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农业生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620020220000319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农业生产
分类号: F302.2
页数: 9
页码: 104-112
摘要: 临潭县耕地总面积329211.6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5%。耕地中有水浇地10442.0亩,旱地318769.6亩。临潭县地处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交汇地带,高寒阴湿,属高山丘陵地带。境内沟壑纵横,最低海拔2030米,最高3926米,平均2825米。全县共有6个土类,15个亚类,36个土属,59个土种。栗钙土除王旗、冶力关、八角3乡外,其余13乡均有分布,pH值7.8-8.5,呈中性至弱碱性反应,耕地占全县耕地面积的70%左右。灰褐土又称灰褐森林土,分布在北部的羊沙、冶力关、八角和东南部的石门、王旗、三岔、店子、洮滨,西部术布乡、古战乡和长川乡也有零星分布。沼泽土主要分布在长期性积水或季节性积水地区,无农田。
关键词: 农业管理 农业生产

内容

临潭县耕地总面积329211.6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5%。耕地中有水浇地10442.0亩,旱地318769.6亩。
  2006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26.42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2.93万亩, 经济作物11.37万亩,其他作物2.31万亩。
  第一节种植业条件1991-5006年临潭县耕地面积变化表二、土壤
  临潭县地处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交汇地带,高寒阴湿,属高山丘陵地带。境内沟壑纵横,最低海拔2030米,最高3926米,平均2825米。全县共有6个土类,15个亚类,36个土属,59个土种。全县土壤一般是垂直带谱分布,从山顶到山麓依次分布着亚高山草甸土、黑钙土、栗钙土和灰褐土4个土类,局部分布着非地带性草甸土和沼泽土。
  亚高山草甸土主要分布在新城、长川、石门、羊沙、冶力关、卓洛、店子等乡的海拔2950~3515米处,占全县土壤面积的4.2%,无耕地。
  黑钙土主要分布在术布、三岔、店子、羊沙、新城、王旗、卓洛、洮滨等乡的海拔2850-3150米左右的山坡地带。耕地面积占全县耕地面积的40%左右,气温稍高于亚高山草甸土区,比较湿润,冬季寒冷,土壤封冻期长,有机质积累大于分解,腐殖质层厚,潜在肥力较高。pH值7.18-8.4。因海拔高,热量不足,农田发展受到限制。部分地区仅能种植油菜、青稞,大部分面积可发展饲草饲料。
  栗钙土除王旗、冶力关、八角3乡外,其余13乡均有分布,pH值7.8-8.5,呈中性至弱碱性反应,耕地占全县耕地面积的70%左右。是临潭县最主要的农田土壤。
  灰褐土又称灰褐森林土,分布在北部的羊沙、冶力关、八角和东南部的石门、王旗、三岔、店子、洮滨,西部术布乡、古战乡和长川乡也有零星分布。处在海拔2200~3250米之间,pH值7~8.5,该土层深厚、疏松,热量条件较好,是发展林业的良好土壤,其耕地作物产量亦高于栗钙土。
  草甸土在临潭县的沟谷台地上有零星分布,多数为自然土,腐殖质层深30-100厘米。
  沼泽土主要分布在长期性积水或季节性积水地区,无农田。
  临潭县土壤大部分为荒山、草原、森林所占,耕地仅占19.51%,适宜农耕的土壤主要有以下几种:
  黑油土占耕地面积的10%,主要分布在洮河两岸丘陵、缓坡及台地中。土层厚20-110厘米,pH值为7.0~7.5。保水保肥能力强,宜种植小麦、青稞、油菜、洋芋等。
  黑麻土占耕地面积的25%,主要分布在丘陵缓坡及河谷阶地。腐殖层厚,耐旱保墒。pH值7.5~8.0。宜种植小麦、青稞、洋芋、豌豆等。
  黑白土占耕地面积的17.3%,主要分布在缓坡丘顶及坡脚,pH值7.0~7.5。粒状结构,土口松,保墒能力较强,宜种植青稞、洋芋、小麦、蚕豆等。
  黑砂土占耕地面积的7.6%,主要分布在丘陵坡脚及河谷,pH值7.0-7.50该土层厚120厘米,腐殖质含量高,但沙性疏松,漏水漏肥。经深耕和施入有机肥及土粪、生灰等热性肥料,可种植小麦、青稞、洋芋、蚕豆、亚麻。
  红砂土占耕地面积的7.06%,主要分布在山坡及滩地,pH值7.5。粒状结构,土质疏松,沙性大,保墒保肥能力差,不耐旱,但施人畜粪及其他有机肥料,可种洋芋、小麦。
