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浪寺坪遗址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唯一号: 292535020230000139
作品名称: 纳浪寺坪遗址
文件路径: 2925/01/object/PDF/290910020230000005/001
起始页: 0727.pdf
分类: 遗址
分类号: K878.3
主题词: 文化遗址

作品简介

纳浪寺坪遗址位于纳浪乡政府驻地纳浪村寺坪台地,1980年发现。 遗址西南5~8号采集地发现大量陶片及居住遗迹。在8号采集地有泥质红陶片,色呈土黄、姜黄、土红、红褐等。厚4〜10毫米,陶片有隆起脊状纹。纹饰还有篦纹、兰纹、粗绳纹、线纹和磨光素面泥质灰陶,手制,外壁饰细绳纹。加砂陶色桔红、土黄,或外红褐内桔红,或呈灰、土褐、姜黄诸色。饰兰纹、划纹、线纹、磨光素面等,陶片穿孔呈漏斗状,外径1.2毫米,内径5毫米,厚5〜10毫米。灰加砂陶器有细线纹,素面, 外灰内土红者,及外墨黑内土黄厚16毫米的陶片等。7号地陶片多绳纹,交叉绳纹、蜂窝状纹等,把手有人耳状,长&5厘米,宽3厘米,厚3毫米,色桔红。另发现厚3厘米的泥块,其中白膏泥厚1厘米,中间草拌泥,下部为红烧土,质地坚硬,拟出于居住遗址。6号地残耳宽11-24毫米、30〜55毫米,厚8.9毫米,耳面有一、二道凹槽。并出土海贝,色白,长16毫米,宽11毫米,背有磨制小孔呈棱状。5号地有磨光或粗短线划纹陶片。4号地有弦纹、乳丁纹陶器,挂釉陶片和内外壁挂黑酱釉,外壁有削制菱形痕迹者。 采集石器有:8号地有石斧,磨制,黑色沉积岩质,长8厘米,宽5厘米,厚1.5厘米。单面刃,刃口2厘米,有使用痕迹。有打制石片石器,绿砂岩质,长8.5厘米,宽4.5厘米,两端有打制三角形、弧形小缺口,下部开刃,有使用痕迹。另两件质地亦与前同,其一长9厘米,宽5厘米,上下开刃;其二呈半圆形,弦长4厘米,弦高2.3厘米。7号地有同一质地,直径11-12厘米的碳岩圆形石片石器,打击点及辐射线清晰。5号地采集到五边形、半圆形、打击台面高耸的细砂岩质石器两件。 8号地断面长62米,堆积物厚2.8米,其中含有炭粒、陶片及五花土。在北端发现由西南走向东北的白膏泥水平夹层,长3.2米,厚4毫米。在同一水平线上有白膏泥壁面残高34厘米,平面下为4厘米之烧土层,其中含炭屑。 纳浪村西石咀湾东临寺坪与堡子台地,在其第二阶地发现文化层长40米,厚3米,上距地表2米,灰土中含有寺洼文化陶片及兽骨等。其上有灰层堆积厚70厘米,长5米,距地表4.5米,含有加砂红陶刮抹纹陶片及兽骨。遗址面积约60平方米。 纳浪寺坪遗址中征集到的岀土文物泥质灰陶瓶:高21厘米,口径6.2厘米,腹径14.5厘米,底径9厘米。色浅灰,侈口,长颈,圆平肩,微鼓腹,肩部有数道不规则断续划纹,外壁细绳纹,削制痕迹清晰。泥质灰陶瓶:高25.5厘米,口径7.7厘米,腹径16.5厘米,底径8厘米,喇叭口,长颈,肩腹鼓,小底,质地厚重,口沿略浅,肩颈间饰一道不规则划纹,腹部划纹规则,颈及底部削制痕迹清晰,外壁圈筑痕迹隐约可见。泥质双耳灰陶罐:残高34.5厘米,口径8.8厘米,腹径21.5厘米,底径11.8厘米,平直折边,侈口短颈,鼓肩腹,肩腹间饰一道波浪划纹,两耳一端波浪纹上有竖刻“大仇可”字样,第三字已残,肩残损,外壁削制及圈筑痕迹隐约可见,内壁则十分清晰。均为土著二号文化遗物。这里还曾岀土过新莽“布泉”及“五铢”等古币。 纳浪寺坪遗址属土著二号文化及寺洼文化之混交,现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