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甘肃省南部,以藏族为主体民族自治州。1953年10月1日,甘南藏族自治区在夏河拉卜楞成立。时由甘肃省直辖的夏河县、卓尼自治区,临夏专区所辖的临潭县,西固县所辖的城关区,武都自治区,峰迭联合区,阳山自治乡,武都坪牙自治乡,岷县洛大直属乡,宫鹅乡,大河坝乡,西尼沟,会川新堡等4个藏族乡,宕昌4个乡一并划入甘南藏族自治区辖区。全区辖卓尼自治区和夏河县、临潭县。1955年8月25日,撤销卓尼自治区建制,改设为卓尼县。同年12月26日,撤销甘南藏族自治区建制,改设为甘南藏族自治州。同时成立玛曲县、碌曲县、舟曲县。州辖6个县。1956年7月14日,甘南藏族自治州州府从夏河县拉卜楞迁驻黑错,并将“黑错” 地名调整为“合作”。1958年12月30日,撤销卓尼县建制,并入临潭县;撤销玛曲县、碌曲县建制,合并设立洮江县;撤销夏河县建制,设立德乌鲁市。1959年1月3日,舟曲县更名为龙迭县。1961年11月25日,撤销龙迭县,恢复舟曲县建制。1961年12月15日,始设立迭部县建制。撤销德乌鲁市,恢复夏河县建制;撤销洮江县,复设碌曲县、玛曲县建制;从临潭县复析卓尼县建制。1968年2月270,撤销甘南藏族自治州人民委员会,成立甘南藏族自治州革命委员会。1980年4月,撤销“甘南藏族自治州革命委员会”,成立甘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1996年5月280,成立合作市。1998年1月1日,成立合作市人民政府,正式挂牌运作。截至2011年年底,全州行政区划及基层组织设置为7个县,1个市,75个乡,4个民族乡,16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663个村民委员会,28个居民委员会。有2634个自然村(包括帐圈、牧民定居点)。总人口73.07万人,其中藏族人口39.59万人,占总人口的54.2%o;汉族人口278794人,占总人口的3&15%;回族人口52450人,占总人口的7.17%;土族人口1126人,占总人口的0.15%;其他非土族少数民族有2440人,占总人口的0.33%。
合作市其专名系藏语单音节地名。民国时曾音译为“黑错”,意为“羚羊”。州府所在地。地处州境北部,东连卓尼,南靠碌曲,西接夏河,北倚临夏州和政、临夏两县,距省府兰州265公里,是内地通往青海、西藏的枢纽。境内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000米一4000米之间,平均海拔2936米,年均气温1.7本辞典所收录的辞条,仅限与甘南州有关的内容。
二、本辞典依据“事以类聚”原则,按照职能和专业分工分类,共分为历史地理、自然资源、党派群团、政法军事、科教卫生、文体旅游、农牧林业、建设环保、工业交通、电信邮电、财经商贸、民族宗教、综合、人物等14个类目。按前言、凡例、分类目录、正文、附录、后记排列。分类目录中,同类辞目按相近程度排列,有的以时间先后为序,或者两相兼顾。
三、本辞典所收辞条,大部分从甘南州已正式出版的史、志及专业性资料中搜集整理,由州直各部门、各县(市)审定征求意见稿。限于资料、数据搜集难度大,一部分断限至2006年,一部分延伸至2011年。在辞条正文中均有说明。
,没有绝对无霜期,属高寒阴湿地区,夏季受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形成湿润凉爽的气候特征。经国务院批准,1996年设立合作市(县级),以夏河县的合作镇及那吾、佐盖曼玛、佐盖多玛、卡加曼、卡加道、勒秀、加茂贡7乡为合作市的行政区域,市人民政府驻合作镇。1998年12月31日,撤销合作镇,成立坚木克尔、通钦、当周、伊合昂等四个街道办事处,于2000年1月18日正式挂牌运行。2005年12月31日,撤销加茂贡乡建制,并入勒秀乡。全市总面积2670平方千米。现辖卡加曼、卡加道、佐盖多玛、佐盖曼玛、勒秀、那吾6乡和当周、伊合昂、坚木克尔、通钦4个街道办,共38个村民委员会,249个村民小组,8个社区(居委会)。全市总人口9.14万人,其中藏族人口4.84万人,占总人口的53%。
那吾乡属半农半牧乡,辖区环绕市区周边,东与合作市佐盖曼玛乡相连,南与勒秀乡接壤,西与夏河县扎油乡为邻,北靠卡加曼乡。海拔2800-3600米。全乡辖多合尔、达色尔、玛岗、加惹、卡斯合、绍玛、早子、伊合尼、塔哇等9个村委会,68个村民小组。2011年总户数为1029户,总人口为8541人。
勒秀乡属半农半牧乡,位于合作市南部,东与卓尼县相接,南与碌曲县相邻,西与夏河县接壤,北靠合作市那吾乡,距市区42.5公里。全乡总面积为494.50平方千米,平均海拔2875米。2005年1月撤乡并镇时将加茂贡乡并入勒秀乡。全乡共辖阿木去乎、夏阿、热布杂多、吉利、尼久囊、加茂、俄合、希惹、麻木索那等9个村委会,54个自然村。2011年总户数为1095户,总人口为6937人。
卡加道乡属半农半牧乡,位于合作市北18公里,东邻佐盖多玛乡,西接卡加曼乡,北靠临夏州和政县,南连佐盖曼玛乡。全乡平均海拔3230米,年平均气温0.5℃,年平均降水量500毫米,全年无绝对无霜期,土壤最大冻土层为140厘米。全乡辖其乃合、木道、日加、肖乎吉等4个村委会,26个村民小组,2011年总户数为356户,总人口为2430人。
卡加曼乡属半农半牧乡,位于合作市北部,距市区12.8公里。东连佐盖曼玛乡,东北接卡加道乡,西南与本市那吾乡和夏河县扎油乡接壤,西北与夏河县唐尕昂乡相邻。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总面积为105.67平方千米。全乡可利用草场面积7.10万亩,大部分系灌丛草场。耕地面积1.82万亩,山地占1.4万亩。森林面积约0.51万亩。全乡辖海克尔、格勒、伊赛尔、香惹等4个村委会,27个自然村。2011年总户数为609户,总人口为3272人。乡村从业人员2186人。
佐盖多玛乡属纯牧业乡,位于合作市东北部,东距旅游胜地冶力关风景区65公里,东南与卓尼县接壤,北面与临夏州和政县接壤,西南、西北与合作市佐盖曼玛乡和卡加道乡接壤。距离州府合作26公里。平均海拔3600米左右,境内地势平坦,由东南部向西北部逐渐增高。全乡总面积560.60平方千米,可利用草场面积89.97万亩,多为灌丛草场和草甸草场。年最高气温18℃,最低气温-30七,年均气温-4T,无绝对无霜期,气候寒冷湿润。乡政府驻地新寺村,海拔3460米。全乡辖德合茂、日多玛、当江、嘎斯尔等4个村委会。2011年总户数为634户,总人口为3652人。
佐盖曼玛乡属半农半牧乡,位于合作市东部,东连佐盖多玛乡,南临卓尼县,西接那吾乡,北靠卡加道乡,乡人民政府驻地美武村委会加科村。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东南为平面地带,西北为丘陵地带。东南部滩平谷浅,利于畜牧;西北部灌木丛生,栖息着黄羊、豹、雪鸡、马鸡等野生动物。尕尔娘曲(美武河)自东南向西北穿越乡境,汇入永曲。全乡总面积384.40平方千米,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17.75万亩,主要是草原草场和草原化草甸草场。乡政府驻地海拔3120米,距市区14公里,气候寒冷阴湿。全乡辖美武、地瑞、岗岔、扎代、克莫、地吾鲁6个村委会,44个村民小组。2011年总户数为1034户,总人口为6186人。
当周街道办事处位于合作市南郊的城乡结合部,总占地面积3.6平方千米,占合作市总面积的32.2%。当周街道办事处辖知合玛、卓尼路2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和南木娄村民委员会,13个居民小组(阿木去乎昂村、上南木娄村、下南木娄村、仁子村、加吾录村、帕桥村、下知合么村、旦子昂村、咱洒村、高走村、上知合么村、仁子拉么村、安高娄村)。辖区内有省属大专院校1所(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中专1所(甘南州畜牧学校),中学1所(合作藏中),小学1所(南木娄小学),共有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101个。
