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畜牧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620020220000370
颗粒名称: 卷七 畜牧业
分类号: F307.3
页数: 25
页码: 149-173
摘要: 畜牧业是临潭县的传统产业和独具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在全州畜牧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先导和示范带动作用,近年来牲畜“良种工程”建设取得新突破。临潭县境内大家畜品种主要有牛、驴、马、骡等4种,小家畜(禽)品种有羊、猪、鸡、兔等;其中一部分是地方原始品种,绝大部分是引进改良品种。
关键词: 临潭县 畜牧业

内容

第一章机构
  临潭县自1955年3月成立县畜牧兽医站以来,先后在19个乡镇设立了乡级畜牧兽医站。1982年1月正式成立临潭县畜牧局,至1990年,相继成立了县畜牧兽医工作站、县草原工作站、县畜牧良种综合试验场、冶力关虹鳟鱼场等服务机构。
  第一节管理机构
  临潭县畜牧局2003年县畜牧局为正科建制,核定行政编制7名,科级领导2名(其中局长1名,副局长1名),下设3个股室:办公室、财务股、综合股。2006年12月临潭县畜牧局更名为临潭县畜牧兽医局,增加兽医行政职能,加挂临潭县防制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办公室和饲料工业办公室两块牌子,正科建制,核定领导4名(1正3副),行政编制7名,事业编制9名。
  第二节服务机构
  1998年3月成立临潭县畜牧服务中心,1999年10月10日,撤销临潭县畜牧兽医工作站和临潭县草原工作站,成立畜牧总公司,县畜牧兽医工作站和临潭县草原工作站工作人员、固定财产以及业务归畜牧总公司,总公司和县畜牧服务中心为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总公司设4个基地股、1个综合股,在19个乡镇设立分公司。同时将畜牧综合楼及各乡镇兽医站的固定资产划拨给县畜牧总公司。2003年4月撤销了临潭县畜牧总公司,其业务和固定资产、人员归县畜牧服务中心管理。2006年12月,撤销临潭县畜牧服务中心,成立临潭县动物卫生监督所、临潭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临潭县畜牧草原工作站,隶属县畜牧兽医局,为正科建制。临潭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参照公务员管理,临潭县动物疫病防治中心和临潭县畜牧草原工作站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
  第二章畜种
  第一节畜种繁育
  畜牧业是临潭县的传统产业和独具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在全州畜牧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先导和示范带动作用,近年来牲畜“良种工程”建设取得新突破。临潭县境内大家畜品种主要有牛、驴、马、骡等4种,小家畜(禽)品种有羊、猪、鸡、兔等;其中一部分是地方原始品种,绝大部分是引进改良品种。
  一、牛种繁育
  牛分牦牛、犏牛、尕力巴牛、黄牛。2006年各类牛存栏3.38万头。
  牦牛民间以同种选育方式,以便更新血液、优化品种,牦牛配种期一般在7月~9月,农区提前1个月左右,公母牛同群自然交配,有时也采用人工辅助交配。种公牛的选择以体格高大、健壮、背平腰宽、胸广身长、腿粗、眼圆、鼻宽、毛长为佳。公母牦牛的混群比例为1:25~40。无繁殖能力的种公牛随时淘汰。近年来,在自然繁育和人工选育下,已繁育出几个“地方品系”的雏形。牦牛属肉、乳、毛兼用型,具有高度耐寒性、喜冷怕热、饲养性好,主要分布在临潭县的半农半牧区,毛色以黑居多,是青藏高原的特有品种。2006年末牦牛存栏4763头,占牛总数的14.1%。
  犏牛犏牛是牦牛和黄牛或黑白花牛等杂交的杂种一代牛。犏牛的外形介于父母双亲之间,略偏向母体,有明显的杂种优势和良好的适应性。犏牛分两种,以公黄牛和母牦牛杂交所生的称真犏牛,主要产于牧区;以公牦牛和母黄牛杂交所生的称假犏牛,主要分布在农区或半农半牧区。犏牛的体形、体重明显超过双亲,犏雌牛的泌乳期一般为250天左右,泌乳量相当于牦雌牛的2倍、黄雌牛的3倍;公犏牛无繁殖力,耐苦役,耐粗饲,抗病力强,寿命长,是牛种中最优良的役畜品种。2006年末犏牛存栏18850头,占牛总数的58%。
  尕力巴牛土黄公牛或牦公牛与犏雌牛交配所产后代称尕力巴牛,前者称黄尕力巴,后者称牦尕力巴,均属杂交种间二代牛,其性能、体形均出现“杂种解体”现象,无论公母、体形和性能均低于黄牛或牦牛,寿命短,耐力差。公尕力巴牛产后即被农牧民宰杀,以保证犏雌牛产乳。雌尕力巴牛年泌乳量为150公斤~200公斤。2006年末采力巴牛存栏3200头,占牛总数的9.4%。
  黄牛黄牛种属内蒙牛类型。分布于冶力关、八角、店子一带,由于受地形、饲养条件及品种的影响,一般体形较小,性情温和,耐粗饲,抗病力强,耐劳苦,双套每小时耕地1.2亩,日耕地2亩~2.5亩,耕深15厘米左右。同种繁育效益不明显,主要用来与牦牛杂交生产犏牛。雌牛泌乳期产乳80公斤~200公斤。2006年末存栏黄牛6001头,占牛总数的18%。
  近年来,临潭县实施“农牧互补”战略,着力改善畜种结构,先后引进高产、优质、高效的奶牛新品种,采用冻精配种的方法,通过养殖户精心饲养,效益明显。2003年弓引进黑白花奶牛151头,分别投放在城关镇、卓洛等乡(镇)。2005年金洗良种牛繁育基地引进黑白花奶牛220头,新城园区和卓洛园区先后引进秦川牛、鲁西黄牛220头。2006年甘南华新现代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引进黑白花奶牛370头。
  二、马种繁育
