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建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620020220000256
颗粒名称: 卷一 建置
分类号: K901.9
页数: 22
页码: 35-56
摘要: 临潭县历史悠久,是古代有名的洮州。据在新城、龙元、陈旗和石门等地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齐家文化、辛甸文化和甘肃仰韶文化的文物显示,早在4000年以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夏、商、周划中国为九州时期,临潭地属雍州之域。春秋、战国时期,这里为诸羌所据。 秦朝时期,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全国,分天下为36郡时(包括内史),临潭为陇西郡临洮县(今岷县)辖地。
关键词: 地理沿革 建置沿革

内容

第一章沿革与区划
  第一节沿革
  临潭县历史悠久,是古代有名的洮州。据在新城、龙元、陈旗和石门等地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齐家文化、辛甸文化和甘肃仰韶文化的文物显示,早在4000年以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夏、商、周划中国为九州时期,临潭地属雍州之域。春秋、战国时期,这里为诸羌所据。
  秦朝时期,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全国,分天下为36郡时(包括内史),临潭为陇西郡临洮县(今岷县)辖地。
  两汉时期,西汉高祖刘邦灭秦后,二年(公元前205年)十一月拔陇西。三年六月新置河上、渭南、中地、陇西、上郡5郡,临潭为凉州刺史部陇西郡临洮县辖地,境内始有洮阳、候和2个居民点。
  西晋时期,惠帝分陇西郡为狄道、临洮、河关3县,又置洮阳、遂平、武街、始兴、第五、真仇6县,合9县置狄道郡,属秦州。这是临潭史上第一次在临潭地区所置的洮阳县,距今约有1718年的历史。
  东晋十六国时期,临潭地处与青海白兰羌交界之处,故战事频繁,形势多变。自西晋永嘉之乱,洮阳沦陷,至东晋十六国末期为吐谷浑占据。
  南北朝时期,自永初元年至永明初,临潭地区仍旧为吐谷浑占据。永明九年,即太和十五年(491年)“魏主召吐谷浑王伏连筹入朝,伏连筹辞疾不至,辄修洗阳、泥和(候和)2城,置戍冰焉”。五月乙卯,魏长孙百年攻克洮阳、泥和二戍,俘其3000余人。自此,吐谷浑附属于魏。大同六年(540年)冬,吐谷浑自莫折念生之乱,不通于魏。据北魏武定时期的《地形志》记载,临潭地区为河州洪和郡蕈川县管辖,境内并设有洮阳、泥和二戍。洪和郡下属水池、兰川、蕈川3县。永定三年(559年)三月,吐谷浑寇周边,庚戌周遣大司马贺兰祥击之。四月,贺兰祥破土谷浑拔其洮阳、洪和二城,以其地为洮州(刺史皮子信),这是临潭史上第一次设置的洮州,距今1422年的历史。随之,又置洮阳郡及汎潭县。
  隋朝时期,隋文帝杨坚于开皇三年(583年)废郡置州县,洮州如故。七年,陇右诸羌,数为寇乱,朝廷以励(敬德)有威名,拜洮州刺史。十一年,改后周汎谭县为临潭县。炀帝嗣位,改州为郡。大业五年,平定吐谷浑,更置4郡。当时临潭境内置有美相、临潭、当夷、博陵4县,县隶临洮郡(址今临潭旧城)。临洮郡共辖美相、叠川、合川、乐川、归政、洮源、洮阳、临潭、临洮、当夷、和政11县。
  唐朝时期,贞观元年(628年),始命并省,因山川形便,分天下为10道,至十三年定簿,当时临潭为陇右道洮州临潭县。在盛唐时期(即开元、天宝时期),据开元二十八年户部记载,为陇右道临洮郡临潭县。天宝之后大乱(即安史之乱),陇右弃之不守,随之洮地也陷于吐蕃,并号洮州为临洮城。天宝十三年三月,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败吐蕃,复河源九曲,故临潭得以复靖。之后,又陷吐蕃,直至大中陇右始复。
  五代十国时期,唐灭梁后,吐蕃微弱,并常遣使朝贡于后唐,故洮地仍为后唐所有,洮州得以复置,继为陇右道隶属。长兴四年(933年)十一月,升洸州为保顺军。
  宋朝时期,北宋初临潭地区初为吐蕃玛尔戢(即木征)所占,仍号洮州为临洮城。大观二年(1108年)四月童贯统治官辛淑献、冯瓘等复洮州,改临洮城依旧为洮州,并归秦凤路下辖。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正月,关师古失洮、岷二州与金。三十一年九月,四川宣抚使吴璘遣将官曹复之。隆兴元年(1163年)正月,又失陷于金,金人仍称洮州,并为其临洗路来属。自嘉定十二年(1219年),又为蒙古兵所得,直至宋灭。
  元朝时期,洮州为河州路来属,州领可当一县。
  明朝时期,于洪武四年(1371年)正月,在旧城置洮州军民千户所,隶属河州卫。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洮州十八族蕃酋三副使等叛,据纳麟七站之地,遂命征西将军沐英等讨之,又命李文忠(曹国公)往筹军事。英等至洮州旧城,寇遁去,英等追之,败西蕃于土门峡,获其长阿昌失纳。继而又平纳麟七站,生擒酋长三副使瘿嗉子等。是年夏五月庚午,筑城于洮河之北,东陇山之南川(今新城),并升洮州军民千户所为洮州卫军民指挥使司,属陕西都司。在明朝末年,即崇祯十一年(1638年),有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率部出蕃地途经洮州。
  清朝时期,乾隆十三年(1748年),改洮州卫为洮州厅,隶甘肃省巩昌府。
  中华民国时期,民国二年(1913年),划甘肃为七道政区时,改洮州厅为临潭县, 属兰山道管辖。
  1936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临潭时,有四方面军部分红军攻占临潭后于新城地区成立了苏维埃政府。之后,红军分别向东、北两路挺进。
  1938年,甘肃省调整行政督察区,扩大第一督察区(岷县)范围,划临潭为该区隶属。
  1949年9月11日临潭县解放,9月27日,在新城地区成立了临潭县人民政府,为岷县专区管辖。1950年划临潭县为临夏专区下辖。1953年,划归甘南藏族自治州至今。
  第二节彳亍政区划
  1991至2002年,临潭县有1镇18乡。2002年12月撤销新城乡,成立新城镇;撤销冶力关乡,成立冶力关镇。2006年10月撤销新堡乡、总寨乡,成立洮滨乡;撤销陈旗乡、龙元乡,成立王旗乡;撤销扁都乡归入新城镇。至2006年底,全县辖3镇13乡,141个行政村,722个生产合作社,总面积1557.68平方公里,总人口14.95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136800人,非农业人口12700人。
  临潭县2006年行政区划概览表第二章乡镇概况
  城关镇位于临潭县境西部,是县政府所在地,东接长川乡,西靠古战乡,南隔术布乡扎乍村,与卓尼县卡车乡安步族自然村为邻,北枕卓洛乡、卓尼县申藏乡。地形北高南低,东西大山环绕,南北为谷,镇人民政府驻县城南大街杨家桥。全镇总面积27.59平方公里。海拔在2734~3090米之间。气候高寒阴湿,年无夏季,冬季长约7个月之久,霜冻、雹雨、秋季雷雨等是制约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
  城关镇辖3个社区12个行政村,76个合作社,全镇总人口24268人(农业人口16188人)。其中汉族7765人,占总人口的32%;回族15046人,占总人口的62%;其他民族1457人,占总人口的6%。
