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经济发展与改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62002022000047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经济发展与改革
分类号: F123.6
页数: 3
页码: 225-227
摘要: 1991年在全县农村以粮食作物整乡承包为契机,采取行政技术承包办法推广实用技术,建立19个示范村480个示范户。1993年至1997年,通过“老困”、“三西”、“两州一地”、财政专项、以工代赈等投资渠道,共投入农业基础建设资金4338.6万元。
关键词: 临潭县 经济发展 经济改革

内容

一、农村经济发展与改革
  1991年在全县农村以粮食作物整乡承包为契机,采取行政技术承包办法推广实用技术,建立19个示范村480个示范户。1993年至1997年,通过“老困”、“三西”、“两州一地”、财政专项、以工代赈等投资渠道,共投入农业基础建设资金4338.6万元。
  1996年实施国家计委、农业部立项,省计委、省农业厅组织管理,州农林局承担,临潭县参与实施的作为全国“八五”第四批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之一的甘南州商品粮基地建设,使农业生产向“两高一优”农业发展。贯彻中央和全省农业会议精神,以增加粮食产量,提高粮食自给水平和增加群众收入,解决群众温饱为目标,实施兴农战略和温饱工程,全县农村经济全面发展。1992年签订的第二轮土地联产承包合同期满,为搞好第三轮土地联产承包合同续定工作,成立了县第三轮土地联产承包试点领导小组,于1996年10月8日在城关镇教场村、陈旗乡韩旗村进行第三轮土地联产承包试点。第三轮土地承包合同的期限为5年(1996年1月至2000年12月),其主要任务是: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根据农村经济和农村工作的新形势,进一步明确发包和承包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续订第三轮土地承包合同,解决好土地管理,集体积累的征收、管理和使用,村社干部报酬,村社财务管理等4个方面的问题。1997年出现几十年未遇的旱情,有18万亩农作物受灾,减产粮食937万公斤、油料122.4万公斤。县上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安排温饱工程资金347.606万元。1998年12月,成立全县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工作的安排意见。县纪委印发《关于在全县农村普遍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试行意见》,在全县农村普遍实行了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1999年4月,县政府下发《关于1999年农业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安排意见》,实施青稞基地、蚕豆基地、油菜基地、药材基地、林果生产基地等5个基地建设和地膜温饱工程、种子工程、水地粮食千斤工程、菜篮子工程、马铃薯良种更新工程等5个工程。
  2000年实施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加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粮经比由1999年的8.4:1.6调整到7.6:2.4。2001年11月,县政府下发《关于建立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的通知》,加快全县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活跃城乡市场,保障农产品流通顺畅,解决乱收费问题,规范税费征管。2002年,调整农业结构和种植业内部结构,粮经比例由2001年的70:30调整到64:36。建立科技示范园区6个。以畜种引进改良为主发展农区畜牧业。2003年农业结构调整取得进展,粮经比例调整到59:41。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建立6个重点科技示范园区,示范面积达1120亩。2004年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八号文件精神,进一步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加强中药材、青稞、洋芋、油料、豆类五大基地建设,粮、经、饲三元结构比达到53:41:6。发展农区畜牧业,开展牛羊育肥,奶牛、绒山羊和仔猪繁育基地建设。2005年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两个1号文件精神,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粮、经、饲三元结构比达到49:42:9,与2000年的76:24有了重大突破,农业内部结构基本趋于合理。
  二、城镇经济发展与改革
  1991年至1992年推行企业内部改革制度。县经济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于4月份制定下发《关于继续深化企业内部改革的实施意见》,制定了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完善企业内部经营机制的6条意见:抓好企业内部各项配套制度的改革;引进风险机制,实行全员风险抵押;落实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发展企业“一厂(司)两制”;加强企业管理,从严治厂(司),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加强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企业内部各项配套改革对企业领导体制上推行厂长责任制,承包经济责任制同厂长经理任期终结审计制相结合。企业管理体制方面精简非生产经营性内部机构,精简非生产人员。企业人事制度方面,管理人员由委任制改为聘任制,实行择优选聘。劳动制度方面,实行优化劳动组合,实行“优化方案、定编定员、择人标准、优化过程”四公开。分配制度方面,除实行工资总额包干办法外,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办法。除冶海电站和城关粮油加工厂实行目标管理制外,对11户企业实行了第二轮承包经营责任制,商业系统对食品、民贸、服务、糖烟酒等4个公司内部和基层门点实行经济责任制和承租经营,公司对实行责任制的门点实行定人员、定资金、定营业额、定费用、定利润的五定制度。根据“研究战略、制订规划、综合平衡、培育市场、宏观调控、协调服务”这一计划部门的新职能,实行计划体制改革,进行“五自主”、“四开放”的试点,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把企业推向市场,使企业成为具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1994年临潭县开展了财政、税收、金融、房改等各项配套改革。企业改革从减税让利转向制度创新,从承包制转向统一税制,推行以承包为主的多种形式经营责任制,进行股份制试点工作。6月份县政府成立临潭县成品油流通体制改革及整顿成品油市场领导小组。
  1996年企业制度改革,对19户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进行全面检査考核。5个商业公司实行国有民营改革,3个电力企业改组成立电力公司,医药公司经过改制,理顺了管理渠道。1997年根据《关于进一步开放搞活国有小型企业若干意见的通知》、《关于加强扭亏增盈工作若干政策意见的通知》和《关于甘肃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方案的通知》等政策精神,签订劳动合同,确立劳动关系,把劳动用工、人事管理、工资分配等权力下放给企业,落实了企业自主权。在全县国有企业中推行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的企业改革工作,进行企业改革试点,有5户企业提出了初步的改制方案。县上成立了城关个体私营经济、新城乡镇企业和冶力关旅游资源等3个开发小区,并于1998年6月设立了综合办公室。1998年4月,县政府转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的安排意见,坚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个目标,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全面推进县属企业改革。1999年7月成立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开展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
  2001年9月县政府制定印发了《临潭县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优惠政策》。2004年实施国有企业以“动产权、变身份、转机制、增效益”为目标的制度改革,通过产权整体转让或买断、股份制改造、兼并、破产等形式完成18家企业的改制工作。2005年以多种形式开展国有企业的改制工作,推行股份制和公司制,全县21户国有企业全部完成改制,置换职工身份1067人。

知识出处

临潭县志

《临潭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临潭县志(1991-2006)》做到了把握原则、客观真实,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遵循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秉笔直书,客观记载,突出了详近略远,着重反映了1991至2006的16年中取得的突出成就,脉络清楚,重点突出,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篇目有所创新,突出了地域和资源特点,彰显地方文化,突出地方特色,使志书具备了很强的资料性、科学性、可读性和学术性。

阅读

相关地名

城关镇教场村
相关地名
陈旗乡韩旗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