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620020220000254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G254.3
页数: 8
页码: 1-8
摘要: 临潭,古称洮州,地处中国内陆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甘肃省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东部,坐标为东经103°52′北纬34°10′ -103°52′。东邻岷县,北接康乐、渭源两县,与卓尼县插花接壤。全县总面积1557.68平方公里,东西最大距离60公里,南北最大距离83公里。临潭县地形西高东低,大多地区属高山丘陵地带,洮河、冶木河、羊沙河流域切割较深,峰峦重叠。白石山、莲花山、大岭山为主要山峰,海拔在2209~3926米之间,平均海拔2825米。气候属高寒干旱区,年平均气温3.2℃,降水量518毫米,无霜期65天。干旱、冰雹、霜冻、洪涝等灾害频繁。
关键词: 概括 概述

内容

临潭,古称洮州,地处中国内陆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甘肃省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东部,坐标为东经103°52′北纬34°10′ -103°52′。东邻岷县,北接康乐、渭源两县,与卓尼县插花接壤。全县总面积1557.68平方公里,东西最大距离60公里,南北最大距离83公里。临潭县地形西高东低,大多地区属高山丘陵地带,洮河、冶木河、羊沙河流域切割较深,峰峦重叠。白石山、莲花山、大岭山为主要山峰,海拔在2209~3926米之间,平均海拔2825米。气候属高寒干旱区,年平均气温3.2℃,降水量518毫米,无霜期65天。干旱、冰雹、霜冻、洪涝等灾害频繁。
  临潭历史悠久,废置多变。从仰韶文化时期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夏为雍州之域,商、周为羌人所据,秦为陇西郡临洮县地。汉称临洮县,属凉州刺史部陇西郡所辖,始置洮阳、候和二城。西晋惠帝元康五年(公元295年)置洸阳县。南北朝北周武帝保定元年(561年)二月首置洮州,继置滦阳郡和汎潭县。两晋、南北朝吐谷浑入居。隋开皇十一年(591年),改汎潭县为临潭县。唐天宝元年(742年)仍称临洮,后陷入吐蕃,战乱频仍。宋为确厮啰政权占据,称洸州为临洸城。绍兴四年(1134年)为金所据,仍称洮州,属临洸路。元、明仍称洸州。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升洸州卫军民指挥使司。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改洮州厅。民国二年(1913年)改称临潭县至今。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专员公署从临洮移至岷县,临潭县属第一区管辖。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卓尼设治局成立,脱离临潭历代之属。1949年9月11日临潭解放,隶属岷县专区。1950年5月,又归临夏专区。1953年6月11日,县驻地由新城迁至旧城。同年11月21日,临潭县划归甘南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甘南州)隶属至今。临潭地处“西控番戎,东蔽湟陇”、“南接生番,北抵石岭”之要冲,自古以来,由于战争、屯垦等原因,众多民族在洮州杂居融合。明初,朱元璋为休养生息和巩固边疆,“移福京(南京)无地农民三万五千于诸卫所”,大量应天府(南京)和安徽凤阳、江苏定远一带的居民迁入临潭,加上随明将沐英西征留守洮州的部分士兵,使大量汉族流入临潭,成为临潭人口的主体,与藏族土著民族、元明时期流入的回族一起,为临潭县主要民族构成。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各族人民相互融合,团结一致,互相贸易,发展经济,形成了唐宋至元明时期商贾云集、经贸兴旺的“茶马互市”,创造了灿烂的多民族文化。
  全县现有3镇13乡,2002年12月前为1镇18乡:城关镇、术布乡、古战乡、卓洛乡、长川乡、羊永乡、流顺乡、新城乡、扁都乡、店子乡、新堡乡、总寨乡、陈旗乡、石门乡、龙元乡、三岔乡、羊沙乡、冶力关乡、八角乡。2002年12月24日,新城、冶力关撤乡建镇,为3镇16乡。2006年撤销扁都乡并入新城镇;撤并新堡乡、总寨乡成立洮滨乡;撤并龙元乡、陈旗乡,成立王旗乡。2006年10月至今为3镇13乡:城关镇、新城镇、冶力关镇;术布乡、古战乡、卓洛乡、长川乡、羊永乡、流顺乡、店子乡、洮滨乡、石门乡、王旗乡、三岔乡、羊沙乡、八角乡。县政府所在地城关镇位于县境西部,距省会兰州346公里。全镇总面积27.59平方公里。总人口24728人。岷合公路穿城而过,交通发达,市场繁荣,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新城镇位于县境中部,总面积136.54平方公里,总人口23283人。岷合公路、定新公路纵贯镇区,著名的苏维埃旧址坐落城中,端午节庙会,民俗文化,十日一大营、五日一小营的集市贸易闻名遐迩。冶力关镇,位于县境北部,.、总面积154.36平方公里,距县城90公里,距省会兰州174公里。是著名的国家级森林公园,AAAA级风景旅游区,有270余处自然、人文景点,是中华民族旅游资源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县户数37241户,总人口153266人,其中男80208人,女73058人。有汉、回、藏、蒙等15个民族。2005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全县总人口为141030人,其中汉族99887人,占总人口的70.8%;回族22245人,占总人口的15.8%;藏族18674人,占总人口的13.2%;蒙古族52人,占总人口的0.04%;满族、东乡族、土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土家族、保安族等11个少数民族共172人, 占总人口的0.12%。