  城关镇经济以农业为主。2006年底,总耕地面积1.92万亩,山地1.63万亩,川地0.29万亩,粮播面积17512亩,经济作物面积9669亩,青饲料种植面积2102亩,粮经饲三元结构比达到51:37:12。2006年底农村经济总收入9926万元,人均纯收入1487元。
  2006年,以金洮养殖场为龙头的农区畜牧业发展迅速,全镇各类牲畜存栏达到6477头(匹、只、口),肉产量达到560吨,牧业收入784万元。
  目前,有大小企业789个,从业人员3126人,增加值1583万元,帐篷等工业增加值428万元;上缴税金135万元。生产的民族用品铜锅,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藏族人民尤为喜爱,产品远销青海、四川等地。
  范家嘴行政村:辖范家嘴1个自然村,7个合作社,286户,1471人。
  青崖行政村:辖青崖、土门滩、大庙河、瓦窑4个自然村,5个合作社,262户,1288人。
  杨家桥行政村:辖杨家桥、东城角、关背后3个自然村,7个合作社,326户,1785人。
  教场行政村:辖教场、南寺巷2个自然村(巷),6个合作社,324户,1657人。
  西庄子行政村:辖西庄子、小嘴庙、达子沟3个自然村,6个合作社,284户,1447人。
  城内行政村:辖东、南、西、北、中街9个合作社,395户,1841人。
  上河滩行政村:辖上河滩1个自然村,6个合作社,270户,1259人。
  下河滩行政村:辖下河滩、馒头嘴2个自然村,8个合作社,267户,1389人。
  第一节镇
  镇关城郊口行政村:辖郊口、后川2个自然村,7个合作社,305户,1335人。
  古城行政村:辖古城、高崖2个自然村,9个合作社,388户,1946人。
  左拉行政村:辖前左拉1个自然村,2个合作社,46户,230人。
  苏家庄行政村:辖苏家庄1个自然村,4个合作社,96户,553人。
  城南社区:电信局以南至范家嘴为界,辖科级单位18个、特殊行业单位4个、公共场所4处、居民楼院11处、个体工商户123家,有居民1221户,3662人。
  城中社区:电信局以上,县政府门口以下,辖科级单位23个、特殊行业单位3个、公共场所2处、居民楼院4处,有居民1670户,5009人。
  城北社区:县政府门口以北至后川为界,辖科级单位24个、特殊行业单位3个、公共场所1处、居民楼院10处,有居民1894户,5684人。
  新城镇
  新城镇位于临潭县中部,西至县城35公里,西临流顺乡,东接店子乡,南连洮滨乡,北与石门乡、卓尼县恰盖乡接壤,属山区地带,地势起伏不平,北高南低,总面积136.54平方公里,海拔约在2600~3500米之间,相对无霜期82天,年降水量520毫米。
  2002年撤乡建镇,成立新城乡,2006年撤销扁都乡并入新城镇,辖20个行政村,89个合作社,5677户,23250人,其中农业人口20190人,城镇人口3060人;汉族人口19481人,藏族人口1676人,回族人口2086人,其他民族7人。人口出生率11%,自然增长率5.6%,计划生育率99%。
  新城镇经济以农业为主,兼有牧业、副业,总耕地面积45852亩,人均占有耕地2.3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3096亩,主要作物有小麦、青稞、蚕豆、豌豆、洋芋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7332亩,主要作物有油菜、大芥、胡麻;药材种植面积7550亩,药材主要是柴胡、当归、党参、黄芪、羌活、秦艽等;青饲料播种面积5424亩,主要有燕麦、紫花苜蓿、箭舌豌豆和青饲料玉米等。建有扁都高科技示范园区300亩、新城科技示范园区45亩、药材交易市场1处、农贸市场1处,每10天一营为传统的市场交易日。
  新城科技示范园区占地45亩,其中设施区5亩,大田区40亩,辐射区1000亩。先后为全县各乡镇提供优质中药材种苗3000公斤,提供农作物优良品种10000公斤。
  新城镇有草山面积7.5万亩,主要分布在端阳沟、后池、西街、晏家堡、刘旗、肖家沟、哈尕滩等村。2006年全镇各类牲畜存栏23321头(匹、只)。其中牛、马、骡、驴4260头(匹、只),羊7644只,猪11417口。实施农牧互补战略以来,依托华新公司和南门河牛羊育肥基地,逐步建立“龙头+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发展订单草产业,使全镇农牧业协调发展。
  东街良种猪繁育基地占地面积3335平方米,建成标准化暖棚猪舍6座,2300平方米,现饲养母猪120口,繁育仔猪1460口,出栏1432口。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发展生猪育肥,并出栏生猪640口。南门河村养殖业示范园区以牛羊育肥为主,占地面积51.7亩,建成标准化暖棚44座,园区内存栏牛820头,羊160只,出栏育肥牛704头,育肥羊1130只,累计纯收入53.75万元。
  工业企业有新城镇石膏板厂、新城镇白灰厂、南门河砖瓦厂、刘旗砖瓦厂、扁都砖瓦厂、哈尕滩砖瓦厂、高原绿色食品厂、高原魂酒厂。从业人员450人。2006年乡镇企业增加值1418万元,工业增加值551万元,上缴税金88万元。镇驻地还有县所属的商店、粮站、农行营业所、新华书店、农机修造厂、水泥厂、医药商店、煤厂、变电所、农机公司、邮电所、广播站、工商所、国税所、地税所、法庭、派出所、交警队、信用社、财政所、农技站、兽医站、华新公司、移动公司、电信公司、联通公司、供电所、110变电所、加油站等企事业单位54个,工商个体户403个。
  新城镇有完全中学1所,九年制学校1所,六年制学校8所,村学4所,教学点4个,教师303人,在校学生5802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46%。
  卫生方面有县二院和扁都卫生院。临潭县第二人民医院始建于1970年,现有管理科室9个,医学技术科室7个,临床科室10个,医辅科室4个,急救中心2个,病床75张,职工70人。并设心脑血管、糖尿病专科和临潭肝病中心,引进了大型X光机、影像增强系统、自动洗片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22项血球计数仪、新式B超、奥林帕斯胃镜、纤维支气管镜、牙科治疗椅和各类监护等。外科系统开展了颅脑、胸腔、食道、胃肠、泌尿、四肢脊柱、肿瘤、妇科、产科等手术;内科系统开展了心血管、脑病、呼吸、消化、血液、肾病、儿科等系统疾病的治疗。
  近年来劳务经济发展迅速。2006年全镇有7000多人次出外打工,创劳务收入约2000多万元。
  新城镇交通便利,是徐合公路、新石公路、新冶公路的交汇点,设有汽车站10处,有运营车辆12辆,过境车辆每日达40辆,有各类出租车40辆。
  新城广播站现有职工9名,东街村、西街村、南门河村开通了13套有线电视节目,覆盖3个村500多户3000多人。广播电视“村村通”地面接收站50多个,覆盖20个村1500多户6000多人,群众自有单收站3000多个。移动、电信、联通发展速度快,通讯方便。
  实施了东街村、西街村、南门河村、后池村、扁都村、晏家堡村、李家庄村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和端阳沟村整村推进前期项目。完成红桦山至东山村,南门河村至东南沟村、丁家山村,新冶路至后池村、端阳沟村,下川至张旗村,徐合路至哈采滩村、吴家沟村土岭社等8条村道建设,新修晏家堡村、肖家沟村、哈尕滩村、下川村、刘旗村等人畜饮水工程5处,新修水渠1200米、移动式提灌5台,维修口子下村、红崖村民用便桥2座,新修吴家沟村民用便桥1座,能源建设修建沼气池300口,新修镇政府办公楼。