  黑红土占耕地面积的4.8%,主要分布在阴坡及丘陵。耕作层较厚,粒状结构,保墒保肥能力较好。经深耕和施入农家肥后可以种小麦、青稞和豆类。
  红胶土占4.3%,主要分布在山地阳坡、河滩。胶性大,大块状结构,透水性差,耕作困难,pH值7.0~7.5。经深耕和施入畜粪等有机肥料,可种豆类、青稞、小麦。
  其他土壤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23.9%。
  据临潭县第二次土壤普査化验分析,农业土壤养分的状况是:有机质含量平均为2.48%,含氮量平均为0.155%,速效磷含量平均为8ppm,速效钾平均为245ppm,总体情况是:中氮、贫磷、富钾、有机质中下等,氮磷比例失调。主要土壤养分的情况是:亚高山草甸土,有机质12.22%,含氮0.555%,含磷0.79%,含钾2.05%。黑钙 ±,有机质6.33%,含氮0.31%,含磷0.076%,含钾2.49%。栗钙土,有机质在0.48%~ &07%之间,一般为3.5%;含氮在0.03%-0.454%之间,多数为0.07%~0.1%;含氮在0.039%-0.71%之间,多数为0.05%左右;速效磷多数为5~8ppm, 速效钾200~300ppm。灰褐土,有机质在1.27%-17.18%之间,一般为2%-2.5%;含氮在0.087%-0.65%之间,一般为0.1%-0.25%;含磷在0.06%-0.1%之间,一般约0.08%左右;速效磷约5ppm,含钾2.14%-2.56%,速效钾210~236ppm。
  第二节种植业区域
  进行种植业分区的目的是为了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增产增收,趋利避害,稳产高产,用养结合,持续增产,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生产优势,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并有利于分区进行指导,建立起各有侧重的种植区域。所以,结合县境内山大沟深、高差悬殊的地理特点,全县以新城为中心,分东、西、南、北、中五路,在不同的地理方位种植业具有一定的区别,从自然和气候条件方面将全县划分为4个种植业区:I、西部高寒阴湿青稞、豌豆、油菜区;Ⅱ、中部冷凉半湿润青棵、小麦、蚕豆、油菜区;Ⅲ、东南部冷温半湿润粮、药、果、菜区;Ⅳ、北部冷温湿润小麦、蚕豆、果、菜区。
  临潭县种植业分区范围表
  区号区名涉及范围土地总面积 (亩)总人口 (人)耕地面积 (亩)
   乡村
  I西部高寒阴湿青棵、豌豆、油菜区643239城关、术布、古战、卓洛、长川、羊永等乡镇全部454511468371034882续表
  区号区名涉及范围土地总面积 (亩)总人口 (人)耕地面积 (亩)
   村社
   中部冷凉半湿润青棵、小麦、蚕豆、油菜区843209流顺、新城、店子三岔及其他乡的朱旗、马旦沟、大沟门、立新大河桥、大草滩6185004773597767.01
  ffl 东南部冷温半湿润粮、药、果、菜区333165洮滨(不含朱旗、马旦沟)、龙元(不含大沟门)、王旗 (不含立新)、石门 (不含大河桥)4396342328938509
  IV 北部冷温湿润小麦、蚕豆、果、菜区322110羊沙(不含大草滩)、冶力关、八角6444021913728891
  全县161417232157047136998268655.21
  一、西部高寒阴湿青稞、豌豆、油菜区
  该区位于临潭县的西部地区,包括城关、术布、古战、长川、羊永、卓洛等6个乡 (镇),共43个村民委员会,239个合作社,全区耕地面积103488.2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38.5%,每个农业人口占有耕地2.2亩(农业人口46832人),比全县人均耕地多0.2亩。本区有菜子沟、旧城沟、羊升沟、羊永沟4条较大的山沟和许多小沟。总体看,斜藏大山的几条支脉由北穿越本区向南延伸,形成山丘起伏、沟壑纵橫的地形,山势较其他区平缓。海拔在2640~3650米。农田大多分布在海拔2640~2900米之间,少量分布在2900米以上地区,年平均气温3.2℃,作物生长期130天左右,无霜期平均65天,年平均降水量400~550毫米。4~9月份,降水量约540毫米。在一般年份,天然降水能够满足作物的需要。本区地表以被褐黄土状物质覆盖为主,红土次之,农田土壤多是由这两种母质发育而成的。土层厚,土壤优良,主要类型为栗钙土,其次为黑钙土、亚高山草甸土、灰褐土及少量的沼泽土和草甸土。农田土壤主要以栗钙土类面积最大。从而使本区种植业因适宜种植的作物种类少而显得比较单一。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和饲草为辅。在粮食作物中以耐寒作物青稞为主,播种面积占1/3以上,占全县青稞总播面积的40.4%。本区最适宜的作物是豌豆,也是临潭县豌豆的主产区,种植面积占全县豌豆种植面积的70%左右,总产占全县豌豆总产的60%左右,其他粮食作物为小麦(主要分布在低海拔区)、黄燕麦(主要分布于高海拔区)和洋芋。经济作物以油菜为主,胡麻为辅。油菜种植面积占全县种植面积的40%左右,总产约占35%左右,油菜种植比例和面积均高于其他种植区。其他作物主要为饲草(青燕麦)和少量的蔬菜。