通钦街道办事处位于合作市区东部,总占地面积约232万平方米。通钦街道办事处辖通钦街和舟曲路2个社区,4个居委会,13个居民小组。辖区地处合作市繁华地段,人口密集,有省、州、市属行政事业单位101个,乡镇企业441个(其中:集体企业2个、私营企业1个、个体工商户438个)。辖有2所小学和2所中等专业学校。
伊合昂街道办事处位于合作市区西部,总面积约2.25平方千米。海拔2700-3100米,平均气温1.6℃,年平均降水量340毫升,属典型的高原阴湿气候。辖念钦街、碌曲路2个社区居委会,26个居民小组,1个录豆昂自然村。
坚木克尔街道办事处位于合作市区东北角,总占地面积约20平方千米,占合作市总面积的0.76%。坚木克尔街道办事处辖那吾路、绍玛路2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7个居民小组和以农牧业为主的9个村民小组。辖区内有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组织61家外,还辖有甘南州军分区,州地震台及市政府等单位,辖3所小学和2所中学。坚木克尔街道办事处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汇聚的区域,辖区内有佛教、伊斯兰教、道教三大教派的宗教寺庙4座。
临潭县位于州境东部,北接临夏州康乐县和定西市渭源县,东临定西市岷县与本州卓尼县,西南两侧均与卓尼县接壤。海拔在2209米一3926米之间,平均海拔2825米。年均气温4.3℃;年降水量495毫米。全县总面积1557.7平方千米。秦汉时为陇西郡临洮县。东晋为吐谷浑属地。北魏置水池、蓝川、蕈川3县,兼置洪和郡,属河州。隋改洮阳郡为临洸郡,仍治美相。隋仁寿初年(601)改广恩为洸河县。大业初年(605)又将洮河改为洮源县。唐废洮阳、洮源县。唐高祖武德二年于美相置洮州。贞观二年(628)徙州治美相县治洪和城。五年改美相为临潭。北宋大观二年(1108)起仍称洮州。金因之。元置洮州元帅府,并置可当县,隶宣政院属的脱思麻路。明洪武四年(1371)置洮州卫,隶陕西都司,十二年自旧城迁新城。清初因袭明制,雍正八年 (1730)改隶巩昌府。乾隆十三年(1748)改卫设厅,设抚番同知,隶甘肃省巩昌府。厅下按方位置东、西、南、北四“路”,每路之下数村为“里”。城区分为18坊。其时,厅之辖区除四路外,尚管部分番族部落,即美武8旗、恶化5旗、奄着旗、麦细族、吉扎族及今碌曲县境的石藏族、双岔族、阿辣族。民国初改为临潭县,隶兰山道, 道废后直属省。1934年开始推行保甲制。1935年实行新县制,撤区改为1镇6乡,即新城镇、铁城乡、石门乡、洮滨乡、西平乡、莲峰乡、冶海乡。1938年11月,全省组建行政督察区,临潭县隶第一督察区(岷县)。县属基层政权改为3区,17联保,71保,705甲。1939年7月,撤区置2镇、7乡、74保747甲。即新城镇、旧城镇、西平乡、洮滨乡、冶海乡、莲峰乡、铁城乡、同仁乡、石门乡。其后又设垂巴乡。除县属部分藏区双岔、西仓、郎木寺等地未设区乡未编保甲外,昝土司、小杨土司辖区设立同仁乡。1942年6月调整。全县合计为69保685甲。1948年2月再次撤并,行政区划改为2镇5乡。1949年9月27日废除国民党统治时的保甲制度,成立临潭县人民政府。基层行政机构也相继建立。1949年至1950年建政初期为4区20乡,1952年为4区、25乡、2街。时双岔区仍未建政。1953年6月11日,划为5区1市32乡(街)o1954年, 双岔、西仓、郎木寺划归碌曲。1956—1957年改旧城市为城关镇。1958年撤区并乡。八角、莲花两乡合并为八角乡;冶河乡为冶力关乡;岸门、甘沟合并为羊沙乡;新城区改新城乡;洮阳区改为王家坟乡;新堡、总寨两乡合并为新堡乡;撤销资堡乡;初布、牙关两乡合并为初布乡;余为石门、陈旗、三岔、寇家桥、流顺、羊永、和平、古战、初布、城关等乡镇。9月7日后,均改为人民公社建制。全县设金星、冶海、新光、红星、先锋、春光、羊永、和平、友联、团结、新堡、前进、五星、红旗、新城、城关等16个人民公社。12月20日卓尼撤县并入临潭,共设柳林、新城、洮阳、新洸、羊永、冶力关、城关、洮北、录遵、北山、上迭等11个人民公社。1962年,临卓两县分治后,其基层建置变更为古战、牙关、初布、长川、羊永、流顺、新城、扁都、店子、新堡、总寨、三岔、王家坟、陈旗、石门、羊沙、冶力关、八角、城关等19个人民公社。1963年,又增设范家嘴和卓洛两公社。1983年,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均改为乡人民政府。原大队更名村民委员会,生产队改称村民小组。至2011年,辖3镇(城关镇、新城镇、冶力关镇)13乡(初布乡、古战回族乡、卓洛回族乡、长川回族乡、羊永乡、流顺乡、店子乡、洮滨乡、三岔乡、王旗乡、石门乡、羊沙乡、八角乡),3个社区居委会,141个村委会,716个村民小组,全县常住人口13.59万人,有汉、回、藏、蒙古等10个民族。城关镇俗称旧城,临潭县府所在地。座落于西凤山下,四周群山环抱,地势平坦,岷(县)合(作)公路穿镇而过。距合作市78公里。海拔2800多米,属高原气候,年平均气温3.2℃,年降水量499.7毫米。城区面积1.44平方千米。城关镇远在秦汉,已置洸阳城。晋时,吐谷浑在其处筑旧洮城。北周为美相县治,保定元年(561)贺兰祥收复洮阳置洮州。隋、唐、宋、金几朝,均为洮州、临洮郡、临洮城、临洮镇等治所驻地。明清两代置旧洮堡。旧洮堡设南、西2门,周2里,高2丈,长580丈。县城历为藏汉交通要道,茶马互市商埠。民国时,今城关镇为县属旧城镇,划为10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设临潭旧城区,1951年改为旧城市。1953年县治迁驻今县城,1956年改称城关镇。城关镇是回汉杂居区,经商者众。2011年全镇总户数为3969户,总人口为15943人。
新城镇古称洪和城、洮州城,自秦、汉以来就是古洮州政治、经经、文化、军事的中心。西距临潭县城36公里,距合作市114公里。明时所筑洮州卫城半绕山坡,半围川原,古城保存尚算完好。新城历史上曾数度成为地方行政中心,先后建立侯和护军、洪和郡、美相县、洮州、当夷县、洮州元帅府。明清以来,一直是洮州卫、洮州厅治所。新城的商业在历史上就比较发达,设置过茶马司。数百年来,城内早已形成称之为“营”的定期集市贸易活动。每旬逢一为“大营”,逢五为“小营”,大营头天午后有“晚营”,每天晨起有“早营”。新中国成立前,社会动荡,战乱频仍。共和国建立后,县治徙驻旧城,新城成为乡(镇)政府驻地。2011年总户数为4787户,总人口为20044人。名胜古迹主要有: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洪武十二年所筑的洮州卫城、新城苏维埃政府旧址、李家坟遗址、鸣鹤城遗址、西街村城背后海眼,“朵山玉笋”、“玉兔临凡”、“西湖晚照”、“紫螃烟云”。2006年8月被列为甘肃省历史文化名镇。
冶力关镇其专名是以当地山岗名称得名,镇政府驻地称“果囊塘”,含义为“右山岗”。位于临潭县东北部,距临潭县城102公里,距合作市100公里。历史上,冶力关条条崎岖古道,东通岷州,西抵藏区,南达洮州,北至狄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在其地置水池县,孝明帝神龟元年(518),枹罕羌人却铁忽反魏,在此自立为王。隋时立水池县。唐代为儒州、保塞州地,代宗后陷于吐蕃。蕃军筑巩令城驻守,明、清属洮州辖地。民国时为冶海乡驻地。新中国成立后,为临潭县属第四区驻地。辖后山、洪家、高庄、思家庄、岗沟、东山、堡子、池沟、关街等9个村委会。2011年总户数为1999户,总人口为8909人。辖区内既有水池县古城、巩令城、石关堡、新城堡、石峡堡、惠家庄堡、洪家庄堡、石城堡、石庙堡等多处古城堡遗址。也有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的诸多名胜,如冶海冰图、常爷古庙、喜泉飞瀑、妙华山热河、包尔寺壁画等。更有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省级地质公园、莲花山自然保护区,进入21世纪后旅游业兴起。
初布乡位于临潭县西南边缘地区,平均海拔2910米,年均降雨量502毫米,年平均气温4℃,全年无霜期56天。全乡总面积12579万亩。辖初布、鹿日古、牙盖、普藏什、格钦冈、亦子多、扎杂等7个村民委员会。2011年总户数为781户,总人口为3564人。
