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城乡建设与人民生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620020220000452
颗粒名称: 卷十一 城乡建设与人民生活
分类号: F303.3
页数: 18
页码: 203-220
摘要: 1990年2月临潭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从与合署办公的临潭县计划委员会分离岀来,2002年撤销临潭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成立临潭县城乡建设局,在原有工作职能基础上增设了全县工程建设的行政管理与监督。全县房改工作职能,将全县防洪职能划归县水务水电局,环境保护划归县土地局。城建局内设办公室、城乡建设管理股、住宅与房地产管理股、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4个职能股室,目前有党支部书记1人,局长1人,副局长2人,现有职工13人。
关键词: 临潭县 城乡建设 民生活

内容

第一章城镇建设
  第一节机构
  一、局级机构
  临潭县城乡建设局1990年2月临潭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从与合署办公的临潭县计划委员会分离岀来,2002年撤销临潭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成立临潭县城乡建设局,在原有工作职能基础上增设了全县工程建设的行政管理与监督。全县房改工作职能,将全县防洪职能划归县水务水电局,环境保护划归县土地局。城建局内设办公室、城乡建设管理股、住宅与房地产管理股、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4个职能股室,目前有党支部书记1人,局长1人,副局长2人,现有职工13人。
  二、局属机构
  临潭县城建监察大队2001年6月成立临潭县城建监察中队,为县城乡建设局下属事业机构,有工作人员6人,2005年增加到11人,2006年增加到25人,并成立了临潭县城建监察大队,为副科级事业单位,下设城关一、二中队,新城镇城建监察中队,冶力关镇城建监察中队。
  新城镇城建监察中队2005年6月成立了新城镇城建监察中队,有工作人员3人。
  冶力关镇城建监察中队2005年6月成立了冶力关镇城建监察中队,有队长1人,教导员1人,工作人员3人。
  临潭县环境卫生保洁有限责任公司2003年5月29日,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批准成立了临潭县环境卫生保洁有限责任公司,有经理1人,管理人员1人,招聘清洁工13人。2006年11月向临潭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争取到零就业家庭清洁工51人。
  临潭县供水有限公司2002年9月县政府以潭政发(2002)76号文件将县供水公司及其城市水源、供水、节水、排水等工作职能,一并划入县城乡建设局管理。
  第二节规划
  一、城镇规划
  临潭县城总体规划(2001-2020年)
  2000年10月,临潭县成立了“县城总体规划修编领导小组”,2001年委托甘肃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在第一版规划及建设实际的基础上修编完成了《临潭县城总体规划》(第二版)。2002年1月,经临潭县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讨论通过,并以潭人发(2002)01号文件批准,城乡建设局转发了《城市规划法》并制定出台了《临潭县规划管理实施细则》。2005年对县城改造项目作了详细规划,以彩绘鸟瞰图和文字并存的形式公示于众。规划内容包括以下八个方面:(1)道路建设系统规划;(2)建设用地规划;(3)土地利用规划;(4)城镇给排水系统规划;(5)城市绿化、美化、亮化系统规划;⑹城市供电系统规划;⑺城市供热系统规划;⑻城市通信系统规划等。
  临潭县城总体规划用地平衡表
  二、乡镇规划
  (一)冶力关镇总体规划(2001—2020年)