  临潭县马种繁育以河曲马为主,采用同种繁育方法,根据母马自然发情规律和排卵季节进行交配,交配季节一般在4月~7月,牧区马推后1月左右,一匹公马配10~15匹母马,耐粗饲、耐劳役、性情温顺,日耕地3亩~4亩。2006年全县马存栏1689匹。
  三、驴、骡
  随着机械运输设备的发展,驴、骡在临潭县境内的存栏量逐年减少。公马和母驴杂交所生的后代叫驴骡,公驴和母马杂交所生的后代叫马骡。马骡和驴骡都是种间杂种,后代无繁殖能力,耐粗饲,易饲养,是边远地区农牧民驮运拉车的主要役畜。2006年全县驴存栏1384头,骡存栏6872匹。
  四、羊
  临潭县羊的原始品种有黑绵羊、白绵羊、草地型藏羊和山羊等。一只公羊年配30~50只母羊,绵羊大多一年一产或两年三产,山羊一般每年产羔1~2胎,每胎可产1~3只,个别可产4~5只。为了实现品种多样化和优质化,1999年引进澳血美利奴细毛羊20只,2005年从山东引进波尔山羊100只,分别投放到城关上河滩、左拉等村,2006年末全县羊存栏13.28万只。
  1995-1999年小尾寒羊、奶山羊引进和投放表五、猪
  临潭县猪种繁杂,多半以八眉猪及其混血杂交改良的其他猪种,饲养方式以舍饲为主,母猪全年都可出现发情周期,一般是成年母猪较青年母猪长,受胎率可达85%~90%,平均每窝产仔8~10头。由于临潭县汉族人口众多,因此养猪业成为牧业增效,农牧民收入的重要渠道。1996年引进良种甘肃白猪750多口,同时于2005年实施了“临潭县万口商品猪基地建设项目”,在羊永、流顺、新城、扁都、店子、石门、陈旗、龙元、新堡、总寨、三岔等11乡(镇)33个行政村实施。2005-2006年在羊永、新城、扁都、店子、陈旗、石门、龙元、新堡8乡(镇)修建仔猪繁育场8处,在11个乡(镇)扶持770户生猪育肥户。截至2006年底,全县猪存栏45059口。
  六、鸡、兔
  临潭县土种鸡数量逐渐减少,近年来以引进良种鸡为主,品种有来航鸡、星杂288、九斤黄等。2002年古战村建立年销量为25000只的育雏场。随后在羊永、长川等村相继推行育雏。兔种有玄狐、银狐、青紫兰等。
  第二节畜种改良
  一、驴马改良
  临潭县古战畜牧兽医站有种公马、种公驴各1匹(头),以杂交繁殖骡子为主,1991—1998年,年受配马、驴270多匹(头),1998年后种公马淘汰,种公驴通过更换一直沿用到今,年受配驴、马60多头(匹)。另外,2002年临潭县古战乡九日卡村饲养一头种公驴,年配马、驴100多匹(头),受配率85%以上。
  二、牛改良
  当地以牦公牛改良本地品种,依靠自然交配,改良效果不太明显,城关畜牧兽医站有冻精配种点配种,引进的冻精品种主要是西门塔尔、黑白花、利木赞,年受配牛356头,受配率达91.5%以上,成活率85%。2003年新建冻精配种点3处,以卓洛、长川、新城等中西路为主,辐射带动其他各乡(镇)养牛户积极采用冻精配种方法,取得了明显效益。年改良牛1869头。
  三、羊改良
  临潭县羊品种原始,养殖效益低下,为了加大改良和繁育力度,1995-1997年引进小尾寒羊938只,其中公羊50只,进行杂交改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1999年引进澳血美利奴20只,其中公羊4只;1999年引进高山细毛羊277只,其中公羊7只,母羊270只,分别投放到城关镇左拉村、流顺乡丁家堡等村,取得明显效益;2005年引进山东波尔山羊100只,其中公羊20只,投放到左拉、上河滩等村;1999—2002年先后从内蒙古鄂托克旗引进白绒山羊5539只,投放到适宜于养殖的石门、新城、扁都等乡(镇)进行纯种繁育饲养,先后改良土种羊6700只。据统计,截至2006年底,绒山羊饲养量9470只。
  四、猪改良
  临潭县农牧民非常重视猪种选育、改良工作,在自繁自养的基础上,引进良种猪进行杂交改良。
  良种猪引进、改良统计表第三章草原
  第一节草原管理
  临潭县畜牧局负责全县的草原规划、建设、保护、利用和监督管理工作,临潭县草原监理所具体负责草原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违反草原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査处。临潭县草原监理所和临潭县草原工作站属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于1999年8月撤销了临潭县草原工作站,其职能归临潭县畜牧服务中心。
  第二节草原保护
  —、灭鼠
  1991年开始,临潭县采取生物C毒素、鼢鼠灵等药物灭鼠以及人工捕捉的方法,每年在鼠害严重的地区灭鼠3万亩左右。2003年争取到甘肃省无鼠害示范区建设项目,总投资51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35万元,群众自筹16万元。建立了临潭县西部、东部、南部3个无鼠害示范区,总灭鼠规模80万亩,其中招鹰灭鼠38万亩、生物C型毒素灭鼠30万亩、鼢鼠灵灭鼠12万亩,建立了临潭县畜牧中心及新城镇、三岔乡、长川乡3个示范区预测预报点。2004年12月通过省级验收。
  二、其他措施
  在每年的铲草皮、挖药材的季节,临潭县人民政府向各乡镇政府转发畜牧局《关于坚决制止铲草皮、挖药材以及草原防火的通知》,并组织县畜牧服务中心有关人员深入乡、村、社,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草原法》、《甘南藏族自治州草原管理办法》,使人民群众认识到保护草原的重要性,并在全县的草原上进行巡査,坚决打击破坏草原的行为,有效地保护了草原。
  第三节草场利用
  临潭县有天然草场123万亩,以放牧牲畜为基本利用方式,农区的役畜、育肥牛羊在冷季实行舍饲,其余家畜实行半舍饲,其他季节完全实行放牧。由于天然草场分布的不平衡,没有放牧条件的地区要向草场宽裕的地区借山放牧。如卓洛、城关、新城等地都分别向三岔、总寨等乡借山放牧,付一定的租赁费。
  各地草场放牧强度差异很大,农区附近的山地终年放牧,退化现象十分明显,高大禾本科牧草减少,耐践踏的矮蒿草、蒿草、火绒草等充分生长,低矮并密度呈毡状,狼毒草等毒草、杂草数量很多,由于没有草场综合治理方面的项目和经费,没有进行有效的治理。这些年一直在积极推广优良牧草种植,大力推广暖棚养畜、'青贮氨化饲料的制作等牧业实用技术,从而减少草场的载畜量,缓解草场放牧强度,使农区附近的草场有休养生息的机会,以维护草场生态平衡。