  临潭县总土地216085&7亩,其中农用地面积2083094.4亩,占土地总面积的96%;建设用地面积42825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全县耕地面积329211.6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5%;耕种水浇地10442亩,旱地318769.6亩。全县林地面积549603.2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5%,其中有林地347410.2亩,灌木林地137327.8亩,疏林地27560.6亩,未成林造林地3634.2亩,苗圃地887.8亩。全县草地面积996519.6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46%,其中天然草地986364.2亩,人工草地10052.2亩。全县居民点工矿用地39139.5亩,其中城市用地215.4亩,建制镇用地283.9亩,农村居民点用地37082.7亩,独立工矿用地808.5亩。全县建设用地2836.79公顷;未利用地2325.48公顷。临潭地处秦岭山脉的西端,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地质构造,形成了丰富的矿藏资源。1已査明的矿种有铜、铁、金、铅、锑、汞、水泥灰岩、煤、石膏等9种33处矿产,中铜、锑、石膏资源前景可观,是全县今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资源。主要林木有杉、冷杉、华山松、白杨、柳、柏、桦、青杠、椴木、枇杷、李子、木梨、沙棘、毛樱桃、苹果、杏等。药材有麝香、虫草、贝母、秦艽、大黄、党参、黄芪、当归、柴百合、独活、黄檗、黄连、丹参。食用类植物有蕨菜、地耳、木耳、蘑菇、狼肚山野菜等。野生动物有鹿、狐、狼、豹、麝、確、野猪、猶狎I、山徐、马鸡、雪苏门羚、黑鹳、娃娃鱼等。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青稞、马铃薯、蚕豆、豌豆、油胡麻、燕麦等。全县境内水利资源丰富,洮河支流冶木河、羊沙河、石门河水能理蕴藏量28.74万千瓦,可开发利用17.29万千瓦。洮河是临潭县主要河流,流经县境全长105公里,流域面积2868平方公里。全县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2.912亿立方米,年平均条件下浅层地下水资源总量1.33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量0.119亿立方米。
  临潭境内自然景观绚丽多彩,名胜古迹较为丰富。王旗乡磨沟遗址属于仰韶文化,是目前甘南州发现的最早有人类活动的遗址,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名胜古迹,有晋吐谷浑所筑古战牛头城遗址、明洪武十二年所建的洮州卫城和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单位和全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的新城苏维埃政府旧址,独具特色的宋金时期的古基葬;著名的伊斯兰教汉学派西道堂及42处清真寺;3处古老的藏传佛教寺院、2处汉佛教寺院等。自然风景方面,有冶力关AAAA级风景旅游区,国家级森林公园——涧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莲花山、省级地质公园——赤壁幽谷,以及天池冶海、木峡、十里睡佛和鹿儿沟自然风景区等景观。此外,还有已载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的“万人拔河”活动,蜚声海内外的洮岷“花儿”发祥地——莲花山“六月六花儿会”,闻名遐迩的“洮州八景”,遍布临潭各地的“龙神庙会文化”、洮州李氏文化和遗的诸多古堡寨、烽墩和边墙及源远流长的江淮遗风等独具魅力的人文景观和洮州民俗风情。
  临潭社会经济经过了“八五”、“九五”、“十五”3个五年发展计划,全县政治、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长足发展。尤其是新世纪初的2002年,县委、县政府实施“农业稳县、工业强县、三产活县、旅游带县、项目立县、科教兴县”战略,临潭进入空前繁荣发展时期。
  1991年全县生产总值4644万元,工业增加值331万元,农业增加值1980万元。999年全县生产总值17526万元,同比增长26.5%;工业增加值1126万元,同比增长9.4%;农业增加值6892万元,同比增长28.7%。2006年全县经济稳步发展,生产总直37446万元,同比增长11.7%;工业增加值4780万元,同比增长19.3%;实现大口经济财政收入1950万元,增长25.33%;地方财政收入959万元,同比增长35.07%;农民人均纯收入1392元,同比增长7.4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25元,同比增长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68万元,同比增长19.94%;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61%。以内。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25亿元,同比增长8.79%;贷款余额2.76亿元,同比增长8.44%。临潭是甘肃省高海拔农业县,全县经济以农业为主。从1991年起县委、县政府坚持“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艰苦奋斗精神”,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产业创新,促进油料、蚕豆、洋芋产区建设,全县粮经作物比例有了较大调整。199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3211万元,粮食总产量2474万公斤,油料总产量221万公斤。2002年大力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按照“压粮扩经,压劣扩优,发展髙原避害农业”的思路,以中药材、洋芋、油料、豆类基地建设为重点,扩大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加快建设高效特色农业。到2006年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57810万瓦,农用拖拉机415台,农用化肥使用量2823吨。全县总播种面积26.78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2.45万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1.38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5.2万亩,农民人均纯收入1392元。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取得实效,农作物稳中有增,农业综合效益明显提高。
