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经济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620020220000469
颗粒名称: 卷十二 经济管理
分类号: F127.42
页数: 22
页码: 221-242
摘要: 2002年7月,临潭县计划委员会更名为临潭县发展计划委员会,同时将临潭县农业资源区划委员会办公室、物价局归入发展计划委员会。发展计划委员会内设办公室、国民经济综合股(加挂物价局牌子)、农经股、项目办公室等4个职能股室。行政编制11名,其中:主任1名、副主任2名,核定事业编制1名。
关键词: 临潭县 经济管理

内容

第一章经济计划
  第一节机构
  临潭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2年7月,临潭县计划委员会更名为临潭县发展计划委员会,同时将临潭县农业资源区划委员会办公室、物价局归入发展计划委员会。发展计划委员会内设办公室、国民经济综合股(加挂物价局牌子)、农经股、项目办公室等4个职能股室。行政编制11名,其中:主任1名、副主任2名,核定事业编制1名。
  2005年3月,将临潭县发展计划委员会改组为临潭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简称县发展改革委。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内设办公室、国民经济综合股、经济体制改革股、农经股、项目办、物价股等6个职能股室,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不变。
  第二节中期计划与年度计划
  1991年以来,临潭县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为中期计划和年度计划。
  一、中期计划
  中期计划一般为五年规划,规划期间与国家和省州规划期间一致。1991年至2006年共编制了 “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4个中期计划。
  《临潭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及“八五”计划要点》于1991年编制完成,并编制了“九二”、“九三”两年的滚动计划。10年规划期间为1991年至2000年,“八五”计划期间为1991年至1995年。确定的总体目标是:在大力提高经济效益和优化结构的基础上,加快脱贫步伐,到“八五”末全县农村基本解决温饱,到20世纪末,稳定解决温饱,使全县人民生产生活条件有一个大的改善。“八五”期间制定的各项经济总量指标于1994年提前完成,1995年工农业总产值完成6859万元,是“八五”计划的1.59倍,比1990年的5390万元增长1.3倍,5年年均增长4.9%。农业总产值完成5097万元,比“八五”计划增长2倍,比1990年的4385万元增长1.2倍,5年年均增长8%。
  《临潭县“九五”及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于1995年着手编制,“九五”规划期间为1996年至2000年。创新的提出了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富县与富民相结合的地方工业、乡镇企业、旅游业、第三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体现了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确定了强化农牧业基础,调整经济和产业结构,发挥两个优势,坚持六条路子,加快七种资源开发,重点发展农牧业、乡镇企业及个体经济,壮大地方工业力量,促进农、牧、林、工、商综合发展的思路。确定了详细的建设规划。“九五”计划的主要经济增长目标大部分顺利完成或超额完成,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5%,2000年达到18851万元。三大产业结构由“八五”末的51.6:12.9:35.5调整到39:10:51。
  《临潭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于2002年5月由县政府下发执行,规划期为2001年至2005年。“十五”期间加强了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明显,水利水电、道路、城镇基础设施等建设步伐加快,实施“旅游带县”战略,旅游业发展成为全县新的经济增长点。各项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都完成或超额完成。生产总值达到32788万元,年均增长10.52%。一、二、三产业结构由“九五”末的39:10:51调整到31:15:54。
  《临潭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于2006年2月由县十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规划期间为2006年至2010年,规划从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工业化进程、开发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等八个方面提出了战略重点和工作目标,提出的宏观调控目标为: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5%,达到63611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6.0%,达到13757万元;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5.56%,达到13598万元;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4.50%,达到36256万元;大口径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达到2958万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达到1143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2%,5年累计达到120000万元;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1.70%,达到11266万元;乡镇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达到1319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达到15268万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
  二、年度计划
  年度计划由县发展改革委编制印发,在年度计划的编制原则上,主要调控国民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速度和一、二、三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及确定社会事业发展目标,确保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在年度计划的执行方面,每年县政府与政府部门和各乡镇政府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确保完成计划任务和工作目标。1991年至2006年每年的年度计划都完成或超额完成。