古战乡位于临潭县西部,距县城7公里,东与城关镇隔山相对,北与卓尼县阿子塘乡接壤,南邻初布乡。海拔约2800—3179米。年降水量250毫米,属高寒阴湿山区。1962年设古战公社,1983年置乡。全乡总面积53.6平方千米。现辖古战、九日喀、拉直、嘎尼、卡勺冈等5个村委会,25个村民小组,13个自然村。2011年总户数为1266户,总人口为5490人。
卓洛乡现辖上园子、下园子、惹加合等3个村委会。2011年总户数为561户,总人口为2419人。
长川乡位于临潭县东侧10公里,海拔2772—3600米,年无霜期80天左右,气候高寒阴湿。地形一线狭长,并自北向南倾斜。全乡总面积86.97平方千米。辖杨升、敏家咀、千家寨、沙巴、冯旗、长川、塔那、汪怀台子、马牌、木地坡等10个村委会,49个村民小组。2011年总户数为2273户,总人口为10446人。
羊永乡位于临潭县以东117公里处,平均海拔2911米,年均降雨量502毫米,年平均气温4℃ ,全年无霜期56天。全乡总面积5363万亩。辖羊永、孙家磨、西石沟、李冈、拉布、白土、太平寨等7个村民委员会。2011年总户数为1995户,总人口为9082人。
流顺乡位于临潭县以东26公里处,平均海拔2896米,年均降雨量502毫米,年平均气温4℃,全年无霜期56天。全乡总面积3926万亩。辖宋家庄、上寨、眼藏、巴仁、汪家咀、丁家堡等6个村民委员会。2011年总户数为2060户,总人口为9232人。
店子乡位于临潭县东南部,平均海拔2890米,年均降雨量502毫米,年平均气温4℃,全年无箱期58天。全乡总面积6378万亩。辖李歧山、王清、捏仁、店子、戚旗、业人村6个村民委员会。2011年总户数为1064户,总人口为5063人。
三岔乡位于临潭县东南63公里处,平均海拔2875米,年均降雨量502毫米,年平均气温4℃,全年无霜期60天。全乡总面积8239万亩。1949年设三岔乡,1958年并入洮阳公社,1962年析改三岔公社,1983年复置乡。现辖斜沟门、高楼子、半沟、直沟、岳家河5个村委会。2011年总户数为708户,总人口为2539人。
洮滨乡与新堡乡、总寨乡合并后成立,辖常旗、洛藏、新堡、上堡、朱旗、马旦沟、秦关、总寨、石旗、郑旗、上川、下巴杰12个行政村。2011年总户数为2162户,总人口为9376人。
王旗乡位于临潭县东部61公里处。平均海拔2876米,年均降雨量521毫米,年均气温4℃,全年无霜期60天。现辖唐旗、马旗、韩旗、王旗、中寨、磨沟、立新、陈家庄、陈旗、大沟门、王家坟、巴杰、龙元山、草场门、上沟门15个村委会。2011年总户数为2790户,总人口为12255人。
石门乡位于临潭县东部,平均海拔2872米,年均降雨量512毫米,年平均气温4℃,全年无霜期61天。全乡总面积11866万亩。辖大河桥、萝堡沟、草山、大墙框、三石沟、占旗河、查狼沟、梁家堡、石门口、园里等10个村民委员会。2011年总户数为1690户,总人口为7239人。
羊沙乡位于临潭县东北65公里处,平均海拔2870米,年均降雨量512毫米,年平均气温4℃,全年无霜期65天。全乡总面积23585万亩。辖大草滩、羊沙、新庄、下河、甘沟、秋峪等6个村民委员会。2011年总户数为1432户,总人口为6028人。
八角乡位于临潭县东北边缘,平均海拔2870米,年均降雨量512毫米,年平均气温4℃,全年无霜期69天。全乡总面积13421万亩。现辖庙花山、中庄、八角、竹林、切阳、牙扎、巴度、牙布山等8个村民委员会。2011年总户数为1242户,总人口为5424人。
夏河县位于州境西北部,地处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东南面分别与州属合作市、碌曲县相邻,北依临夏州临夏县及青海省循化县、同仁县。全县土地总面积6274平方千米,大部分地区海拔高度在3000-4200米之间,最高点为甘加达加莱山主峰,海拔4636米,最低点在土门关一带,海拔2200米,境内天然草场类型多样,品质优良。畜种以牦牛、藏系绵羊、甘加型羊为主,农作物以青稞为主。年平均温4.4度,年均降水量410毫米,平均无霜期56天,全年日照时间2296小时。夏河县古为羌戎游牧地。西汉时置白石县,隶金城郡。东汉改隶陇西郡。西晋置晋兴郡,又置永固县(即汉白石县),后为吐谷浑所据。十六国时属枹罕,北魏时属河州,北周属河州枹罕郡,隋时仍属枹罕郡永固县,唐时属乌州。北宋时置怀羌县,隶河州。蕃族人唃厮啰居一公城,后成为甘青蕃人首领,建立政权,统驭夏河全域。金属积石州怀羌县。元时为吐蕃等处宣慰司脱思麻路辖地。明时北半部为河州、南半部属洮州辖地。清代属循化理番厅,辖21寨,共4214户,有朝廷册封的百户12名。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拉卜楞寺院建立,周边寺院陆续归附,接受其节制,原受各寺院控制的部落亦成为拉卜楞寺的属民。循化理番厅也失去支配南番21寨的权力,青海、四川的部分寺院、部落,就连循化厅附近的蒙古亲王辖区的寺院亦依附拉卜楞寺,清廷遂在拉卜楞设拉卜楞分府,隶循化厅,因宗教势力日盛,终于衍化为集教权、政权于一体政教合一的权力中心。控制了辖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司法诸权,拉卜楞寺遂向所属落部委派“郭哇”(头目)、向所属寺院派遣“根察布”(拉卜楞寺代表)以管理属部。1913年春,民国政府改循化厅为循化县,隶西宁道。1916年,青海设甘边宁海镇守使辖拉卜楞地区。1927年在塔哇设置拉卜楞设治局,1928年改为夏河县。1936年划归甘肃省第五督察区,1939年改划第一行政督察区。夏河建县初,辖区尚无定界。1927年甘肃省政府派员勘定边界,循化拉卜楞界限:按照西番南番划分,南番东北土门关、晒经滩寺、沙沟等处,北面白石崖寺全归拉卜楞;瓜什济寺归循化,迤东即归拉卜楞;大湖滩归拉卜楞。临潭拉.卜楞界限:临潭南北番全归拉卜楞。临潭南番指今合作市加茂贡乡、勒秀乡,夏河县吉仓乡及碌曲、玛曲县住牧部落;北番指清光绪元年(1875)划归洮州厅的美武8旗等部落。至20世纪40年代初,夏河县政区及拉卜楞教区共隶属十三庄、三科滩、阔才、大参、外思、妥姑、卓格尼玛、勒秀、欧拉、三乔科、西仓新寺、吉仓寺、麦秀、勒秀、妥曲、保拉、力哈、黑错、陌务(美武)、下卡加、隆哇、扎油、大麦滩、火儿藏、火儿藏四头、甘加六族、仁安帐篷区等部落。1942年,经过先后两次编查保甲,夏河县共设置大夏镇(驻塔哇)及正伦(驻洒索玛)、清水(驻桥沟)、卡加(驻卡加)、黑错(驻黑错)、陌务(驻美武)、博爱(驻麦秀)、平等(驻阿木去乎)、和平(驻嘉门关)、共和(驻县城)、信义(驻扎油)、甘坪(驻甘加)、欧拉(驻欧拉)、自由(驻桑科)等14乡镇,80保,742甲。面积东西宽162公里,南北广110公里,总计13950平方千米。建县之初,县政府只管两条街区。在县境查编保甲后,各乡镇长仍由土官、头人充任。1948年设市镇区及共和、清水、黑错、博爱、麦西、欧拉7区,分别辖原14个乡镇。1949年9月22日,夏河县人民政府成立。将民国时设置的7区14乡逐步调整为7区、28个区属乡、3个直属乡。第一区(原市镇区)辖第一、二乡;第二区(原共和区共和乡)辖第一、二、三乡;第三区(清水区)辖沙沟乡、隆瓦乡、牙首乡、观音乡、桥沟乡、清水乡;第四区(原黑错区)辖美武乡、美仁乡、上卡加乡、下卡加乡、那义乡、加科乡、合采乡;第五区(原博爱区)辖扎油乡、多合乡、俄诺合乡、措尔格乡、加门关乡。第六区(原麦西区)辖第一、二、三、四、五乡及阿拉部落。第七区(原欧拉区)未设乡;另设甘加、桑科、科才3个直属乡。1954年,夏河县第7区划归玛曲行政委员会辖属;第二区的玛艾、尕海、郎木寺划归碌曲行政委员会管辖。1955年6月将黑错街(原四区加科乡)改称合作镇。1957年区、乡调整,变为1镇4区28乡(包括4个直属乡),1个区属镇及1个区属部落。1958年,夏河县将原乡镇组建成拉卜楞镇、红旗、跃进、先锋、卫星、东风等6个人民公社。1959年1月,夏河县改为德乌鲁市,阿木去乎划入洮江县。1962年1月,全州重新调整行政区划,撤市改县,夏河县辖合作、拉卜楞2镇及甘加、桑科、达麦、九甲、清水、唐尕昂、那义、麻当、下卡加、上卡加、扎油、美武、美仁、博拉、加门关、吉利、完尕滩等17乡。乡属人民公社105个,生产队492个。同年4月,划归洮江县的下巴沟、麦西、阿木去乎、牙利吉、科才5乡复划归夏河县,共辖2镇22乡。1966年9月,拉卜楞镇易名萨尔吉镇。11月,吉利、下巴沟2乡合并为下巴沟乡,县辖乡镇成为23个。1968年3月各乡镇革命委员会成立,又将原23个乡镇改称人民公社。1971年2月,萨尔吉人民公社易名城关人民公社。1975年复为城关镇。那义、合作两公社合并为合作镇。1980年3月,复将那义划岀。8月,城关镇又改称拉卜楞镇。县辖2镇21个人民公社。1983年9月,县属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改为乡镇人民政府。1986年1月县属10个乡镇按藏族群众习惯称谓改名,县辖23个乡镇,106个村民委员会,15个居民委员会,710个村民小组。现辖拉卜楞、王格尔塘、阿木去乎3个镇,桑科、甘加、达麦、麻当、曲奥、唐尕囊、扎油、博拉、吉仓、科才10个乡,65个村委会,4个社区(居委会),436个村民小组,有藏、汉、回、撒拉、蒙古、朝鲜、土等14个民族。总人口8.78万人。