  城镇建设方面完成了南门河排水工程,新修文化广场和主席台,建成仿古一条街,完成了苏维埃旧址的维修工作,绿化城区主街道。2005年、2006年端午节期间,成功举办了第一、二届洮州民俗文化节,多家新闻媒体参与报道,引起了省内外的高度关注,进一步宣传了新城,加快了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的步伐。
  基层组织建设,全镇20个村已建成高标准的“六位一体”活动室18个。
  新城名胜古迹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洪武十二年所筑的洮州卫城、新城苏维埃政府旧址、李家坟遗址、鸣鹤城遗址、西街城背后海眼。2006年8月列为甘肃省历史文化名镇。
  南门河行政村:辖南门河、上园里2个自然村,5个合作社,215户,940人。;
  东街行政村:辖东街、小河2个自然村,6个合作社,243户,1043人。
  西街行政村:辖西街、城背后2个自然村,6个合作社,270户,1030人。
  后池行政村:辖池上、王家山、李家山、贾家山、张王堡、马莲滩6个自然村,5个合作社,308户,1358人。
  端阳沟行政村:辖河里、丁家庄、小族、沟里、贺家庄、武家下6个自然村,5个合作社,244户,1058人。
  晏家堡行政村:辖晏家堡、党家沟2个自然村,5个合作社,275户,1143人。
  丁家山行政村:辖丁家山、川里、田泉、武家湾、赵家山、何家山6个自然村,7个合作社,317户,1530人。
  东南沟行政村:辖东南沟、岭上2个自然村,5个合作社,275户,1083人。
  东山行政村:辖东山族、腰路坡、东山、城沟、茨滩、新藏坡、牙下7个自然村,10个合作社,315户,1412人。
  扁都行政村:辖扁都1个自然村,5个合作社,401户,1775人。
  刘旗行政村:辖刘旗、徐家、汪家、黄鼠湾、泉湾5个自然村,4个合作社,230户,1048人。
  红崖行政村:辖红崖、寇家桥2个自然村,2个合作社,153户,724人。
  李家庄行政村:辖李家庄1个自然村,2个合作社,117户,533人。
  羊房行政村:辖羊房1个自然村,2个合作社,147户,637人。
  哈尕滩行政村:辖哈采滩、西沟、南沟3个自然村,4个合作社,291户,1243人。
  肖家沟行政村:辖肖家沟、地湾儿、上朱旗、千马勺4个自然村,3个合作社,250户,1220人。
  吴家沟行政村:辖吴家沟、土岭上2个自然村,3个合作社,165户,740人。
  下川行政村:辖下川阳、下川阴2个自然村,102户,447人。
  张旗行政村:辖张旗、杨家沟、禄路沟3个自然村,3个合作社,221户,823人。口子下行政村:辖口子下1个自然村,2个合作社,89户,403人。
  冶力关镇
  冶力关镇位于临潭县东北部,距县城105公里,距兰州170公里。西与卓尼县康多、恰盖二乡接壤,东、南、北三面均与八角、羊沙二乡毗连。全镇地处山谷地带,,四周群山环抱,冶木河自西向东流经镇境。总面积154.36平方公里,海拔在2219-3926米,气候较温暖而多雨。“
  2002年12月25,日撤乡建镇。现辖9个行政村,41个生产合作社,1977户,979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08人。2006年4月,成立冶力关镇居民委员会。全镇现有住房面积49.4250万平方米。镇驻地设有冶力关风景管理局、森林公园管委会、冶力关林场、供销社、邮电所、信用社、兽医站、派出所、法庭、交警中队、变电所、供电所、水文站、加油站、国税所、地税所、工商所和明珠电站等部门。有大型面粉加工厂2家、建材厂1家、建筑工程队1家。乡镇企业总产值673.7万元。
  经济以农业为主,总耕地面积12739亩。近几年,冶力关调整种植业结构,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粮经比例巩固在5:5。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6405亩,总产量936900公斤,人均108公斤,经济作物总播种面积6334亩,总收入6254640元,人均720元。有大牲畜2269头(匹),羊8997只,猪3224口。有良种牛牧场3处,牛存栏320头。全镇于1999年底基本脱贫,2006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500元。
  冶力关自然资源较为丰富,有森林面积74695亩,主要有松、桦、杨柳、青杠等树种。野生动物有野羊、狍鹿、麝、狐狸、狼、野猪、野兔、马鸡、野鸡、野鸭、雪鸡等。产有麝香、蓁艽、党参、丹参、黄檗、大黄、红(黄)芪、猪苓、赤芍、柴胡、羌活等中草药。
  冶力关境内有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省级地质公园和莲花山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大岭山一野牛滩一东峡)。冶海天池被列入全州十大“王牌” 景点,黄涧子、赤壁峡列入全州二级景点。
  “2002年,建成洪家庄观光农业示范园区,占地64.52亩。各村都修有乡村公路,全镇有沼气示范户463户。9村41社1997户完成人畜引水工程的改造,其中1012户群众自来水引水到户。2006年池沟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完成年度目标10户。各村社均已通电、通电话。
  现有中学1所,小学8所,在校学生2726名,教职工131名。有私办幼儿园两所,教师2名,学生74名。
  医疗卫生方面,冶力关中心卫生院1996年以前,设床位10张,有卫生技术人员11人。2001年,卫生院挂靠临潭县第一人民医院,更名为临潭县第一人民医院冶力关分院。2005年,卫生院整体搬迁,设病床15张,现有医务人员16人,其中本科学历2名,大专学历11人,中专学历3人。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中医科、口腔科、急诊科及预防保健科等门诊科室。2006年7月成立冶力关风景区游客急救中心,配备了自动洗胃机、制氧机、半自动呼吸机等。2006年,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参合人数7325人,占全镇农村总人口的85%。
  交通便利,有省道S311线通往康乐、临洮直至兰州,并与省道S306线相接西通合作,东达岷县;乡村道路Y571线可通勺哇、康多,并与县道X406可通合作。2005年新建了临潭县冶为关汽车站。冶力关一兰州、冶力关一临洮、冶力关一合作和冶力关一临潭的客运班车从冶力关启动;卓尼一兰州、陈旗一兰州、新城一临洮和康多一康乐的客运班车从镇区经过。全镇有农用三轮车956辆、摩托车824辆、大中型运输汽车18辆、出租车37辆。
  广播电视和通讯网络发展较快,1999年12月,建成有线电视网络,辐射关街、堡子、恵家庄3个村7个社和各机关单位。2005年8月,进行了光缆改造。可接收有线网络转播电视机600台,其中彩电592台。转播频道29个。电信、移动和联通公司在冶力关设有分公司,总客户2932户,其中电话1250部、小灵通422部、手机1260部。
  名胜古迹。古城堡及古城遗址有水池县古城、巩令城(寨子)、石关堡(关街西)、石峡堡(窑岘村南)、恵家庄堡、洪家庄堡、石城堡(后山)、石庙堡(石庙社)、新城堡等8处。风景名胜有冶海天池、赤壁幽谷、千年睡佛、麦积红岩、镇关雄柱、冶木峡、仙人垒、睡美人、常山庙等。
  关街行政村:辖关街、兰家山、水沟门、峡里4个自然村,6个合作社,236户,1022人。
  堡子行政村:辖堡子、小河、峰泉、大路4个自然村,4个合作社,152户,639人。
