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农作物生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620020220000323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农作物生产
分类号: F302.2
页数: 7
页码: 112-118
摘要: 春小麦是临潭的主要粮食作物,栽培历史久远。到2006年底,小麦播种面积43175亩,单产160公斤,总产690.80万公斤,占总播种面积的16.34%,占粮食总产量的33%。小麦是耐寒性较强的作物,性喜温凉,开春气温稳定通过0℃时即可播种。灌浆至成熟期适温20℃ -25℃,光照充足,土壤湿度16%~20%。高温、干旱加速成熟、灌浆不足,籽粒秕瘦;阴雨连绵,光照不足,引起贪晴晚熟,籽粒干物质积累少,并易引起发芽霉烂和病虫危害,降低品质。小麦生育期间蒸发量331.2毫米,降水450毫米,光照1010-1155小时,总辐射量74.5卡/平方厘米。临潭县降水、日照等可以满足春小麦的需要。农民多喜欢无芒品种,这种品种具有较高的抗灾能力,“口紧”,产量高。
关键词: 农业管理 农作物生产

内容

春小麦是临潭的主要粮食作物,栽培历史久远。近几年,随着全球气候转暖趋势, 部分地方宜种植冬小麦,八角乡全乡,冶力关60%-70%的地方,王旗的韩旗、唐旗村,洮滨的新堡、总寨等村均有少量种植。到2006年底,小麦播种面积43175亩,单产160公斤,总产690.80万公斤,占总播种面积的16.34%,占粮食总产量的33%。小麦是耐寒性较强的作物,性喜温凉,开春气温稳定通过0℃时即可播种。通过春化阶段有效温度10℃ -11℃,光照要求每日8小时~12小时,时间16天以上。分蘖——拔节期生物学下限温度7℃-8℃,适温12℃ -16℃,土壤湿度20%~22%,气温低于10℃或高于35℃, 土壤干旱或阴雨连绵,易脱肥脱水,不孕小花增多,造成减产。灌浆至成熟期适温20℃ -25℃,光照充足,土壤湿度16%~20%。高温、干旱加速成熟、灌浆不足,籽粒秕瘦;阴雨连绵,光照不足,引起贪晴晚熟,籽粒干物质积累少,并易引起发芽霉烂和病虫危害,降低品质。小麦生育期间蒸发量331.2毫米,降水450毫米,光照1010-1155小时,总辐射量74.5卡/平方厘米。临潭县降水、日照等可以满足春小麦的需要。农民多喜欢无芒品种,这种品种具有较高的抗灾能力,“口紧”,产量高。
  二、青稞
  青稞耐寒性较强,并具有喜冷凉湿润的独特性,具有早熟、抗牙烂的优点。适宜种植在海拔高、气温低、雨量多、无霜期短的阴湿地区。临潭县适宜普遍种植,尤其是中西路地区,生产潜力很大。青稞全生育期要求:日照时数1001.2小时,太阳总辐量64.6千卡/平方厘米,生理辐射量32.3千卡/平方厘米,降水量369.3毫米,蒸发量330毫米,5月~7月是湿润月,加之多数地区地下水位较高,以上条件很符合青稞需求。由于气温低,热量仍然决定青稞种植地区。海拔2600~3100米地区为青稞适宜区,具体包括中西路的几乎全部和其余各乡镇的冷凉半山或高山地区,海拔2600米以下地区多数较为干旱,产量尽管高于冷凉地区,但产量远低于当地小麦产量。从性状而言四棱青稞多受欢迎,其中半抽穗类型多适应高海拔冷凉阴湿地区,全抽穗型品种多适应较干旱温暖地区。此外,青稞草饲用价值高于麦草,它是牲畜的主要饲草,故农民多喜欢植株较高的青稞品种。
  三、蚕豆
  蚕豆,俗称“大豆”,性喜凉爽湿润气候,在历史上临潭县就有种植。部分地区具有种植蚕豆的优越条件,是主要养地倒茬作物。蚕豆是喜光作物,充足的阳光,较干燥的空气对促进开花有利,种植蚕豆的适宜地区在海拔2700米以下地区,具体包括洮河、石门沟、羊沙河沿岸河谷、川谷及半山地区、冶力关、八角乡全部、新城川区及低山区、店子乡、三岔乡沟谷台地、石门乡沟谷地带及半山区。海拔2750米以下蚕豆可基本成熟,豆类种植以蚕豆为主;海拔2750米以上地区蚕豆基本不成熟,豆类种植以豌豆为主,其中可种植区主要包括新城、流顺、术布川台地区和低山地带。
  四、洋芋