拉卜楞镇夏河县人民政府所在地,位于大夏河畔的河谷开阔地。甘南藏族自治区 (州)初建时,州治即设于此。是农区与牧区的分界线。镇区海拔2931米,年均气温2.6℃,年降水量458毫米。拉卜楞镇原称扎西奇,意为吉祥右旋之泉,本为甘加部落的“冬窝子”。清初,和硕特蒙古部进驻,在其地修筑了规划宏大的亲王府。康熙四十八年(1709),甘加千户将其处献给嘉木样建寺,寺建成后,当地群众将嘉木样府邸尊称“拉章”,后转音为拉卜楞。寺院兴起后,距寺3里之地形成一个为寺院服务的村落, 称为“塔哇”。清末民初,寺院开放塔哇,邻近地区的汉、回、撒拉等族商人携货入居,塔哇渐次兴旺,商贸活动日趋繁盛。到20世纪40年代,拉卜楞已成为甘肃西南部仅次于临潭旧城的物资集散地。1947年,夏河县编制保甲,拉卜楞为示范镇,镇下设6保,59甲,全镇有425户,2199人。1949年拉卜楞成为夏河县第一区区署驻地。1953年10月,拉卜楞成为甘南藏族自治区(后改为州)首府,1956年7月州府迁驻合作,1957年初设拉卜楞镇。1958年改镇为公社,1959年1月曾设德乌鲁市,1961年复废社设镇,1966年易名萨尔吉镇,1968年又以镇为社,1975年改置城关镇,1980年仍恢复拉卜楞镇。现辖塔哇社区、上人民街社区、下人民街社区、河南村社区4个居委会和九甲、麻莲滩2个村委会。2011年总户数为926户,总人口为4134人。
王格尔塘镇王格尔塘镇南距合作34公里,西距夏河35公里,东北穿临夏至兰州242公里。自清末以来,一直是商旅驻足之地。1943年民国夏河县政府将王格尔塘编为正伦乡,乡公所设在5公里外的萨索玛村。1951年,夏河县设第三区于王格尔塘。现辖王格尔塘、吉合仁、奈玉、洒索玛、阿子合、格尔仓等6个村委会。2011年总户数为721户,总人口为3453人。辖区内有甘南名寺一德尔隆寺,由历辈赛仓活佛主持。
阿木去乎镇位于夏河县境南部的阿木去乎代茂塘盆地正中。北距夏河62公里, 东北至合作42公里,西南至碌曲县41公里。是农、牧区临界处,迤西、迤南全为牧区,博拉以下多为农区,属经济形态过渡带,故其地具备两种经济特征。阿木去乎部落原是从下八沟分出后迁徙上来的,故又称上八沟。八部落形成年代久远。清代阿木去乎属循化厅辖南番二十一寨地,1928年夏河建县,阿木去乎划入夏河辖区,1943年民国政府编保甲时编为7保72甲,并设立“平等乡”乡公所,地方的行政、司法、税赋等仍由地方议会即“干思木”(由寺院吉哇、拉寺代表更察布、部落头人及乡老组成)决定并执行。1951年阿木去乎建立了人民政权,成为夏河县第六区,辖吉仓、吉利、麦西等5乡。1958年,碌曲与玛曲合并为洮江县,阿木去乎归其所辖。并改区称人民公社。1960年缩小公社体制,从阿木去乎划出麦西乡,乡以下设公社和生产队。1961年又分出牙利吉乡。1962年撤洮江县,阿木去乎复属夏河县至今。现辖安果、黑力宁巴、扎代、加尔髙、吉囊、完垦、尼麻隆、格合咱、阿纳、牙吉利等10个村委会。2011年总户数为2087户,总人口为12628人。
扎油乡位于夏河县中部,平均海拔3020米,年均降雨盆32毫米,年均气温4℃,全年无霜期88天。全乡总面积37432万亩。现辖扎油道、扎油哇玛、扎油曼3个村委会。2011年总户数为527户,总人口为3769人。
甘加乡位于夏河县北部,平均海拔2950米,年均降雨量32毫米,年平均气温4℃,全年无霜期88天。全乡总面积77038.6万亩。现辖卡尔囊、作海、卡加、仁青、西告尔、仁艾等7个村委会。2011年总户数为1397户,总人口为7592人。乡村从业人员4844人,年末耕地面积6600亩,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005亩。各类牲畜存栏211301头(只、匹),农林牧渔现价产值5819万元,增加值4909万元。甘加草原、白石崖溶洞、八角城遗址以及白石崖寺、甘坪寺等著名藏传佛教寺院均在境内。
桑科乡位于夏河县城西部,纯牧业乡。平均海拔3050米,年均降雨童32毫米, 年平均气温4℃,全年无霜期88天。全乡总面积129293万亩。现辖曼玛、岗杂、多玛、日芒、桑科、地仓等6个村委会。桑科古城遗址坐落于境内。
达麦乡位于夏河县东部,平均海拔2780米.年均降雨量32毫米,年平均气温4℃,全年无霜期88天。全乡总面积1967万亩。现辖善塘、达麦、乎尔卡加、黄茨滩等4个村委会。2011年总户数为815户,总人口为3799人。
曲奥乡位于夏河县东北部,平均海拔2200米,年均降雨量32毫米,年均气温4℃,全年无霜期88天。全乡总面积24311.5万亩。现辖曲奥、香告等2个村委会。2011年总户数为596户,总人口为2603人。曲奥森林峡谷、土门关明代边墙遗址均在境内。
麻当乡位于夏河县北部,平均海拔2400米,年均降雨量32毫米,年均气温4℃,全年无霜期88天。全乡总面积35147.8万亩。现辖麻当、孜孜合、敖赛、且隆、亚休、果宁等6个村委会。2011年总户数为1064户,总人口为5245人。
科才乡位于夏河县西南部,纯牧业乡。平均海拔3260米,年均降雨32毫米,年均气温4℃,全年无霜期88天。全乡总面积88464万亩。现辖科才、多布加、赞布宁等3个村委会。2011年总户数为628户,总人口为3555人。
唐尕昂乡位于夏河县境东北部52公里处。全乡总面积191.6平方千米。现辖唐尕囊、曼隆、灰隆、让吾道、让吾曼5个村委会。2011年总户数为530户,总人口为2684人。
吉仓乡位于夏河县南部,平均海拔2950米,年均降雨量32毫米,年均气温4℃, 全年无霜期88天。全乡总面积31867.5万亩。现辖吉仓、木道、西小3个村委会。2011年总户数为650户,总人口为4483人。博拉乡位于夏河县南部,平均海拔2900米,年均降雨量32毫米,年均气温4℃,全年无霜期88天。全乡总面积34097.9万亩。现辖娄来布、华盖、罗务塘、玉华、加地库合、吾乎杂、强盖囊、博拉等8个村委会。2011年总户数为944户,总人口为6095人。
舟曲县位于甘南州东南部,东邻陇南市武都区,北接宕昌县,西南与迭部县、文县以及四川省九寨沟县接壤。气候属温暖带区,海拔高度在1173-4504米之间。地势两北高,东南低,境内山大沟深,地形复杂,沟壑纵横,高筹悬殊,是典型的高山峡谷区,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年平均气温14.1℃,年降雨量400—800毫米,年日照时数1842小时。舟曲县在秦汉以前为参狼羌、武都羌、白马羌、宕昌羌聚居地。西汉置羌道县,隶凉州刺史部陇西郡,东汉改属武都郡。三国属魏武都郡,蜀建兴七年(229), 地入蜀汉。晋后为仇池国属地。西秦时为武都郡石门县地。后魏弥忽建宕昌国,曾置芳州深泉郡,领封德(今峰迭)、理定(立节)二县,并于天和元年(566)置宕州总管府。隋置封德郡,隶芳州,开皇初废深泉郡撤理定,地入封德,后又立宕昌郡。唐为宕州福津、怀道二县地。宋为福津县。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置西固蕃汉军民千户所, 辖民户410户,军户1110户。明洪武十四年(1381)改置西固军民守御千户所,隶陕西行都司,次年改属岷州卫。万历六年(1578年)西固分设阶州州同。清顺治十二年 (1655)裁守御所并入阶州,设西固分州。雍正七年,将番民部落编为“里”设抚夷同知,隶巩昌府。乾隆元年(1736)仍设州同,隶阶州。民国初改西固县,隶渭川道。后废道,直隶于省。1934年实行区联保甲,划3区40保103甲。1949年12月10日,中国共产党西固县委、县政府工作组进入西固,1954年6月,甘南藏族自治区舟曲行政委员会成立,下辖3区、25乡。1955年12月,舟曲行政委员会改称舟曲县。至1990年末,舟曲县共辖22乡,210个行政村,487个村民小组。2011年土地总面积3010平方千米。辖2个镇,17个乡,有210个村委会,3个社区居委会,532个村民小组,403个自然村。全县总人口14.12万人,其中藏族人口5.05万人,占总人口的35.8%。