  东山行政村:辖下东山、丁子上、上东山、白家山庄、坪子、石庙6个自然村,5个合作社,230户,995人。
  后山行政村:辖后山、下河坝、东湾、方家地4个自然村,2个合作社,132户,614人。
  恵家庄行政村:辖恵家庄、寨子、蒿坪、黄家山4个自然村、5个合作社、371户、1585人。
  岗沟行政村:辖大岗沟、小岗沟、塬上、上那湾4个自然村,3个合作社,201户,918人。
  洪家庄行政村:辖洪家庄、邢家庄、上小沟、下小沟、海家磨、后石滩6个自然村,5个合作社,261户,1159人。
  高庄行政村:辖高庄、前山、瓦屋山、大湾、磨台、窑头、大场、窑滩8个自然村,5个合作社,162户,726人。
  池沟行政村:辖池沟、和先、李子沟、尕后山4个自然村,6个合作社,230户,1029人。
  第二节乡
  术布乡
  术布乡人民政府位于县城西南侧的洮河之畔,距县城20公里,海拔2640米,面积125.79平方公里。
  乡内辖7个行政村,23个合作社,群众居住零散。7个行政村分为互不相连的5块地域。2006年,全乡总户数759户,3622人,人均纯收入1442元。有藏、回、汉三个民族,人口比例以藏族为主,藏族群众占全乡总人口的62%。耕地面积9853.5亩,大牲畜2006年年末存栏9342头(匹、只),农作物主要以小、麦、青稞、蚕豆、豌豆、洋芋、油菜、药材等为主,粮经饲三元结构比为47:43:10。相对无霜期90天。
  旅游、草山、水利三大资源丰富,发展潜力较大。
  术布乡人民政府辖区内有宗教场所4处,分别为:藏传佛教寺院江可寺、藏传佛教寺院麻奴寺;2座清真寺:扎乍山清真寺、普藏什清真寺。
  术布行政村:辖术布、卓洛、拨勺、八地湾4个自然村,151户,640人。
  鹿儿台行政村:辖鹿儿台、苍禾、鹿儿沟、班路它4个自然村,135户,612人。
  牙关行政村:辖牙关、仙地、木多3个自然村,86户,465人。
  普藏什行政村:辖普藏什一社、普藏什二社、大致那3个合作社,90户,406人。
  古战山行政村:辖古战山1个自然村,54户,260人。
  亦子多行政村:辖亦子多、下路、冬主那3个自然村,86户,476人。
  扎乍行政村:辖上黄虎族、下黄虎族、扎乍山、阳坡庄、麻奴寺5个自然村,157户,763人。
  古战乡
  古战乡位于临潭县西部地区,东距县城5公里,南邻术布乡,西、北均与卓尼县阿子滩乡接壤。地形西北高,东南低,系山区沟谷地带,海拔在2810~3100米之间,面积43.61平方公里,气候高寒阴湿,年无霜期80天左右。
  古战乡今辖5个行政村,25个合作社,13个自然村,1256户,5687人(内非农业人口121人),其中汉族3537人,回族1672人,藏族478人。
  经济以农业为主,有耕地16970亩,其中川地1100亩,山地15870亩,农作物播种面积16970亩,近几年按照“压粮扩经、压劣扩优、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原则,种植业内部结构已向三元结构转型,结构趋于合理,粮经饲比2006年已转型为45:45:10,经济价值较高的豌豆、药材、陇油2号油菜的种植面积趋于增大,农业综合效益得到开发。2006年末,全乡共有各类牲畜4155头(匹、只)。其中牛1072头、马146匹、骡362匹、驴86匹、山羊280只、绵羊1506只、猪703口。近几年随着退耕还草项目的实施和农区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现在全乡已有短期育肥户66户、规模养殖户18户,畜牧业得以快速发展。
  有九年制学校1所,小学6所,在校学生1211名,教职工51名,中级职称15名,初级职称22名。广播电视站1所,通有线电视的古战村,九日卡已成“村村通”村,其他3个村也能看上电视,电视覆盖率达85%以上。乡卫生院1所,有大夫4名,护士2名。行政村设有医疗站5个,农技站、兽医站、农林站、文化站、财政所各1所。
  2006年,全乡拥有大小汽车38辆,其中客车3辆、货车31辆、小型出租车4辆。大中型拖拉机2台,小四轮拖拉机45辆,兰驼26辆。有粉条加工厂2处,面粉加工作坊16家;油料、饲草料加工作坊10家,民族用品加工户40户,金银首饰加工户3户,有木、铁加工户20户。批零餐饮贸易户39家,餐饮住宿以建在省城兰州的“格桑花”饭店最为有名,是州内旅客到省城观光旅游的首选住宿之处。全乡非公有制经济收入在全乡社会总产值中占主导地位,是县级“宽裕性小康示范村”。2006年全乡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454元。
  基础设施建设也得以进一步改善,全乡5个行政村都基本实现“五通”(水、电、路、电视、移动通讯),85%的农户住上了新房,用上家用电器,尤其以古战村发展最快,已实现自来水、油路、有线电视、移动通讯、有线电话、沼气等“六通”。30%的农户已脱贫向小康水平迈进。
  交通方便,有岷合干线公路从乡北侧通过,古术(乡级)公路从乡东侧通往县城, 实现了各巷道罩油工程。
  古迹有牛头城,为东晋时吐谷浑所筑。因形状似牛头故名。
  古战行政村:辖古战、新庄子、尕路田、包家寺4个自然村,11个合作社,582户,2659人。
  九日卡行政村:辖九日卡、巴舍、达尕3个自然村,3个合作社,141户,672人。
  拉直行政村:辖拉直1个自然村,4个合作社,146户,628人。
  卡勺卡行政村:辖卡勺卡、古巴山2个自然村,3个合作社,173户,794人。
  甘尼行政村:辖甘尼、下藏、八木泉3个自然村,4个合作社,214户,934人。
  卓洛乡
  卓洛乡位于县城西北,为全县最小的少数民族乡,由南北不相连的两片地域组成。南距县城5公里,东与卓尼县申藏乡相连,西与卓尼县阿子滩为邻,并与本县的术布乡古战山接壤,面积21.99平方公里,全乡地形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在2800~3500米,一年寒多暖少,年无霜期70天左右。
  卓洛乡现辖上园子、下园子、日扎3个行政村,572户、2875人,非农业人口303人,汉族144人,回族2243人,藏族488人。
  经济以农牧业为主,农作物总播种面积6300亩。其中小麦、青稞、洋芋等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583亩,经济作物油菜籽、大芥等播种面积2205亩,饲料作物苜蓿、燕麦、箭舌豌豆等播种面积1512亩。2005年粮食作物平均亩产200公斤,经济作物亩产80公斤。牧业方面,全乡有草山1.5万亩,共有各类牲畜5954头(匹、只)。其中牛2024头,羊3724只,大牲畜65匹(只)。
  2004年,建成占地78亩的暖棚68座,有占地12240平方米的全州最大的下园子养殖示范园区,畜牧业收入占24%。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较为迅速,有198户534人在全国20多个省市区从事多种经营,年经济收入可达1000多万元,占剩余乡经济总收入的65%。
  现有2所小学,教师24名,在校学生387名。乡上有线电视入户率55%,通讯覆盖率100%,固定电话入户率52%,通电率100%,自来水入户率96%,有30%的群众住进了砖木结构的瓦房和较高标准的平房,20%的农户过上了比较富裕的生活。交通便利,有乡级公路通往县城。上园子行政村:辖上卓洛1个自然村,5个合作社,313户,1325人。
  下园子行政村:辖卓洛1个自然村,4个合作社,214户,944人。
  日扎行政村:辖日扎1个自然村,2个合作社,45户,303人。
  长川乡
  长川乡位于临潭县城城关镇东侧10公里,南北与卓尼县大族乡和申藏乡接壤,东西与羊永乡和城关镇毗连。地形较为开阔,并自北向南倾斜,面积86.97平方公里,海拔在2772-3600米之间,气候高寒干旱,年无霜期80天左右。