  1991年计划于1991年4月1日下达,计划的重点是:继续结构调整,提高经济效益,强化农牧业基础,强化企业管理,开拓和启动市场,力求速度和效益同步增长。坚持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运行机制。当年农业受灾,粮油减产,城镇经济较上年明显好转。农业总产值计划为3179万元,农业总产值完成4129万元。1992年计划于1992年4月13日下达,提出进一步深化改革,强化农牧业基础,在保持适当速度的前提下,依靠科技进步,突出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和整体素质。搞活流通,致富群众,保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事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工农业总产值完成5564万元,占计划的97.1%,增长6.7%。其中农业总产值完成4381万元,占计划的97.1%,增长6%。1993年计划于1993年9月3日下达,经济发展的主导思想是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快经济建设和脱贫致富步伐,按照计划体制的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减少计划指标,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使全县国民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迈进。农业总产值计划4663万元,完成4663万元,占计划的100%,增长6.4%。1994年经济计划于1994年4月1日下达,农业总产值计划4933万元,增长7.5%,其中牧业产值1650万元,完成农业总产值4513万元。1995年计划于1995年4月1日下达,工农业总产值计划6854万元,增长14.6%,其中农业总产值5033万元,增长11.5%。1995年经济工作坚持强化农牧业基础,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发挥两个优势,坚持六条路子,加快七种资源开发。1995年工农业总产值完成6859万元,占计划的100.6%,增长14.7%;农业总产值完成5097万元,占计划的101.27%,增长12.9%。
  1996年计划于1996年7月18日下达,工农业总产值计划7525万元,增长8.7%,其中农业总产值5480万元,增长7.5%。工农业总产值完成7641.71万元,占计划的101.6%,增长10.4%;农业总产值完成5483.4万元,占计划的100.1%,增长7.6%。1997年计划于1997年5月12日下达,工农业总产值计划8145万元,增长6.59%,其中农业总产值5810万元,增长5.96%。工农业总产值完成7001万元,农业总产值完成4762万元。1998年计划于1998年3月8日下达,工农业总产值计划8418万元,增长20.2%,其中农业总产值5803万元,增长21.9%。全县工农业总产值完成16320万元,其中农业增加值6505万元。1999年计划于1999年6月7日下达,国民生产总值计划17310万元,增长9.1%,其中农业增加值计划6850万元,增长5%。国民生产总值完成17526万元,其中农业增加值6892万元。2000年计划于2000年8月20日下达,国民生产总值计划19200万元,增长9.5%,其中农业增加值计划7124万元,增长4%。国民生产总值完成18851万元,比上年增长9.77%,其中第一产业完成7125万元。
  2001年计划于2001年5月26日下达,国民生产总值计划21354万元,增长11%,其中第一产业7600万元,增长6.6%;第二产业2827万元,增长14%;第三产业10927万元,增长13.4%。10月26日对年度计划做了调整,国民生产总值计划调整到21150万元,第二产业计划调整到2623万元,比原计划减少204万元。国民生产总值完成2069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完成7620万元。2002年计划于2002年6月17日下达,国民生产总值计划23742万元,增长9.9%。其中第一产业8000万元,增长5.4%;第二产业3680万元,增长20.2%;第三产业12062万元,增长10.3%。全县国民生产总值完成22728万元,增长11%。其中第一产业8020万元,增长5.5%。2003年计划于2003年9月25日下达,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计划26390万元,增长11%。其中第一产业8526万元,增长6%;第二产业4082万元,增长14%;第三产业13325万元,增长13.5%。2003年深化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特别是加大了项目争取力度。全县国民生产总值完成24869万元,增长10.50%。其中第一产业8672万元,增长6.9%。2004年计划于2004年8月17日下达,国民生产总值计划29400万元,增长11%。其中第一产业9200万元,增长6.1%;第二产业4522万元,增长15.4%;第三产业15678万元,增长13.9%。2004年紧扣“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两大主题,全面实施农业稳县、项目立县、旅游带县、非公活县、工业强县、科教兴县6大战略,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国民生产总值完成28665万元,增长11%。其中第一产业9454万元,增长3.6%。2005年计划于2005年8月1日下达,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计划35300万元,增长11.5%。其中第一产业10280万元,增长2.8%;第二产业6598万元,增长23.9%;第三产业18422万元,增长13.6%。本年全力实施“64422”发展战略,开展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项目建设、旅游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扶贫开发与劳务移民、小城镇建设、财源建设“两基”达标、计划生育、社会稳定等十项重点工作。基本完成了各项发展目标,全县国民生产总值完成32788万元,增长11.50%。其中第一产业10283万元,增长4.90%;第二产业4883万元,增长9.90%;第三产业17622万元,增长16.00%。2006年计划于2006年6月2日下达,全县生产总值计划37200万元,增长12.50%。其中第一产业11100万元,增长5.50%;第二产业5445万元,增长10.23%;第三产业20665万元,增长17.32%。本年经济社会工作确定了农区畜牧业、劳务经济、旅游开发、项目建设、城镇建设、教育与计划生育、新农村建设规划、社会稳定等八项重点工作。全面完成了各项发展目标,全县生产总值完成37446万元,占计划的100.66%,增长10.50%。其中第一产业11177万元,增长4.29%;第二产业5590万元,增长15.60%;第三产业20679万元,增长15.00%。
  1991-2006年临潭县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完成悄况
  第三节经济发展与改革
  一、农村经济发展与改革
  1991年在全县农村以粮食作物整乡承包为契机,采取行政技术承包办法推广实用技术,建立19个示范村480个示范户。1993年至1997年,通过“老困”、“三西”、“两州一地”、财政专项、以工代赈等投资渠道,共投入农业基础建设资金4338.6万元。