城关镇舟曲县政府驻地。位于白龙江北岸的一片扇面冲积滩地上,距州府合作321公里。平均海拔1343米,年平均气温12.9℃,面积2.48平方千米。地势北高南低,南北峰峦挺拔峻秀。江依城南蜿蜒东南流,城内清泉四溢,树荫浓密,气候宜人, 曾有泉城雅名。因处古丝绸之路河南道上,宋时称西固堡,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 县令张俊臣始筑西固城,绍兴二十七年县令苗彦茂重修,易名福津县。明为千户所治, 千户姚富扩建县城。清代乾隆年间,州同阿什浑、陈嬉次第重修。光绪五年(1879), 地震城圮,七年重修并新筑北瓮城,光绪三十年(1904)水毁城西南角,光绪三十三年(1907)补修。县城周666丈,高2.4丈,筑4门,西、北、南门各建城楼,并因流溪南北中贯城区而修南北水门各一。城关镇现辖:西城区、东城区2个居委会,庙儿沟、沙川、锁儿头、镇垭头、西半山、坝里、寨子、西关、西街、北街、东街、南街、北关、三眼、月园、瓦厂、罗家峪、马莲平等18个村委会。2011年总户数为3536户,总人口为11471人。
大川镇位于舟曲县城东南部12公里处,现辖:大川1个居委会,塔岱、石门沟、石门坪、梁家坝、土桥子、老庄、坪安子、泄流坡等8个村委会。2011年总户数为1393户,总人口为5743人。
峰迭镇位于舟曲县西部15公里处瓜咱。境内武都关为汉代武都郡西部都尉要塞, 地踞险要,扼控甘松古道咽喉,屏障河谷平畴沃野。气候温和,宜耕作,得灌溉之利,物产甚丰。历史上曾以产良马及产兵岗烟叶驰名陇南。遗存大量历史遗迹及地下文物, 大部为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类型。如瓜咱坪遗址、西坪遗址、牛头坪遗址、掌坪遗址等。古城堡遗址基本属汉代及汉后所遗,如瓜咱古城、牛头城、峰迭城、兵岗城等。2011年辖喀布且、城外、嗄麦诺、沟门、阳山、瓜咱、咀上、瓜咱坝子、水泉、阴山、布迪、沙沟、杜坝、吾岱、狼岔坝、磨沟、弓嘎、妞鲁等18个村委会。2011年总户数为2693户,总人口为11143人。
曲瓦乡位于舟曲县西北部,平均海拔1680米,年均降雨量388毫米,年平均气温14℃,全年无霜期228天。现辖:曲马、乔藏、架然、头沟坝、拜藏、宵藏、水泉等7个村委会。2011年总户数为952户,总人口为4162人。
巴藏乡位于舟曲县北部,平均海拔1590米,年均降雨量388毫米,年平均气温14℃,全年无霜期228天。现辖:上巴藏、下巴藏、溪岭、日宰格松、果藏希布等5个村委会。2011年总户数为1172户,总人口为4884人。
大峪乡位于舟曲县西部,平均海拔2040米,年均降雨量388毫米,年平均气温14℃,全年无霜期228天。现辖:大崖、香杭、大峪坪、老地、多拉、阿布诺、得力坎等7个村委会。2011年总户数为1277户,总人口为5025人。
立节乡位于舟曲县北部,平均海拔1555米,年均降雨量388毫米,年平均气温14℃,全年无霜期228天。现辖:立节一、立节二、花年城、水地、杰迪、北山、拉东尕沟、拉尕、阳阴山9个村委会。2011年总户数为1273户,总人口为5147人。
憨班乡位于舟曲县城西部25公里处,乡政府和舟曲林业局憨班林场驻地憨班。现辖:果者诺、香椿沟、憨班、汗拜拉阿、杭嘎、宝拉、老沟等7个村委会。2011年总户数为1186户,总人口为5027人。
坪定乡位于舟曲县西北部,平均海拔1360米,年均降雨量388毫米,年均气温14℃,全年无霜期228天。现辖:域头、靖边、坪定一、坪定二、骞必诺、柳坪、奂坪、武滩山、洛杂等9个村委会。2011年总户数为1193户,总人口为5062人。
江盘乡位于舟曲县南部,平均海拔1360米,年均降雨量388毫米,年均气温14℃,全年无霜期228天。现辖:南桥、云台、吾扎、亚勒、加岱、玛隋等6个村委会。2011年总户数为1167户,总人口为4661人。南峪乡位于舟曲县中部,平均海拔1360米,年均降雨量388毫米,年均气温14℃,全年无霜期228天。现辖:南峪一、南峪二、旧寨、安门下、吉岱、勒地、磨儿坪、吾松别等8个村委会。2011年总户数为1082户,总人口为4210人。
博峪乡位于舟曲县南部,平均海拔2050米,年均降雨量388毫米,年均气温14℃,全年无霜期228天。现辖:曲曼、扎塔、然益诺、哈吾囊、柯达、尖吉、开麻古、吉也诺、尖果诺、柱隆囊、古迭、哈萨囊、擦西诺、恰路囊、格日隆囊等15个村委会。2011年总户数为872户,总人口为4402人。
东山乡位于舟曲县东北部。2005年底弓子石乡与中牌乡合并设立东山乡。现辖: 石家山一、石家山二、真节、坪里、甸子湾、鲁家、罗家、湾里、井坪、石磊、辽东、杨家、中牌、下庄、毛家、谢家等16个村委会。2011年总户数为2926户,总人口为11003人。
果耶乡位于舟曲县东部。2005年底三角坪乡与池干乡合并设立果耶乡。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年均降雨量600毫米左右,平均气温10℃。现辖:吉角、果耶、拉阿、东坪、磨里、诺迭喀、吾岱、喇嘛庄、别列石嘎、牡吾协、代亚诺、朱西、前安、前山梁、池干、虎家梁、甘子沟、真庄磨里等18个村委会。2011年总户数为2266户,总人口为10148人。
八楞乡位于舟曲县中部,平均海拔1360米,年均降雨量388毫米,年均气温14℃,全年无霜期228天。现辖:古巴、兰氽协、索莱、多延、果聂、交多、斯延、尼多、列阿斯、麦班等10个村委会。2011年总户数为1066户,总人口为4648人。
武坪乡位于舟曲县中部,平均海拔2040米,年均降雨盘388毫米,年均气温14℃,全年无霜期228天。现辖:哈迭、坝子、达哈桥、达哈、黄加、吾别、嘎河坝、河那、亚哈、新地等10个村委会。2011年总户数为1481户,总人口为6235人。
插岗乡位于舟曲县中部,平均海拔1800米,年均降雨量388毫米,年均气温14℃,全年无霜期228天。现辖:恰瓦扎、古当、普岱、角绕、嘎尔里、角儿桥、亚豁里、塘古8个村委会。2011年总户数为686户,总人口为2971人。
拱坝乡位于舟曲县中部,平均海拔1600米,年均降雨量388毫米,年均气温14℃,全年无霜期228天。现辖:拱玫、巴吾、恰子、勒卧、隅亦诺、乾迪、赞嘎、孜比吾、托诺、莱亦诺、白希11个村委会。2011年总户数为1205户,总人口为5772人。
曲告纳乡位于舟曲县东南部。2005年底大年乡与铁坝乡合并设立曲告纳乡。现辖:灿干、莫诺、乔玉诺、盖欧、古克欧、介角诺、拉莫盖托、燕必、托协、瓜欧、岔希、岔吾果、岔吾固、阿吾、木耶等16个村委会。2011年总户数为2323户,总人口为12127人。
卓尼县位于州境东部。东邻定西市岷县、漳县和渭源县,北倚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和政县,西连本州合作市、碌曲县和夏河县,南接本州迭部县和四川省若尔盖县。海拔2000-4972米,年均气温6.7℃,年降水量461.9毫米。全县总面积5419.68平方千米。卓尼历代属洸州辖地,自明永乐四年(1406)番人酋长些地率叠番达拉等族内附,永乐十一年(1413)授指挥佥事兼武德将军,并接管卓尼大寺住持大权,逐步成为政教合一地方政权的最高统治者。第四代旺秀受明廷赐姓名杨洪,始冠杨姓。曾辖今卓尼迭部2县及舟曲、临潭、夏河县部分地域计48旗。民国建立,卓尼地区仍为杨土司属地。1937年卓尼设治局成立。1943年推行保甲制,1947年编查告竣。1949年9月110,洮岷路保安司令杨复兴率众起义,卓尼和平解放。1950年,杨复兴宣布废除土司制度。10月1日,中国共产党卓尼工委和卓尼藏族自治区行政委员会成立。1951年开始组建基层政府。至1953年底,卓尼共设9个区级政权(包括区级工作组),14个乡级政权。1953年10月,卓尼县成立,隶属甘南州。年底,卓尼县并入临潭县,同时将原属卓尼的下迭、插岗两区划入龙迭县。1962年1月,甘南州重新划分行政区划,恢复卓尼县建置。全县划为1镇,20乡,84个乡属人民公社,351个生产队。2011年辖柳林、木耳、扎古录3镇,纳浪、喀尔钦、刀告、尼巴、完冒、阿子塘、申藏、恰盖、康多、勺哇、洮砚、藏巴哇等12乡。有3个居委会、97个村委会、461个村民小组。全县总人口为10.82万人,其中藏族人口7.56万人,占总人口的69.9%。