  畜牧业以实施“农牧互补”战略,积极发展农区商品畜牧业,以奶牛和羊产业基地为重点,大力发展种草和养殖专业大户,专业村、专业乡形成规模优势。积极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认真实施“农牧互补”战略,培育了华新、金洮、卓洛等龙头企业和示范园区,养殖专业户遍布全县各乡镇村,农区畜牧业得到较快发展。华新万头奶牛现代化养殖场和华荣生物加工厂的兴建,提升了畜牧业的科技含量。万口商品猪基地建设初见成效。结合示范园区良种牛繁育基地建设和扶贫整村推进项目,引进黑白奶牛909头、良种羊1686只、良种仔猪1773头,提高了牲畜的生产性能和畜产品质量。全县牛羊育肥户1485户,共出栏育肥牛3.12万头,出栏育肥羊4.17万只,狠抓牲畜疫病防治工作,确保了畜牧业生产安全。全县年末各类牲畜存栏20.48万头(只),牲畜总增率、出栏率、商品率将分别达到29%、52%和37%。
  1991年全县所有制工业企业、集体企业、个体工业企业851个,全县工业总产值1083.24万元。2004年在县委、县政府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步伐,提高经济总量和效益的总体方针指导下,工业经济不断发展和壮大。19户国有企业基本完成产权多元化改革。招商引资累计签约合同资金9.15亿元,完成投资1.78亿元,到2006年,工业增加值4780万元,增长19.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617万元,增长5.1%。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稳中有升,生产水泥8.2万吨,供电量8400万度,生产硅铁6300吨。工业企业生产销售形势较好,有力地拉动了工业经济的增长。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27186万元,增加值6858万元,实现收入25250万元,其中税金605万元,利润2705万元。非公有制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全县注册登记个体户达1215户,从业人员2430人,注册资金2125万元;私营企业34户,从业人员410人,注册资金121300万元。非公有制经济参与重点产业开发的步伐加快,全年上缴税金1099万元,非公有制经济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55%。
  1991—2006年,15年间临潭县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一般到品牌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特别是2002年以来,在“全方位开发旅游资源,带动服务大发展”的方针指导下先后完成了《临潭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临潭县冶力关镇总体规划》、《临潭县冶力关镇景区景点修建性详细规划》。相继建成了洮州博物馆、冶木河南北滨河路、甘南农民起义纪念馆等24个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开发了冶海、赤壁幽谷、月亮湾等景点。成功举办了第六届甘南香巴拉旅游艺术节和第二、三届洮州风情旅游节等大型节庆活动,首届洮州民俗节、冶力关景区摄影大奖赛。召开了全国、省州大型会议,中央电视台等30多家新闻媒体进行了全方位宣传报道,冶力关景区先后晋升为省级地质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甘肃省十大旅游景区之一。扶持建设“农家乐”300多户,旅游马队经营户200多户。累计接待游客59.06万人(次),创旅游业综合收入10778万元。仅2006年接待游客43万人(次),创旅游业综合收入8500万元。成功打响了“山水冶力关,生态大观园”旅游品牌。旅游业成为全县新的经济增长点。
  2002年以来基础设施建设迈出了较大步伐,先后开工建设了青石山电站、鹿儿台电站、术布电站。全县总装机容量达到3.17万千瓦;农网改造项目和第三批电气化县建设任务全面完成;累计解决了64个村5.3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完成县城主街道改造,完成了定新公路临潭段的铺油改造和牙池公路一、二期工程。累计改建、新建通乡油路及冶力关景区道路47公里,完成通乡等级公路87.33公里、通村公路132.9公里。城关、冶力关、新城、王旗等乡镇的小城镇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开工建设了县城商贸一条街、县城文化广场、洮州公园、西河滩防汛河堤工程。累计完成退耕还林4000亩、退耕还草3500亩、封山育林5000亩、荒山造林8000亩,19.3万亩天然林全面禁伐。完成了冶力关池沟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累计建成沼气池2258口。文化、通信、基层政权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县固定资产投资1.92亿元,同比增长10.82%。其中:城镇投资18040万元,增长13.2%;农村非农户投资901万元,增长60.32%。随着经济的发展,财政收入的增加,人民生活不断改善。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23元,199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63元。到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2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92元,增长近4倍。从2002年开始到2004年累讨投放扶贫资金4483万元,实施了44个整村推进项目,共投放财政扶贫到户贴息贷款4526万元,落实贴息资金224万元。累计有3.41万绝对贫困人口基本解决了温饱。
  2.7万低收入人口稳定解决了温饱。累计移民1223户6827人,输送劳务移民1186户4744人。年均输转劳务3.6万人(次),年均劳务创收5400万元,仅2006年移民52户2522人,输出劳务4.47万人次,创收7375万元。投资1043万元,实施了灾民建房、灾后重建和残疾人危房改造工程,累计新建、改建房屋2758户8274间。累计发放救济救灾资金601万元。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累计发放低保金1164万元,基本做到了应保尽保。