  林间草场产草量高,一般作为割青草或拴系牵引放牧。牧区和半牧区一般分为两季草场,实行轮牧和休牧,即夏秋在远山草场放牧,冬春在居住地周围的近山草场放牧, 并补饲农作物秸秆、晒制的青干草以及精料等。
  远离村庄的远山、高山地带的草场,根据草场权属,由有权属的养殖户办远山牧场、借山放牧或集中有权属村社的牲畜在夏季办场放牧,秋季需要役畜时返回,这些草场放牧强度低,植被状况良好。
  第四节退耕还草
  临潭县的退耕还草工作从2000年开始,分为以工代赈项目和以粮代赈项目。以工代赈补助的标准是每亩补助草籽款50元,由实施单位统一调草籽,同时为种草户每亩补助资金200元,补助期限为1年;以粮代赈补助的标准是每亩草籽款50元,为种草户每亩补助资金20元,补助期为2年,补助粮食100公斤,补助期限为2年。
  一、以工代赈退耕还草项目
  2000年省州下达以工代赈退耕还草任务4800亩,根据实际情况,县上调整为6800亩,分别在城关、古战、长川、流顺等4乡(镇)的11个行政村实施,其中紫花苜蓿2400亩,箭舌豌豆500亩,箭舌豌豆与青燕麦混播牧草1500亩,青燕麦单播2400亩。
  在项目实施中,共调运阿尔冈金紫花苜蓿籽种(美国产)4500公斤、箭舌豌豆籽种1.5万公斤。共完成种草7133亩,其中完成紫花苜蓿种植面积2716亩,超出任务316亩;箭舌豌豆种植面积517亩,超出计划17亩;箭舌豌豆与青燕麦混播1500亩, 青燕麦单播2400亩。
  2000年5月26日至6月7日,县计委组织有关部门进行了自査;6月14日至15日,州计委组织有关部门进行了复査;6月25日至26日,省计委进行了抽査。根据省、州、县的验收结果合格、面积属实、集中连片较好,并于第二年向广大种草户落实了每亩200元的补助资金。
  二、以粮代赈项目
  从2001-2003年实施了以粮代赈退耕还草项目,涉及农户2075户,共计退耕还草5700亩,全部通过省州县的多次验收,兑现了补助。分别为2001年500亩,涉及2乡、3村、8社、162户,其中流顺乡丁家堡村200亩、汪家嘴村200亩、冶力关高庄村100亩;2002年1700亩,涉及5乡、11村、7社、752户,其中城关镇200亩,术布乡300亩,卓洛乡300亩,长川乡500亩,流顺乡400亩。2003年3500亩,涉及6乡、19村、32社、1161户,其中城关镇980亩,新城镇320亩,术布乡500亩,长川乡1100亩,古战乡300亩,卓洛乡300亩。
  三、林草间做项目
  2004年退耕还林草面积3000亩,其中2300亩为林草间作,补助粮食期限为8年,其中城关镇400亩,长川乡400亩,羊永乡400亩,卓洛乡300亩,新城镇300亩,店子乡500亩。
  第五节草原灾害
  —、气候灾害
  对临潭县畜牧业生产危害较大的气候灾害有大风雪、寒潮、强降温、暴雨、冰雹、火灾等。
  1.大风雪、寒潮、强降温
  这种灾害主要以积雪掩盖草场加强降温,使牲畜处于饥饿状态,以致冻死。这种灾害有时以强降温为主,有时以风雪为主,往往还同时发生,但临潭县属半农半牧县,历来就有种植优良牧草、割晒青干草,为冬春季节贮备充足饲草料的习惯和经验,加之从1995年开始全县大力推广了暖棚养畜技术,因此在发生强降温、大风雪时,没有牲畜冻死饿死的现象。
  2.暴雨、冰雹灾害
  临潭县是暴雨、冰雹灾害的多发地区,全县范围内暴雨灾害时常发生,尤其像2003年冶力关地区发生的暴雨,死亡6人,死亡牛150多头,给畜牧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二、鼠害
  在1988年临潭县草原工作站对全县草原鼠害进行了系统调査的基础上,1998年临潭县畜牧服务中心对鼠害又进行了调査,影响草原的鼠类主要有甘肃鼢鼠、高原鼢鼠、甘肃鼠兔、髙原鼠兔、林跳鼠、大仓鼠等。鼠害分布在全县123万亩的草场上,重度危害面积达到76万亩,鼠兔密度在6.7只/亩以上,鼢鼠密度在8只/亩以上,土丘覆盖度50%以上,局部土丘覆盖度达到80%左右,优良牧草比重严重下降,与20世纪60年代相比,牧草产量平均下降33%,覆盖度下降33%,全县每年仅因鼠类啃食和土丘覆压牧草造成的牧草产量损失相当巨大。
  草地鼠害分布如下:亚高山草甸的高山丘陵地带主要有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草原化草甸的河谷丘陵地带主要有甘肃鼢鼠和甘肃鼠兔,在林缘地带有甘肃鼢鼠和林跳鼠。三、草原火灾
  自1991年以来,由于每年在10月至第二年5月的草原防火期内,加强了草原火灾的预防工作,全县未发生一起草原火灾。
  第四章饲草料
  第一节饲草料资源
  一、饲草
  饲草包括天然草地、人工栽培牧草和农作物秸秆及灌木树叶等。
  临潭县有天然草场1231644亩,占全县总面积的51.04%。草场植物有69个科253个属788种,其中可食牧草408种,占种数51.7%,可食牧草优势度占主导地位,从经济类群上分,禾本科牧草有短柄草、穗三毛、重穗披碱草、华雀麦、异针茅、草甸草茅、细柄茅、三蕊草、胡氏剪股颖、中华鹅观草、老芒麦、小糠草、草地早熟禾、羊茅、野青茅、藏异燕麦、猫尾草等。豆科有广出野豌豆、牧地香豌豆、黄花草木樨、紫花苜蓿、沙打旺、小叶儿等。莎草科有密生苔、黑褐苔、绒樨叶蒿草、矮蒿草、小花蒿草、喜马拉雅蒿草、粗喙苔,还有菊科、蔷薇科、蓼科、藤科的多种牧草。按照评级标准评价,临潭县草场属中上等水平,四、五、六级草场面积最大,占48.7%;草甸类草场是临潭天然草场的主体,占草场面积80%以上。草场植被组成以短根茎草——密丛禾草占绝对优势,草群密度大,提高了耐牧性和保水性能。