  2001年4月委托甘肃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研究院修编《临潭县冶力关镇总体规划》,于2001年9月通过评审。2002年由于冶力关撤乡建镇,列入全州重点建设的旅游重镇之一,城镇性质发生了变化,工作思路着眼于2020年远期发展目标。2003年委托甘肃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研究院对《临潭县冶力关镇总体规划》在现场踏勘和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修编。2004年4月省建设厅村镇处会同省小城镇规划评审委员会在兰州胜利宾馆召开评审会,并通过评审。规划内容主要包括:村镇总体规划、镇域旅游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基础设施及专项工程规划、近期建设规划等。根据冶力关镇总体规划,相继完成了《临潭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和《临潭县冶力关镇修建详细规划》,现已付诸实施。
  2004年5月,为了突出冶力关镇旅游特色,重新修编完成了《冶力关镇建设总体规划》、《冶力关镇中心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冶力关镇生态旅游总体规划及详规》。目前,镇区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
  (二)新城镇总体规划
  2000年委托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院编制《临潭县新城镇总体规划》,规划期限为1999—2010年,规划范围用地183.46公顷。新城镇规划计算表
  (三)卓洛乡规划
  卓洛乡的规划设计工作,在2004年完成地形测绘的基础上,委托甘肃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完成了《临潭县卓洛乡上园子村规划(2005-2020)》,被省上列为前30名规划评审项目,于2005年7月28日评审通过,已实施规划。规划的主要内容为:村庄建设规划布局、村庄基础设施规划、村庄近期建设规划。(四)池沟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
  临潭县委、县政府依托冶海旅游资源优势,将池沟村列为临潭县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村。委托兰州新现代建筑设计研究院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编制了《池沟村新农村建设规划》。按照“以镇带村”的思路,规划坚持农宅建设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相结合、与城市建设相结合、与旅游业发展相结合、与群众建房愿望相结合,设计建成了造型多样、美观实用的小康住宅,目前已完成10户建设任务。
  第三节城镇建设
  一、县城
  (一)道路排水
  1993年开始修建环城路,按国家二级路面标准拓宽,路基宽为12米,总长3.64公里,总占地面积56.3亩,总投资560万元,干部参加了义务劳动,部分职工以资代劳。1994年10月县城环城路正式通车。
  为了安排日渐增多的个体户,解决沿街搭棚设点的问题,1993年在西河滩西岸大坡桥至达子桥段铺设长1000米、宽15米的沙石面道路。1994年对农贸街进行建设,打通了西门口至环城路的一段路,长490米,宽10米。1997年投资5万元整修二中路口至申藏公路1.8公里。2005年对中心幼儿园、城关一校、城关五校道路用水泥预制块进行了铺装,总投资7.8万元,铺装长度980米,铺装面积2550平方米。
  2005年5月21日开始建设县城道路及排水工程,该工程涉及县城西大街至南大街(公安局至大庙河桥)、农贸街(城内街)、县二中医院路、县政府路等路段移动、有线电视电缆管线的埋设,拆除违章建筑,路基整修,路面罩油,人行道铺装,路灯安装,绿化等工程。至2006年底完成埋设排水管网总长5104米,设置检査井113口、雨水收集井189口,铺油面积35280平方米,安装道沿8328米,铺装人行道彩砖7800平方米,同时埋设广播电视、移动、电信通讯光缆共3800米,埋设路灯电缆2400米,购置单杆双挑路灯47盏,安装路灯16盏。铺装县中心幼儿园、城关一校、五校道路总长980米,铺装面积2600平方米。
  二中、县医院道路经拓宽改造,道路宽度8米~10米,全面完成路面铺油工作。
  西环路商业步行街(鞑子沟一大坡桥)道路全长1042米,道路施工长度960米,完成场地平整、埋设排水管道900米、给水管道980米,浇注混凝土路面5400平方米,涵洞3处、长82米,砌筑排水渠45米、阀门井8座、检査井14座,雨水井24座,累计完成工程量194万元。西环路步行街商务楼建设项目经州发改投资(2006)226号文批准立项,其大坡桥至西河小桥段东侧1-4号商务楼于2006年8月开工建设。
  (二)供水