  1996年实施国家计委、农业部立项,省计委、省农业厅组织管理,州农林局承担,临潭县参与实施的作为全国“八五”第四批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之一的甘南州商品粮基地建设,使农业生产向“两高一优”农业发展。贯彻中央和全省农业会议精神,以增加粮食产量,提高粮食自给水平和增加群众收入,解决群众温饱为目标,实施兴农战略和温饱工程,全县农村经济全面发展。1992年签订的第二轮土地联产承包合同期满,为搞好第三轮土地联产承包合同续定工作,成立了县第三轮土地联产承包试点领导小组,于1996年10月8日在城关镇教场村、陈旗乡韩旗村进行第三轮土地联产承包试点。第三轮土地承包合同的期限为5年(1996年1月至2000年12月),其主要任务是: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根据农村经济和农村工作的新形势,进一步明确发包和承包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续订第三轮土地承包合同,解决好土地管理,集体积累的征收、管理和使用,村社干部报酬,村社财务管理等4个方面的问题。1997年出现几十年未遇的旱情,有18万亩农作物受灾,减产粮食937万公斤、油料122.4万公斤。县上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安排温饱工程资金347.606万元。1998年12月,成立全县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工作的安排意见。县纪委印发《关于在全县农村普遍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试行意见》,在全县农村普遍实行了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1999年4月,县政府下发《关于1999年农业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安排意见》,实施青稞基地、蚕豆基地、油菜基地、药材基地、林果生产基地等5个基地建设和地膜温饱工程、种子工程、水地粮食千斤工程、菜篮子工程、马铃薯良种更新工程等5个工程。
  2000年实施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加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粮经比由1999年的8.4:1.6调整到7.6:2.4。2001年11月,县政府下发《关于建立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的通知》,加快全县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活跃城乡市场,保障农产品流通顺畅,解决乱收费问题,规范税费征管。2002年,调整农业结构和种植业内部结构,粮经比例由2001年的70:30调整到64:36。建立科技示范园区6个。以畜种引进改良为主发展农区畜牧业。2003年农业结构调整取得进展,粮经比例调整到59:41。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建立6个重点科技示范园区,示范面积达1120亩。2004年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八号文件精神,进一步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加强中药材、青稞、洋芋、油料、豆类五大基地建设,粮、经、饲三元结构比达到53:41:6。发展农区畜牧业,开展牛羊育肥,奶牛、绒山羊和仔猪繁育基地建设。2005年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两个1号文件精神,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粮、经、饲三元结构比达到49:42:9,与2000年的76:24有了重大突破,农业内部结构基本趋于合理。
  二、城镇经济发展与改革
  1991年至1992年推行企业内部改革制度。县经济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于4月份制定下发《关于继续深化企业内部改革的实施意见》,制定了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完善企业内部经营机制的6条意见:抓好企业内部各项配套制度的改革;引进风险机制,实行全员风险抵押;落实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发展企业“一厂(司)两制”;加强企业管理,从严治厂(司),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加强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企业内部各项配套改革对企业领导体制上推行厂长责任制,承包经济责任制同厂长经理任期终结审计制相结合。企业管理体制方面精简非生产经营性内部机构,精简非生产人员。企业人事制度方面,管理人员由委任制改为聘任制,实行择优选聘。劳动制度方面,实行优化劳动组合,实行“优化方案、定编定员、择人标准、优化过程”四公开。分配制度方面,除实行工资总额包干办法外,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办法。除冶海电站和城关粮油加工厂实行目标管理制外,对11户企业实行了第二轮承包经营责任制,商业系统对食品、民贸、服务、糖烟酒等4个公司内部和基层门点实行经济责任制和承租经营,公司对实行责任制的门点实行定人员、定资金、定营业额、定费用、定利润的五定制度。根据“研究战略、制订规划、综合平衡、培育市场、宏观调控、协调服务”这一计划部门的新职能,实行计划体制改革,进行“五自主”、“四开放”的试点,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把企业推向市场,使企业成为具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1994年临潭县开展了财政、税收、金融、房改等各项配套改革。企业改革从减税让利转向制度创新,从承包制转向统一税制,推行以承包为主的多种形式经营责任制,进行股份制试点工作。6月份县政府成立临潭县成品油流通体制改革及整顿成品油市场领导小组。
  1996年企业制度改革,对19户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进行全面检查考核。5个商业公司实行国有民营改革,3个电力企业改组成立电力公司,医药公司经过改制,理顺了管理渠道。1997年根据《关于进一步开放搞活国有小型企业若干意见的通知》、《关于加强扭亏增盈工作若干政策意见的通知》和《关于甘肃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方案的通知》等政策精神,签订劳动合同,确立劳动关系,把劳动用工、人事管理、工资分配等权力下放给企业,落实了企业自主权。在全县国有企业中推行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的企业改革工作,进行企业改革试点,有5户企业提出了初步的改制方案。县上成立了城关个体私营经济、新城乡镇企业和冶力关旅游资源等3个开发小区,并于1998年6月设立了综合办公室。1998年4月,县政府转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的安排意见,坚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个目标,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全面推进县属企业改革。1999年7月成立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开展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
  2001年9月县政府制定印发了《临潭县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优惠政策》。2004年实施国有企业以“动产权、变身份、转机制、增效益”为目标的制度改革,通过产权整体转让或买断、股份制改造、兼并、破产等形式完成18家企业的改制工作。2005年以多种形式开展国有企业的改制工作,推行股份制和公司制,全县21户国有企业全部完成改制,置换职工身份1067人。
  第四节工业经济发展