  成片草场分类600亩以上的成片面积为766935亩。(1)灌丛草甸。灌丛草甸分布比较广,主要是森林砍伐后出现的林迹地,这类草山分布地区比较湿润,土层较厚,土壤富含有机质,植物种类繁多,主要牧草有早熟禾、发草、羊茅、珠牙蓼、黑竭台,还有一些灌木丛常见的有华西忍冬、叶瑞香、蒙古绒菊、峨嵋蔷薇等。面积为171600亩,占草场面积的23%。平均每亩产鲜草308.5公斤,每4.7亩可养一只羊,是临潭县的主要天然草场之一。(2)亚高山草甸草场。分布在海拔3200~3900米之间的山地阳坡,其上限为高山裸岩或石流,总面积为67670亩,占全县草场面积的8.78%。平均亩产鲜草218.8公斤,平均6.67亩可养羊1只。(3)森林草甸草场。主要分布在羊沙、冶力关、八角、术布乡等地,海拔2500~3000米之间,主要牧草有短柄草、野青草,其次为密生苔杂类草有地榆、裂叶蒿、荆芥、细叶菊;豆科牧草有野豌豆、膜荚黄芪。药用植物有党参、羌活、大黄、黄芩、手掌参、柴胡、赤芍、秦艽等,面积为242775亩,占总面积的32%。亩产鲜草377公斤,每4.3亩可养一只羊。(4)草原化草甸。多分布在中西路河谷阳坡地带,海拔2400~2600米,坡度在30度以上,环境条件相对干燥,优势种为小灌木,亚势种为短柄草、密生苔,伴生草有葡萄枸子、多裂委陵菜、火绒草等,亩产鲜草100公斤~200公斤,每20亩养一只羊,面积237735亩,占总面积的36.5%。(5)草原草场。多分布在北部边缘地带的八角、冶力关、陈旗、新堡与黄土高原相衔的低山阳坡,海拔2200~2400米,优势种牧草为不氏针茅,亚势种有灌木亚菊、四花苔等,亩产鲜草206公斤,每8亩养一只羊,面积为38910亩,占总面积的5%。
  零星草场全县600亩以下未成片的零星草场面积为464709亩,占总面积的37.7%。这类草场主要分布在林隙、田边、地头、沟谷等地,面积小,多与农田交错分布。这类草场特点是土壤肥沃,水热条件较好,牧草种类繁多,质量好,产草量高达821.76公斤(亩产),是主要刈割草地,两亩可养一只羊。
  人工种植牧草人工牧草地主要指当年生牧草和多年生牧草。当年生牧草有豆青、青燕麦、箭舌豌豆、芫根、青菜等,历史上农牧民就有种植豆青、芫根、燕麦草的习惯。青燕麦是高寒阴湿地区的特有植物,营养丰富产量高,亩产达1500公斤(鲜草),当地群众阴干后保存作为二、三月枯草期补饲品。多年生牧草主要有紫花苜蓿等。
  农作物秸秆草主要指麦草、青稞草、豆草以及菜子壳等庄稼草,全县26万多亩农田,年产农作物秸秆0.5亿公斤左右。
  二、饲料
  用于牲畜饲料的共8类:
  1.籽实类,主要有豌豆、蚕豆、青稞、燕麦等。
  2.糠皮类,主要有麸皮、青稞麸皮等。
  3.饼粕类,主要有胡麻饼、菜子饼。
  4.多汁饲料,主要有洋芋、芫根、萝卜、甜菜、白菜等。
  5.槽渣类,主要有醋渣、粉渣、豆腐渣、酒渣等。
  6.藤蔓树叶类,主要有洋芋、各种树叶。
  7.动物类,有骨粉、血、家畜内脏、蛋壳等。
  8.矿物类,食盐、盐土。
  第二节饲草料种植加工
  一、饲草料种植
  临潭县自古以来就有种植青燕麦的习惯,种植当年生牧草主要有豌豆、青燕麦、箭舌豌豆等。多年生牧草主要以紫花苜蓿为主。’
  二、饲草料加工
  主要制作青贮氨化饲料、混配合饲料以及来料加工等。历年饲料加工、牧草种植情况表
  第三节饲草料基地
  饲草料是发展畜牧业的基础,从20世纪80年代起,临潭县就推广青燕麦单播、青燕麦和箭舌豌豆混播、紫花苜蓿等优良牧草的种植,配合奶牛基地和牛羊育肥基地的建设,以扁都、新城、流顺、羊永、长川、城关、卓洛、古战、术布等乡镇为重点建立了草产业基地。每年种植当年生青燕麦、青燕麦和箭舌豌豆混播牧草3万亩以上,累计种植53.68万亩,紫花苜蓿2万多亩,紫花苜蓿从第二年起,每年能刈割2~3次,亩产鲜草4000公斤左右。第五章畜牧业科技
  第一节畜牧业科技项目
  一、暖棚养畜
  暖棚养畜作为新型的畜牧业科技项目,临潭县于1995年正式开始实施。是年,在县政府的安排部署下,由县畜牧局牵头,县畜牧兽医工作站、县草原工作站及有关乡(镇)协作实施,在中西路的新城、扁都、流顺、羊永、长川、城关、卓洛、古战、术布等9乡(镇)进行,以后历年在全县逐渐大面积推广应用。暖棚养畜能使棚内保持相对湿度,并且使牲畜保膘、保胎、生产稳定。由于暖棚内温度基本控制在牲畜生长发育和生产所需的适宜范围内,有利于牲畜生长发育,使个体性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为畜牧业稳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被誉为畜牧业生产中的“绿色、白色技术革命”。
  1995-2005年暧棚建设及养畜情况表二、青贮氨化饲料
  青贮氨化饲草料制作是针对临潭县草场资源有限、牲畜饲草料资源相对缺乏而采取的一项有效措施。该项工作开始于1995年。时年,在总结以往小型制作经验的基础上,经县上安排部署,在中西路诸乡镇实施。由县草原工作站(后变更为县畜牧服务中心草原组)与农户共同进行。业务人员从事技术跟踪服务,农户进行建池及氨化、青贮,以后历年县上根据各乡(镇)牲畜饲养量,草资源状况以指导性计划的形式每年下达任务,在有条件及有积极性的农户中实施。
  青贮饲料是将铡碎的新鲜植物体,通过微生物发酵和化学作用,在密闭无氧条件下调制而成。其主要目的是贮藏生长盛期的饲草,以供饲料短缺之时需要,是保证常年均衡供应家畜青绿饲料的有效措施。青贮饲料可保持青绿多汁饲料的营养,是家畜冬春季节维生素、矿物质的重要来源;青贮饲料可改变饲草品质,青贮料较干秸秆中粗纤维含量降低2.29%-5.95%,而粗蛋白质含量较干秸秆高0.82%-1.09%,是发展节粮型家畜的主要饲料,它可提高家畜繁殖率、泌乳力和促进幼畜生长发育,是饲养奶牛、肉牛、肉羊不可缺少的饲料。制作青贮饲料可充分利用青粗饲料资源,其在微生物发酵中产生乳酸、醋酸、琥珀酸及醇类,具有酒酸香味、适口性好,且易消化吸收,并有轻泻作用。青贮饲料经青贮发酵后,可使其中所含病菌、虫卵和杂草种子失去活力,减少对农田的危害和感染。而氨化饲料使牛尿氮量不同程度地提高;对土地有好处,氨处理可提高秸秆有机物10~12个百分单位,粗蛋白含量由3%~4%提高到8%或更高。氨化后的秸秆使家畜食入量增大,适口性好,采食时间大大缩短。为此,临潭县在发展畜牧业的同时,极力采用推广了青贮氨化饲料科技项目,有力地提高了饲草利用率,加速了牲畜商品转换率。
  1995—2006年靑贮氨化饲料简表三、高效牛羊育肥