  1993—1995年投资248.76万元,完成了设计长度10.7公里,引水量24立方分米/秒,供应县城17000人和10000头牲畜饮水的引水工程,在高程2820米的气象站后山坡上修建库容为1000立方米的供水厂1处,埋设管道管径200毫米主输水管580米、管径150毫米铸铁管1080米、管径100毫米铸铁管3300米,安装阀门25座,埋设塑料管2361米,安装阀门15座。
  临潭县城区供水扩建工程于2001年6月13日立项,工程建设规模为新增日供水能力4000立方米,总供水能力达到6000立方米,工程总投资989万元,其中:国债资金450万元,自筹419.87万元,银行贷款119.13万元。2004年6月10日开始试生产运行。经过半年多的试生产运行,生产运行安全、正常、可靠,工艺方案、水质、水量、水压等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完全达到了设计要求,目前日供水能力由扩建前的2000m3/d增加到6000m3/d,新增日供水能力4000m3/d,可以满足临潭县城区2010年前的用水需求。
  (三)供电
  近15年来,临潭县照明发生根本性变化,青石山电站建成和独山子电站技术改造后,在新城镇和冶力关镇建了110千伏变电所2处,实现了并网供电,各乡镇完成了农网改造项目,使全县各类用电稳定可靠,全县照明户数100%,全县供电系统均为杆架明线,抗震防灾按7度设防。
  (四)防洪排洪
  自1991年以来,县上共投资15万元,加固修建防洪河堤水毁部分累计230米。2000年投资38万元对县城排水明渠(全长4156米)用水泥盖板封闭,防止垃圾倒入渠中,影响排水、排洪。据统计,截至1995年,全县干部职工清理西河滩防洪河堤内垃圾6.74万立方米,累计投资101.02万元。
  (五)广场建设
  影剧院微型广场建设,埋设排水管道310米,砌筑检査井1座、雨水收集井3座,铺设广场砖978平方米、舞台大理石480平方米,安装铁艺栅栏、健身器材,影剧院放映厅风貌改造等工程。
  临潭县城文化广场占地面积9800平方米,项目总投资366.6万元。2006年6月由甘肃省第三建筑工程公司中标承建,埋设给水管道800米、集雨水管760米,砌筑检査井29眼、雨水井36眼,广场铺砖6624.26平方米,修建仿古亭2座,安装反映临潭历史文化的汉白玉景观柱6根,累计完成工程量318万元。
  (六)环卫设施
  1995年制定了《县城规划、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暂行办法》,同年购置垃圾清运车1辆,1998年同临街个体户和居民群众签订了“门前三包”(包绿化、包卫生、包秩序)责任书,使环境卫生工作群众参与,责任明确。
  2001年,成立了“临潭县城建环卫大队”,专门负责管理县城环境卫生的清扫保洁工作,制定了《临潭县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办法》。2003年在环卫大队的基础上改制成立了临潭县环境卫生保洁有限责任公司,实行企业化管理,制定了《环境卫生清扫保洁管理办法》、《垃圾运输管理办法》、《考核奖罚管理办法》和《临潭县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协管理员工作制度》。同年总投资30万元,在苏家庄子修建库容20万立方米,使用期10年的垃圾填埋场1处。截至2005年,投资4万多元购置垃圾箱60个,安置在主街道两旁;招聘清洁工人9人。2006年5月向甘肃省建设厅争取垃圾拉运车1辆。
  二、冶力关镇
  2003年县上成立了冶力关小城镇建设领导小组,对冶力关镇区按照《临潭县冶力关总体规划》、《甘肃省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及《冶力关安置拆迁实施方案》,进行了拆迁,共涉及拆迁户169户,其中:拆迁农户73户,投资348.02万元,将被拆迁的农户全部安置在草滩新村,按规划统一设计,建起了草滩新村,扶持群众创办了独特的 “农家乐”旅游项目。
  (一)道路桥梁
  2002年冶力关修建牙池路35.269公里;2004—2005年投资1372万元修建南北滨河路7.5公里,投资238.万元铺装南北滨河路人行道,铺装面积19200平方米;投资436万元修建冶力关至小河口道路11.883公里;投资325万元新建四级标准公路冶海旅游路7.23公里;投资1304万元修建冶力关至黄涧子三级标准公路14公里,洪家庄至赤壁幽谷四级公路2.2公里,冶力关至冶海四级公路6.7公里,至冶海步行道3.4公里,冶力关青崖沟至后山道路9.16公里,涵洞13道;2004年投资113万元,在冶木河修建冶力关滨河大桥1座,桥全长41.83米,宽12米。
  (二)供排水
  冶力关镇给排水工程总投资296万元。水源取自海拔2610米的冶海池底,水温恒定,清洁无污染。主要靠重力自流引入镇区,在镇区北侧黄崖山上修建库容积为500立方米的高位水池1座。埋设给水及取水主管道25.6千米,配水管道4千米,管材采用环保无污染的新型PE给水管,提高供水可靠性,保证近期日供水能力2000立方米。于2005年8月8日按时正常供水。排水系统采用雨污分流制,生活污水经处理达标后排入冶木河下游,雨水排放按最短线段原则就近排入水体。埋设玻璃钢夹砂排水管道总长3200米。