  二、中部冷凉半湿润青稞、小麦、蚕豆、油菜区
  该区位于临潭县中部地区,包括流顺、新城、店子、三岔4个乡和洮滨乡的马旦沟,王旗乡的大沟门,立新、石门乡的大河桥,羊沙乡的大草滩等5个行政村。涉及8个乡,共43个村民委员会,209个合作社。全区耕地面积97767.01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36.4%,每个农业人口占有耕地2.0亩(农业人口47735人),比全县人均耕地少0.04亩。本区海拔高度2520米(三岔高楼子)-3513米(新城大石山),主要河谷有流顺沟的中部、朱旗沟、戚旗沟、三岔沟的中上部、尤元沟、马旗沟、石门沟及羊沙沟的源头部分。境内主要有大石山、兔石山、烟筒山、黑松岭、花岭山、长岭坡等高大山峰。除流顺、新城2乡镇的部分地区稍平缓外,其他地方呈现山大沟深。全区的农业用地多分布于海拔2550-2900米的河谷地区和低山区,沟谷川地自西向东面积逐渐减少,海拔逐渐降低,山高坡陡对农业生产有诸多不利因素。本区年均气温3.7℃,无霜期约80~100天。作物生长期约150天。年平均降雨量540毫米左右,是临潭县西部寒冷温湿气候向东南部冷温半湿润气候的过渡地带,有效积温少、热量不足是影响该区种植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但较西部地区稍好,较东南部地区稍差。主要土壤类型是栗钙土和灰褐土,有机质含量3%~4%,少量西部高山草甸土和黑钙土,处于全县西部草原土壤向北部森林土壤过渡地带。全区农作物总播面积为86403.3亩,其中粮食作物43929亩,油料作物42474.3亩。本区主要种植作物为青稞、小麦、蚕豆、油菜,种植特点是小麦、青稞各占播种面积的1/3,其他作物合占1/3。为临潭县典型的“三三制”格局地区。
  ” 三、东南部冷温半湿润粮、药、果、菜区
  该区位于临潭县东部和南部洮河沿岸地区。包括洮滨(不含朱旗、马旦沟)、王旗 (不含大沟门、立新)、石门(不含大河桥)等乡的全部及大部分地区,涉及3个乡,33个行政村,165个合作社。耕地面积38509亩,农业人口23289人,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14.3%,每个农业人口占有耕地1.7亩,比全县人均耕地少0.3亩。本区位于洮河沿岸,分东南两部分。平均海拔在2200-3389米之间,平均海拔是全县最低的地区。全区农业用地多分布于海拔2800米以下,本区的洮河川台地区地势平缓,气候条件好, 水利资源丰富,垦殖时间长,农业生产水平高,是全县农业生产最好的农作物区域。洮河流经本区有两个区段,上段从新堡乡资堡村入境,流经洮滨乡西南部边境,从洮滨乡八杰村流入岷县;下段从王旗乡下磨沟入境,流经王旗、石门两乡,从石门下哇入卓尼县境。本区属冷温半温湿气候区,年平均气温约6℃。7月最热,平均气温17℃;1月最冷,平均气温-7℃。本区是临潭主要粮食作物青棵、小麦、蚕豆、洋芋等的适宜种植区,也是一些经济林,如苹果、梨、杏、花椒等的临界栽培区。土壤类型主要是栗钙土和灰褐土,亦有少量的亚高山草甸土和黑钙土。耕作土壤有栗钙土类的4个亚类,15个土种;灰褐土类的1个亚类,7个土种。是临潭县粮、药、果、菜的主要产区。粮食作物以小麦、蚕豆为主,且在洮滨乡的部分地方种植冬小麦,并种植一定面积的洋芋、豌豆。当归的栽培生产在本区有得天独厚的土壤条件,产量高、品质好,素有岷归之称。
  四、北部冷温湿润小麦、蚕豆、果、菜区
  本区位于临潭县北部地区,包括冶力关、八角和羊沙乡(不含大草滩)的大部分地区,涉及3个乡,22个村,110个合作社。全区耕地面积28891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10.7%,农业人口19137人,人均耕地1.5亩,比全县人均耕地少0.5亩。山高谷深,地势陡峻,山谷深长,高差明显,年均气温约在4℃~6℃,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17℃,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7.6℃,全年≥0℃积温1706℃ ~3098℃,积温789℃ ~1564℃;年降水量约650毫米,年蒸发量1000毫米以下;作物生长期130-170天,无霜期约100天,云雾和阴雨多、湿度大,日照时数较少,气温较高。土壤有机质2.56%,全氮0.16%,速效磷9.2ppm,速效钾>200ppm。有机质全氮的含量高于全县平均含量,速效磷较缺,速效钾丰富。海拔3616〜2030米之间,有羊沙河、冶木河、秋峪沟等洮河支流和白石山、莲花山、姊妹山、马车山、大岭山、山旦大山等高大山岭。本区的气候条件因地势起伏,相对高差大,垂直谱明显。农作物种植区以冷温湿润气候为主。其中北部的八角、冶力关较为湿润,南部的羊沙较干旱。该区是临潭县森林土壤集中地区,主要为灰褐土。小麦和蚕豆的种植比较其他地区明显增大,尤其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冬小麦种植更是农业生产的一个新台阶。洋芋和油菜基本持平,由于气候适宜小麦、蚕豆生长,因此这两种作物形成了该区的种植优势,产量和品质明显高于其他区域。
