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工业经济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620020220000474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工业经济发展
分类号: F427.42
页数: 2
页码: 227-228
摘要: 1991年编制上报了“八五”期间工业计划项目。工业总产值计划695万元,增长25.7%。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083万元。1993年根据《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和实施办法,深化企业改革。
关键词: 临潭县 工业经济 经济发展

内容

1991年编制上报了“八五”期间工业计划项目。工业总产值计划695万元,增长25.7%。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083万元。1993年根据《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和实施办法,深化企业改革。完成工业总产值1438.7万元,占计划的101%,增长21.6%;生产水泥20947吨,发电940.5万度,加工地毯2030平方米。1994年工业总产值计划1680万元,全年完成工业产值1466.03万元,生产水泥10236吨,发电1000万度。1995年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822.9万元,占计划的106.6%,是 “八五”计划的1.8倍,比上年增长24.3%,比1990年的552.85万元增长了3.2倍。水泥产量达10200吨,发电量达981.8万度,加工高道数地毯756平方米,生产锑粉86.5吨。全县主要有水泥厂、锑冶选厂、手联社、蜂窝煤厂、飞天地毯厂、建材厂、矿产公司、农机厂、粮油加工厂、独山电站、冶海电站、供电公司等工业企业。
  1996年贯彻《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企业劳动用工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当年新上和改扩建工业项目有青石山电站、淀粉厂、清真食品厂、复合肥厂、硅铁厂、城关皮革厂、石膏板厂等项目。工业总产值计划为2045万元。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158.3万元,占计划的109%,增长22.4%。1997年的工业总产值计划为2335万元,增长8.2%。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218万元(包括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乡办、村及村以下几个方面),占计划的94.9%。1998年作为县政府的一项重点工作,开展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316万元。1999年在全县推行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中心的企业改革,实施产权重组企业1户,实行有限公司企业4户,制定了12条资产评估、产权界定方面的优惠政策。通过对国有企业产权重组和改制,转换了经营机制,加强了企业各项基础管理工作,使企业走出低谷,效益回升,生产经营走向良性循环,基本实现了三个脱困的目标,企业实现全行业扭亏,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计划1010万元,完成1010万元,比上年增长10.1%。2000年实施了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中心的企业改革,各企业以转换经营机制为中心,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经营责任制。开展黄金开发,当年生产黄金13公斤。全年工业增加值完成1466万元。
  2001年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深化企业改革,制定《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多渠道安置职工的实施意见》。扶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制定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优惠政策。县建华水泥有限责任公司立筒预热回转窑生产线节能降耗技术改造项目总投资980万元,年产量达到12万吨。乡及乡以上工业增加值计划1355万元,增长9.7%。全年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1934万元。2002年工业增加值计划2100万元,增长6%。完成工业增加值2747万元。2003年工业增加值计划2929万元,增长3.8%。完成工业增加值2925万元。完成水泥产量5.6万吨、硅铁产量5145吨、发电量7200万度。2004年编报了《临潭县黄金工业发展规划》。2004年工业增加值计划3603万元,增长18.8%。当年工业企业生产销售形势好于上年,完成工业增加值3460万元。完成水泥产量7.138万吨、硅铁产量5320吨、发电量9530万度。2005年编写了《临潭县2005-2010年工业发展调研提纲》。确定了以建立现代化企业和非国有工业为主导形式,加快发展新兴特色工业,加强农畜产品加工和矿产资源开发,把临潭县建成水电资源开发基地、农畜产品加工基地、中药材生产加工基地、建筑建材生产基地和轻工食品及旅游纪念品、工艺品生产基地的发展思路。当年完成工业增加值4066万元,增长7.70%。水泥、硅铁产量和发电量分别达到8万吨、6100吨和9670万度。2006年全县工业企业生产销售形式较好,完成工业增加值4780万元,增长19.30%。水泥、硅铁产量和发电量分别达到8.2075万吨、6300吨和9889万度。

知识出处

临潭县志

《临潭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临潭县志(1991-2006)》做到了把握原则、客观真实,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遵循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秉笔直书,客观记载,突出了详近略远,着重反映了1991至2006的16年中取得的突出成就,脉络清楚,重点突出,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篇目有所创新,突出了地域和资源特点,彰显地方文化,突出地方特色,使志书具备了很强的资料性、科学性、可读性和学术性。

阅读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