量0.42万千瓦。县电力公司自电力体制改革实行厂网分家后,公司拥有职工223人,部室7个(经理工作部、市场营销部、生产技术部、安监部、财务部、校验室、线路队),35千伏变电所4座(城关、新城、冶力关、术布),总容量11750千伏安,35千伏输电线路4条,长154公里,供电所3个(城关、新城、冶力关),供电营业面积3150平方公里,成立乡镇供电营业所19个。2005年全县通电用户达27800户,电网覆盖面积达98.5%,各乡(镇)141个行政村全部完成农网改造。2006年,全县完成发电量9889万度、工业增加值771万元,完成供电量2300万度、工业增加值215万元。
  第三节建材
  1991年全县有建筑工业生产企业7户,其中国有建材工业企业1户,即县新城水泥厂;集体建材工业企业2户,即县建材厂、新城石膏装饰板厂;乡(镇)办及村办建材企业4户,即扁都砖瓦厂、八路川砖瓦厂、古城砖瓦厂、城关砖瓦厂。企业主要生产水泥、砖瓦、石膏及水泥预制件等。1992年,县内建筑工业生产企业总产值281.26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824万元的34.13%。1993年后,县水泥厂经多次改造发展,生产规模和产量较以往有了很大提高。新建乡(镇)办及村办砖瓦厂也相继增多,并有了较大发展。建材厂、石膏板厂经营状况有所下降。至2005年,国有、乡镇集体建材企业通过体制转换及市场演变发展为民营经济。是年,全县砖产量3115万块、水泥8.08万吨,其中水泥生产企业工业总产值2390.6万元,工业增加值834.1万元。
  第四节木材加工
  20世纪90年代初,临潭县集体、个体木材加工业较有规模的是县手工业联社木器组。1992年该组生产工人数达20人,主要产品有办公桌、课桌、卷柜、单双人床、沙发等生活及办公用具,当年各类家具产量达1210件,实现工业总产值9.43万元。另外,县境内各乡、村均有民间木工匠人,从事建房,有各样式木材加工及各类木器家具、农具的制作,其加工的产品基本满足了乡、村人民生活的需求。
  1993年后,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新型板材及成品新式家具的逐步引进冲击了县内木材加工业发展。随后,以纯木材为原料的木材加工逐步退出了市场。
  第五节纺织缝纫
  临潭县纺织业主要以地毯制造为主。1991年,全县地毯加工制造企业共有15个,即甘肃临潭飞天地毯厂1个,各乡办地毯厂14个,主要产品为飞天牌波斯地毯,其主要原料毛线及加工图样均由甘肃飞天地毯总公司提供,加工的地毯均由省总公司验质收购。是年,织毯业产量2329平方米,工业总产值87.85万元。
  1992年是全县织毯业完成产品产量最好的一年,是年,完成波斯地毯产量2470平方米,工业总产值99.02万元,其中:飞天地毯厂产量704平方米,工业总产值27.28万元;各乡办地毯厂产量1766平方米,工业总产值61.74万元。
  1994年后因市场竞争,产品销售不畅,产量逐年下降,一部分乡办地毯厂也相继停办。至1997年全县地毯制造企业减少到7户,当年仅实现工业总产值35万元。1998年后,因地毯市场变化,产品滞销,县内地毯企业逐步停产停办,随之飞天地毯厂少数职工利用闲置厂地转行从事餐饮旅馆业。
  临潭县织毯业部分年度经营情况表
  临潭县缝纫业发展较早,至1991年全县从事缝纫业的企业有县手工业联社缝纫组、民贸公司缝纫组和县城及部分乡、村个体、联营缝纫铺,主要加工各类服装及鞋、帽生产等。1992年全县缝纫业工业总产值37.6万元,生产服装16036件,其中,衬衫4017件、西装2089件、童装2675件。1993年后,缝纫业因受市场冲击,经营亏损,产量逐年下降,至2001年,县手工业联社缝纫组、县民贸公司缝纫组等企业相继停产解散,部分职工随之转为个体私营从事缝纫裁剪。2006年,县内从事缝纫业的个体私营户达20多家,其中一部分是外来个体商户,主要生产加工不同品种新款西服、童装等。
  近年来,临潭县帐篷缝制业比较兴盛,全县从事帐篷缝制的主要有格桑花帐篷加工销售公司、草原魂帐篷加工厂等企业,主要加工、销售各类帐篷。格桑花帐篷加工销售公司成立于1996年,企业负责人马旭林。该厂集帐篷设计、加工、制作于一体,产品远销澳大利亚、德国等国,青海、四川、西藏、内蒙古自治区、云南等省和临潭邻近几县,年产军用帐篷40000顶、民族帐篷3000顶、羊围栏50万米。企业在西宁、临夏设有厂房3处,操作车间占地2400多平方米,年产值500多万元。草原魂帐篷加工厂,成立于1997年,主要生产人字形帐篷、彩花方形帐篷、蒙古包、军用棉帐篷、军用单帐篷等,产品主要销往青海、四川、西藏及甘肃各牧区,年产值150多万元。
  第六节食品加工
  1991年临潭县食品加工业有了一定发展。食品加工制造的各类生产企业16户,其中:国有食品制造业4家,即县粮油加工厂、新城粮站油料加工厂、糖烟酒公司清真食品厂、草原站兔肉罐头厂,主要加工小麦、油料,生产醋、酱油、各种糕点、粉条、粉面及兔肉罐头等。集体食品制造业3户,即县清真罐头厂、骨粉和榨油厂、城关粮站副食加工厂,主要产品有牛羊肉罐头、杏子、糖水梨及草莓罐头、骨粉、食用植物油、食醋、酱油等。乡(镇)办食品制造业共有9家,即县新城食品厂、城关醋厂、城关西大寺醋厂、城关综合厂、流顺乡综合厂、冶力关综合厂、新堡乡综合厂、新城乡油坊、长川乡粮油加工厂,主要从事面粉加工、食用植物油、食醋、酱油、豆腐、各种糕点等。是年,县内食品加工制造业工业总产值161.78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1083万元的15%。1992年,草原站兔肉罐头厂因市场变化及原料不能保证实际生产期而停产。全县食品加工制造企业发展为15户,当年全县食品加工制造企业工业总产值106.02万元,占当年全县工业总产值824万元的12.87%。
