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综合技术推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620020220000336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综合技术推广
分类号: F302.2
页数: 3
页码: 129-131
摘要: 农业综合防治按照用地养地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合理的轮作倒茬,搞好作物布局。引进推广种植优良品种。1991-2006年,临潭县抗病虫品种每年引进小麦、洋芋、油菜、青稞等作物新品种,一些新品种较强的抗逆性在农业生产中起到一定作用。利用机条播、深耕、伏耕和地膜覆盖等技术,较好地预防了农田杂草和鼠害的危害。化学防治利用三唑酮、甲拌磷、甲基异柳磷、种子包衣剂等拌种,有效地控制了各作物苗期病虫害的发生。最常用的方法是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克拌小麦种子50公斤,可预防小麦黑穗病、白秆病、锈病和白粉病,用60%甲拌磷拌油菜种籽可预防油菜跳甲。锈病发生时,亩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80克~100克、20%三唑酮乳油60克~80克水30公斤喷雾。
关键词: 农业管理 综合技术推广

内容

一、综合防治技术
  农业综合防治按照用地养地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合理的轮作倒茬,搞好作物布局。引进推广种植优良品种。1991-2006年,临潭县抗病虫品种每年引进小麦、洋芋、油菜、青稞等作物新品种,一些新品种较强的抗逆性在农业生产中起到一定作用。
  利用机条播、深耕、伏耕和地膜覆盖等技术,较好地预防了农田杂草和鼠害的危害。
  化学防治利用三唑酮、甲拌磷、甲基异柳磷、种子包衣剂等拌种,有效地控制了各作物苗期病虫害的发生。最常用的方法是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克拌小麦种子50公斤,可预防小麦黑穗病、白秆病、锈病和白粉病,用60%甲拌磷拌油菜种籽可预防油菜跳甲。锈病发生时,亩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80克~100克、20%三唑酮乳油60克~80克水30公斤喷雾。
  人工防治人工防治主要用于农田鼠害和杂草。鼠害常用弓箭射杀,草害则为人工拔除。
  二、地膜覆盖技术
  随着地膜温饱工程的实施,地膜覆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油菜、中药材、蔬菜的栽培,尤其地膜油菜穴(点)播技术、地膜当归栽培技术、庭院地膜蔬菜栽培技术在全县大面积种植,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三、配方施肥(平衡施肥)技术
  配方施肥技术的应用,不仅改良了土壤属性,提高了肥料利用率,而且对提高各类作物产量作用很大。根据临潭县土壤普査结果,一般在麦类作物亩施2000公斤农家肥的基础上,培施磷酸二铵10公斤~15公斤、尿素5公斤~7.5公斤。洋芋亩施农家肥800公斤~1000公斤,培施二铵15公斤~20公斤。
  四、微肥应用(根外追肥)
  1991年后,临潭县施用和推广微肥的面积逐年增大,范围不断扩展。主要微肥有叶面宝、二氢钾、多元微肥等。主要应用作物有小麦、蚕豆、油菜。
  五、机条播技术
  大面积推广机械化耕作、旋耕技术,尤其是西路地区,提倡机条播种植,对降低成本、作物充分生长都有利。
  六、其他生产技术
  土壤处理技术、药剂拌种(种子包衣)技术、间作套种、宽窄行种植等技术的推广应用,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效起了良好的作用。
  临潭县1996-2006年农业综合技术推广工作统计表

知识出处

临潭县志

《临潭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临潭县志(1991-2006)》做到了把握原则、客观真实,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遵循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秉笔直书,客观记载,突出了详近略远,着重反映了1991至2006的16年中取得的突出成就,脉络清楚,重点突出,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篇目有所创新,突出了地域和资源特点,彰显地方文化,突出地方特色,使志书具备了很强的资料性、科学性、可读性和学术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