  长川乡辖10个行政村,49个合作社,人口2050户,9850人(内非农业人口118人),其中汉族6293人,回族2318人,藏族1239人。
  经济以农业为主,兼有少量牧业,总耕地面积2.78万亩,农作物播种面积26450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1902亩,主要有小麦、青稞、豌豆、洋芋等作物。平均亩产162公斤,经济作物播种9459亩,主要有油菜籽、大芥、胡麻等作物,平均亩产58公斤。牧业有草山15万多亩,共有各类牲畜18182头(匹、只)。其中大牲畜牛、马、驴、骡计2272头(匹),山羊、绵羊计14080只,猪1830口。
  全乡有林木面积1142亩,并有麝、狍鹿、野羊、狐狸、旱獭和野鸡等野生禽兽。
  2006年,有农业机械总动力6万千瓦。其中有小四轮拖拉机12台、三轮拖拉机20台、载重汽车1辆、磨面机21台、榨油机7台、饲料粉碎机37台。
  小型工业企业主要有乡锑矿、砖瓦厂、乡粮油加工厂等。
  文教卫生方面,有九年制学校1所,小学11所,全乡在校学生1859名。全乡可接收转播的中央电视台和甘肃省电视台的节目。有乡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4名,行政村设医疗站10所,医务人员10名。此外有乡兽医站1个,兽医员4名。
  交通较为方便,有岷合路从乡属敏家嘴村通过。通有乡级公路敏长路。全长5.78公里,全乡10个村有乡公路贯通。
  长川行政村:辖长川1个自然村,6个合作社,273户,1369人。
  塔那行政村:辖塔那1个自然村,3个合作社,73户,341人。
  羊升行政村:辖羊升、麻地隆2个自然村,7个合作社,368户,1706人。
  敏家嘴行政村:辖敏家嘴、上柯癿2个自然村,6个合作社,186户,859人。
  千家寨行政村:辖千家寨、满个湾2个自然村,5个合作社,227户,1113人。
  沙巴行政村:辖沙巴1个自然村,3个合作社,188户,886人。
  冯旗行政村:辖冯旗、录目2个自然村,3个合作社,207户,995人。
  汪槐行政村:辖汪槐台子、汪槐沟2个自然村,4个合作社,160户714人。
  马牌行政村:辖马牌、上马牌、土门堡3个自然村,8个合作社,216户,1071人。
  木地坡行政村:辖木地坡、尼什、初尼尕布、达寺坡4个自然村,4个合作社,152户,678人。羊永乡
  羊永乡位于临潭县城以东17公里处,东西与流顺乡和长川乡毗连,南北与卓尼县所辖城关、大族和申藏3乡(镇)接壤,全乡地形起伏较大,东西宽8公里,南北长13公里,呈狭长的山谷地带,总面积为53.63平方公里,徐合公路途经李岗、羊永村,羊永河流经太平、白土、羊永和孙家磨4村。海拔在2800-3122米之间,气候高寒阴湿,年无霜期80天左右,对农作物的生长有一定影响。
  羊永乡今辖7个行政村,45个生产合作社。乡村人口1724户,8661A,其中汉族6728人,回族1343人,藏族590人。
  羊永乡以农业为主,有耕地面积23232亩。2006年,各类农作物播种面积为23232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1849亩,主要有小麦、青稞、蚕豆、豌豆、洋芋。年总产量2072.2吨,经济作物播种面积6890亩,总产量551.2吨,主要有油菜籽、大芥、胡麻、柴胡、当参、黄芪、当归等,种植2403亩,总产量1077.11吨,青饲料种植面积2090亩,主要是青燕麦、箭舌豌豆。至2006年底,全乡各类牲畜存栏9139头(匹、只),其中大牲畜1934头(匹、只),羊3979只,猪3318口。
  全乡有四轮拖拉机9台,三轮农用车539辆,大型磨面机4台,小型磨面机11台,榨油机7台,饲料粉碎机15台,脱谷机12台,小型客车6辆,大客车2辆,载重汽车5辆,大型挖掘机4辆。有3个有机械设备的工程队,1个石灰石开采队,3个生猪养殖基地,1个生猪屠宰贩运基地,1处约200平方米的塑料大棚蔬菜基地和年销售1000吨以上的粮食收购贩运点。
  乡政府驻地有信用社、邮电所、道班1个。有乡卫生院1所,行政村医疗站5所,共有医务人员15名。有九年制学校1所,小学6所,教师46名,其中民办教师6名,在校学生1233名,其中初中生227名。羊永村有线电视覆盖面达90%。电话、村级道路贯通各自然村。
  资源优势较大,太平村的香水泉,是本县三大名泉(旧城的牛家黑泉、柯癿大泉,太平的香水泉)之一。水流量大,含锶量高,若长期饮用,能强身健体,被县上开发成莲花牌矿泉水,销往州内外。太平村的大西湾沟石灰石蕴藏量大,宜于开发。
  乡政府驻地向西1公里处,有唐阴坡,森林覆盖面积约817.5亩,杨、柳、松、柏、沙棘等树木丛生,野兔、野鸡和多种鸟类栖息林间。
  羊永行政村:辖羊永、纳斜路、庄子和拉布滩(新居民点)4个自然村,8个合作社,320户,1554人。
  孙家磨行政村:辖上孙家磨、下孙家磨2个自然村(沙尕坡自然村的最后一户居民1999年搬到下孙家磨自然村),4个合作社,149户,750人。
  西石沟行政村:辖西石沟、蟞路川、老虎湾3个自然村,4个合作社,98户,509人。
  李岗行政村:辖李岗1个自然村,6个合作社,209户,1035人。
  拉布行政村:辖拉布川、莫多、扎路沟、它哇、红干湾门5个自然村,5个合作社,175户,923人。
  白土行政村:辖白土、塔上、豪路、色路4个自然村,7个合作社,289户,1505人。
  太平行政村辖:太平寨、端沟、张旗沟、业路、格谢5个自然村,11个合作社,484户,2385人。
   流顺乡
  流顺乡位于临潭县城以东26公里处,东西与新城和羊永两乡毗邻,南北与卓尼县的木耳和申藏两乡接壤。地形北高南低,全乡地处沟谷地带,面积39.26平方公里,海拔在2800-3187米之间,气候寒冷且多雨,主要自然灾害有霜冻和雹雨。
  流顺乡今辖6个行政村,50个合作社,到2006年底全乡有2024户,9017人(非农业人口96人),其中汉族7158人,回族1028人,藏族831人。
  经济以农业为主,总耕地面积215万亩,总播种面积19474亩。其中小麦、青稞、豌豆、洋芋等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400亩,平均亩产149公斤,2006年总产量1102600公斤。油菜、柴胡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9000亩,青饲料种植面积为3000亩。
  2006年,全乡有各类牲畜6670头(匹、只),其中大牲畜(牛、马、骡、驴)1750头(匹),羊2350只,猪2570只。
  全乡有小四轮拖拉机4台,农用三轮车248辆,大型磨面机2台,小型磨面机10台,榨油机10台,饲料粉碎机18台,脱谷机13台,有载重汽车8辆,大客车1辆,小型客车11辆。
  到2006年底,全乡有各级各类学校5所,其中六年制学校3所,四年制学校2所,有3所学校为远程教育项目学校。在校学生1217名。全乡有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5名,有行政村医疗点5个,医务人员5名。全乡目前已全面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通有线电视的村1个。
  流顺乡交通便利,有岷合公路穿乡境15公里,2006年初横贯全乡的丁宋(丁家堡至宋家庄)道路全线修通,全长15公里,各村社道路与其相互连接。
  流顺乡名胜古迹有侯家寺、红堡子古城。
  宋家庄行政村:辖宋家庄、孙家庄、沟门前、杨家川、杨家沟、张家庄、菜子沟7个自然村,12个合作社,450户,2024人。
  上寨行政村:辖上寨、马场沟、红堡子、侯家寺、汪厂沟5个自然村,9个合作社,421户,1824人。
