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农田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620020220000329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农田建设
分类号: F302.2
页数: 3
页码: 119-121
摘要: 耕地大量增加;超坡度利用的耕地面积扩大;铲草皮烧生灰,严重破坏资源;开荒扩种,破坏草场;作物布局不合理;施肥少,土壤养分比例失控;耕地不肥,氮磷失调;有机质的矿化程度低;速效磷极缺;全钾与速效钾的含量均较丰富;农、林、牧用地结构不合理;垦殖指数大,耕地土壤肥力日趋减退;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同时在洮河沿岸的川台地区扩大水浇地面积,并增修电力提灌。两年来,全县立项建设土地治理项目两个,完成投资1020万元。1990年前,全县共有各类灌溉渠道42条,2005-2006年在羊沙、洮滨两乡,衬砌主、支渠49.13公里,开挖疏浚主干渠5160米,埋设引水管道和过路涵管450米,修建钢架结构渡槽2座,改造中低产田20154亩。
关键词: 农业管理 农田建设

内容

耕地大量增加;超坡度利用的耕地面积扩大;铲草皮烧生灰,严重破坏资源;开荒扩种,破坏草场;作物布局不合理;施肥少,土壤养分比例失控;耕地不肥,氮磷失调;有机质的矿化程度低;速效磷极缺;全钾与速效钾的含量均较丰富;农、林、牧用地结构不合理;垦殖指数大,耕地土壤肥力日趋减退;水土流失比较严重。
  二、改良措施
  加厚土层,改良土壤。根据各乡(镇)不同条件,鼓励和动员群众,利用人为垫土和引水冲淤等方法,加厚土壤。利用当地自然条件,选取土质较好,就地拉运,加厚和改造河滩地、沟台地及其他土层不足50厘米的中低产田。同时,通过机耕深翻,增施农家肥,重视磷肥,推广配方施肥、起垄栽培、加强中耕、秸秆还田等措施来培肥地力,平整土地,采用“泥入砂,砂掺泥”的方法,改良土壤质地,使之地力均匀,水、肥、气、热四性均衡。含石块砂石较多的土壤,要翻捡出石头,用来筑地壤,因地制宜,不断改善土壤耕性,提高土壤肥力。
  在集中连片搞好“三田”(梯田、条田、沙田)建设,同时扩大水浇地,减少坡耕地。河滩地、沟台地等土层浅薄的耕地,保肥保墒能力差,易受旱、涝威胁,所以要采取工程和生物措施相结合,进行综合治理和改造,加强现有水利设施的管理维修,特别是对东、南路地区的向阳山坡,大力推广水平沟、垄沟和蓄水沟地膜覆盖丰产种植技术,对25度以下的坡耕地有计划地兴修为水平梯田,最大限度地减少“三跑田”,增大“三保田”面积。同时在洮河沿岸的川台地区扩大水浇地面积,并增修电力提灌。
  大力推广农业技术。实行蓄水、节灌、农艺等环节所有最新成果,最新技术优化组
  第一节土地治理
  2005-2006年全县上下把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两年来,全县立项建设土地治理项目两个,完成投资1020万元。其中:冶力关镇、王旗乡土地治理项目已全部建成。2005-2006年在羊沙、洮滨两乡,土地治理项目已完成水利设施的90%。衬砌主、支渠49.13公里,开挖疏浚主干渠5160米,埋设引水管道和过路涵管450米,修建钢架结构渡槽2座,改造中低产田20154亩。
  第二节土壤改良合,系列集成,走岀一条高产、优势、高效、低耗的路子,采取以配方施肥,深翻晒垄,增施“热性”农家肥,重视磷肥,加强中耕,高炮防雹为主的多种措施和通过加厚土层,改良土壤,扩大水浇地面积,开展“三田”建设等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 提高土地肥力和生产水平。加大农业增产措施的推广力度,广泛开展农技培训,努力提高群众科学种田水平,一要加强对粮食作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工作,推广高效低毒农药,扩大植物保护面积把病虫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二是开展良种基地建设,适当引进和推广适宜临潭种植的丰产性好、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提高农作物良种化程度;三是推广科学施肥,加大平衡施肥力度,注重有机、无机相结合,推广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合理轮作等措施,逐步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四是继续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临潭县1998-2005年农田建设情况表
  单位:亩
  年份水平梯田有效灌溉面积保证灌溉面积
  19981027881734013720
  20001231132451517010
  20011289452953520524
  20021352582935820533
  20031403623030020423
  20041479302996719896
  20051504462908719276
  第三节农田灌溉
  1990年前,全县共有各类灌溉渠道42条,2005-2006年在羊沙、洮滨两乡,衬砌主、支渠49.13公里,开挖疏浚主干渠5160米,埋设引水管道和过路涵管450米,修建钢架结构渡槽2座,改造中低产田20154亩。

知识出处

临潭县志

《临潭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临潭县志(1991-2006)》做到了把握原则、客观真实,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遵循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秉笔直书,客观记载,突出了详近略远,着重反映了1991至2006的16年中取得的突出成就,脉络清楚,重点突出,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篇目有所创新,突出了地域和资源特点,彰显地方文化,突出地方特色,使志书具备了很强的资料性、科学性、可读性和学术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