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620020220000250
颗粒名称: 序一
页数: 3
页码: 1-3

内容

序一
  《临潭县志(1991-2006)》出版问世了,这是继1997年出发行的《临潭县志》之后,又一部全面反映临潭自然社会、政经济、文化事业和风土人情的社会主义新方志。
  1991年至2006年的16年,是我国社会转型的重要阶段。临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把握形势,抓住机遇,团结一心,意改革,顽强拼搏,使临潭大地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别是新世纪初,全力实施“农业稳县、工业强县、非公活县、游带县、项目立县、科教兴县”战略,不断增加群众收入和财收入,进一步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现临潭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定了基础。毋庸置疑,这是临潭发展史上一个极其重要而辉煌阶段。既浓墨重彩,又实事求是的记述好这段奋斗史,以服务代,泽被后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一年多来,在省、州地方志办公室的精心指导和县委、县政的重视、领导下,县志办和各分志稿承写单位编写人员以强烈事业心和历史责任感,不畏艰难、勤奋工作、甘于寂寞、无私奉献,完成了《临潭县志(1991—2006))这一浩大而复杂的文工程。这无疑是我县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事业所取得的一项重成果,是全县人民值得庆贺的一件大喜事。在此,我们谨向付出辛勤劳动的修志工作者和曾经支持、关心本志书编纂工作的各级领导、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盛世修志,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方志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明需要传承,传承需要载体,方志是传承文明的载体之一;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方志文化是最具有特色的文化类型,是最具有特色的传统文化,是最具有民族性的文化;方志文化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新编修地方志是一次最全面、最系统的国情、地情调查,编修地方志是深入了解社会发展的历史,研究当今社会发展现实问题的最好方式,这是一项功在当代,惠及后世的事业。
  临潭自古以来就有编修地方志的传统。据不完全统计,《洮州卫志》明代编修的有3部,清代编修的有2部,光绪三十三年编修了《洮州厅志》1部;民国时期编修《临潭县志》2部。新中国建立后,直至1997年出版发行了第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临潭县志》。
  全面、系统、准确地反映地情、民情,以适应不断深入的改革开放形势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意愿,才能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临潭县志(1991—2006)》做到了把握原则、客观真实,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遵循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秉笔直书,客观记载,突出了详近略远,着重反映了1991至2006的16年中取得的突出成就,脉络清楚,重点突出,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篇目有所创新,突出了地域和资源特点,彰显地方文化,突出地方特色,使志书具备了很强的资料性、科学性、可读性和学术性。社会主义新方志不但要发挥好“资治、教化、存史”的功能,更重要的是要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服务,为改革开放和构建和谐社会服务。通过阅读志书,进一步树立科学发展观,掌握县情民意,了解临潭的昨天,更好的开拓今天,把握和开创美好的明天。在新的历史阶段,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临潭各族人民将继续发扬艰苦创业的进取精神,万众一心,奋发图强,再铸临潭的新辉煌。
  我生于斯,长于斯,工作于斯,我深深地热爱这片养育了我们的热土和勤劳诚实的人民。翻阅《临潭县志(1991—2006)》,思绪万千,感慨颇多,特赋诗一首聊以抒怀。
  临潭自古边隅地,史称洮州遐迩誉。唐蕃古道驮铃远,茶马互市商贾集。鬼斧神工出胜景,众志成城绘锦熙。改革开放促发展,沧桑巨变今胜昔。
  中共临潭县委书记
  二OO八年十月一日

知识出处

临潭县志

《临潭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临潭县志(1991-2006)》做到了把握原则、客观真实,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遵循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秉笔直书,客观记载,突出了详近略远,着重反映了1991至2006的16年中取得的突出成就,脉络清楚,重点突出,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篇目有所创新,突出了地域和资源特点,彰显地方文化,突出地方特色,使志书具备了很强的资料性、科学性、可读性和学术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