  洋芋,即“马铃薯”,是粮菜兼用型作物,具有播期长、适应性广、抗灾力强、丰产性好等优点,又是喜光作物,临潭县各类地区广泛种植。在整个生育期间,特别是块茎形成期比较凉爽的气候条件十分重要。一般需肥为N:P:K=2:1:5,在块茎膨化期,需水52%。土壤湿度16%-20%为宜。具体种植区:洮河、石门沟、羊沙河、冶木河谷台地及低山地区。
  五、豌豆
  豌豆是临潭县高海拔地区主要的养地倒茬作物,全县普遍种植,主栽品种为麻豌豆,八角、冶力关等乡镇为白豌豆。麻豌豆具有抗寒、耐旱、耐瘠薄,适应性强,早熟,分布海拔高等特点。第二节经济作物
  一、油菜
  油菜是临潭县最主要的经济作物,也是分布最广的作物,近几年随着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播种面积呈上升趋势。上限播种海拔3200米左右。主要分布区域中西路地区,品质优良,比低海拔生产的油菜出油率高、品质好。尤其是1999—2006年引进并推广的华协1号、青油14号、清油331等适宜种植在海拔2600米以下地区,包括洮滨、王旗、石门、冶力关、八角及洮河、冶木河沿岸川台地区。它显著的特征是:双低(低芥酸、低硫苷)、植株高大、产量高、品质优良,能和小麦、洋芋、蚕豆等间作套种。通过1991-2001年在扁都园区示范推广种植,最高单产可达200公斤-250公斤。
  二、胡麻
  胡麻在临潭县零星分布,耐干旱,耐瘠薄,谷地、质地差的零星地块经常播种,是油料的补充作物。
  第三节中药材种植
  临潭由于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中草药种类较多。据第二次土壤普査,全县有600多种中草药,有药用价值的中药材150多种,主要有:当归、野党参、红芪、秦芜、黄苓、贝母、羌活、猪苓、赤芍、杏仁、百合、冬花、大黄、柴胡、防风、益母草、野枸杞等30多种。在卓洛日扎的牙盖沟和牙扎沟等处草滩地带,生长有冬虫夏草。近几年通过结构调整,引进并推广种植的中药材有:当归、柴胡、党参、秦艽、红黄芪、黄芩、款冬花、百合、大黄,这些中药材已成为三岔、店子、冶力关、八角、术布、洮滨、王旗、新城、流顺、羊沙等乡镇的拳头产品。
  第四节农业投资
  20世纪90年代后,临潭县农业投资逐年加大加强。从90年代的高寒项目,30万亩、15万亩粮食作物整乡科技承包,地膜“温饱工程”到2000—2006年的马铃薯良种及配套增产技术课题,马铃薯良种更新工程,青稞基地,国债沼气建设项目,科技增粮等一系列农业项目从资金投入到具体实施,都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施范围覆盖全县16乡镇,141个村,723个社,为高寒阴湿区稳定解决群众温饱和脱贫致富作岀了一定的贡献。临潭县1991-2006年农业投资情况一览表
  单位:亩、万元、公斤
  项目名称实施规模农业投资效益及成果
   年限范围 (乡镇)面积
  甘肃省高寒阴湿少数民族贫困区粮油药丰收工程1992—199813累计完成约50万亩人均收入434.8元,该项目获农牧渔业部丰收一等奖。
  临潭县地膜 “温饱工程”1996—199816118830平均亩增10公斤~15公斤,增产率10%-15%。
  临潭县十五万亩粮食作物整乡科技承包1996—19989453740平均亩增20公斤-25公斤,增产率20%。
  临潭县优质油菜综合丰产技术示范与推广1996—19988获甘肃省农业厅科技进步二等奖,通过项目实施人均收入净增71.7元,贫困面由1990年的64.5%下降到1998年的44.5%,下降了20个百分点。
  临潭县马铃薯良种及配套增产技术课题1999—200161500单产较基础增50公斤左右,获省农业厅科技进步二等奖。
  马铃薯良种更新工程1999—200138423获省农业厅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年完成面积8323亩,平均单产906公斤,示范120户120亩,配方施肥2100亩,病虫综防1700亩)。
  临潭县高原特色避害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2001—2006新城园区55086结构调整起点,提出“压粮扩经、压劣扩优,发展高原避害农业”思路。引进推广有发展前景的中药材品种20多种,辐射带动了古战、扁都、陈旗、羊沙、冶力关等5个示范园区。