  (三)公共设施建设
  修建了甘南农民起义纪念馆、冶木河大桥、洮州文化博物馆、野林关大酒店、泉滩别墅群、莲花山大酒店、洮林宾馆、冶力关商贸城。
  2005年投资350万元在镇区中心地带修建了文化广场1处,占地面积为13500平方米。2006年在商业一条街前新建“花儿广场”1处,占地面积6876平方米,总投资28.38万元。完成广场彩砖铺装1394平方米;种植竹林800多株,绿化面积495平方米;种植其他杂木树100棵,绿化面积300平方米;种植草坪2339平方米。
  南北滨河路人行道铺装工程总投资238万元,2005年完成主要路段彩砖铺装工程,铺装彩砖总面积19800平方米。2006年完成了南北滨河路人行道彩砖铺装后续工程,铺装总面积1823平方米,其中南滨河路921平方米,北滨河路902平方米。
  (四)美化、亮化
  2005年总投资110.89万元,在冶力关镇道路两侧人行道安装高杆路灯266盏,彩虹桥8座,广告灯箱70个。所有管线均采用地埋式。
  冶力关镇森林茂密,有森林面积74695亩,集镇附近山峰、街道、田地均有树木,是临潭县绿化最好的乡镇,建成区绿化地109.58亩。2005年在道路人行道两侧栽植柳树600余株。
  (五)环卫设施
  2005年投资30万元在镇区北侧2公里的一天然荒沟内修建库容为12万立方米垃圾填埋场1处,有效使用期限为20年。同年,投资30万元在文化广场东侧靠定新公路边修建1处水冲式公厕,建筑面积为120平方米。
  (六)防洪
  2004年总投资520万元在冶木河南北两岸修建了防洪河堤,河堤全长5950米。
  (七)供电
  冶力关有水力发电站1座,功率较小。冶力关110千伏变电所已建成,输电线路架至各村,全镇居民农户用电率100%。
  三、新城镇
  (一)街道
  镇区包括东街、西街和南门3个村委会以及行政企事业单位,城内主街由东向西贯穿,在邮电所附近又分为前街和后街,日常商贸活动及农历每10日一 “营”的集贸活动主要集中在前街。
  2003年至2004年对徐石公路、定新公路进行了拓建,全程罩油,同时对镇区各支路进行了拓宽改造全程罩油,道路两侧临街新建2~3层的砖混结构商住楼。2005年拓建了南门至城隍庙仿古一条街,道路宽度18米,铺设石板路面。临街修建仿古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二)供电、供水
  新城110千伏变电所已建成,高压输电线路架至各村,城内居民农户用电率100%。城内居民群众饮水全部依赖西门外的1处水泉,现在城内大部分群众将自来水管接入院内,吃水难的问题有所缓解。
  (三)绿化
  城区绿化面积逐年增大。镇区南北两山进行人工造林,并培育经济林。实施退耕还林(草),种植紫花苜蓿、箭舌豌豆等饲草料。
  四、王旗
  群众住房为土平房砖木结构,砖结构住房逐年增加。群众饮水为山泉水引水和少量泉水。
  公共建筑有乡政府、粮站、学校、派出所、邮电所、农行营业所、法庭、供销站、医药收购站、卫生院、兽医站、工商所、税务所、农机公司门市部。
  五、其他乡(镇)
  (一)三岔乡三岔中心村
  三岔中心村是三岔乡政府所在地,街道为沙石路,有徐合公路贯穿通过,徐合公路三岔道班1个。绿化面积少。所居房屋为土平房。村民饮水为山泉引水,供电率100%。
  公共建筑有乡政府、苗圃、学校、乡卫生院和村医疗站。
  (二)总寨乡总寨中心村
  总寨中心村街道为沙石路面,狭窄弯曲。房屋大多为土平房及土木楼房。村民饮水为洮河水和山泉引水,供电率100%。
  公共建筑有乡政府、卫生院、学校等。绿化用地现状为37亩,占总用地的21.9%。
  (三)新堡乡新堡中心村
  新堡中心村为乡政府所在地,村民饮水为洮河水和山泉引水,供电稳定,供电率100%。街道为沙石路面。绿化用地29.4亩,占总用地的12.9%,高于规划要求。居住房屋多为土平房和土木结构的平房、楼房。
  公共建筑有乡政府、卫生院、学校。
  (四)扁都乡扁都中心村
  扁都中心村交通便利,有徐合公路通过,驻有岷合公路扁都道班1个。绿化面积约2.2亩,为总用地的0.68%,远低于规划5.017的要求。居住房屋用地199.6亩,占总用地的62.34%,高于规划要求,房屋多为土平房,院大房小。村民饮水为山泉引水。供电率100%。
  公共建筑有乡政府、司法所、卫生院、计生站、小学和“两基”新建的九年制寄宿制学校。
  (五)流顺乡流顺中心村
  流顺中心村交通便利,有徐合公路贯穿全境,街道为沙石路,有混凝土便桥1座。村民饮水困难,依靠山泉引水。供电率100%。居住房屋为土平房。绿化面积少。
  公共建筑有乡政府、卫生院、学校、计生站。
  (六)羊永乡羊永中心村
  羊永乡交通便利,有徐合干线公路横穿该乡5公里,并驻有徐合公路羊永道班1个。