  眼藏行政村:辖眼藏阳坡、吴家坡、眼藏族3个自然村,7个合作社,305户,1299人。
   八仁行政村:辖大巴仁、尕巴仁、褚安、蒋平沟4个自然村,6个合作社,235户,1056人。
  汪家嘴行政村:辖汪家嘴、水磨川、苏家沟3个自然村,8个合作社,399户,1716人。丁家堡行政村:辖丁家堡、坡长湾、路毛湾、红山4个自然村,8个合作社,224户,1002人。
  店子乡
  店子乡地处临潭东南部,西至县城46公里。北与石门乡接壤,西与新城镇为邻, 南与洮滨乡毗连,东与王旗、三岔2乡相靠。全乡均系山谷地带,山大沟深,地形西南狭窄,东北较为开阔,面积约63.78平方公里。海拔在2720~3350米之间,气候较为温暖,降雨量少。
  店子乡今辖6个行政村,28个合作社,1047户,494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1人)。主要以汉族为主,其中藏族123人。全乡总耕地面积13730亩,农作物主要有小麦、青稞、蚕豆、豌豆、洋芋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油菜籽、药材、胡麻、大芥,饲料主要有青玉米、青燕麦。全乡共有草场面积64000亩,共有牛、马、骡、驴、羊12712头 (匹、只)。有小四轮拖拉机10辆,三轮农用车547辆,磨面机22台,榨油机5台,饲料粉碎机32台。
  现有小学4所,九年制学校1所,共有教师34人,在校学生达上千人。医院有店子卫生院及村医疗站5所,共有医务人员11人。岷合公路通过店子乡,交通便利。
  戚旗行政村:辖戚旗、戚旗店子、孙家湾、杨家湾4个自然村,6个合作社,261户,1208人。
  店子行政村:辖店子、坟沟、解板沟3个自然村,6个合作社,153户,683人。
  王清行政村:辖王清、达子沟、大河门3个自然村,4个合作社,126户,579人。
  业仁行政村:辖业仁、马旗、马旗沟、巡肖沟山4个自然村,4个合作社,116户,467人。
  李岐山行政村:辖李岐山、黄鼠湾、马营河3个自然村,6个合作社,312户,1208人。
  尹家沟行政村:辖尹家沟1个自然村,2个合作社,85户,394人。
  王旗乡
  王旗乡,位于临潭县东部,地处洮河沿岸,距县城72公里。东与岷县堡子乡、卓尼县洮砚乡隔河相邻,南与岷县维新乡接壤,西与店子乡,北与石门乡相连。总面积132.95平方公里,地势自西向东逐渐倾斜,属高山地带,海拔在2216-3177米之间,平均海拔2696米,年平均气温5.7℃,气温就县内而言,较为暖和。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冰雹、干旱、洪涝、病虫害等,是国扶贫困乡。
  王旗乡是2006年9月16日由原陈旗乡与龙元乡合并而命名的,全乡辖15个行政村,94个合作社,总人口有3514户,15009人,其中汉族12841人,藏族2168人。有耕地面积19017亩,人均1.1亩,草山面积1.5万亩。农作物主要有小麦、青稞、蚕豆、洋芋,经济作物有当归、党参、黄芪、柴胡、秦艽、胡麻、油菜等。是全县气温较好、海拔低,从事农业生产和农牧结合区。2006年底各类牲畜存栏18499头(匹、只),其中大牲畜5601头(匹),羊7278只,猪5620口,出栏率为55%。全乡富余劳动力8100多人。2006年输转劳务3800人次,劳务创收11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89元。
  全乡有初级中学1所(临潭四中),六年制完全小学10所,村学5所,教学点4所。在校学生小学2009人,中学719人,适龄儿童总数1758人,适龄儿童入学1694人。2005年如期实现了“两基”达标,六年义务教育普及率为96.4%,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为92.4%。全乡村村通电、通路,15个行政村全部通电话。
  王旗乡是通往岷县、卓尼、临潭、九甸峡的交通枢纽和相邻乡镇商贸重地。设有派出所、法庭、农村信用社、卫生院、兽医站、电管站、车站、移动公司、电信营业站、农技推广站、电视转播站等单位。
  王家坟行政村:辖一社、二社、三社、东沟、长路河、狄布沟6个自然村,171户,798人。
  大沟门行政村:辖大沟门、黑石嘴、营盘河3个自然村,112户,527人。
  巴杰行政村:辖上社、下社、尕路湾、卡巴、要先5个自然村,246户,1007人。
  上沟门行政村:辖上沟门、河滩、台子、沟门、沙楞5个自然村,141户,572人。草场门行政村:辖上社、下社、禾阴、禾阳、蔓菁湾5个自然村,202户,883人。龙元山行政村:辖水草滩、后沟、牧厂、族尼、麻路5个自然村,204户,963人。王旗行政村:辖上社、中社、下社、寇家湾、阳坡山、海家庄、红崖7个自然村,262户,1073人。
  中寨行政村:辖一社、二社、三社、四社4个自然村,249户,1130人。
  磨沟行政村:辖上社、中社、下社、上磨沟、邓家湾、梨园下社、梨园上社7个自然村,248户,1075人。
  唐旗行政村:辖唐旗、业木湾、中咀山、虎龙口、下白崖、上白崖6个自然村,172户,588人。
  韩旗行政村:辖韩旗、坪一、坪二、上南山、下南山、石旗崖、大山、马山8个自然村,349户,1470人。
  陈旗行政村:辖陈旗、陈旗口、岳家磨、上阳坡、下阳坡、池阴、池阳7个自然村,308户,1323人。
  马旗行政村:辖上社、下社、马地湾、桦林山、大沟湾、小路坡6个自然村,176户,754人。
  陈庄行政村:辖上社、下社、哈尕路、拉直湾、张家沟、安家山、杨家山、上南山、下南山、马台子10个自然村,354户,1432人。
  立新行政村:辖斜路、立舍、立舍沟、葱花坡、闫家寺、鱼古千马、牌路、闫家山、歇台湾、苏木城10个自然村,320户,1438人。
  石门乡
  石门乡位于临潭县东部,西距县城65公里,北邻羊沙,东濒洮河,西接新城,全乡地处高山沟谷地带,南北大山相望,东西长为谷,地形狭窄,沟壑纵横,居住分散, 海拔在2200-3389米之间,气候较为温暖,而降水量偏少。
  石门乡现辖10个行政村,53个合作社,84个自然村,共有1923户,8731人(非农业人口80人)。其中藏族1078人。
  石门乡共有耕地1.311万亩,其中川地0.171万亩,山地1.14万亩。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3110亩,粮食播种面积7080亩,主要作物有小麦、青稞、蚕豆、豌豆、洋芋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5107亩,其中药材种植面积3500亩,油料播种面积1607亩。主要作物有油菜籽、大芥、当归、柴胡、黄芪、党参等。饲草种植面积923亩。
  自然资源较丰富,有森林面积8581亩,栖息着麝、狍鹿、狐狸、崖羊、马鸡、野鸡、柳鸡等野生动物。野生药材有党参、丹参、大黄、黄檗、红(黄)芪、秦艽、升麻及小黄苓等。草山条件较好,有利于发展畜牧业生产。全乡共有各类牲畜23783头 (匹、只)。其中牛3518头,马217匹,驴137匹,骡124匹,绵山羊16490只,猪3297口。
  全乡现有汽车3辆,出租车2辆,农用三轮车120辆,各种型号摩托车250辆。磨面机40台,榨油机11台,饲料粉碎机23台。建农用水泥石拱桥8座,建沼气池60座,解决人畜饮水18处。
  文教卫生等方面,有乡卫星地面有线电机接收站1处,全乡有电视机1850台,无线卫星地面接收器1840个。有中心小学1所,小学(含教学点)10所,在校学生1146人,共有教师47人。有卫生院1所,村医疗站10所,共有医务人员15人。兽医站1所,村兽医10名,共有兽医15名。有农技站1所,农技员2人,有乡计划生育医疗服务站1所,累计做女扎绝育手术1684例,节育率89.81%。