  甘南州藏区青稞生产基地建设项目2003—2006420000128在古战、长川、羊永、城关4乡镇实施。人均增收平均196.57元。完成基地面积2万亩,比基础亩增85.4公斤,增产56.4%,年产青稞473.8万公斤。良种繁育田4200亩,平均亩产226.4公斤,增产25.8%。高产田平均亩产272公斤,比基础亩增产120.5公斤增产79.5%。续表
  项目名称实施规模农业投资效益及成果
   年限范围 (乡镇)面积
  临潭县野生地道药材秦艽、羌活无公害生产基地建设项目2004—20054290060示范田平均亩产269公斤,纯收益1535万元,户均增收800元,亩产值3200元,亩纯收入2400元,人均纯收入356元。其中秦艽温室育苗及地膜覆盖栽培方法获发明专利证书(专利号ZL200410036605.2)。
  甘南州万亩优质藏(中)药材基地建设项目2003—2004168.86引进并推广种植了柴胡、当归、党参、黄芩等中药材品种,亩收入1000~3000元左右。
  优质豆类、油菜、马铃薯新品种引进推广项目2003—2004168比基础增加1&6公斤,平均亩产166.8公斤,生产良种36.77万公斤,发展种子户100户。
  蚕豆新优品种及配套增产技术推广项目2002—2003165平均亩产量达195公斤,.比基础亩增26.6公斤。按1.6元计,增产值200万元左右。
  农村能源国债沼气建设项目2003—200613每个沼气池容积8立方米374.4截至2006年底,累计完成沼气池2258口,一户一池,配套改建一个卫生畜圈,一个卫生厠所,一个卫生厨房,实现“三位一体”,达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化,农业生产无害化目标。
  科技增粮20061615该项目涉及2539户11395人。小麦平均亩产282公斤,较基础增19公斤,增产6.7%;青稞平均亩产188.8公斤,较基础增16.8公斤,增产9.77%。总增粮食274万公斤,总增经济收入364.6万元。小麦套柴胡3万亩,防治病虫害6.7万多亩。一、农作物主要病、虫、鼠害种类及危害程度
  (一)农作物病害种类及危害程度
  小麦主要病害:条锈病、白粉病、黑穗病、白杆病、黄矮病、赤霉病、全蚀病、根腐病等。危害程度较大的有锈病、白粉病、黑穗病、根腐病等4种。2005年小麦条锈病大流行,发生30689亩(次),减产30%-50%,造成农业直接经济损失约390万元。2005年白粉病、黑穗病在临潭县小麦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发病面积3380亩,减产5%左右。
  青稞主要病害:条纹病、黑穗病、叶锈病。其中条纹病、黑穗病危害最重,一般减产5%左右。
  洋芋主要病害:早(晚)疫病、环腐病、黑胫病、病毒病。其中以洋芋晚疫病危害最重,严重年份减产3成左右,环腐病次之,一般为5%以下。
  豆类病害:枯萎病、病毒病、锈病、根腐病、褐斑病、立枯病、轮纹病等,以褐斑病、根腐病危害较重。
  油菜病害:菌核病、霜霉病、病毒病、白粉病。以油菜菌核病危害最重。一般减产5%左右。
  (二)农作物主要害虫种类及危害程度
  地上害虫有黏虫、小麦吸浆虫、麦蚜、麦秆蝇、买鞘毛眼水蝇、麦茎蜂、蚕豆蚜虫、油菜跳甲、小菜蛾等。临潭县虫害发生最重的是黏虫、麦蚜、油菜跳甲。1998年和2005年黏虫大面积暴发,其中2005年发生面积33722亩,受害作物主要以小麦、蚕豆、豌豆;洋芋为主,平均受灾程度5成,造成农业直接经济损失约395万元。全县无偿提供农药6.26吨、喷雾器300架,挽回损失3460.59吨。地下害虫有地老虎、金针虫、蛴螬、蝼蛄等。在全县危害较重的是金针虫、种,26万亩耕地中每年有10万亩左右的农作物受地下害虫危害,危害程度5%~10%。
  (三)农作物主要草害种类及危害程度
  全县农田杂草有野燕麦、苦苦菜、马齿苋、看麦娘、蒲公英、柄草、芦苇、夏枯草、王不留行、苦格子、黄蒿、灰条、猪秧秧、萹蓄等。其中:野燕麦、苦苦菜、马齿苋危害最重,尤其是野燕麦传播快,以西路各乡为最重。、
  (四)农作物主要鼠害及危害程度