  羊永中心村面积406亩,街道弯曲不平为土石铺面。村民饮水困难,主要为井水、山泉引水。供电率100%。住房为土平房,有少数群众的房屋得到翻修。省道两旁植树较多。
  公共建筑有乡政府、卫生院、学校、计生所。
  (七)长川乡长川中心村
  长川村居住用地总面积121.5亩,居住较集中,居住区占地太多,人均121.3平方米。道路经拓宽改造,路基平整。该中心村饮水依靠井水和山泉引水,村民供电率100%。居住房屋为土平房。绿化用地12.78亩,人均77.7平方米。
  公共建筑有乡政府、卫生院、计生所、“两基”新修的九年寄宿制学校。
  (八)店子乡戚旗中心村
  戚旗中心村交通便利,有徐合干线公路经过,还有店子至总寨、店子至洮砚地方公路。
  民居房屋为土平房。饮水为山泉引水到户。村民供电率100%。绿化较少,占总用地的2.97%。街道为沙石路面。
  公共建筑有乡政府、卫生院、计生所、九年寄宿制学校。
  (九)术布乡术布中心村
  术布中心村周围树木茂密,街道较平整。住房为土平房,生活居住用地占建设用地的54%。村民饮用水多为泉水。供电率100%。
  公共建筑有乡政府、卫生院、计生所、学校。
  (十)卓洛乡卓洛中心村
  该中心村是乡政府所在地,道路拓宽改造,全程罩油。群众、居民住房大多为土平房及瓦房。人畜饮用水为井水引水到户,村民供电率100%。
  建筑有乡政府、学校、计生所、清真寺。
  (十一)古战乡古战中心村
  古战中心村群众、居民住房大多为土平房及瓦房。人畜饮水为井水及山泉,引水到户,村民供电率100%。中心村道路两旁植树较多,群众居民绿化面积有所增大。道路拓宽改造,全程罩油。乡政府、派出所、学校、派出所村委会为办公楼,村内有庙宇一处。
  (十二)龙元乡王家坟中心村
  王家坟中心村为龙元乡政府所在地。住房为土平房。街道为土沙石路面。村民供电率100%。人畜饮水为山泉引水,绿化用地7.2亩。
  公共建筑有乡政府、卫生院、计生所、学校等。
  (十三)石门乡大桥关中心村
  大桥关中心村为石门乡政府所在地,该村坐落在长1公里,宽500米的沟谷平川中,居住房屋分散,道路狭窄。饮水依靠山泉引水。绿化面积少。房屋为土平房。
  公共建筑有乡政府、卫生院、计生所、学校。
  (十四)羊沙乡羊沙中心村
  羊沙中心村是羊沙乡政府所在地,有定新公路通过。人畜饮水主要依靠过境的羊沙河和泉水。村民供电率100%。绿化情况较好,附近山上有广袤的树木。居住房屋多为瓦房,居住相对集中。
  驻有羊沙林场、银行、信用社、邮局、商店、粮站等部门,有五年制学校1所,卫生院1所,以及兽医站、广播站、农机站等。
  (十五)八角乡八角中心村
  八角中心村所在地地势较平坦,居住分布零散。人畜饮水依靠井水和山泉引水。街道为沙石路面,分为前街和后街。村民供电率100%。绿化占地5亩,占总建设用的10%。
  公共建筑有乡政府、卫生院、供销店、兽医站、中心小学等。
  第四节住房建设
  临潭县城关镇单位、群众居住条件自1991年以来逐年改善。主要采取旧房翻新、购地新建、房产交易等方式进行住房建设。建房结构变化多样,有土木结构的平房、砖木结构的平房;有砖土木结构的瓦房、砖木结构的瓦房;有砖混结构的平房,也有砖混结构的楼房。部分干部、职工,住房面积约60~145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约20~45.67平方米左右。每户宅基地在0.5分地左右,建筑面积约132-250平方米左右,投资约8~13万元左右,人均住房面积约22.13-41.67平方米左右。
  第五节住房体制改革
  1992年成立了临潭县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城乡建设局。于1992年开始对县规划区的所有房屋进行全面普査登记,共普査应登记发证2959户。其中:机关单位83户,居民群众2869户,宗教团体7户。完成房产发证401户,其中机关单位23户,居民群众369户,宗教团体7户。1998年7月1日停发了旧的房屋产权证,一律核发由建设部制定的全国统一房屋所有权证。截至2006年底,累计办理房屋所有权证2135户,房屋他项权证660户。
  2000年临潭县根据自身财政状况,住房体制改革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推行和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成立了“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同年7月按职工全额工资的3%缴纳公积金。临潭县住房公积金应缴和实缴职工人数分别为3980人和3910人,2006年底住房公积金累计归集总额1652.55万元,归集余额为1223.66万元,存缴率为97%,累计支取住房公积金454.32万元。2005年启动了住房公积金住房贷款工作,制定了《临潭县住房公积金委托贷款管理实施细则》和《临潭县住房公积金委托贷款办理程序》,确定贷款最高额3万元,最长贷款期限3年,全年累计发放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总额540.6万元,贷款回收额为56.49万元。