  2003年1月,由临潭县畜牧局会同甘南州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编写了《临潭县高效牛羊育肥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时年,在城关、术布、古战、卓洛、长川、羊永、流顺、新城、冶力关、扁都10个乡(镇)实施。以群众自筹2420万元,国家扶持解决770.8万元的形式,修建标准化暖棚530座74200平方米,修建青贮氨化池530座,人工种草2650亩,购进架子牛5000头、架子羊25000只,同时还引进良种肉牛秦川牛等100头、良种肉羊200只,分别投放于上述10乡(镇)进行改良,配套高效牛羊育肥。当年出栏育肥牛10000头,育肥羊50000只,纯收入达1463.6万元,每座棚纯收入2.76万元。从事该项目的农户2500~2600户。
  四、高效饲养肉猪应用推广项目
  由省农牧厅批准立项,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主持,兰州奉特动物科技有限公司承担的“农户高效饲养肉猪、肉羊配套技术应用”项目于2004年7月在古战等17个乡 (镇),84个行政村广泛实施。
  该项目从临潭县养殖业的实际岀发,结合当地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充分整合和应用最新养殖实用技术,严把种、舍、料、管、防等几个关键环节,利用当地饲草料资源配置,以中草药为载体的复合预混料,辅之改建标准塑膜暖棚进行科学饲喂,缩短育肥期,达到加快出栏,提高养殖户经济效益的目的。主要推广优良猪优化组合的配套技术,中草药添加科学应用技术,育肥猪洗胃、健胃、驱虫保健、配合饲料加工、科学饲养管理、猪病防治等实用技术。
  全县共计示范推广17个乡(镇)、84个行政村、1650户,试验猪达3500口。经过测评,应用该项技术后,育肥猪日增重最高达到2.0公斤,最低0.4公斤,平均在1.0公斤左右。比对照组平均高出0.25公斤。在广大农牧民的强烈要求下,召开各种形式培训会38场(次),培训人员1100人(次),并免费发放肉猪、肉羊技术手册1100份。第二节畜牧业科技推广
  临潭县农牧民由于受历史、文化、思想认识等方面的影响,在畜牧业生产经营中方式还比较粗放、传统,科技含量相对低,难以适应新形势市场经济条件下畜牧业发展的要求,因此加强了对技术人员、农牧民的培训,年培训人数在3500人(次)以上,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促进技术创新和推广。推广纯繁杂交改良,高效肉猪、羊的饲养推广等畜牧业实用技术,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力度,改革牧业科技服务体制,采取多种措施,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转化和应用,提高科技含量。
  2.通过建立养殖示范园区、科技示范村、示范点来引进推广先进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积极引进荷斯坦奶牛、利木辛、秦川牛、海福特,西门塔尔、夏洛来,甘肃高山细毛羊、美利奴、小尾寒羊、绒山羊、关中奶山羊、波尔山羊、萨福克、无角陶赛特、特克赛尔羊,杜洛克、汉普夏、长白猪、大约克夏等优良畜种,采取人工授精等先进技术进行纯繁和杂交改良,实行良种、良法、良料、良舍、良医等“五良”技术的综合组装配套。
  3.加强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和体制创新。以技术服务单位实体化、科技成果产业化、科技人才市场化为目标,积极推进畜牧技术单位的管理体制改革,推行竞争上岗、岗位目标责任制和浮动工资三项制度,实行双轨目标承包责任制,制定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鼓励科技人员到基地、园区、示范点、养殖场进行技术有偿服务,承包经济实体,并把技术人员承包技术服务工作作为年终考评、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
  4.建立培训网络机制。通过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组织农牧民、养殖户和基层干部学习先进适用的科技知识,使他们掌握1一2门科技技术,保证每个养殖户拥有一名科技明白人。加强对各级科技人员的培训。通过上学深造、短期培训等继续学习形式,提升知识层次,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组织广大科技人员和养殖户赴县内外、州内外、省内外考察学习,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和知识,进一步转变观念,根据发展需要聘请一些专家和技术能人,到临潭县进行指导和科技培训,提高畜牧业科技人员素质和技能。
  畜牧业科技推广简况:
  1.农牧民技术培训:1991—2006年,5.6万人(次)。
  2.在职技术人员深造:1991—2006年,88人(次),其中大专学历63人,本科学历10人。
  3.养殖业示范园区建设:主要目的是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省委有关农村文件精神,全面实施甘南州“农牧互补”战略,促进农牧民增收。于2004年建设的具有高科技、高标准、大规模、示范性强等特点的养殖业示范园区。
  卓洛乡下园子示范园区:2004年4月份始建,乡政府从群众手中以返租倒包的形式租赁土地78亩,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建成标准化暖棚68座,每座棚建筑面积182平方米,占地面积540平方米。园区有配套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牲畜疫病防治、养殖技术服务站等办公附属设施,有周边4个乡镇的34户群众入驻园区,以“四统一”机制和“五良”措施,即统一标志、统一防疫、统一饲养规程、统一监管和良种、良料、良法、良医、良舍,从事养殖业。2005年引进鲁西黄牛等良种肉牛188头、奶牛104头。