  主要田鼠种类有高原鼢鼠、中华鼢鼠(瞎瞎)、甘肃兔鼠、大仑鼠。其中以高原鼢鼠、中华鼢鼠最为严重,各乡镇有不同程度发生,减产1%~5%左右。
  二、农作物主要病、虫、鼠害防治
  综合防治搞好作物布局,进行轮作倒茬。小麦、青稞、蚕豆、洋芋、油菜、燕
  麦、胡麻等作物不能连作,连作不超过3年。倒茬应遵循用养地相结合、生态平衡的原则进行;种植优良抗病品种;采取合理科学的栽培技术。
  科学防治药剂拌种(土壤处理),用甲基托布津、小麦拌种王、多菌灵、3911等拌种防治地下害虫和农作物苗期病虫害;小麦条锈病(白粉病)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0克~60克,兑水50公斤,加喷施宝1支~2支或磷酸二氢钾500克,喷雾防治,发病严重地块,亩用量适当增加;杂草防治每亩用72%2、4DJ酯等农药50克~100克兑水喷雾。
  人工防治人工防治主要用于防治鼠害,高原鼢鼠和中华鼢鼠在全县境内危害较大。防治措施常用箭射杀、放诱饵、毒药、水罐、烟熏等方法。
  临潭县部分年份病虫害发生、防治情况统计表
  年份发生面积(亩)防治面积(亩)挽回损失 (万元)实际损失 (万元)药械调供
   总计病害虫害草害鼠害总计病害虫害草害鼠害农药 (吨)器械傑)
  199618495567830180252560073500178565138400245010000277052344.9749.284.97100
  199713800010200381002480064900155476979841998211780257301770.04582.58128300
  19981403901436010164098001459026075912172910605013830191503460.591227.346.26310
  2000140582512742056030398383501975691313703853911410162501525.83644.368.22150
  200114253661739232223788819687144602718073230030200102951156.82358.464.31301
  2002103890454701421029590146208573038890122002112013520(其中:药剂拌种81000亩,种子包衣21000亩。)
  2003724272350111488228121462653735189798008167529996(其中:药剂拌种85000亩,种子包衣25000亩。)
  2004732182213615491220261356552959175749985156899711(其中:药剂拌种95000亩,种子包衣25000亩。)
  20051066463567940727136801656010885848550381781201010120(其中:药剂拌种95000亩,种子包衣25000亩。)
  2006119145289151770037620349108882026760114512566324946(其中:药剂拌种95000亩,种子包衣25000亩。)
  1998年黏虫大暴发,中路(包括三岔乡)、西路各乡全县统防,农药、器械无偿供给,其中调供农药4.71吨、喷雾器300架。

知识出处

临潭县志

《临潭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临潭县志(1991-2006)》做到了把握原则、客观真实,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遵循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秉笔直书,客观记载,突出了详近略远,着重反映了1991至2006的16年中取得的突出成就,脉络清楚,重点突出,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篇目有所创新,突出了地域和资源特点,彰显地方文化,突出地方特色,使志书具备了很强的资料性、科学性、可读性和学术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