柳林镇卓尼县府所在地,位于卓尼县境中部。海拔2400—2968米。距合作市105公里。总面积46.46平方千米。在明清两代,曾是卓尼土司定居之地及活动中心。卓尼古城于明嘉靖十七年(1538)由第六任土司杨臻主持修筑,座北面南,依地形筑之,东西高而中间低,西、南各开一门,中部南、北向各开水洞,城廓船形,故称船城。1937年设卓尼设治局柳林镇。1950年10月设卓尼藏族自治区柳林区,1958年撤区并乡改为柳林镇,1959年1月临卓两县合并后改划为临潭县柳林公社。1962年恢复卓尼县制后改称城关镇。1986年5月复名柳林镇沿用至今。现辖:城东、城西、城南3个居委会,若哇纳、尼格隆、卓尼普、上城门、寺台子、唐尕那、拉日扎告、啥盖仓、多洛等9个村委会。2011年总户数为1646户,总人口为7110人。
扎古录镇位于县城53公里处。距合作市50余公里,“扎古录”为藏语译音,意为“石洞沟”。南连刀告乡;西接碌曲、夏河县境;北与完冒、阿子塘乡为邻;东与临潭县初步乡接壤。境内麻路村历史悠久,远在西汉时,先零、烧当等羌部屡沿洮河东进,进袭陇西诸郡,麻路成为必经之地。唐代,吐蕃军东进,亦经其地。唐王朝为警戒西部,在麻路迤西十余里之地建神策军以扼咽喉。明、清时,属卓尼土司所辖的迭当旗,民国时曾设录竹乡,共和国建立后曾设录竹区,1983年改社为乡。现辖:麻日、劳日才、强萨、柏瑞、扎古录、塔杂、瓦什尕、赛如纳等8个村委会。2011年总户数为1146户,总人口为6012人。
木耳镇镇政府驻地多坝村,距县城13公里。北与临潭县洮滨乡隔河相望,南以泰乌杂矩山脉与迭部县为界;东、西两端分别与纳浪、大族两乡接壤,中部与柳林镇环接插花。总面积948.49平方千米。现辖:冰古、齐车、扎纳、多坝、秋古、博峪、麻日、牙日、寺古多、柏爱、麻地湾等11个村委会。2011年总户数为1859户,总人口为9147人。
纳浪乡位于卓尼县东南部35公里处。东与岷县毗邻,北与临潭县总寨乡隔河相望,南与迭部县接壤。平均海拔2300米,绝对无霜期130天。总面积238.066平方千米。现辖:羊化、温旗、朝勿、若龙、纳浪、吐鲁牙古、司日纳等7个村委会。2011年总户数为1692户,总人口为7232人。
喀尔钦乡位于卓尼距县城20公里,平均海拔2620米,年均降雨量550毫米,年平均气温6℃,全年无霜期107天。现辖:格古、达日、达子多、达盖贡、拉扎卡、卓洛、拉力、麻地卡、阿温仓、沙俄、出隆、喀别等12个村委会。2011年总户数为2148户,总人口为10029人。
刀告乡位于卓尼县城67公里处。“刀告”为藏语译音,意为“石沟”。南连尼巴乡,北接扎古录镇。现辖:贡巴、隆多、盘乔等3个村委会。2011年总户数为850户,总人口为4551人。
尼巴乡位于卓尼县79公里处。“尼巴”、“石巴”均为藏语译音,分别意为“阳坡”、“阴坡”。北与刀告乡相邻,东与卡车乡接壤,西与碌曲县境相连,南临四川省若尔盖县。现辖:盖日仓、尼巴、贾木且、石巴等4个村委会。2011年总户数为845户,总人口为5148人。
完冒乡位于卓尼县54公里处,西至合作市51公里。“完冒”是藏语译音,意为 “红色的狐狸”,俗称“红野狐”。辖区位于县境西北角,与夏河县境接壤。现辖:根萨、俄化、康木且、沙冒多、沙冒后5个村委会。2011年总户数为586户,总人口为3844人。
阿子塘乡位于卓尼县33公里处,“阿子塘”乃藏语音译,原为“阿赀塘”,意为 “阿赀的川或滩”。据传为吐谷浑王阿才的驻地。东与临潭县辖地及卓尼申藏乡插花; 西连完冒乡;北倚斜藏大山;南临洮河;中与临潭县古战乡交错拼接。现辖:阿子塘、哲孜纳、板藏、达加、纳孜尕、佐车什、盘园等7个村委会。2011年总户数为1456户,总人口为7073人。
申藏乡位于卓尼县32公里处,距临潭县城仅5公里。辖地位于临潭县城北部。与临潭县城关镇、卓洛、长川、流顺、新城诸乡插花接壤。现辖:申藏、郭大、日格、赛藏、旦藏、莫地普、木耐纳等7个村委会。2011年总户数为1697户,总人口为8012人。
恰盖乡位于卓尼县56公里处。乡政府驻温布滩村的恰盖寺。乡名以当地由恰格活佛创建之寺院而得。南与申藏乡为界,北与康多乡接壤,东与临潭县毗邻。现辖:角缠、温布塘、热索、莱加等4个村委会。2011年总户数为537户,总人口为3302人。康多乡位于卓尼县114公里处。乡政府驻康多寺,乡以寺得名。西与合作市佐盖多玛乡接壤,东与勺哇土族乡毗连,北与康乐、和政两县隔关相望,南与恰盖乡为邻。现辖:围日纳、多玛、喀围、日忙纳等4个村委会。2011年总户数为373户,总人口为2401人。
勺哇土族乡乡政府驻勺哇寺,乡以寺得名。辖区与康多乡紧连,曾屡与康多为一乡所辖。1986年10月26日成立勺哇土族乡。现辖:光尕、日车纳等2个村委会。2011年总户数为354户,总人口为1770人。
洮砚乡位于卓尼县东部70公里的洮河东岸,以境内产洮河绿石砚而得名,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洮砚的产地。东接柏林乡、藏巴哇乡,西与临潭石门乡隔河相望;南连岷县堡子乡。现辖:坑扎、拉扎、古路坪、杜家川、纳日5个村委会。2011年总户数为1202户,总人口为5119人。
藏巴哇乡位于卓尼县东北部。辖地北接渭源县,东连漳县金钟乡,西以洮河与临潭县羊沙乡为界,南与洮砚乡、柏林乡接壤。平均海拔2300米。现辖:柳林、喀绕瓦、藏巴哇、侯旗、藏牙纳、恰布、柏林、石达滩、巴都9个村委会。2011年总户数为1891户,总人口为8256人。
碌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西南部,在甘、青、川三省交界处,南邻四川省若尔盖县,西界青海省河南县,西南与本州玛曲县接壤,东连本州卓尼县,北部与本州夏河县毗邻。地势西高东低,东西长126公里,南北宽93公里,海拔最高处额日宰4483米,最低处吾乎扎滩2860米,相对高差1623米,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年均气温3.2℃,极端高温28℃,极端低温-23.2℃,年降水量583.8毫米。气候高寒、阴湿、降温频繁,全年无夏。全县总面积5299平方千米。境内水源充沛,长江水系的白龙江、黄河水系的洮河,均发源于县境内。历史上是泛指的“羌中”之地,十六国前凉(317-367)时,境内置有瀝川护军,护军驻地似在今晒银滩至尕海措宁一带。西秦(385-431)时,在洮州西境置旭州西疆郡、弘州、广恩郡(似在今双岔、西仓一带)。隋在其处置洮源县、洮阳县(广恩旧址)。唐初置西沧州,广恩县置广恩镇。唐中宗景龙之后的715年陷于吐蕃。宋为唃厮啰所属,元为洸州辖域,隶吐蕃等处宣慰司脱思麻路。明为洮州卫属地,1637年后,洸河源以西为和硕特前首旗牧地。民国属临潭辖区。全境分属3个土官,1个寺院。辖区有西仓12部落(有土官2人),双岔8部落(有土官1人)及郎木寺赛赤部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1953年,始将临潭县所辖的西仓区分出,成立中共西仓工作委员会,6月改称中共洮源工作委员会。10月成立洮源行政委员会,直属甘南藏族自治区。1955年6月,碌曲县正式成立, 县人民委员会驻西仓加科。1956年设西仓区、双岔区、郎木寺区3个区政府。1958年, 碌曲县增设阿木去乎区。1959年1月1日与玛曲县合并为洮江县,县址在碌曲尕海措宁。1962年1月1日,撤洮江县,恢复碌曲县,县治移至玛艾根萨。现辖5乡2镇、24个村委会、95个村民小组。2011年全县总人口3.49万人,藏族人口3.08万人,是多民族杂居的纯牧业县。
玛艾镇碌曲县府所在地。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合作市78公里。藏语名为玛艾根萨(意为玛艾部落的冬窝子)。面积3平方千米。海拔3100米左右。洮河沿城南东流过境。1959年与玛曲县合并成立洮江县时,县治设于今县境之获海措宁。到1962年撤销洮江县复设碌曲县时,县治始定在玛艾根萨,开始动工兴建。由此,玛艾根萨成为碌曲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辖:东城、西城2个居委会,玛艾、加格、华格、红科4个村委会。2011年总户数为986户,总人口为5046人。