  1991年编制上报了“八五”期间工业计划项目。工业总产值计划695万元,增长25.7%。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083万元。1993年根据《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和实施办法,深化企业改革。完成工业总产值1438.7万元,占计划的101%,增长21.6%;生产水泥20947吨,发电940.5万度,加工地毯2030平方米。1994年工业总产值计划1680万元,全年完成工业产值1466.03万元,生产水泥10236吨,发电1000万度。1995年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822.9万元,占计划的106.6%,是“八五”计划的1.8倍,比上年增长24.3%,比1990年的552.85万元增长了3.2倍。水泥产量达10200吨,发电量达981.8万度,加工高道数地毯756平方米,生产锑粉86.5吨。全县主要有水泥厂、锑冶选厂、手联社、蜂窝煤厂、飞天地毯厂、建材厂、矿产公司、农机厂、粮油加工厂、独山电站、冶海电站、供电公司等工业企业。
  1996年贯彻《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企业劳动用工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当年新上和改扩建工业项目有青石山电站、淀粉厂、清真食品厂、复合肥厂、硅铁厂、城关皮革厂、石膏板厂等项目。工业总产值计划为2045万元。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158.3万元,占计划的109%,增长22.4%。1997年的工业总产值计划为2335万元,增长8.2%。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218万元(包括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乡办、村及村以下几个方面),占计划的94.9%。1998年作为县政府的一项重点工作,开展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316万元。1999年在全县推行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中心的企业改革,实施产权重组企业1户,实行有限公司企业4户,制定了12条资产评估、产权界定方面的优惠政策。通过对国有企业产权重组和改制,转换了经营机制,加强了企业各项基础管理工作,使企业走出低谷,效益回升,生产经营走向良性循环,基本实现了三个脱困的目标,企业实现全行业扭亏,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计划1010万元,完成1010万元,比上年增长10.1%。2000年实施了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中心的企业改革,各企业以转换经营机制为中心,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经营责任制。开展黄金开发,当年生产黄金13公斤。全年工业增加值完成1466万元。
  2001年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深化企业改革,制定《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多渠道安置职工的实施意见》。扶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制定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优惠政策。县建华水泥有限责任公司立筒预热回转窑生产线节能降耗技术改造项目总投资980万元,年产量达到12万吨。乡及乡以上工业增加值计划1355万元,增长9.7%。全年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1934万元。2002年工业增加值计划2100万元,增长6%。完成工业增加值2747万元。2003年工业增加值计划2929万元,增长3.8%。完成工业增加值2925万元。完成水泥产量5.6万吨、硅铁产量5145吨、发电量7200万度。2004年编报了《临潭县黄金工业发展规划》。2004年工业增加值计划3603万元,增长18.8%。当年工业企业生产销售形势好于上年,完成工业增加值3460万元。完成水泥产量7.138万吨、硅铁产量5320吨、发电量9530万度。2005年编写了《临潭县2005-2010年工业发展调研提纲》。确定了以建立现代化企业和非国有工业为主导形式,加快发展新兴特色工业,加强农畜产品加工和矿产资源开发,把临潭县建成水电资源开发基地、农畜产品加工基地、中药材生产加工基地、建筑建材生产基地和轻工食品及旅游纪念品、工艺品生产基地的发展思路。当年完成工业增加值4066万元,增长7.70%。水泥、硅铁产量和发电量分别达到8万吨、6100吨和9670万度。2006年全县工业企业生产销售形式较好,完成工业增加值4780万元,增长19.30%。水泥、硅铁产量和发电量分别达到8.2075万吨、6300吨和9889万度。
  第五节固定资产投资
  20世纪90年代实施对基本建设投资管理和技术改造投资管理。2000年以后随着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全县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大幅度增长,2005年加快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将基本建设投资管理和技术改造投资管理整合为固定资产管理以后,固定资产投资成为一项重要的经济社会发展调控指标,每年编制全县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并跟踪督促计划的执行。“八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为4525万元。“九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为22545万元,年均增长37.87%。“十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为59086万元,年均增长13.42%。2006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190万元,增长10.82%。
  第六节项目库建设
  临潭县1990-2000年的项目筛选论证主要是根据上级部门的政策精神,结合实际,向上编报项目建设计划。2000年以后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项目建设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1991年根据县“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的指导思想、产业重点和经济布局,初步筛选论证了29个建设项目,初步建立了项目库。1994年县政府成立临潭县项目论证办公室,专门负责项目的选定和论证,建立项目库,审定和批准建设项目。全县论证上报新建、续建项目24个。1995年编制“九五”项目建设计划,共分12大类137个项目,计划投资4.5亿元。向省计委民族处编报“九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8个,涉及农牧业、地方工业、乡镇企业、旅游、文教卫生等方面,总投资达11279万元。向州上编报了《扶贫开发重点扶贫项目》,包括地方工业、支柱产业、乡镇企业等方面的项目13个,计划总投资达13215万元。论证了精淀粉加工、锑产品生产线等7个项目,青石山电站项目立项,电气化县项目列入全国“123”扶贫计划。
  1996年筛选论证了15个生产经营性项目,充实了项目库。编报了乡镇企业资金倾斜项目。1997年筛选论证了5个生产经营性项目。1998年4月成立了临潭县项目论证领导小组,由副县长王勇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计委,负责项目论证工作。1999年10月编制了《临潭县2000年重点建设项目计划表》,包括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交通、乡镇企业、地方工业、商业市场、城建、教育、卫生、广播电视、旅游、科技、矿业等16个方面47个项目,项目总投资达890.3万元。编制了《临潭县“十五”规划项目表》,包括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电力、乡镇企业、地方工业、交通、城建旅游市场、文教卫生广电、农技推广、其他等11个方面71个项目,总投资达38074.07万元。2000年开展建设项目的筛选、编制工作,2个技术改造项目通过省上专家评审,12个项目完成论证报告和初步设计。随着职工集资建房项目的增多,成立了临潭县集资建房领导小组,在县计委设立办公室,加强集资建房管理工作。