  新城镇南门河示范园区:2004年5月份始建,以返租倒包的形式租赁土地51.7亩。2004年10月建成标准化暖棚44座,有40户养殖户入驻园区,以“四统一”机制和“五良”措施进行牛羊养殖。每户占地面积484平方米,暖棚面积180平方米,配套修建了畜牧兽医工作站和管委会办公室、围墙、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统一购进鲁西黄牛164头进行冻配改良,养殖户自购架子牛、架子羊进行育肥。
  两个示范园区至2006年12月份共出栏育肥牛1950头,出栏育肥羊15500只,户均年收入0.91万元。
  第三节畜牧业机具
  1995年4月份为配合青贮氨化饲草的制作,由县畜牧局委派县草原工作站,从甘肃武威机械厂购进铡草机19台(套),分发给19个基层畜牧兽医站;金洮良种牛繁育基地有配套的饲草料加工机组、挤奶设备各1套;2006年完成一期工程建设的甘南华新现代畜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购置安装德国进口具有全记忆系统、监视系统、自动计量系统等高科技含量的电脑操控转盘式挤奶机,价值260余万元。
  第六章畜禽疫病防治
  第一节疫病防治
  一、牲畜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治
  从1991年开始,每年进行春秋两次预防免疫注射,并成立相应的防疫机构。1996年成立了临潭县动物疫病防治指挥部。由主管副县长担任指挥长,畜牧局局长、县政府办公室主任担任副指挥长,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在县畜牧局处理日常工作。2004年随着我国部分地区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发生,成立了临潭县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指挥部及办公室。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指挥部及办公室的设立,标志着临潭县把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
  从2000年以后,每年预防注射20万头只以上,牛、羊、猪免疫率达100%,耳标配带率100%。其中2006年共调牛羊口蹄疫双介苗41万毫升,猪0型口蹄疫疫苗20万毫升,补调猪、羊耳标3万副,牛耳标1万副。免疫注射牛口蹄疫双介疫苗7.08万头(次),免疫率100%,打耳标及建档7.08万头,配带率100%;免疫注射羊17.93万只(次),免疫率100%,耳标配打及建档17.9万只,配带率100%;免疫注射猪0型口蹄疫疫苗7.064万口(次),免疫率100%,耳标配打及建档率100%。每年免疫注射100%,2006年调运疫苗4万毫升,免疫注射禽类3.953万只,免疫率100%。
  二、其他牲畜疫病防治工作
  2006年猪瘟免疫注射7.06万口(次),猪肺疫免疫注射7.06万口(次),牛出败免疫注射3.15万头(次),羊四联浓缩苗免疫注射2.98万只(次),羊痘疫苗免疫注射6.97万只(次),鸡rL—H5苗免疫注射1.98万羽(次),鸡L系免疫注射2.95万羽(次),鸡新城疫I系免疫2.95万羽(次),对家畜家禽寄生虫病防治每年在12.8万头只以上。2006年驱治牛0.91万头、羊9.2万只、猪2.53万口、马类0.12万匹、鸡0.11万只。
  第二节动物检疫
  临潭县动物检疫工作隶属县畜牧兽医工作站监督所管理。1999年10月份以后归县畜牧服务中心检疫组主管,抽调人员4名,长年从事市场、运输检疫工作,同时新城、冶力关、王旗等重点集市也抽调专门的检疫人员,从事检疫工作。每年检疫畜禽1.5万头(只)以上,畜产品5.5万公斤以上,皮张2.1万张,消毒车辆580辆以上。动物检疫工作自2006年12月份以后,属兽医卫生机构改革后设立的动物卫生监督所管理。
  第七章畜牧产业建设
  第一节产业建设规划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临潭县对畜牧业结构进行了大幅度调整,逐步向合理化方向予以规划。1996年,县委、县政府提出了畜牧业“3332”工作思路进行规划。
  三个基地建设:1.牛羊育肥基地,包括城关、卓洛、古战、新城、流顺、羊永等乡镇;2.商品猪基地,包括羊永、流顺、新城、扁都、店子、新堡、石门、冶力关、八角等乡镇;3.山羊繁育基地,包括石门、陈旗、龙元、三岔、新堡、店子、总寨、八角等乡。
  三个开发项目:1.秸秆养牛与奶牛开发项目。其中奶牛项目包括城关、术布、古战、卓洛、长川、羊永等乡镇,以后要辐射到羊沙、扁都等乡镇;2.小尾寒羊引进饲养繁殖项目;3.绒山羊引进项目。
  三个饲料厂:临潭县草原站、新城兽医站、冶力关牧工商饲料厂。
  两个龙头企业:县畜牧良种场、冶力关虹鳟鱼场。
  1999年,提出了畜牧业发展新规划。对全县畜牧业生产划分为两个区域,即中西路的城关、术布、古战、卓洛、长川、羊永、流顺、新城8乡(镇)为一个区域,东南北路的石门、陈旗、龙元、扁都、店子、新堡、总寨、三岔、羊沙、冶力关、八角11乡(镇)为一个区域。
  中西路8乡(镇)牛羊育肥:户均年育肥两次,可出栏牛4头,羊10只,实现年育肥出栏牛1万头,羊5万只。
  奶牛养殖:在城关、卓洛、长川等处,每年选定100户奶牛养殖户,进行重点扶持,户均达到养奶牛5头以上,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好奶牛大户的养殖生产以及鲜奶购销。今后五年引进良种奶牛2000头以上。另外,还可在卓洛、术布、长川等乡有养殖条件的地区发展绒山羊的饲养,增加经济效益。同时,以上八乡镇年户均种植当年生牧草达到2亩以上,促使种草与养畜的有机结合。
  东南北路11乡(镇)草山面积大,耕地面积较小,草山面积中兼有相当数量的森林和灌丛草地,山高坡陡,气候较热。对毁坏较严重的草山给予综合治理,恢复天然草场和林地生产能力,在较短时期恢复生态植被,达到解决草地生产能力的目的。在搞好原有种植业的基础上,鼓励引导农民多养畜、养好畜,增加商品观念、市场意识,彻底消除农本观念,把农民真正引向畜牧业市场经济。以发展绒山羊、肉山羊、山谷型藏羊(主要进行育肥、屠宰、销售)等为主,结合草山面积大的优势,联户或分户兴办远山牧场,加大规模养殖力度,以规模养殖带动分户养殖。利用该地区千家万户养猪习惯,以冶力关、新城生猪交易市场为依托,鼓励农民发展养猪业,增加商品猪总量,提高畜牧业养殖效益。