  15年来全县教育稳步发展,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40所(不含11个教学点)。其中小学125所,独立初中3所,普通中学1所,独立高中1所,职业中学1所,九年制学校6所(疏勒河移民基地学校1所)。各类学校在校生总数33832人,其中小学在校学生22926人,初中在校学生8482人,高中在校学生2424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8.9%。全县现有教职工1532人,其中小学专任教师895人,初中教师280人,高中教师236人。教师中学历合格率:小学89.3%、初中75%、高中32.3%,教育教学设施得到明显改善,特别是“贫三”项目,一、二期义教工程项目,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危房改造项目,援藏资金等项目工程的实施,累计投入资金6000多万元,新建、改建校舍5.52万平方米。1999年实现了 “基本普及小学义务教育”达标,2005年又成功实现了“基本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达标。远程教育、光盘教学点、多媒体教室的建立,进一步提高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督导教研工作进一步加强。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巩固提高“两基”达标成果。认真落实国家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书费和农村寄宿生补助费的“两免一补”政策。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2005年成立了教育基金会,开展了捐资助学活动,到2006年捐款230万元,奖励、资助高考优秀学生、优秀教师和贫困学生。2006年全县参加高考学生690人,录取440人,录取率63.8%。录取的院校有北京理工大、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兰州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国家重点院校。
  一大批临潭籍学者和科技工作者在省内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脱颖而出。原兰州大学化工学院院长董文明,在化工领域成绩斐然,作为中国学者,在美国化工学界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王文清作为访问学者,活跃在德国数学、力学界,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宁夏社会科学院院长吴海鹰博士,是宁夏社科领域最具实力的青年经济专家。丁汝俊从白俄罗斯国立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又在南京大学博士后点深造,毕业后作为甘肃省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活跃在甘肃经济学界,科研成果丰硕,现任中共甘肃省委党校校长助理、甘肃省区域经济专家组专家、甘肃省产业经济咨询委员会专家、中国经济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中亚东区市场研究理事会理事等职。丁士仁,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留学国外十多年,以巴基斯坦国际伊斯兰大学哲学博士的身份应邀赴伊朗讲学。西北民族大学教授丁俊,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毕业,发表论文百多篇,出版学术专著两部,是著名中青年学者,曾多次应邀到国内各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讲学。
  科技、卫生事业发展较快。1991年成立了6个农民专业研究会,会员达248人,县直学会5个,会员272名,到19个乡镇科学技术协会登记会员1278名。科研项目涉及畜牧、农林等领域,1991—2000年获甘南州科技进步奖4项,科技工作的重点向经济主战场转移,农牧业科技适用技术得到进一步推广。全县现有医疗卫生单位23个, 病床208张,卫生技术人员335人,乡村医生97名。每千人床位1.4张,每千人医生1.53人,乡卫生院17个,村卫生院97所。县级综合医院2个,中医院1个,疾控中心1个,妇幼保健站1个。2002年以后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覆盖城乡的疾病防控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建立和完善。全县“四苗”(卡介苗、百白破三联疫苗、脊髓灰质炎〔糖丸〕、麻疹疫苗、乙肝疫苗全程合格率和儿童入保率均达到98%以上。加强了政府对公共卫生的管理职能,战胜了非典型性肺炎、禽流感等疫情。维修新建了各乡镇计划生育服务所和村级计划生育服务室,落实了计划生育各项奖励扶助政策,如期实现了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目标。
  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广播电视实现了调频转播,卫星电视有线转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至2006年底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78.2%和95.6%。从1996年开始至2006年共举办了十届莲花山花儿歌手大赛。一大批美术、书法、摄影创作者和作品脱颖而出,展岀活动接连不断,部分美术、书法、摄影创作者及作品在省内外颇具影响。2007年1月,县委、县人民政府、甘肃省摄影家协会等单位联合在兰州举办的“临潭县冶力关杯摄影大奖赛”,使全县的书画、摄影提髙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一大批文学青年崭露头角,创作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15年间在省、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小说、诗歌、散文及其他体裁的文学作品3000多篇(首)。