郎木寺镇著名藏传佛教寺院郎木寺坐落于此,镇因寺得名。郎木为藏语,汉译为仙女。北距碌曲县86公里,至合作市167公里。地处甘、青、川三省结合部,为白龙江源头的峡谷小盆地,白龙江北岸丘坡上为甘南州辖郎木寺,南岸山麓林间是四川省阿坝州辖格底寺,属藏区24胜地之一。历史上郎木寺为赛赤部落游牧地,1955年碌曲建县,郎木寺始有建设之举,时有居民419户,790人,其中藏族174户,691人,汉族12户,44人,回族2户,有蒙古族、保安族各1户。1956年成立郎木寺区政府。1958年撤区与尕海合并称跃进人民公社,年底更名尕海人民公社,郎木寺为第二大队。1961年成立郎木寺乡,旋易名长征乡。1968年恢复郎木寺乡,成立乡革命委员会,年底复改乡为公社,辖郎木寺、波海、贡巴、尕尔娘4个大队,13个生产队,9个自然村。后复改公社为乡。2002年撤乡并镇。现辖:1个社区居委会,郎木寺、尕尔娘、贡巴、波海等4个村委会。2011年总户数为975户,总人口为4706人。
西仓乡位于碌曲县东部,平均海拔2900米,年均降雨量450毫米,年平均气温3℃,全年无霜期165天。现辖:嘎赛尔、唐龙多、贡去乎3个村委会。2011年总户数为480户,总人口为2598人。
.拉仁关乡位于碌曲县东南部。平均海拔2900米,年均降量450毫米,年平均气温3℃,全年无霜期165天。现辖:唐科、则察、玛日3个村委会。2011年总户数为547户,总人口为2919人。
双岔乡位于碌曲县东部,平均海拔3800米,年均降雨量400毫米,年平均气温4℃,全年无霜期120天。现辖:洛措、毛日、青科、耳地等3个村委会。2011年总户数为890户,总人口为4919人。
阿拉乡位于碌曲县东部,平均海拔2800米,年均降雨量465毫米,年平均气温4°C,全年无霜期165天。现辖:天多、吉仓、博日阿3个村委会。2011年总户数为470户,总人口为3068人。
尕海乡位于甘肃碌曲县南部,平均海拔4400米,年均降雨量500毫米,年平均气温3℃,全年无霜期165天。现辖:加仓、秀哇、东秀3个村委会。2011年总户数为907户,总人口为4715人。
迭部县位于甘南州南部,地处白龙江上游的甘肃和四川两省结合部。土地总面积5108平方千米。古称“叠州”,藏语“泰奥”,意思为“大拇指”,被称为是山神“遇” 开的地方。境内重峦叠嶂,群山连绵,森林广袤,河流纵横,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十六国以前属土著羌人聚居地。西汉时县境东部曾属武都郡。三国时属蜀汉益州阴平郡。西晋时属秦州阴平郡。十六国时为前凉、西秦之甘松郡,并设甘松护军。南北朝时,县境东部初属仇池国;后全境属北魏,继被吐谷浑占领。北周置叠州、芳州。叠州先后领西疆郡(辖合川、叠川、乐川县);芳州领恒香郡(辖三川县及甘松防)、深泉郡(辖常芬县)。隋置叠州总管府(公元584年置,605年废),领临洮郡(辖合川县)、同昌郡(辖常芬、金崖县)、疆泽郡(辖归政、叠川县),唐置叠州都护府(631年置650年废),领叠州(619年置)、合川郡(742年置,辖合川、乐川、叠川、和同、安化等县)、芳州(630年置辖恒香县、丹岭县,599年置常芬县)、西戎州(羁縻州)。肃宗时陷于吐蕃。宋代迭部属吐蕃鲁黎族帅冷京辖地,后属唃厮啰政权。熙宁六年(1073)被宋收复,属秦凤路。西部由洮州辖领,东部归岷州。南宋时初属南宋临洮路洮州辖,公元1195年附金,1236年属蒙古汗国统属。元代置松、潘、叠、宕、威、茂州属的潘州、叠州辖域。明代,蕃酋些地内附,迭部大部地域归洮州卫卓尼军民千户所(杨土司)辖领。今花园乡以东属岷州卫,白龙江以南属松潘卫。清代属巩昌府洮州厅辖区,由卓尼土司统属其地,上、下迭部划为14旗。上迭分为当多、益哇、哇巴、白阿卡宋、宁巴、曼玛卡松等6旗;下迭分为奄子、尖尼、达拉、卡坝录秀、沙录哇、阿夏、多力禾、桑巴等8旗,共208族。今迭部县属之洛大、桑巴、腊子3个乡,清康熙时曾属西固黑峪沟黄土司辖区,雍正时黄土司转赠予岷州多纳赵土司,光绪间桑巴大部划归卓尼杨土司统辖。1937年,由卓尼设治局编制保甲,设上迭、下迭2乡,编为26保283甲。今洛大、腊子及桑巴的道藏、查哇2村仍属岷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迭部仍属卓尼辖区,1952年9月中共卓尼县工作委员会向上、下迭分别派出工作组筹建区级政权。1954年,上、下迭分别建立区党组,1956年1月,两个区人民政府正式成立。1957年10月,上迭区建立起扎尕那、哇巴、当多、买麻、白麻、中山等6个乡人民政府;下迭区建起上卡巴、下沙录哇、桑坝、达拉、尖尼安子、多儿、阿夏7个乡人民政府。1958年11月两区均改为人民公社。1958年12月下迭区原属地及原属岷县的洛大、腊子、桑巴等地域并入舟曲县,组成龙迭县;1959年1月上迭地区并入临潭县。龙迭县将下迭公社析置为麻牙、卡坝、桑巴、达拉、洛大5个公社;临潭县将上迭公社析建为益哇、电尕两个公社。1961年,撤销龙迭县,1962年1月1日迭部县成立,上、下迭划为县辖范围。现辖:电尕、益哇、卡坝、达拉、尼傲、旺藏、阿夏、多儿、桑坝、腊子口、洛大11个乡镇,52个村委会,233个村民小组。2011年总人口为5.91万人,其中藏族人口4.82万人,占总人口的81.6%。
电尕镇位于县境西部白龙江北岸、泰乌杂矩山脉南麓、岷日杂矩山脉北缘雪峰虎头山下的河谷台地上。电尕意为“台上”。全镇总面积628平方千米,海拔2300—2600米,无霜期短,年均降雨量680毫米,总耕地面积12119亩,属高山森林区,森林覆盖率达58%。境内天然植被良好,生态环境保护较为完整,北部最高峰保贝格洒海拔4582米。尕东镇是迭部县治所在地,县府驻地建置古已有之。城东郊然闹村有古叠州城遗址,残垣犹存。北周武成二年(560)始置合川县。建德六年(577)增置西疆郡。隋开皇三年(583)废郡留县。唐高祖武德二年(619)置叠州(初称交戍城)。贞观十三年(639)置叠州都督府。仪凤二年(677)置长利府。天宝元年(742)改设合川郡。乾元元年(758)复为叠州。1956年,在城西郊置上迭区,1958年更名上迭人民公社。1962年1月1日迭部县成立,县政府机关暂驻城北电尕寺院,1963年于今县址动工兴建县级机关单位,1965年迁入。现辖:城东、城西2个居委会,电尕、蔬菜、根古、拉录、亚安、吾子7个村委会。2011年总户数为1235户,总人口为5832人。
益哇乡位于迭部县城西北部,东连电尕镇,西南与四川若尔盖县接壤,北与卓尼县隔山相邻,平均海拔2600米,气候高寒阴湿,无霜期短。全乡总面积365平方千米。现辖:高杂、知子、傲子、纳加、扎尕那、当多6个村委会。2011年总户数为712户,总人口为4563人。
卡坝乡位于迭部县城东部32公里处。地处泰乌杂矩山脉北麓,东依尼傲乡、南连达拉乡、西接电尕镇,境内泰乌杂矩山脉主峰措美海拔4920米,是州内最高峰。地势西北高,东南底。平均海拔3400米,年平均气温6.7℃,年降雨量630毫米,无霜期148天。全乡总面积560平方千米。现辖:卡坝、桃吾卡、尼欠、安子等4个村委会。2011年总户数为382户,总人口为2195人。
达拉乡位于迭部县西南部65公里处。东北连卡坝、尼傲两乡,东南连旺藏、阿夏两乡,西南与四川若尔盖县接壤,北部与电尕镇隔虎头山相邻。全境居山峡谷地带。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平均海拔约2500米,年降雨量630毫米,全乡总面积733平方千米。现辖:高吉、亚拉、次哇等3个村委会。2011年总户数为359户,总人口为2102人。
尼傲乡地处迭部县东部38公里处,东邻旺藏乡、西连卡坝乡、南与达拉乡相接、北靠桑坝乡,平均海拔2300米,全年无霜期130天,年降雨量630毫米,年平均温度6℃。全乡总面积242平方千米。1950年成立尼傲乡人民政府,管辖尼傲、坝藏、尖尼三个村委员会,19个村民小组,17个自然村。现辖:尼傲、巴藏、尖尼等3个村委会。2011年总户数为431户,总人口为2349人。
旺藏乡位于迭部县东北部46公里处。东邻洛大乡,西与尼傲乡毗邻,南连阿夏乡,北接桑坝乡。1985年由原麻牙公社更名而得。地势西北高,平均海拔1950米,年平均气温7.5℃,无霜期148天,年降雨量754毫米。全乡总面积350平方千米。现辖:旺藏、曹世巴、亚日卡、高日卡、让尕、阿赛、拜藏、益高、西布吉等9个村委会。2011年总户数为1389户,总人口为6305人。阿夏乡位于迭部县西南部76公里处。东邻多儿乡,西连达拉乡,北接旺藏乡,南与四川九寨县接壤,地势西南高东北底,山高谷狭。平均海拔2700米以上,年降水量560毫米,属高寒山区。全乡总面积431平方千米。现辖:纳告、克浪等2个村委会。2011年总户数为247户,总人口为1216人,乡村从业人员885人。