  2002年开展“项目管理年”活动,加强了项目库建设。整理出一批以农业、畜牧业、水能开发、旅游业为主的新项目。编制了“十五”以工代赈项目建设计划,建成了以工代赈项目库。编制并上报了人畜饮水项目规划、农村公路发展规划、生态移民规划、农村能源建设规划、退耕还林(草)规划。2003年在筛选编制了《2003年十大建设项目计划表》和《2003年十大争取项目计划表》之外,编制了《临潭县2004-2010年援藏资金建设项目规划》、《临潭县万头牛羊育肥基地项目规划》、《临潭县万亩草产业基地项目规划》、《临潭县农牧区村级广播电视地面收转站建设项目五年规划》等一批建设项目规划。2004年加强项目库建设,编制了2004年项目建设计划,并根据国家产业政策、本县资源优势和社会发展现状,编制了《临潭县城绿化五年规划》、《广播电视五年规划》、《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五年规划》、《临潭县通乡公路建设规划》等一批项目发展规划。2005年除筛选编制了2005年重点建设、重点争取及前期工作项目外,还编制了《临潭县“十一五”及到2020年重大项目规划》、《2005—2007年临潭县公安派出所、司法所和基层人民法庭建设规划》、《临潭县“十一五”以工代赈建设规划》、《临潭县“十一五”易地搬迁规划》以及交通、水电、教育、卫生、广播电视等单项项目建设规划。2006年主要编制了《临潭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表》,初步建立了新农村建设项目库。
  第七节重点建设项目
  1991年至1999年临潭县的项目建设,主要以工农业生产经营性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主,项目个数和投资规模都比较小。2000年以后,尤其是2002年省上提出“发展抓项目”的发展思路以后,项目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水利等资源开发、道路交通、农村基础设施、旅游服务基础设施、住宅楼等项目开发建设成效显著。
  1991年的基本建设按照“优先安排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经济效益好的在建项目,续建、扫尾项目及配套工程,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的原则安排的。全县共安排基建项目17个,计划投资247.5万元,实际完成投资287.39万元。建设技改项目3个,完成投资110.5万元。主要建设项目有四中教学楼、人行营业楼、工行办公营业楼、政协办公楼、独山电站改造、东部提灌等项目。1992年加强对计划批准项目、省州其他部门列项和自筹资金项目的管理,实行工程建设开竣工报告制度。全县共安排大小新续建项目12个,完成投资193.5万元。1993年全县共安排大小新续建项目16个,计划投资388万元,实际完成工作量490万元。1994年全县下达基本建设计划5个项目,项目总投资496万元,其中当年投资计划130万元。主要建设项目有县第一人民医院门诊住院楼、县招待所营业楼、县给水工程、县自动电话、青稞基地等项目。
  1995年省州计委给临潭县下达新建、续建项目10个,年度投资计划354.7万元,实际完成341.2万元。主要项目有县第一人民医院综合楼、扶贫中心、畜牧中心、工商局办公楼、粮食局综合楼等项目。1996年全县新建、续建项目共16个,其中生产经营性项目6个,基础设施项目10个。主要项目有计生站业务楼、县第二人民医院门诊住院楼、文化馆业务楼、独山电站扩机改造、锑锭生产线等项目。1997年全县共安排基本建设项目9个,总建筑面积10996平方米,总投资1067.02万元,在15所学校实施“贫三”项目工程,总建筑面积达5160平方米。1998年4月,成立县基本建设项目审定审批领导小组,负责全县基本建设方面论证项目和上报项目的审定、建设项目的审批和监督管理。1999年6月县政府印发《临潭县建设工程管理暂行办法》,加强建设工程的管理。1999年7月成立县建设工程招标管理办公室,挂靠在县计划委员会,负责审查建设单位的招标资质,审批招标申请书和文件,审定标底,监督开标、评标、定标和议标,认证中标通知书。开展了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年”活动。
  2000年的项目争取渠道主要是以工代赈、援藏资金、基本建设资金、“两西”建设资金、两州一地资金、财政专项资金。主要建设项目有完成县城出口道路拓宽铺油工程、主街道水沟加盖工程、青石山电站、续建洮州商城、县招待所临街楼、检察院办公楼、新城西街小学教学楼、地税局职工住宅楼等10项工程全部竣工。2001年全县在建项目24个,其中续建项目6个,新建项目18个,主要建设项目有青石山电站、徐合公路、文化馆业务楼、农行城关营业所、农行职工住宅楼、计委职工住宅楼、水电局办公楼、水电局职工住宅楼、青石山电站职工住宅楼、县政府办公楼、县二中职工住宅楼、冶力关旅游宾馆、冶力关文化活动中心、县城公用型汽车站、县卫生防疫站、中医院职工住宅楼、水泥厂技术改造、硅铁厂、县城联片供热、妇幼保健站等项目。2002年编制了《重点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时间进度要求表》,督促项目建设进度。开展建筑安全生产大检查。开展“项目管理年”活动,确立项目兴县、以项目求发展的思路。主要建设项目有青石山电站、合作至新城110千伏输变电工程、第二期第一第二批农网改造工程、县城供水、人饮解困和氟病改水工程、新城街道拓宽工程、古术路一期工程、牙池路一期工程、羊永西石沟村道、6所小学二期义教工程、保健站业务楼、防疫站业务楼、县二院门诊住院部综合楼、二中教职工住宅楼、县政府职工住宅楼、县法院办公楼、运管所职工住宅楼、冶力关林场职工住宅楼、建华水泥有限责任公司职工住宅楼等20个新建和续建项目。2003年根据“项目立县”和依靠项目求发展的思路,编制了《2003年十大建设项目计划表》和《2003年十大争取项目计划表》,以后成为定制,每年编制项目建设计划,项目的实施单位、协调单位、主管领导等各项责任明确,加强了顷目建设力度。当年的主要建设项目有鹿儿台电站、县城供水工程、牙池路一期工程、定新公路临潭段、人畜饮水工程、冶力关旅游接待中心、新城仿古一条街、县一中教学楼、县三中教学楼、县二院门诊综合楼、妇幼保健站业务楼、防疫站业务楼以及县委职工住宅楼、县职中职工住宅楼等项目。2004年县政府确定了19个重点建设项目、19个重点争取项目和14个前期工作项目,项目工作的重点放在水电、旅游、畜牧、矿产等优势资源的开发和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主要建设项目有鹿儿台电站、定新公路临潭段、冶力关滨河大桥、冶力关小城镇建设、冶力关南北滨河路供排水工程、新城东街铺油和西街改造、县二中配套设施、县四中教学楼、中医院住宅楼、县第一人民医院住宅楼以及3镇7乡的基层政权建设项目。2005年县政府确定的项目建设计划,提出25个重点建设项目、21个重点争取项目和14个前期工作项目。主要建设项目有续建的鹿儿台电站、800吨牛羊肉冷藏及屠宰加工生产线、新城冰场湾锑矿开采、冶力关小城镇建设、冶力关防洪河堤等项目,新建的术布电站、农业综合开发、冶力关旅游基础设施、城关镇道路及排水、“两基”农村寄宿制学校等项目。2006年县政府确定了32个重点建设项目、20个重点争取项目、15个前期工作项目。主要有农村能源项目、华新奶牛养殖基地建设项目、术布电站、西河滩防汛河堤、术布牙关防汛河堤、城网改造、古术公路建设、公用性汽车站建设、城关镇道路及排水工程、14条通村路建设、农业综合开发、800吨牛羊肉冷藏及屠宰加工生产线项目,以及总投资达2051万元的办公和住宅楼等建设项目。全年投资建设步伐加快,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第八节以工代赈建设项目