文艺演出以冶力关艺术团为代表,组建以来创编了许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歌舞节目,参加了第二、第三届临潭风情旅游,并赴兰州、北京等地演出,为全县的旅游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群众体育活动方兴未艾,除正月元宵节的万人扯绳外,从2003年开始,全县13个乡镇每年举办篮球运动会。2005-2006年长川乡塔那村、羊永乡西石沟村、流顺乡苏家沟村等举办篮球运动会,周边的临潭、卓尼两县村社代表队参加,代表队最多的达27个,最少的13个。特别是塔那村的千人爬山运动规模宏大,是历年来农村举办的规模较大的一次全民健身运动会。县城文化广场、冶力关文化广场、新城文化广场的建成,更为全民健身运动提供了平台,太极拳、秧歌、健身操、锅庄舞成为广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全民健身运动的主要内容。职工体育运动连续不断,临潭县“健康杯”篮球运动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到2002年为止连续举办了23届。其后县直机关长跑赛、环城长跑赛、篮球赛等职工运动赛事不断,进一步推动了 “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和“百万农民健身大拜年”活动。
  电信通讯飞速发展,1991年全县有长话电路9路,到1992年共有市内电话247户,其中公用2户,私人和住宅电话65户,农村电话107户,其中私人和住宅电话各5户。1994年完成县城长话、市话合一自动电话改造,年底完成新城电话程控改造,市话包月制期末户数442户,农话计次制期末户数138户。1996年县境内主动脉光缆架通,县城实现通讯程控化。1997年底邮政、电信分设,成立了电信局。1997年上半年寻呼业务剥离邮电局划归联通公司,1999年7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甘肃有限公司临潭县公司(简称临潭移动)成立。新城、冶力关、羊沙、古战、卓洛等乡通讯程控化。2000年新城移动通讯开通,冶力关移动通讯开工建设,部分村实现了电化、程控化。到2006年末固定及无线市话用户达到23225户,其中住宅固定电话达到8788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1231户,联通用户达到3800户,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到621户。电信通讯业的发展,为临潭的改革开放,对外交流,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991-2006年的15年,是我国社会转型的重要阶段,也是临潭县政治、经济、文化各项事业发展的最好时期,是改革步伐迈得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民主法制和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的时期。临潭人民不但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更创造了不朽的精神文化。“团结拼搏,苦干实干,敢于创新,争创一流”的冶力关精神;“同心同德,艰苦创业,一丝不苟,开拓进取”的青石山电站精神,都是临潭人民干事创业的精神动力。县乡政府坚持依法行政,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认真执行人大各项决议,主动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重视办理人民代表意见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积极推行政务公开,推进了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深入开展了“禁毒”专项斗争,进一步巩固了“无毒县”成果。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依法加强了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切实加强了矛盾纠纷的调处工作。安全生产执法得到加强。政府廉政建设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的进展。
  但是在成绩面前更应看到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更应看到我们与全国全省的发展差距,我们的经济总量仍然微小,经济实力不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生态环境脆弱,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低;应用型科技人才匮乏;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提升;投资创业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影响经济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比较突出;就业和再就业压力比较大;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依法行政能力和效能建设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前进中存在的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并努力加以解决,临潭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知识出处

临潭县志

《临潭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临潭县志(1991-2006)》做到了把握原则、客观真实,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遵循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秉笔直书,客观记载,突出了详近略远,着重反映了1991至2006的16年中取得的突出成就,脉络清楚,重点突出,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篇目有所创新,突出了地域和资源特点,彰显地方文化,突出地方特色,使志书具备了很强的资料性、科学性、可读性和学术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