  第二节牛羊育肥商品猪基地建设
  一、牛羊育肥基地
  1995-1997年三年从山东引进小尾寒羊1484只,投放在城关等17个乡镇的279户养殖户中饲养,到1998年共存栏2656只,其中城关城内村敏生荣饲养的小尾寒羊效益最好,共饲养20只,产仔40只,收入达2万元之多;逐年还引进秦川牛等良种牛1000多头;1999年从皇城羊场引进甘肃高山细毛羊277只,投放到城关镇左拉村200只、流顺乡丁家堡村77只,同时在左拉村配套引进奥血美利奴20只,从事纯繁、改良。畜牧局、畜牧服务中心为两村派出技术人员6人进行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等方面的跟踪服务。2006年城关镇绵羊良种化已达95%以上。二、商品猪基地
  1991年以前主要为分户饲养,兼有基地生产(1989年县上就把全县农村经济划分为2个产区,即蚕豆、油料产区和4个基地,即育肥牛基地、奶牛基地、商品猪基地、山羊发展基地),收入占畜牧业收入的30%以上。1996年对商品猪基地再一次给予确定以后,规模逐渐加大,逐步引进良种甘肃长白猪等优良品种750多口。同时于2005年以潭政发〔2005〕12号通知,设立了“临潭县万口商品猪基地建设项目”。在羊永、流顺、新城、扁都、店子、石门、陈旗、龙元、新堡、总寨、三岔等11乡镇的33个行政村实施。2005-2006年在羊永、新城、扁都、店子、陈旗、石门、龙元、新堡8乡(镇)修建仔猪繁育场8处;在11个乡(镇)扶持770户生猪育肥户。共出售良种仔猪3890口,出栏育肥猪3850口,户均收入5000元以上。
  牛羊育肥、商品猪基地育肥出栏数统计表第三节草产业基地建设
  临潭县草产业基地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起步阶段,根据本县草山资源有限(123万亩),而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相对大的实际,以县草原站等饲草料加工厂为重点,组织全县个体饲草料加工户,进行配合饲料、精料、混合饲料、草粉等草产品加工,为解决饲养过程中饲草料问题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年加工配合饲料1・5万公斤,精料3万公斤,来料加工及加工草粉160万公斤。90年代中后期,随着农牧业产业结构的逐年调整,在从事上述草产品加工的同时,增加当年生牧草的种植,进行退耕还草、种植多年生牧草,并从小规模的饲料加工逐步发展,在全县农户,重点养殖户、场推行了青贮氨化饲草料的制作,以后建立的金洮良种牛繁育基地,新城、卓洛养殖示范园区,华新奶牛养殖场也有配套的牧草种植和青贮、氨化饲料等制作,年加工饲料120~130余万公斤。
  历年饲料加工、牧草种植情况简表第四节奶牛养殖基地建设
  临潭县奶牛养殖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分户散养为主体,主要分布在城关、卓洛、新城等地,所产牛奶除解决自食外,其余到早市出售或少量订购,基本处于自产自销的局面。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畜牧业快速发展,畜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变化,奶牛养殖已是临潭县畜牧业的一个重要产业,建立了城关镇范家嘴奶牛养殖场、卓洛乡马旭奶牛养殖场、城关镇西大街张鑫奶牛养殖大户、一期工程,二、三期工程待续建。华新奶牛场在示范养殖优质高产奶牛1000头的同时,辐射带动新城、扁都、流顺、羊永、长川、城关、卓洛、古战8个乡镇养牛户2000~3000户以上,户均养殖奶牛3~5头,形成奶牛养殖经济区,以临潭县为中心,进一步辐射带动合作、卓尼、夏河县的部分乡镇,最终使项目区奶牛养殖总量达到1万头,构成产业集群,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充分发挥产业集群区域经济效益。同时,发展订单农业、订单畜牧业,推动草产业、育肥业、农牧业综合开发的格局。
  在奶牛养殖基地建设中,始终采取政府扶持与自筹相结合的办法引进良种奶牛。其中2000年安排国贴资金100万元,引进黑白花奶牛200头,扶持城关镇联户及分户,共实际引进黑白花奶牛115头;2001-2005年养殖场、养殖户结合整村推进项目的实施,自筹资金共购进奶牛500余头;2006年,华新奶牛场引进良种奶牛370头。至2006年底,奶牛养殖基地中共有良种奶牛1390头。
  第五节绒山羊基地建设
  山羊养殖在临潭县历史悠久,以产毛、食肉为主。20世纪80年代初,县畜牧局组织人员曾从宁夏中卫地区引进中卫山羊250余只,投放到羊沙、石门、冶力关等地,通过适应性观察饲养,其适宜于临潭县放牧、舍饲条件,至今在羊沙等地中卫山羊的后代或改良代随处可见。到90年代中后期,随着畜牧业的日益发展及农牧民增收的需求,根据临潭县实际,县上决定发展绒山羊基地建设。1999-2002年先后从内蒙古鄂托克旗引进白绒山羊5539只,投放到适宜于养殖的新城、石门、扁都、陈旗、店子、新堡、总寨等乡镇进行纯繁饲养,并为养殖户配备梳绒器械390多套,以便适时抓绒。畜牧技术部门加强了对绒山羊的饲养管理,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和疫病防治工作,在梳绒季节,组织技术人员分赴各养殖点指导、培训养殖户,同时积极与外地羊绒收购商联系,支持其到临潭县收购羊绒,解决当地羊绒价格偏低和出售难问题。据统计,至2006年底,临潭县绒山羊饲养量达到9470多只,平均每只产绒0.5公斤,2006年产绒4860公斤。1998年为配合小尾寒羊的养殖从陕西引进关中奶山羊424只,投放到小尾寒羊养殖区域城关等地。绒山羊基地历年引进数量表
  第六节渔业