  第二章市政管理
  第一节市容美化
  一、绿化、亮化
  临潭县城绿化主要分布在周边山坡及街道、公路两旁。在石儿山、西凤山、馒头咀、对坡山、敏家嘴等山坡分别植有杨树、落叶松、松叶果树约3485亩,在县城主街道植垂柳约100株,在徐合公路过境段两边有杨树、松叶组成的道路绿化带。历年植树节前后均组织机关单位职工、中小学生及城区群众进行植树造林,但因土质贫瘠、取水困难、管理不善,所植树木成活率不高,目前成活保存率为40%。机关院落、家庭宅院也进行了环境美化工作,多为果树,因浇水及时,管理周到,修剪科学,成活保存率较高。
  2005年结合县城道路改造在西大街安置新路灯16盏。
  二、民族特色化建设
  临潭县城镇民族特色化建设设计方案定位为明清风格为主的仿古建筑,县城乡建设局委托四川东华综合科学院对保险公司、信用社、供电公司、保险公司、工商局等单位的临街建筑物进行了改造方案设计。按照因地制宜、重点突破、分步实施、先旧后新、先中心后边缘的原则,2005年实施了县政府、中医院、财政局、地税局、移动公司等单位的风貌改造。2006年完成国税局办公楼、县信用联社办公楼的风貌建设工作。
  三、标牌
  1991年至2006年,临潭县个体商户店门标牌每年增加,但规格不一、种类繁多,多次对临街陈旧破烂的店名招牌、广告牌进行清理整顿,对标牌规格、色彩、文字内容进行严格审核。据统计,县城临街商业铺面共有各种标牌2160余块,标准大小有所统
  内容健康规范。
  第二节市容管理
  一、监察
  城关、新城、冶力关镇城建监察中队认真履行《甘肃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所赋予的各项工作职能。通过努力工作,各镇区的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有了不同程度改观。
  二、职责分工
  城建监察中队各中队长负责管理队员及其机关的市政管理、公共卫生、基础设施,临街商(住)户的日常行为的监督监察指导工作及职责范围内的各项工作的指导协调。
  新城、冶力关中队的成立,打破了长期以来市容和环境卫生无人管理的局面,消除了历史形成的以街为市等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行为,基本保证了城市人民生产生活的和谐顺利。
  三、城镇管理
  坚持建管并重的原则,强化城镇管理的手段和措施,城镇面貌有了明显变化,一是制定出台了市容市貌、房屋拆迁、环境卫生等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城镇管理逐步迈向法制化轨道。二是从建立健全机构入手,成立了城市监察、环卫等市政执法监管机构,充实了监管队伍。三是全面实行门前“三包”责任制,不断开展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整治活动。査处占道经营、违章建筑等影响城镇环境的违法违规行为。四是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在建设系统组织开展了集中治理市容市貌和城区环境卫生活动。对城区乱设广告、城乡结合部垃圾死角等进行了集中清理整顿,城镇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第三章建筑
  第一节建筑企业
  一、临潭县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临潭县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1976年3月,是临潭县目前唯一具有三级总承包资质的县属建筑施工企业。
  该公司下设8个建筑工程分队,内设机构有财务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和材料管理等科室。现有职工820人,其中具有中高级以上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52人,施工员、质检员、安检员、预算员以及特种机械人员配置基本齐全。
  机械设备齐全,人均机械功率达到2.5千瓦。其中主要设备有塔式起重机2台、砼搅拌机22台、龙门架26台、卷扬机31台、砂浆搅拌机16台、8-30T运输汽车8辆、农用车50辆。累计周转性材料有钢模板12320平方米、钢脚手架22T。公司注册资金56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310万元,流动资金250万元,年均完成优质工程建筑面积22000平方米,能够同时保证13个较大工程的施工。
