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扶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620020220000404
颗粒名称: 卷八 扶贫
分类号: F126
页数: 8
页码: 175-182
摘要: 临潭县困难地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扶贫办,成立于1986年5月20日,在行政序列中属常设议事协调机构(二级局),核定行政编制10人,事业编制1人,科级领导职数3名,其中主任1名,副主任2名,非领导职务职数按规定另行核定。历任专职支部书记1人,主任7人,副主任11人。
关键词: 临潭县 扶贫工作

内容

第一章机构
  第一节扶贫机构
  临潭县困难地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扶贫办,成立于1986年5月20日,在行政序列中属常设议事协调机构(二级局),核定行政编制10人,事业编制1人,科级领导职数3名,其中主任1名,副主任2名,非领导职务职数按规定另行核定。历任专职支部书记1人,主任7人,副主任11人。
  第二节移民机构
  临潭县移民劳务办公室成立于1995年9月,1999年3月4日成立临潭县移民劳务领导小组,县委副书记为组长。2007年1月调整充实了临潭县移民领导小组,县政府县长为组长。1999年3月3日,成立临潭县驻新疆劳务办事处和临潭县驻河西移民办事处。2002年7月由于机构改革,将临潭县驻新疆劳务办事处职能并入县社会劳动保障局,撤销原设立的临潭县驻河西移民办事处。2002年5月成立中共临潭县移民基地委员会。2002年7月临潭县移民劳动办公室改名为临潭县移民办公室,现有编制9名,2006年有主任1人,副主任3人,职工13人。
  第二章扶贫对象
  第一节国家扶贫对象
  1993年,临潭县被国务院列为“两西”扶持县,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坚持农牧结合,农林牧工商综合发展,强化农业基础,狠抓科技,大办乡镇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加快市场建设,促进流通,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的发展思路。
  1994年4月在全省陇南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临潭县被列为国扶贫困县。这一年是扶贫开发工作转入世纪末,消除绝对贫困,全县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的攻坚阶段。县委、县政府根据省上关于在全省认真实施地膜温饱工程的通知精神,下发了《关于抽调干部开展帮扶工作的安排意见》和《关于认真实施地膜温饱工程的安排意见》,并从县直机关抽调723名干部到全县723个合作社帮助群众开展覆膜种植、计划生育和综合治理工作。同时确定了搞好扶贫开发的“五条路子”,即改善农业和农村基本条件,狠抓以粮食为主的种植业;以非公有制经济为重点,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搞好小城镇建设;合理开发资源,促进富民富县;进一步加大劳务移民工作力度;实施科教扶贫,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
  2001年,临潭县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20个行政村被列为重点扶持村,21个行政村被列为非重点村,确定的贫困人口有125900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45300人,低收入人口80600人。以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为重点,实施”一体两翼”扶贫战略。
  第二节省扶贫对象州扶贫对象
  1989年,在全省高寒阴湿和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扶贫工作会议上,临潭县被甘肃省委、省政府列为全省扶贫攻坚的主战场。1990年3月,省委、省政府下发了省委发(1990)8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寒阴湿和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临潭县为全省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
  1994年11月,根据全省“四七”扶贫攻坚计划,甘南州委、州政府制定了全州“二七”扶贫攻坚计划,在国扶、省扶的基础上,将临潭县列为全州扶贫开发的主战场,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予扶持,将扶贫开发的重点放在了农田水利、畜牧业、劳务移民等方面。
  第三节县扶贫对象
  1990年初,临潭县委、县政府就如何贯彻落实全省“高少”地区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召开专题会议,决定集中资金和人力,对龙元、陈旗、新堡、总寨、三岔、店子等6个特困乡、49个特困村、232个特困户进行重点扶持。制定了11条优惠政策:1.加强领导,实行领导向特困乡倾斜;2.保证重点,实行资金倾斜;3.增加农业投入,保证农用物资;4.各业务部门在安排基本建设项目、资金和物资时,优先照顾特困乡,并在人才、技术方面给予支持;5.农村返销粮,在重点保证灾区的同时,对6个特困乡在指标上给予照顾;6.对人均纯收入200元以下的贫困户,经上级批准后,免征农业税和林业特产税,用扶贫资金扶持的各类经济实体,免征产品税、增值税、所得税和服务性营业税3年;7.对6个特困乡有发展牧业条件的,实行粮畜挂钩,调整解决部分返销粮;&强化服务体系,增加基本建设投入;9.对确无生存条件的贫困村社,加大异地移民开发的宣传力度;10.对实行计划生育的贫困户优先扶持;11.鼓励科技人员和行政人员到特困乡承包项目。
