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坝城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唯一号: 292535020230000158
作品名称: 阳坝城
文件路径: 2925/01/object/PDF/290910020230000005/001
起始页: 0733.pdf
分类: 建筑
分类号: K928.77
主题词: 城堡

作品简介

阳坝城洮河在流经卡车乡阳坝村西约2公里处,被一座突兀而起、立壁千仞的山岗所阻,迫使洮水转了个近300度的拐弯,将这座山岗及岗东北的冲击滩地环绕起来。就在这被洮水从东西北三面环绕的山川间,曾建有1座古城,这就是秦汉称之为临洮,隋唐称之为汎潭、临潭,唐代中后期称之为“石堡城”,吐蕃民族称之为“铁仞城”的阳坝古城。它东距迭当什古城26公里,南距牛头城12公里、临潭旧城8公里。 古城垣跨岗连川,凭河临险。城内最高处海拔2800米,最低处仅2580米,高差200多米。城垣西端筑在峭壁峰顶,北垣沿河而筑,今已被水冲毁,唯有东端南北走向之城墙残存,从岗上延伸于阳坝村中直至洮河岸边消失,残垣长267米,南垣紧依大山边缘之断岩处,以壁为垣。整个遗址占地约9万平方米,东西280米,南北320米。岗上、川内瓦砾成堆,距耕地表面1米的地下有条石、条砖铺设的街面及建筑物基座。岀土文物中有巨型石制门臼,有32厘米见方的十字科团花簇锦式忍冬纹铺地花砖。有高34厘米,宽25.5厘米,顶部削成拱型阁窟式的浮雕彩绘佛陀画像砖,有大量唐代货币“开元通宝”,另外还有绳纹素面条砖、瓦面灰陶罐、青铜镜、铜马饰、铁剑、铁箭头等。 古城中曾于唐天宝八年七月建成战楼1座,曾树碑铭文,碑形八棱,古称八棱碑,碑文题曰《石堡战楼颂》,文中提到“建隼之荣、秉钺荒服”,“安国丰财,阜人为政”、“敛其甲兵"的词句。明确载有于“天宝八载秋七月二十一日”筑起战楼,“四面千状,环水涵影,攒峰借雄,属联奇岗,屹透诡石,虚白呈态,曲折星罗,崇位相嵌”。将此城环境描写得淋漓尽致。且战楼建成时“乐斯兼情,羽觞肆陈,金管合奏,词客待坐,剑人高歌”的喜庆场面。惜此碑自清末岀土后,于民国年间被土人盗卖至国外,现存美国纽约博物馆。 古城东北洮河对岸均有墩台相望,其间逶迤筑垒建关,构筑壕障,层层设防,与对岸古城遥相呼应,著名的“唐大将军李公之碑”就于此间发现。成为此城乃唐代名城之有力佐证。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