  新石公路经过乡境,6个行政村在公路沿线,交通比较便利。
  大桥关(原名大墙框)行政村:辖大桥关、三石口、尕地、阳坡顶、立洛、牙尼、流车、小三石(dim)、李家河、泉关沟10个自然村,8个合作社,315户,1417人。
  大河桥行政村:辖大河桥、沙路、羊娥、大沟、足古录、石拉路上、石拉路下、陡沟、后山坡、石拉路山上、黄鼠湾11个自然村,8个合作社,239户,1318人。
  罗卜沟行政村:辖罗小沟、汪家社、太儿、大滩、杂木林、炭窑沟6个自然村,3个合作社,175户,785人。
  草山行政村:辖草山、东山、苏古、禾驮、马家湾、二条林、大阳坡7个自然村,7个合作社,227户,1022人。
  三石沟行政村:辖三石、三石嘴、柏树嘴、柏树湾、卓纳、李家湾、阳坡尼、河滩、番家山、纳湾顶、梁家山11个自然村,5个合作社,162户,727人。
  占旗河行政村:辖占旗河、占旗山、庙山、房禾、小沿河、上南山、下马家、沟里头、黑沟顶、高家山、宋家、高岗嘴12个自然村,6个合作社,136户,612人。
  査狼沟行政村:辖查狼沟、桦林坡、哇扎、大滩、亚尔山、关家坪6个自然村,4个合作社,146户,658人。
  梁家坡行政村:辖梁家坡、张家庄、张家坡、罗家湾、安家坡、贺家嘴、卧铺顶、牛圈坡、乡家地湾、细叶儿坡、猪场嘴11个自然村,4个合作社,137户,615人。
  石门口行政村:辖石门口、卢家山、党家磨、沟尼、元桦沟、庄子院5个自然村,4个合作社,183户,827人。
  园里行政村:辖园里、峡涡、拉尕城、韩家山、恶利山5个自然村,4个合作社,149户,670人。
  三岔乡
  三岔乡位于临潭县城东南方向63公里处,东与岷县维新、清水、西寨3乡交界,西与店子乡接连,南以洮滨乡为邻,北与王旗乡接壤。处于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度地带,属丘陵山地,地势高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呈西北高东南低之势,区内山大沟深,纵横交错地形自西北至东南为大沟谷,东、南、北三面大山连绵,东南侧沿冷地口接洮河、与卓尼县隔河相望,东至岷县县城40公里。总面积82.39平方公里,其中草山面积33.52平方公里,林地面积25.5平方公里。地理坐标位于103。39′20" ~103。47′30"之间,北纬34。30′15"~34。40′20"之间,海拔在2563~3350米之间。气候高寒阴湿,特点喜旱怕涝。年均气温3.8℃ -6.7℃,极端最高气温3O.6℃,极端最低气温-27.1-C,降雨量518毫米,主要集中在7月份至9月份,相对无霜期121天左右,年日照时数2483.7小时,年蒸发量374毫米,相对湿度40%,总气候特点是夏季干旱且短暂,春秋相连,冬季漫长寒冷,属高寒阴湿丘陵地区。境内主要矿产资源有锑矿和金矿,但品位低,含量小,尚未发现高品位的其他有价矿产。三岔乡主河流,由直沟、斜沟、半沟、大房沟组成,由北向南流经三岔、新站、高楼子至岷县冷地口村入洮河,全长约14公里,境内流域面积91.4平方公里,年径流量1830万立方米。
  自然资源较丰富,有森林面积44000多亩,主要树种为云杉、落叶松幼树,每亩60株左右,下木有蔷薇、忍冬、枸子、珍珠梅、金露梅等,覆盖度在7%左右。灌木区每亩在40株左右。植被以草本科为主,盖度在80%左右。县办苗圃1个,面积30多亩。草山草坡较多,有利于发展牧业生产。野生动物有豹子、麝、狐狸、狼、狍鹿、兔子及野鸡等。产有天仙籽、麝香、党参、红(黄)芪、贝母、升麻、牛籽、接骨胆、柴胡、天南星、独活、冬花、黄芩、黄檗、当归、赤勺、羌活、丹参和百合等中药材。
  三岔乡驻三岔自然村,因坐落于半沟、直沟和岳家河三沟交叉处而得名。乡政府坐落于半沟村三岔社,是全县的小乡之一。辖5个行政村,21个自然村,共有792户,3336人(非农业人口80人),其中汉族3168人,回族152人,藏族16人。
  有耕地7340亩,其中山地6620亩,川地720亩。2006年,农作物播种面积6940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800亩,主要作物有小麦、青稞、蚕豆、豌豆、洋芋等,亩产平均130公斤,总产量754000公斤;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200亩,其中油料作物播种面积910亩,主要有油菜籽、大芥等,亩产65公斤,总产量59150公斤。药材种植3260亩,亩产400公斤,总产量1304000公斤,主要种植当归等。药材种植,成为群众增收的主要途径,也是全乡支柱产业。有各种牲畜8704头(匹、只),其中牛、马、骡、驴6120头(匹),山羊、绵羊1890只,猪694口。有95%的农户看上了电视,有92%的农户安装上了电话,有50%的农户买了三轮车,48%的农户骑上了摩托车。拥有大型工程车5辆,运输货车12辆,私人小车8辆,大中型拖拉机235台,小四轮拖拉机8台,手扶拖拉机2台。
  教育卫生方面,有小学5所,其中四年制学校3所,村学1所,六年制完全小学1所,教职工25人,其中女7人,临时代课教师4人,共有教学班13个,其中复式班6个。2006年在校学生437名。有卫生院1所,村医疗站4所。
  三岔乡建有电视地面差转台5个,全乡有电视720台,另有兽医站、林场、药材收购组各1所。
  岷县干线公路通乡13公里,省道S306线穿乡而过,驻有道班1个。
  半沟行政村:辖半沟、三岔、敏家、红石崖4个自然村,4个合作社,134户,536人。
  宜沟行政村:辖马家庄、彭家庄、黑林角、王帽沟、小青门5个自然村,5个合作社,198户,754人。
  岳家河行政村:辖岳家河、大滩、石沟子、大沟、新塘湾5个自然村,4个合作社,116户,471人。
  斜沟门行政村:辖斜沟门、斜沟、湾尼、元昌、大房沟、杨家河5个自然村,6个合作社,208户,854人。
  高楼子行政村:辖高楼子、新站2个自然村,2个合作社,174户,721人。
  洮滨乡
  洮滨乡位于临潭县南部,2006年9月将原新堡、总寨两乡合并为洸滨乡。乡政府所在地总寨村距县城80公里,全乡总面积100.1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528米。全乡耕地面积15126亩,人均耕地1.6亩。2006年底人均纯收入1311元。
  辖12个行政村,48个合作社,大部分村、组都坐落在洮河岸边。群众主要为藏、汉两个民族,藏族群众占全乡总人口的18%。
  农作物主要以小麦、青稞、豌豆、洋芋、油菜等为主。近年来,当归、黄芪、百合等中药材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调整了产业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旅游草场,水利资源丰富,开发潜力较大。
  全乡设有2个学区,共有教师48人。卫生院2个,医护人员8人。兽医站2个, 有工作人员4人。
  2006年7月份建成的青石山水电站位于常旗村的洮河干流上,首台机组于2006年12月正式运行发电,时任甘肃省省长宋照肃在视察了电站后,题词“用人才缔造辉煌”。
  马旦沟行政村:辖马旦沟、红崖下2个自然村,130户,565人。
  朱旗行政村:辖朱旗、湾角湾、湾个嘴3个自然村,173户,768人。
  上堡行政村:辖上堡、琵琶、资堡3个自然村,247户,1001人。
  新堡行政村:辖新堡、宁家沟2个自然村,188户,829人。洛藏行政村:辖洛藏、瓦窑下2个自然村,66户,248人。
  常旗行政村:辖常旗、上窑头、下窑头3个自然村,164户,704人。
  秦关行政村:辖秦关、羊化桥、西湾山、秦关山4个自然村,209户,897人。
  总寨行政村:辖总寨、族尼、点尕山、庙沟4个自然村,304户,1271人。