  水产概况临潭县水资源丰富,有洮河、冶木河、羊沙河、常爷池、池沟河以及许多溪流、涌泉等,为水生动物栖息、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条件。洮河水系鱼种繁多,主要有金片鲤鱼、重口花鱼、白鲢鱼。洮河鱼味美鲜嫩,无鳞片,二三月桃花盛开时的鱼有滋补作用,久病体虚者食之能强健身体。
  渔业概况早在1988年初经过有关专家论证试验,以冶力关池沟河水为依托,在池沟河上相继建成了甘肃省渔业公司、临潭县水电局、畜牧局、冶力关乡政府4个虹鳟鱼场,总养殖水面21亩,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年出栏商品鱼3万公斤。目前除县畜牧局渔场维持经营,省渔场承包给个人经营外,其余渔场基本停办。生产经营景气的属省渔场,有水面13亩,从2000年承包给个人后(现纯属私人经营),通过几年努力,现有固定资产150余万元,目前主要养殖金鳟鱼,每年向省内外出售鱼卵、鱼苗,收入在27~30万元;年出售商品鱼1.5万公斤,收入高达75万元,为当地旅游业提供了特色食品。畜牧局渔场总占地2244平方米,约3.4亩,15个鱼池,其中大鱼池8个,小鱼池7个,1989—1995年之间,年出售商品鱼5000公斤。1996年夏季,渔场遭遇罕见的暴洪袭击,致使养殖的1万余公斤商品鱼全部被洪水冲走,直接经济损失60余万元。自受灾之后,渔场经营面临重重困难,处于守家养殖的状态,鱼饲料以小规模在兰州农科院等处购买,鱼苗在永昌、永登等县购买,鱼卵从河北等地购买。目前还有小规模养殖的金鳟鱼,年出栏商品鱼1000公斤左右。
  第七节畜牧业经济管理
  临潭县2006年规模育肥牛户1485户,为把农户逐步引向市场经济,为畜牧业产前、产中、产后做好服务,在政府对牲畜及畜产品的经营加强监管的同时,于2005年10月份组织成立了临潭县养殖协会。通过养殖协会的作用,更好地把农户与市场连接起来,加强了畜牧业经济管理。同时,针对草场日益退化的严峻形势,在做好禁牧休牧的同时,进行了临潭县草场承包试点的前期准备工作。对进行试点的店子等乡镇开展了摸底调査、勘界和测绘,制定了《临潭县草场承包试点实施方案》,成立了临潭县草场承包领导小组。
  第八节畜产命经营
  历史上临潭县林草茂密,山清水秀,“善牧牛羊马匹之畜”。长期以来,畜产品经营品种主要有牛、马、羊、猪及其产品肉、奶、蛋等,还有牛皮、羊皮、羊绒、狗皮、狐皮、猞狸皮、水獭皮、鹿皮、羔羊皮、牛油、酥油等。中药材有当参、黄芪、川芎、大黄、麻黄、贝母、知母、甘草、防风、柴胡、车前、秦艽、益母、蒲公英、牛子、地骨皮、荆芥、木贼、芍药、羌活、独活、丹皮、茯苓、白芨、升麻、茵陈、仙子、黄芩、金樱子、冬花、薄荷、茜草、续断、前胡、覆花、贯仲、骨碎补、夏枯草、紫草、鹿茸、牛黄、麝香、鹿角、熊胆、蛇蜕、蜂房、蜜蜡、冬虫夏草等50多种。据2006年市场调查:牛肉每公斤在18-22元,羊肉每公斤18-30元,猪肉每公斤12-14元,鸡肉每公斤12~14元,鸡蛋每公斤6~8元,牛奶每公斤2~3元,羊绒每公斤70~120元,绵羊毛每公斤6~10元,活畜以个体大小、品质论价。
  1991-2006年主要畜产品产量统计表第九节畜牧业经济效益
  1990年以后,临潭县把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的重点工作来抓,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了大幅度调整,鼓励广大农牧民种草养畜、大力发展养殖业,同时农牧民以靠养殖业致富的积极性也空前提高。规模养殖户、育肥户从1991年的360多户发展到2006年的1485户,育肥户的年总收入也从1991年的640万元增长到2006年的2227.5万元;相继建设产生了新城镇南门河村联户牛羊育肥场,卓洛乡下园子村马万玉牛羊育肥养殖场,城关镇范家嘴良种繁育,牛羊育肥综合养殖场,城关镇联户养殖场,临潭县华龙奶牛场,长川乡敏家嘴村联户规模养殖场,古城村贫困户联户养殖场,临潭县城关镇农副产品综合加工养殖场,城关镇马光明养殖场以及卓洛乡、新城镇两个规模养殖示范园区、金洮良种牛繁育基地、华新奶牛养殖场,还有羊永乡羊永村养猪场、新城镇东门养猪场、扁都村养猪场、冶力关关街养鸡场等,通过规模养殖场的带动,把广大农牧民逐步带动起来,走向畜牧业市场经济。主要从事牲畜的贩运、育肥、屠宰、销售等,以出售活畜、牛肉、羊肉、猪肉、禽肉、牛奶、禽蛋、牛皮、羊皮、羊毛、羊绒等发展畜牧经济,增加收入。牧业人均收入从1991年的120元上升到2006年的400余元。1991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7.71%,比1990年增长8.93个百分点;2006年畜牧业产值为5192.01万元,比1990年增长了8.25个百分点。
  1991-2006年畜牧业产值统计表

知识出处

临潭县志

《临潭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临潭县志(1991-2006)》做到了把握原则、客观真实,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遵循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秉笔直书,客观记载,突出了详近略远,着重反映了1991至2006的16年中取得的突出成就,脉络清楚,重点突出,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篇目有所创新,突出了地域和资源特点,彰显地方文化,突出地方特色,使志书具备了很强的资料性、科学性、可读性和学术性。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潭县
相关地名
羊永
相关地名
流顺
相关地名
新城
相关地名
扁都
相关地名
店子
相关地名
石门
相关地名
陈旗
相关地名
龙元
相关地名
新堡
相关地名
总寨
相关地名
三岔
相关地名
城关镇左拉村
相关地名
流顺乡丁家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