多儿乡位于迭部县东南部80公里处。东与舟曲县大峪乡隔山相邻,南同四川九寨沟县接壤,西临阿夏,北连旺藏、洛大两乡。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全乡总面积为546平方千米。清时属卓尼杨土司辖境,并在镜内置多力禾旗(内分“亚切”和“麻切”即上、下两个小旗),解放前归卓尼下迭区辖。1957年10月建立多儿乡。1958年底与阿夏乡合并。1959年随下迭公社划属龙叠县辖。1960年下迭公社划小后属麻牙公社管辖,多儿简称管理区。1962年迭部县成立后仍恢复多儿乡至今。现辖:宰日傲、台尼傲、次古、白古、达盖5个村委会。2011年总户数为594户,总人口为3773人。
桑坝乡地处迭部县东部113公里处。东与腊子口乡接壤,西与花园乡、旺藏乡相连。平均海拔2600米左右。全乡总面积349.3平方千米。现辖:班藏、桑藏、唐尕、甘向4个村委会。2011年总户数为645户,总人口为3545人。
腊子口乡位于迭部县东北部,西北与卓尼县接壤,东北与定西市岷县、陇南市宕昌县接壤,平均海拔2950米。全乡总面积440平方千米。现辖:腊子、久里才、黑多等3个村委会。2011年总户数为684户,总人口为3290人。
洛大乡距迭部县94公里处。平均海拔1678米,年均降雨量540毫升,全乡总面积247平方千米,气候温暖适宜,四季分明。现辖:洛大、嘉布、查居、尖藏、黑杂、居当隆哇等6个村委会。2011年总户数为1186户,总人口为5113人。
玛曲县位于州境西南部,青藏高原东端,甘、青、川三省结合部,海拔3300-4806米,年均气温3.0%:,日照时间为2663.4小时,年降水量592.7毫米。全年没有绝对无霜期。黄河从青海久治县门堂乡流入县境木西合乡,经西、南、东、北环流全县,最后返流至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形成久负盛名的“天下黄河第一弯”,全境流程433.7公里,流域面积10190平方千米,入境流量137亿立方米/年,出境流量164.1亿立方米/年。县地古称“赐支”或“析支河曲”。西汉时为先零羌、滇零羌驻牧地。晋、南北朝为党项人驻牧地。隋为河源郡辖地,东北部卓格尼玛一带属临洮郡辖地。唐代为吐谷浑辖区和羌人弥药部驻牧地。唐睿宗景云二年(710)后,以金城公主“汤沐邑”的名义划给吐蕃。宋时为唃厮啰政权统属。明朝卓格尼玛隶属陕西都司洮州卫,黄河南广大区域属朵甘都司赞善王统辖。清初,和硕特蒙古部进据,博硕克图济农及其子察罕丹津统治范围就包括河曲地域。罗卜藏丹津事件后,乔科、欧拉、木拉、肖俊、卓格尼玛等地由“钦差办理西宁蒙古番子事务大臣”管辖。拉卜楞政教合一制度形成后, 势力日盛,整个河曲地带归其辖领。民国建立后,玛曲属甘肃西宁道辖。1927年,拉卜楞设治局成立,玛曲划入其辖区。1928年3月,玛曲归夏河县辖。1943年,夏河编组保甲,将玛曲编为欧拉乡,计7保,42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玛曲为夏河县第七区。1952年,甘南藏区工委组成欧拉工作委员会进驻河曲开展工作,翌年成立中共玛曲工委和玛曲行政委员会。1955年6月12日成立玛曲县人民政府。至1958年设置尼玛、欧拉、阿万仓、乔科、齐哈玛5个乡。同年推行公社制,改为阿万仓、欧拉、乔科、卓格尼玛4个人民公社。1959年1月与碌曲县合并为洮江县,1962年撤洮江县, 恢复玛曲县,辖尼玛、欧拉、阿万仓、群强、曼尔玛、采日玛、齐哈玛7乡。其时将属玛曲的下藏科划入青海的甘德县。1984年时为7个人民公社,36个大队,213个生产队。1983年公社改为乡,同时成立欧拉秀玛乡。群强乡改称木西合乡。现辖:尼玛镇、欧拉乡、欧拉秀玛乡、阿万仓乡、木西合乡、齐哈玛乡、采日玛乡、曼日玛乡8个乡镇。全县总人口为5.52万人,其中:藏族人口4.82万人,占总人口的93.2%。
尼玛镇位于县境东北部的卓格尼玛麦朵塘(麦朵塘汉意为百花滩),西倾山南麓,黄河西流段北岸。东与碌曲县尕海乡接壤,南与四川省若尔盖县、本县欧拉乡为邻,西北与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相连。境内地势因西倾山呈南北走向而北高南低。一般海拔在3400—000米左右,最高峰南桑海拔4554米,原称尼玛乡。2003年撒乡建镇。全镇总面积为938.87平方千米。现辖:尼玛、卓格2个居委会,贡玛、秀玛、哇尔玛、萨合4个村委会。2011年总户数为776户,总人口为3762人。
欧拉乡位于玛曲县境中西部54.8公里处。东与河曲马场相邻,南与本县阿万仓、木西台乡、阿尼玛卿山背接,西与本县欧拉秀玛乡相连,北与本县尼玛镇、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隔黄河相望,地势因阿尼玛卿山东西横贯而西南高、东北低,一般海拔为3500一1000米之间,最高峰乔木格日海拔为4806米,最低为黄河西流段沿岸哇合尔,海拔为3448米。全乡总面积1347.19平方千米。现辖:曲合尔、哇尔合、克勤、安茂、欧强、达尔钦6个村委会。2011年总户数为978户,总人口为4766人。
欧拉秀玛乡位于玛曲县境西部107公里处。东与本县欧拉乡接壤,南与本县木西合乡为邻,背对阿尼玛卿山主峰,西北与青海省甘德县,玛沁县相接,北与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县隔黄河相望。地势西北、东南高,东北低、西部地区海拔在4000米以上,最高峰当日山为4633米,最低肖栋木若一带黄河沿岸海拔为3429米。全乡总面积1629.27平方千米。现辖:卡尔格、敦红、贡周、当庆4个村委会。2011年总户数为565户,总人口为3013人。
阿万仓乡位于玛曲县境南部54公里处。东与河曲马场相接,南与四川省阿坝县、青海省久治县相邻,西与本县木西合乡接壤,北与本县欧拉乡相连。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在3600-4000米之间,最高峰拉日玛海拔为4500米,最低贡赛尔喀木道海拔为3538米。全乡总面积为1582.14平方千米。现辖:贡赛尔、洛隆、贡乃、沃特、道尔加5个村委会。2011年总户数为1233户,总人口为6009人。
木西合乡位于玛曲县境西南部130公里处。东与本县阿万仓乡接壤,南、西与青海省久冶县门堂乡相邻,北与本县欧拉、欧拉秀玛乡毗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3800米以上,最高峰秋龙山海拔为4789米,最低黄河河谷海拔为3750米左右;西、北部高山海拔均在4500米以上。全乡总面积1592.65平方千米。现辖:西合强、木惹2个村委会。2011年总户数为627户,总人口为3417人。
曼日玛乡位于玛曲县境东南部54公里处。北与河曲马场为邻,东与四川省若尔盖县隔黄河相望,南与本县采日玛乡接壤,西与阿孜科技示范园区、阿万仓乡相接。境内多为沼泽草地,是河曲马的中心产地。其地形西北高、东南低。海拔3400米一3900米,最高峰塔玛尔为3900米,东南黄河沿岸最低为3469米。全乡总面积为1117.03平方千米。现辖:智合桃、耀达尔、尕加、斗隆、强茂5个村委会。2011年总户数为1421户,总人口为7134人。
齐哈玛乡位于玛曲县东南部105公里处。地处黄河南岸,地势南高北低。平均海拔3410米,年均降雨量520毫米,年平均气温2℃,全年无霜期120天。全乡面积561平方千米。现辖:塔哇、国青、果擦、哇尔义、吉勒合5个村委会。2011年总户数为973户,总人口为5174人。
采日玛乡位于玛曲县境东南部152公里处。东与四川省若尔盖县隔河相望,南与本县齐哈玛乡相邻,西与四川省阿坝县求吉玛乡隔河接壤。北与本县阿孜科技示范园区、曼日玛乡相接,因欧吾木山从西北向东南递减,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在3500米左右,最高峰欧吾木海拔为4024米。最低处尼阿加塘海拔为3432米。全乡总面积684.25平方千米。现辖:采日玛、乃尔玛贡玛、乃尔玛尕玛、秀昌、麦果尔5个村委会。2011年总户数为1050户,总人口为5129人。
甘南藏族自治州行政区划建制标准名称简表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