  以工代赈项目建设是国家对贫困地区采取的一项特殊扶贫政策,也是临潭县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1989年至1995年以中低档工业品、粮食、以工代赈购货券搞以工代赈,主要在贫困落后山区修建乡村道路、农田水利,解决人畜饮水、病区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1996年以后,省州加大了扶持力度,以工代赈资金和国债以工代赈资金投资面扩大到交通、水利、农电线路、农村通讯、农业支柱产业等方面。从1984年至2006年,省州共安排下达临潭县以工代赈建设资金力05万元,建设各类以工代赈项目170项。其中水利建设方面78个项目,投入资金3373万元;交通建设方面77个项目,投入资金3670万元;农村通讯方面8个项目,投入资金191万元;农业支柱产业方面6个项目,投入资金225万元;生态环境建设方面1个项目,投入资金246万元。其中:“八五”期间安排以工代赈资金规模990.3万元(粮油棉布110万元,工业品592万元,配套资金28&3万元)。“九五”期间下达以工代赈资金规模2648万元(以工代赈资金1820万元,省财政137万元,地方配套资金691万元),建成县乡村公路17条117公里,修建桥梁13座、防洪工程29处,修建水渠10条15367米,修建人畜饮水工程21处。“十五”期间下达以工代赈资金规模3069万元(以工代赈资金2427万元,省财政配套资金105万元,地方配套资金537万元),建成固定式提灌站7个,修建乡村道路15条175公里,修建桥梁2座,架设通讯线路5000米,修建防洪工程15处,修建水渠2条3500米,修建人畜饮水工程3处。
  以工代赈工作开展后,成立了由主管县长任组长,计划委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以工代赈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管理以工代赈建设项目,负责审定全县以工代赈项目,负责以工代赈项目的立项审批和报送审批,年度计划的报送下达,建设规划的编制,建设资金的落实,项目建设的检查验收。根据《甘肃省以工代赈项目管理办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项目管理程序,设立以工代赈资金专户,1997年以工代赈资金实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健全项目档案,实行项目公示制度。2002年开展“以工代赈项目管理年”活动,加强和完善了项目管理。注重项目计划编制工作,每年都编制以工代赈建设项目计划,同时先后编制了“九五”、“十五”、“十一五”3个以工代赈中期建设计划。其中“十五”建设计划包括62个项目,总投资达11172万元;“十一五”建设计划包括县乡村道路、人畜饮水、小流域治理、“三化”草场治理等方面的52个项目,总投资达5063万元。同时还编制了《临潭县“十一五”易地搬迁规划》。通过以工代赈建设项目的实施,对改善临潭县的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条件起到了明显作用。
  第九节援藏资金建设项目
  自1999年以来,在党和国家、省州两级政府及有关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援藏资金建设项目在临潭县开始实施。1999—2006年累计安排临潭县国家援藏资金专项补助872.5万元,用于临潭教育、卫生、广播电视、计划生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其中1999年安排224.5万元,建设教育项目10个,卫生项目3个,广播电视项目16个。2000年安排140万元,建设教育项目1个,卫生项目1个,文化项目1个。2001年安排16万元,建设教育项目1个。2003年安排195万元,建设教育项目1个,卫生项目1个,文化项目1个。2004年安排49.5万元,建设卫生项目广个。2006年安排247.5万元,建设基层政权和基础设施项目4个。援藏资金建设项目从1999年启动后,为了加强建设项目的管理,于1999年5月成立了临潭县援藏资金项目管理协调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集中抓管项目建设,并负责编制建设项目年度计划,建立项目库。援藏资金建设项目根据《甘南州援藏资金社会事业项目暂行管理办法》,设立资金专户,专款专用,实行公开招标和质量监理,建立工程档案,提高了援藏项目管理和工程建设质量。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和“建设小康社会”两大战略的实施,国家对重点行业加大投资力度,社会事业被列入西部大开发重点投资之一,县上编制了 《临潭县2004—2010年援藏资金建设项目规划》,规划的建设范围主要有教育、卫生和计划生育、文化和广播电视、城镇基础设施、基层政权等5个方面,共有114个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达4597万元。
  第二章
  招商引资
  第一节机构与项目
  —、机构
  临潭县招商引资开始于2002年,业务由县发改委办理,2004年3月县上成立了专门招商引资机构临潭县招商合作局,负责招商引资工作。
  自2000年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以来,临潭县先后多次组团参加了省内外及甘南州举办的各种经贸洽谈会,印制发放招商引资宣传册,同时在新华网、国家扶贫网、甘肃新闻网上宣传了重点招商引资项目,以“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抢抓机遇,本着“平等自愿、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和“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广泛宣传、联络客商,诚招客商在临潭县投资,签约项目,有力地推动了全县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2004年,临潭县为了加强对招商引资工作的领导,于3月25日批准成立了临潭县招商合作局,为正科级行政单位,属县政府组成部门。核定行政编制5名,后勤事业编制1名。其中局长1名,副局长1名。
  二、招商引资项目
  2000年至2006年,实际共签约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各类招商引资项目24项,签约总额117727万元,已完成10项,完成投资16167万元;正在新建和续建的项目14项,总投资101560万元。
  2000年到2006年,共有12家招商企业在本县工商部门正式登记注册,注册资金27175万元;12家企业正在申报,待报批后即登记注册。临潭县2000-2006年招商引资签约项目落实情况表第二节临潭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一、投资范围和方式
  鼓励和支持国内、国外与临潭境内的公司、企业、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在临潭县投资兴办国家法律政策限制以外的各类产业。
  重点鼓励和支持县内外客商投资开发畜产品、山野珍菜加工、水电、矿产资源开发、特色旅游业、民族商贸业及中藏医药研制等领域的项目。
  允许符合法定条件的内外投资公司、企业及其他投资者采用各种投资经营方式参与临潭境内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城市经营项目。
  鼓励内外资公司、企业、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以独资、合资、合作、特许权等法律政策允许的多种方式投资。
  二、财税扶持政策
  根据国家、省上对民族地区的优惠政策,临潭境内招商投资的内外资企业,除国家明令禁止、关闭和限制的产业、企业外,从2001年到2010年,可享受西部大开发和省、州相关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
  在荒山、荒坡投资建设农、林、牧、渔等生产性企业,投产后5年内免收农业特产税。
  通过合资、合作、兼并、收购、参股等形式转成外商投资企业的原县属企业,可享受招商引资企业优惠政策的待遇。
  三、用地政策
  在临潭县的各类投资者可依据国家和省上的优惠政策取得土地使用权。