  第三章扶贫措施与成效
  第一节整村推进
  2000年以来,扶贫开发工作转向以整体扶持,整村推进为主,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向重点村倾斜,形成合力,逐村攻坚。6年累计实施整村推进项目66个、“五改三建”项目4个,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295万元。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累计兴修河堤36163米、水渠15500米、梯田5100亩,建农用便桥6座,埋设人畜饮水管道62751米,改造拓宽村道93.2公里,建固定式提灌站1处,小流域治理3处,打集雨水窖150眼。增收项目方面:扶持养牛4934头、养羊15142只、养猪14495口,建暖棚330座,建沼气池1080座。完成经济作物种植面积9138亩,建“农家乐”示范户45户,扶持“少生快富”户410户。科技扶贫方面:兴建“六位一体”活动室66处330间,培训农牧民7518人,推广农机具32台(套)。维修村校13所,兴建薪炭林1320亩,草场 (林地)围栏2333亩。
  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在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和“五改三建”项目时,坚持综合开发,择优选项,突出重点,分期实施的原则,推行农牧结合模式,保证群众的“三项权力”。通过召开村干部、党员代表、群众代表、党政联席会议、村民大会,宣传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把党和国家的政策传达下去,把群众的意愿带上来,保证了群众的选择权。在项目资金的透明度上,对确定的贫困户所实施的项目、资金使用情况都予以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保证了群众的监督权。做到“五到村到户”即技术人员到村,检査指导到户,扶持项目到村,资金落实到户;支柱产业到村,种养计划到户;扶贫到村,分步建设到户;扶贫项目到村,考核验收到户。
  第二节科技扶贫
  农业方面,以覆膜种植、良种引进推广、药剂拌种、机耕机播、病虫害综合防治、高炮防雹、中低产田改造、整乡承包为主的农业综合技术得到进一步应用,高产优质马铃薯、燕麦、青稞、手拉手豌豆、油菜普遍推广种植,取得了秦艽、羌活栽培技术新成果,建立了一批科技示范户、示范村、示范区,依靠科技进步增加农牧民收入。牧业方面,良种畜引进繁育、暖棚养畜、青贮氨化、配方饲料、优质牧草种植、直线育肥、疫病防治、牲畜改良和冻配等技术广泛应用。能源方面,液化气、大阳灶、太阳能、光电照明、沼气做饭烧水成为农民节支增收、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科技培训方面,以县科委、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畜牧服务中心、县职业中学为主的科技培训、咨询服务发挥了强有力的作用,形成了县、乡、村三级服务体系网络,达到了县有中心、乡有站、村有服务网络,同时利用科技咨询、培训、办墙报、板报、书写标语、散发资料、电视播放等多种形式搞科普宣传,使科技扶贫起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先导作用,科技扶贫对农牧业生产的贡献率由2001年的17%增至2006年的26%,提高了9个百分点。
  采取的主要工作措施有:1.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加强院地合作,主动和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和中医学院、药检所联系,重点解决中药材生长过程中出现的侧根、密度、品质、发芽、病虫害防治等试验性研究工作及规范化生产中的疑难问题,对取得的成果向省、州部门申请国家专利。2.向养殖场及养殖户派出骨干专业人员,长年蹲点开展全方位技术跟踪服务,定期进行技术培训,指导养殖户科学养殖和管理。3.在实施科技培训项目时,采取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的方式,将全县16乡(镇)划分为城关、新城、王旗、冶力关4个片区,聘请大专院校的教授和农林、畜牧部门的技术员进行集中培训,编写了《畜牧业实用技术手册》、《优质牧草适时收割加工指南》、《中药材种植实用技术手册》、《秦苑、羌活栽培技术》、《临潭县劳动力转移培训教材》等资料。4.实施劳务技能培训时,依托扶贫培训基地,按照劳务市场供需状况进行订单培训,建立了相关部门分工负责制。培训基地负责招生、组织师资力量、编写教材,联系用工单位等工作,县劳务办负责签订务工合同,跟踪管理等工作;县扶贫办负责拨付资金和报账制的有关工作,并协助培训基地搞好劳务输出的各项工作。5.加强科技扶贫项目资金管理,严格执行报账制,建立专户,做到专款专用,账表齐全,严禁挤占、挪用扶贫资金。
  第三节社会帮扶