  临潭县种植业分区基本情况表
   耕地面积农业总人口 (人)人均耕地 (亩)总劳动力 (人)每个劳动力负担耕地 (亩)人均产粮 (斤)役畜 (头、匹)每役畜负担耕地 (亩)
   合计 (亩)占全县总耕地 (%)
  全县268655.21369981.96813703.3376.1416176.46
  I103488.238.5468372.2272513.8456.9121158.54
  97767.0136.4477352.0234194.2297.3127287.7
  n3850914.3232891.7191552.0388.881774.7
  w2889110.7191371.5115452.5359.385973.4节种植业结构
  临潭县由于海拔高,气候凉,加之传统习惯的束缚,种植业生产基本上是单一的粮食生产。从1991-1999年,临潭县根据不同的气候特点,发挥不同的地区优势,粮食作物布局各自进行适度小范围调整,洮滨、王旗、石门、羊沙、冶力关、八角等乡河谷及浅山地区,小麦、蚕豆高产、质优。9年间,基本保持或扩大小麦面积和蚕豆比重。中西路冷凉地区,小麦品质差,产量与青稞持平,小麦面积有所压缩,但在海拔2750米以下地区(术布),蚕豆成熟约70%左右,能成熟的籽粒品质优良,产量高于豌豆,基本以种植蚕豆为主。2750米以上地区(长川、卓洛、古战)以种植豌豆为主。阴湿高寒区(海拔2800米以上)以种植青稞、豌豆、油菜为主。通过小调整,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至少稳定在27万亩以上,单产达147.5公斤,总产达到334183万公斤。从2000年开始,临潭县着力开展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以新城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和扁都百亩高产高效示范园区为起点,坚持“压粮扩经、压劣扩优、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思路,启动并实施了“农牧互补”战略,改善品种结构,优化区域布局,加大农牧业基础设施、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实施洮河沿岸土地整治开发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药材基地、青稞基地以及油菜、豆类基地建设。一、二、三产业结构由“九五”末的39:10:51调整到31:15:54。到2006年底,全县农作物播种26.43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2.93万亩,单产161.9公斤,总产20993.67吨;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1.19万亩,其中油料播种面积60623.40亩,单产79.69公斤,总产4831.08吨;药材播种面积53132亩,单产188公斤,总产9988.82吨;青饲料及其他作物播种面积2.31万亩,粮经饲三元结构比例达到49:42:9。
  临潭县1991-2006年种植业结构调整情况表

知识出处

临潭县志

《临潭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临潭县志(1991-2006)》做到了把握原则、客观真实,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遵循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秉笔直书,客观记载,突出了详近略远,着重反映了1991至2006的16年中取得的突出成就,脉络清楚,重点突出,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篇目有所创新,突出了地域和资源特点,彰显地方文化,突出地方特色,使志书具备了很强的资料性、科学性、可读性和学术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