  二、非等级企业
  截至2003年底,临潭县共有非等级建筑企业13户,有城关镇杨家桥第一工程队、城关镇杨家桥第二工程队、城关镇城内工程队、城关镇范家嘴工程队、古战乡工程队、新城镇第一工程队、新城镇第二工程队、新城镇第三工程队、新城镇第四工程队、长川乡工程队、扁都乡第一工程队、扁都乡第二工程队、新堡乡工程队、总寨乡工程队、冶力关镇工程队。在“贫三”、“援藏”、“义教”、“两基”、“基层政权建设”等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他们克服各种困难,精心组织施工,在临潭县各乡镇边远山区所承建的工程质量全部达到合格标准,大部分建设项目被评为优良工程。
  2004年在建筑施工企业资质认证过程中,由于注册资金、技术人员职称等各方面条件不能满足要求,经州建设局通知,其《非等级建筑企业资质等级证书》全部废止。
  第二节建筑规模
  1990—2006年临潭县房屋建筑面积累计256889.91平方米,投资18075.89万元,其中办公业务用房103909.83平方米,投资4829.16万元;教育项目新建教学楼126所,建筑面积78007.2平方米,投资6279.85万元;住宅建设70629.88平方米,投资6706.49万元(其中:一、二层住宅11220平方米,成套住宅楼24幢,建筑面积59409.88平方米);基层政权建设项目建成乡政府10所,建筑面积4343平方米,完成投资260.39万元。
  第三节建筑管理
  一、招投标
  1990年以来,临潭县委、县政府加强了工程招投标监管,1997年县委以县委办发(1997)12号文件要求将总投资在5万元以上建设项目必须进行招标。目前,全县总投资在50万元以上的建设项目都能够进入甘南州有形交易市场组织招标,总投资在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建设项目由县发改委、城建局、监察局、财政局、审计局等相关部门参与管理。
  二、质量检测、监理
  2002年以前,临潭县建筑工程质量监督职能在县计划委员会,专职工程质量监督员3名,负责全县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监管工作。2003年10月,机构改革后将工程质量监督职能划归临潭县城乡建设局,现有工程质量监督员3名,安全监督员1名。
  第四章人民生活
  第一节收入与消费
  2004年临潭县组织开展了城镇住户调査,从数据变化来看,城镇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消费的途径和方式发生了变化,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2006年人均总收入5616.31元,比2004年增加963.27元,年均增长9.9%;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25.2元,比2004年增加902.16元,年均增长9.7%。2004年工薪收入为3950.55元,占人均总收入的84.9%。2006年工薪收入为4825.37元,占人均总收入的85.9%,比2004年增加874.82元,年均增长10.5%。2004年经营性收入为257.1元,占人均总收入的5.5%;2006年经营性收入为488.29元,占人均总收入的&7%,比2004年增加231.19元,年均增长37.8%。
  2004年人均总支出为6700.86元,比总收入大。其原因是期初手存现金大,再加上本年支出项中的购房与建房支出大。2004年人均总支岀中:消费支出、购房与建房支出、转移性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分别占到总支出的62.8%、25.9%、8.1%和3.2%。2006年人均总支出为5105.23元,其中:消费支出、购房与建房支出、转移性支岀、社会保障支出分别占总支出的70%、4.3%、21%和4.7%。
  1991-2006年,随着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大多数农民的素质有所提高,改变了过去“等、靠、要”的思想,农村劳动力的输出,增加了农民的就业机会,工资性收入明显提高。2006年人均纯收入为1392元,是1991年363元的3.83倍,年均增长9.37%。2006年人均总收入为1747.66元,是1991年481.56元的3.63倍,年均增长8.97%;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分别由1991年的6.63%和91.59%,逐年过渡为27.3%和67.07%。2006年人均工资性收入为477.05元,是1991年31.95元的14.93倍,年均增长19.75%;2006年人均家庭经营性收入为1172.11元,是1991年441.05元的2.66倍,年均增长6.73%,从数据变化来看,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明显上升,劳务输出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