  自1987年以来,临潭县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建立了国家、省、州、县定点帮扶责任制,中国作协定点帮扶临潭县,1名省级干部联系临潭县,省窑街矿务局、省中兽医研究所、省烟草专卖公司、省农机局、省地震局、省人大办公厅对口帮扶8个乡(镇),州政府办、州人事局等14个单位对口帮扶城关镇、店子乡等15个乡镇。开展社会帮扶活动20年来,累计省级领导到点40人(次),州级领导到点440人(次),县级领导到点460人(次),科级干部到点500人(次),一般干部到点910人(次),落实帮扶项目130个,捐资捐物折合人民币2264.94万元,救助贫困学生972名,建沼气池240座,解决了18个村、5400户、21300人、10800头(匹、只)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修村道15处75公里,改造农村电网6村120公里,受益2400户8700人。
  采取的主要措施:1.为了切实搞好社会帮扶工作,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帮扶工作的安排意见》、《临潭县帮扶干部管理暂行办法》,采取县级领导帮乡、科级干部包村,一般干部包户的机制,按照不脱贫不脱钩的原则,靠实责任,真心真意帮助贫困户解决实际困难,借助外部力量,加快脱贫致富步伐。2.各级、各单位帮扶干部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统一开展工作,帮扶干部住在村上,工作落实到户。凡有省、州帮扶的乡村,省、州、县、乡四级帮扶干部混合编队,统一开展工作。帮扶干部要自觉遵守《帮扶工作队员守则》,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3.帮扶工作实行年度考核验收制度。各乡(镇)、各帮扶单位如实填写《年度帮扶工作情况登记表》后报县扶贫办,考核验收由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织、人事部门等考核。考核验收的结果以书面材料反馈到各帮扶单位,并报上级有关单位。4.建立通报制度。每半年县上对帮扶工作的进展情况、成效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一次书面通报,对帮助成效突出,帮助贫困村按照或提前解决温饱和已基本解决温饱后巩固提高成绩突岀的单位和帮扶干部进行表彰,对因帮扶不力或人员不到位,未按计划完成任务的进行通报批评。
  第四节项目扶贫
  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为切入点,兴修农田水利项目,夯实农业发展后劲。1987年以来,全县累计兴修梯田124350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46%;新修河堤109处51370米,护村109个,护路57370米,护地20728亩,使9.6万人受益;新修维修水渠5条41034米,新增和恢复水浇地2051亩;新修提灌站14处,新增和恢复水浇地14200亩;建集雨节灌水窖1500眼,新增灌面3000亩,累计保灌面积达到20000亩,农村人口人均达到0.14亩;修建人畜饮水工程116处,累计解决了103个村、24413户、109860人、86164头(匹、只)牲畜的饮水难问题;兴建髙炮防雹点9处,年防雹面积达到20万亩;架设农电线路1467公里,解决了489个自然村的用电难问题;新修乡村道路12条116220米;建沼气池2003座,扶持贫困户2003户,户均年节支增收2500元;小流域治理4处6村,综合治理面积9300亩,使8000人受益。在实施农田水利项目时,深入项目区认真勘察,严格筛选,对急需建设的项目积极向上申报争取;项目资金计划下达后定期不定期地深入项目区跟踪督査,确保工程质量合格,工程竣工后由县扶贫领导小组组织水电局、财政局、审计局、扶贫局、农林局、畜牧局有关人员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交付乡村使用,并由乡村组成项目后续管理领导小组进行后续管理,保证了扶贫项目工程建一个成功一个。
  坚持扶贫到户,全力实施产业化扶贫项目。扶贫开发20年来,全县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6.7万亩,粮、经、饲三元结构达到46:44:10。累计扶持养牛27260头、养羊53288只、养猪30456口,建暖棚1029座,全县牛羊育肥户达到870户,年出栏育肥牛30000多头、羊50000多只、猪20000多口,奶牛饲养量达到1390头,绒山羊饲养量达到940只;建农业观光示范园区1处,建蔬菜大棚15座,种植药材、果树40亩;建牧业示范园区2处,建暖棚108座32400平方米,出栏育肥牛羊10000多头(只),每座棚年收入10000元以上;扶持建立金洮良种牛繁育基地1处,引进良种牛达到450头;改造万口商品猪基地圈舍528座6560平方米,建良种仔猪繁育场5个,修标准化暖棚1600平方米,良种母猪存栏360口,年繁育良种仔猪6400口。
  采取的措施:在实施产业化扶贫项目时,采取农行扶“龙头”,农信社建“基地”两条腿走路的扶持方式,与县农行、县农信社协商,简化贷款手续,落实扶贫到户贴息贷款,扶持建立了卓洛下园子牛羊育肥示范基地、新城南门河牛羊育肥示范基地、金洮千头良种牛繁育基地、华新奶牛养殖基地,以“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农户10000多户。在贴息资金的使用上,以农业主导产业和整村推进中增收项目为主,重点用于新增贷款贴息,龙头企业在贴息期内按5%补贴利息,利差由贷户承担,到户贴息以全额方式贴息。对所报贴息额度,经验收汇总后报县财政局审査,然后核拨金融部门。在项目后续管理过程中,采取“能人带动,结对扶持,投牛还犊,投羊还羊,投猪还猪,滚动发展”的模式,将所还牛犊、羊只、仔猪继续投放给未扶持的贫困户。