  国有土地使用权,除法律另有规定外,投资经营商业、旅游、娱乐、商品房项目的,可采取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公开出让给投资者。其他项目建设用地采取协议出让、租赁、作价入股等有偿方式转移土地使用权。购买兼并、参股国有企业时,可经批准将国有企业原划拨土地评估作价可转为国家资本金、国有股。
  使用集体土地的,由县上统一征用(收购)。征用后以国家法律政策允许的方式和本规定制定的优惠政策出让土地使用权。
  投资造林、种草等生态建设项目,使用国有荒山、荒坡、荒滩等未使用土地的,其土地出让金每亩40元以下,还可以减免,具体减免事项由县人民政府确定。
  基础设施建设占用耕地,需缴纳耕地开垦费的,按省上规定的等级和标准的下限收取。
  依法取得的土地使用权,有效期限为:住宅用地70年、农业用地60年、工业用地50年、商业服务用地40年。
  第三章统计
  第一节机构
  临潭县统计局恢复于1980年10月,是县政府的重要统计信息、咨询、监督机构和经济综合部门。2004年4月15日成立“临潭县城乡社会经济调查队”,隶属县统计局。2006年,县统计局有干部职工16人(大专及以上学历10人,中专5人),其中:局长1人,副局长2人,城乡调查队队长1人。
  第二节定期统计报表
  定期统计报表,是指为了定期取得系统、全面的基本统计资料,按照一定的表式和要求,统一布置,自下而上地搜集统计资料的一种方法。临潭县统计局利用定期报表取得统计资料的有:农村经济统计、工业能源统计、批发零售贸易及住宿餐饮业统计、社会科技统计、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建筑业以及核算地区生产总值统计等。
  第三节专门调查
  专门调查,主要是指为了研究某些针对性问题而专门组织的调查。这种调查多属一次性调查,如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等。目前统计局主要搞的一次性调查有普查和抽样调查两种。
  一、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是根据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部分单位加以调查研究,并以样本的指标数值去推算总体指标数值。由于统计调查方法的重大改革,采用抽样调查方法,具有社会投入少的特点,能够以较少的投入取得必要的统计数据。目前利用这一统计调查方法取得统计资料的专业有:农村住户调查、城镇住户调查、农产品产量调查、贫困监测、农村固定资产抽样调查、人口变动调查、1%人口抽样调查等。从2006年开始批发零售贸易及住宿餐饮业也应用了抽样调查的方法。
  二、普查
  普查是一种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主要用来搜集某些不能够或不适宜用定期统计报表来搜集的统计资料,以摸清重要的国情、国力,一般用来调查一定时点上的社会经济现象总量。自1991年以来,临潭县已开展了多次大规模的普查,分别是:1993年年底开展的第一次第三产业普查、1995年年底开展的第三次工业普查、1996年下半年开展的第一次基本单位普查、1997年上半年开展的第一次农业普查、2000年11月1日开展的第五次人口普查、2001年12月31日开展的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2004年12月31日开展的第一次经济普查、2006年12月31日开展的第二次农业普查。
  (一)临潭县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
  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是经过国务院批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具有普遍性的调查,普查的指标共有38个项目、678个指标。普查的目的是全面掌握农业生产要素的规模与结构,进一步查清农村劳动力的使用转移以及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的基本情况,为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为农业生产经营者和社会公众提供统计信息服务。此次普查范围包括农作物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普查时间为1995年10月至1999年6月止,历时3年。涉及全县19个乡镇,141个村委会,723个合作社。
  (二)临潭县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2000年11月1日进行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是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进行的人口普查,也是一次跨世纪的人口普查。
  总人口及其增长情况临潭县登记的总人口为141008人(包括外来人口,不包括外出人口),与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990年7月1日零时)的131112人相比,临潭县十年零四个月总人口共增加了9896人,增长7.55%,平均每年增加958人,年平均增长0.71%。普查登记的户籍人口(指有常住户口人数和常住户口待定人数,包括外出人口,不包括外来人口)为145800人。
  人口自然增长状况人口出生率逐渐下降,由1990年的24.56%。下降到2000年的16.42%。,下降了8.74个千分点,自增率为&51%。。
  人口年龄、性别构成情况全县登记的总人口中,0~14岁的人口42298人,占总人口的30%;15~64岁的人口为95689人,占总人口的65.73%;65岁以上的人口为6021人,占4.27%。同1990年第四次全县人口普查数据相比,。~1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1.78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2.19个百分点;65岁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0.41个百分点。男性为72640人,占总人口的51.51%;女性为68368人,占总人口的48.49%,性别比为106.23%,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下降了1.99个百分点。
  家庭户情况共有家庭户34060户,家庭户人口为140169人,占总人口的99.6%,平均家庭户规模为4.12人,比1990年的4.69人减少了0.57人。
  城乡人口情况居住在城关镇的人口为21312人,占总人口的15.11%;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119696人,占总人口的84.89%。
  各种文化程度人口状况接受大学(指大专以上)教育的831人,占总人口的0.59%;接受高中(含中专)教育的6105人,占总人口的4.33%;接受初中教育的14158人,占总人口的10.04%;接受小学教育的58591人,占总人口的41.55%。
  与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口拥有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数有如下变化:具有大学教育程度的人由224人上升为589人;具有高中教育程度的人由3820人上升为4330人;具有初中教育程度的人由8416人上升为10041人;具有小学教育程度的人由18904人上升为41552人。文盲人口(15岁及15岁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为38585人,与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粗文盲率(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47.78%下降为27.36%,下降了20.42个百分点。