  石旗行政村:辖石旗1个自然村,134户,558人。
  郑旗行政村:辖郑旗、郑旗山、纳浪3个自然村,156户,634人。
  上川行政村:辖上川、车尼山、崖山、房子上4个自然村,206户,849人。
  巴杰行政村:辖巴杰、下川、地纳山、若巴山4个自然村,177户,740人。
  羊沙乡
  羊沙乡位于临潭县城驻地东北方向65公里处。东临洮河,西接卓尼县恰盖乡,南北均与石门乡、冶力关镇和八角乡毗邻。辖6个行政村,34个合作社,28个自然村,1413户,6194人。
  羊沙乡地处林区峡谷地带,北枕大岭山、莲花山。特点是山大沟深石头多,地形复杂,当地群众对甘沟一带有“1沟18岔、24个簸箕湾”的说法。大草滩沟一带,东西两侧峭肖壁悬崖,险峻异常,为一天然关隘。全乡海拔在2268~3568米之间,气候较为温暖,总面积235.85平方公里。自然资源丰富,有较为宽阔的草山,有利于发展牧业生产。有林地面积117213万亩,主要有杉、柏、松、桦及杨等树种。并生栖着豹、麝、狐狸、草猞猁、野猪、崖羊、狍鹿、马鸡、野鸡、雪鸡、柳鸡和山鸡等。产有党参、大黄、红(黄)芪、麝香、猪苓、黄檗、秦艽、贝母、接骨胆、冬花、丹参、细辛等中草药。
  全乡有耕地面积9014亩,其中山旱地6381亩,川水地2633亩,农作物播种面积8703亩。各类大牲畜14358头(匹),羊9206只,猪1436口。农业机械总动力2793.9千瓦。有小三轮、四轮拖拉机1016台,农用运输车12辆,磨面机6台。水利资源丰富,有羊沙河自西向东流经全境汇入洮河,可灌溉良田2000多亩。电力方面,建有小型水电站1座,总装机容量720千瓦。
  文化教育方面,有小学8所,在校学生983名,教职工38人。全乡电视机基本普及,羊沙村通了有线电视,乡有广播站1个。医疗卫生机构有乡卫生院1所,村医疗站6所。乡驻地设有邮电所、粮站、兽医站、林场等单位。
  交通便利,有省道定新公路穿越乡境5个行政村,合作至冶力关,临潭至冶力关, 卓尼、陈旗至兰州等客运班车途经乡境。
  羊沙行政村:辖羊沙、八大台子、八大、桥子川4个自然村,4个合作社,225户,990人。
  大草滩行政村:辖大草滩、上西沟、下西沟、东沟、马场5个自然村,5个合作社,212户,945人。
  新庄行政村:辖新庄、石岭、丁大、小岭、浦家、各龙口、新建山7个自然村,5个合作社,272户,1229人。下河行政村:辖下河、窑桦沟、台子、舍科4个自然村,4个合作社,102户,452人。
  甘沟行政村:辖甘沟、双河堡、小岭堡3个自然村,8个合作社,292户,1201人。
  秋峪行政村:辖秋峪、白土坡、岗尕山、浪古上庄、浪古下庄5个自然村,8个合作社,310户,13力人。
  八角乡
  八角乡位于临潭县东北边缘,距县城120公里。东西南与卓尼县新堡(藏巴哇)、康多乡毗邻,东北与渭源县的峡城,康乐县的莲麓、景古乡接壤,西南同本县冶力关镇、羊沙乡相连。全乡由西北和东南两大片地域组成,系山谷地带,地形复杂,沟壑纵横,坐落零散,海拔均在2180~3926米之间,面积134.21平方公里,气候温暖,是传统的农业之乡。
  八角乡,今辖8个行政村,38个合作社,75个自然村,1198户,5314人(非农业人口74人),有藏族46人,土族8人。
  全乡经济以农业为主,近些年来以旅游和劳务为主,兼有牧业。有耕地0.88万亩,其中山地0.74万亩,川地0.14万亩。总播种面积8861亩,其中粮食作物冬小麦、青稞、蚕豆、豌豆、洋芋等播种面积5961亩,总产量139.9万公斤。胡麻、大芥、当归、党参、青椒、丹参、柴胡、黄芪、红芪、板蓝根等包括“手拉手”豌豆、蚕豆等均成为经济作物,年收入179.7万元。输岀劳务年赚回131.8万元以上。全乡有大牲畜2121头(匹),羊3252只,猪1246头。农业机械总动力368.5千瓦,有三轮拖拉机768台,四轮拖拉机9台,小汽车6辆,粮油加工机械39台,饲料粉碎机12台,脱谷机4台,游船3艘,电焊机9台,切割机9台及小型机床6台,摩托车860余辆。
  全乡有小学9所(1个教学点),在校学生761名,已通过“两基”达标,有乡卫生院1所,村医疗站8所,共有医务人员13人。有电视差转台1处,全乡有电视机1100多台,75%以上家庭有VCD或DVD等音响设备。
  交通便利,有地方公路从八角乡通往牙扎坎,与兰州至冶力关公路连接,又从八角乡通往池沟与景区公路“牙池”路连接。2006年10月建成通乡油路11.5千米。
  名胜有莲花山、冶海、八角庵。莲花山是“花儿”的故乡,闻名省内外的一年一度的农历六月“花儿会”就在这里举行。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一至初六日,来自甘南、临夏、定西、天水等地县的歌手汇集于此,尽兴自编自唱,热闹非凡。近年来,从 “五一”节开始,从兰州等地前来旅游观光的客人络绎不绝,旅游人数逐年增长。八角庵历史悠久,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的盛会,有“花儿”、戏剧、眉胡、歌舞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莲花山资源丰富,周围覆盖着10万亩茂密的天然森林,野生动物有豹子、崖羊、四不像等10多种,还产有麝香、大黄、红英、黄芪、党参、猪苓、冬虫夏草、狼肚菌等数十种药材。1982年,省人民政府将莲花山地区划为自然风景区,建立了“甘肃省莲花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撤销“临潭县莲花山林场”,将该林场所辖林区划入自然保护区范围。同年,甘肃省民政厅发文指出:“莲花山自然保护区建立后,当地行政区划不变”,莲花山仍属临潭所辖。
  八角行政村:辖八角前沟、后沟、大山、堡子、庙山、郭家嘴、录麻、黄蒿湾、录麻山庄、东扎沟11个自然村,6个合作社,196户,840人。
  庙花行政村:辖上庙、柏杨沟、下庙、大坡呢、木扎河、拱北梁、上寨、西沟河8个自然村,5个合作社,155户,697人。
  中寨行政村:辖老泉路、柳树湾、瓦窑上、寺沟滩、水头脑、后山呢、衙门桥、中寨、祁家湾、西沟台、南沟门、梨树湾、青岗林、庄子湾、老爷山、南山湾16个自然村,7个合作社,240户,1026人。
  竹林行政村:辖上竹林、下竹林、老赵沟、小路沟、崖子上、先麻湾6个自然村,4个合作社,104户,451人。
  茄羊行政村:辖茄羊上庄、下庄、上石门、蒿地湾4个自然村,3个合作社,90户,400人。
  牙扎行政村:辖大庄、乔拉尕、上庄河、水湖滩、麻子滩、口子滩、柯杈河、崖底下8个自然村,4个合作社,170户,777人。
  八度行政村:辖八度、水沟、槽眼、韩家嘴、侯家坟、上滩、马面嘴7个自然村,3个合作社,87户,340人。
  牙卜山行政村:辖牙卜山上社、下社、下包、丫头坡、喇嘛窑、毛剌梁、包沟呢、磨沟、磨背后、康家庄、扎家山、豁岘、李柱湾、扎营坪、梁脑呢15个自然村,6个合作社,156户,707人。

知识出处

临潭县志

《临潭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临潭县志(1991-2006)》做到了把握原则、客观真实,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遵循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秉笔直书,客观记载,突出了详近略远,着重反映了1991至2006的16年中取得的突出成就,脉络清楚,重点突出,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篇目有所创新,突出了地域和资源特点,彰显地方文化,突出地方特色,使志书具备了很强的资料性、科学性、可读性和学术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