  第五节移民点建设与移民
  临潭县属国扶贫困县,人多地少,资源贫乏,自然条件严酷,干旱、冰雹、洪涝灾害频繁,农业十年九灾,大部分群众生活十分困难。为了彻底改变贫困面貌,缓解人地矛盾、人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移民点建设、移民工作作为扶贫攻坚的主要措施,列入全县重点工作之一。
  疏勒河七道沟临潭移民点,共修建房屋2988间,平田整地17000亩,植树造林120万株,水、电、农田、林地、公路等基础设施完善,有水塔4座、支渠1条、斗渠8条,柏油路连通各村,自来水全部入户。机构健全,人员配备到位,设管委会1个,现有工作人员13名,有九年制学校1所、六年制学校3所,有教师28名、学生586人,有中心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12名,有村级诊所2所。社会各项事业得到长足发展,移出的群众,经过几年努力奋斗,基本实现了一年搬迁,二年安家,三年解决温饱,四五年稳定脱贫的奋斗目标。
  1995年开始,先后向酒泉、张掖、饮马农场、疏勒河七道沟等基地安置移民达1425户7832人,其中:1995年向酒泉市丰乐乡插花安置57户221人;1996年向张掖市和平、大满、党寨三乡插花安置54户222人;1997年向张掖市东五滩乡插花安置54户229人;1998年向张掖市插花安置15户62人;1999年向饮马农场插花安置49户271人;2000年至2005年向疏勒河七道沟移民基地集中安置996户5677人;2006年向饮马农场集中安置200户1150人。临潭县鹿儿台水电站是临潭县最大的招商引资项目,电站库区移民涉及术布乡立寺滩合作社27户137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事关工程建设大局,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2004年11月份全面完成鹿儿台李寺滩库区移民27户137人搬迁安置工作,分别在临潭县城关镇安置8户,合作市安置15户,卓尼县麻路乡安置4户。2006年5月全面完成九甸峡库区古柱、古那一期移民36户168人,分别在疏勒河七道沟安置25户,羊沙乡秋裕村安置9户,八角乡安置2户。同时,为了想方设法增加群众收入,加快脱贫步伐,从1998年开始向新疆有关农牧团场输送劳务移民,累计达3215户12139人,年均创收达3000多万元。
  第六节扶贫成效
  到2000年底,全县累计解决了19个乡(镇)141个村79795个贫困人口的基本温饱,分别占1995年底确定的贫困人口(1995年底有贫困人口87857人)、贫困村、贫困乡的100%、100%和90.8%,如期实现了整县基本解决温饱的阶段性目标。2001年临潭县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来,全县有59100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其中:绝对贫困人口12700人,低收入人口46400人),贫困人口由2001年的125900人减少到66700人,贫困面从93%下降到48%。农民人均占有粮达到26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底的960元增长到1390元,净增470元,年均增长78元。
  第四章扶贫资金管理
  第一节资金来源
  在20年的扶贫开发中,国家累计投入临潭县各类扶贫资金3.0544亿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1.458亿元,扶贫贴息贷款1.5964亿元。
  第二节资金投放
  自1986年以来,累计投放财政扶贫资金1.458亿元,其中: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完成投资3548万元,整村推进建设项目完成投资3295万元,种养业基地建设项目完成投资2883万元,科技扶贫项目完成投资1866万元,移民安置完成投资1588万元,其他项目完成投资1400万元。累计投放扶贫贴息贷款1.5964亿元,其中:种养业项目投放贴息贷款1.2578亿元,乡(镇)企业投放贴息贷款1790万元,其他项目投放贴息贷款1596万元。
  第三节资金管理
  临潭县根据省、州、县财政扶贫资金专户管理办法的要求和《扶贫财政资金县级报账制实施细则》的规定,严格落实财政扶贫资金专户管理制度,配合财政部门认真抓好项目资金的报账制工作,加强对报账材料的审核,规范必要的账务和手续,配合纪检、检察部门加强对项目资金的监管,积极推行扶贫资金使用和项目安排的公告公示制度和预决算制度。扶贫资金按计划足额落实,从未发生过挤占、挪用现象。

知识出处

临潭县志

《临潭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临潭县志(1991-2006)》做到了把握原则、客观真实,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遵循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秉笔直书,客观记载,突出了详近略远,着重反映了1991至2006的16年中取得的突出成就,脉络清楚,重点突出,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篇目有所创新,突出了地域和资源特点,彰显地方文化,突出地方特色,使志书具备了很强的资料性、科学性、可读性和学术性。

阅读

相关地名

羊沙乡秋裕村
相关地名
疏勒河七道沟
相关地名
临潭县城关镇
相关地名
张掖市东五滩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