  民族人口构成情况汉族人口为99978人,占总人口的70.90%;各少数民族人口为41030人,占总人口的29.10%。与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4654人,增长了4.88%;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5242人,增长了14.65%。
  就业和失业人口情况15周岁及以上人口共9677人,其中有职业的8415人,占86.96%;在职工作人数7人,占0.07%;其他原因未工作人数1255A,占12.97%。在未工作人口中,从未工作正在寻找工作的有32人,失去工作正在寻找工作的有32人。
  人口流动和迁移情况在登记人口中,已在本乡、镇居住半年以上,常住户口在本乡(镇)以外的有2660人;在本乡、镇居住不满半年,但已离开常住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有206人;普查时居住在本乡、镇,常住户口待定的有416人;原住本乡、镇,普查时在国外工作或学习,暂无常住户口的有3人。在户籍人口中,外出不满半年的有2342人,外岀半年以上的有9969人。
  (三)临潭县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
  临潭县于2004年进行了第一次经济普查。通过普查全面掌握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规模、结构和效益等信息,为研究制定临潭县“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高政府决策与管理水平提供了基础信息。通过普查,临潭县有个体工商户3641户,法入单位443个,产业活动单位176个。
  (四)临潭县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
  临潭县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目的是全面掌握农业、农村、农民的基本情况,为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为农业生产经营者和社会公众提供统计信息服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此次普查对象包括农村住户、城镇农业生产经营户、农业生产经营单位、村民委员会(包括列入农业普查范围的居委会)、乡镇人民政府。普查范围包括农作物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全国普查时点为2006年12月31日,普查时期为2006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临潭县经甘南州报请省局和国务院领导小组同意提前于11月30日开始普查。普查涉及全县16个乡镇,142个普查区723个小区,29426个家庭户130009人,146个集体户1067人以及31个农业生产经营、服务单位。
  第四节统计服务
  1990年以来,临潭县统计部门通过开展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积极履行统计工作信息、咨询、监督职能,切实发挥了统计部门是各级党政领导决策的“参谋部”、经济和社会运行的“晴雨表”、社会公众咨询的“信息窗”作用。1991年至2006年,县统计局先后整理编印了 (1991-2006年临潭县统计年鉴》(精装本),每年各印制200册。1991年、1998年、2001年、2005年,先后整理编印了全县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县第一次农业普查、全县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提供数据达7万多个。自1991年以来,县统计部门积极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内强管理,严格数据质量,外树形象,提高服务水平。(一)制定了《临潭县主要统计数据质量评估和控制办法》,实行了统计数据质量责任目标奖惩制度、统计报表三级审核签字盖章制度和下管一级制度,推行了综合因素异常波动评估说明办法等。(二)推行了工业统计“一套表”、农业统计多目标分季抽样调查等改革;对规模以上工业实行了企业直报,规模以下工业实行了抽样调查;对全县农村小康进程和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纲要,科技进步实施了监测;改善了统计工作条件和办公设施,实现了与上级业务部门计算机联网,建立了县统计内部区域网,推动了统计办公信息网络化、电子自动化进程。(三)开展了统计“三五”、“四五”、“五五”普法和纪念《统计法》颁布20周年等宣传活动,为各级党政领导举办了《统计法》学习培训,分期分批对基层统计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健全了统计历史资料和原始账表,加强了统计基层基础建设,为200多个单位发放了统计管理登记证;突出《统计法》贯彻执行情况、统计”双基”建设等工作重点,深入开展了统计执法大检查。(四)积极响应政府中心工作,对6大类主要统计指标数据实行了快速上报;及时把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围绕亮点、难点、重点问题,深入调研分析。1991年以来,县统计部门共提供各种信息、分析报告400余份,其中,被县级以上部门采用50余份,同时,整理编印了1991-2006年的统计年鉴,第一次农业普查,第三产业普查,第四、第五次人口普查,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等资料。县统计部门先后获得国家级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先进集体、省级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先进集体、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先进集体、州级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第五节统计信息自动化
  近年来,国家统计信息网络系统已初具规模,各级统计部门的统计信息网络也已经形成,统计信息在网上的应用不断拓展,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已经融入统计业务中,并成为统计业务流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县统计部门统计信息自动化建设自制定实施统计信息规划以来,经过几年的努力已初具规模,不仅建成了局内的局域网,而且和上级统计局建成了点对点的统计广域网,实现了ADSL的宽带上网,统计信息得以及时在网上发布,统计数据能够实现远程访问,不仅能够满足各类常规统计报表和大型普查的数据处理需要,而且在满足地方政府及上级部门对统计数据的需求,不断提高统计服务水平方面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知识出处

临潭县志

《临潭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临潭县志(1991-2006)》做到了把握原则、客观真实,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遵循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秉笔直书,客观记载,突出了详近略远,着重反映了1991至2006的16年中取得的突出成就,脉络清楚,重点突出,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篇目有所创新,突出了地域和资源特点,彰显地方文化,突出地方特色,使志书具备了很强的资料性、科学性、可读性和学术性。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勇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城关镇教场村
相关地名
陈旗乡韩旗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