  1993年至1995年期间,县内多数食品加工制造企业因市场竞争,产品销售不畅,产量逐年下降,少数企业因亏损较大,相继停产关闭。1993年全县食品制造企业减少到10户,工业总产值36.92万元,1994年工业总产值32.1万元,1995年工业总产值37万元。从1996年开始,通过加强管理,企业效益有所回升,当年全县食品加工制造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0.4万元,1997年工业总产值119万元。1998年,企业经营效益又有下降。国有、集体、乡(镇)办食品加工制造企业长期以来因无后续投入更新改造资金,设备老化,亏损逐年增大。至2002年,县内多数食品加工制造企业因严重亏损,停止生产经营活动。2004年,全县国有企业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实施,其中县粮油加工厂进行了破产改制,县清真罐头厂、骨粉榨油厂通过联营、兼并等改制形式转换了经营体制,县精淀粉厂通过产权转让转为民营企业。同时,部分乡(镇)办食品制造企业通过产权界定和变更转为个体私营。至此,县境内食品加工制造业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
  第七节药业
  临潭县境内中草药资源丰富,但未能充分利用。1991年,县境内药品加工生产企业仅有畜牧局兽药厂一家,以加工中成药为主,当年该厂工业总产值2.03万元。1992年后因原料供应不足,加工技术薄弱停办。县医药公司虽进行中药材饮片加工炮制,但生产规模和产量较小。
  第八节机械
  1991年,临潭县机械工业在国家扶持下有了一定发展,全县机械工业企业发展为8户,主要企业有水利电力局修配厂,新城乡综合修理厂,城关镇翻砂一、二厂,县手工业联社,农机修造厂,城关镇汽车修配厂,城关镇退伍军人修配厂。1992年增加城关镇汽车修理部,企业发展个数增加到9户,是年,全县机械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115.29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824万元的14%。1993年后,因市场竞争及县城规划拆迁等因素,水电修配厂、城关镇退伍军人修配厂等企业相继停办。与此同时,城关联运队汽车修理厂、冶力关综合加工厂等企业成立发展起来。至1997年,县内金属制品及机械工业企业共有7户,当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45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1070万元的14%。1999年后,多数企业因自身经营管理体制的束缚以及企业设备的陈旧老化,经营状况逐年下降,亏损严重,有的企业已停止经营。2004年,县农机厂通过国有产权改革转为民营,城关翻砂一厂、翻砂二厂等企业通过产权界定和变更转为个体私营。
  第九节金属制品业
  临潭县金属制品业兴起较早,有农用金属制品和日用金属制品,1991年后主要有县手工业联社、恒泰铁件加工厂等企业。县手工业联社主要进行金属制品生产,机械加工及维修。1991年该社实行了承包经营,从1993年开始,企业经营状况有所下降,1998年后,企业因受市场竞争,亏损逐年增大,多数职工陆续调离,仅有少数职工以现有几间铺面进行铁件加工。2000年后较具规模的金属制品业为恒泰铁件加工厂,成立于1986年,企业负责人魏恒泰。该企业经过20多年的艰苦创业,打出了“魏氏民族烤箱”品牌,产品远销青海、四川、西藏、内蒙古自治区等邻近省份和临潭邻近几个县,是临潭县钢门、钢窗、玻璃暖廊的生产加工第一人,培养了大批熟练工人,造就了一批个体企业,解决了500多人的就业问题。企业年产值500多万元。

知识出处

临潭县志

《临潭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临潭县志(1991-2006)》做到了把握原则、客观真实,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遵循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秉笔直书,客观记载,突出了详近略远,着重反映了1991至2006的16年中取得的突出成就,脉络清楚,重点突出,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篇目有所创新,突出了地域和资源特点,彰显地方文化,突出地方特色,使志书具备了很强的资料性、科学性、可读性和学术性。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潭县
相关地名
新城乡
相关地名
流顺乡
相关地名
羊永乡
相关地名
青海
相关地名
四川
相关地名
西藏
相关地名
内蒙古自治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