  1991-2006年,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明显改善,消费档次不断提高。彩电、冰箱、VCD、家庭影院、摩托车等家用高档商品,在城镇职工家庭基本得到普及,而且已进入广大农村的农民家庭。吃穿消费由当初追求饱、暖到现在追求口味、营养和时尚。在收入增加,生活改善的同时,对文化知识和娱乐的欲望也在日渐增强,用于娱乐文教服务的费用占全部消费性支出的比重在逐年上升。2006年人均总支岀为1775.05元,是1991年449.84元的3.95倍,年均增长9.58%;2006年人均家庭经营费用支出为280.92元,是1991年91.72元的3.06倍,年均增长7.75%;2006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402.38元,是1991年31.9元的43.88倍,年均增长28.67%,生活消费支岀快速增长。
  第二节城乡居民收入与支出对比
  一、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与支出对比
  1991年以后的15年,是我国社会转型的重要阶段,也是临潭县各项事业发展的最好时期,是改革步伐迈的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人民生活收入和支出变化最大的时期。2004年,临潭县城镇居民人均收入4653.04元。2005年增加到5013.37元,2006年增加到5616.31元,比2004年增加了963元,比1990年的621元净增4995元,增长了9倍多。人均总支出2006年为5105.22元,比1990年的610元净增长4495元,增长了近7倍。
  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与支出对比
  1991年以来,临潭县坚持“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艰苦奋斗精神”,在农村大力调整农业内部结构,按照“压粮扩经,压劣扩优”的思路,扩大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加强了移民、劳务输送、扶贫等工作,农民生活不断改善,1991年农民人均总收入484元,到2006年增加到1748元,净增1264元;199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63元,到2006年增加到1392元,增长近4倍。农民收入明显增加,消费增长,生活水平迅速提高。1991年农民生活消费人均支出只有31.96元,2006年增加到1402.38元,增加1360.38元,增长了近44倍,年均增长28.67%。
  临潭县2004-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与支出对比表
  临潭县1991-1998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与支出对比表
  临潭县1999—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与支出对比表

知识出处

临潭县志

《临潭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临潭县志(1991-2006)》做到了把握原则、客观真实,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遵循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秉笔直书,客观记载,突出了详近略远,着重反映了1991至2006的16年中取得的突出成就,脉络清楚,重点突出,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篇目有所创新,突出了地域和资源特点,彰显地方文化,突出地方特色,使志书具备了很强的资料性、科学性、可读性和学术性。

阅读

相关地名

洪家庄
相关地名
冶力关镇
相关地名
临潭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