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营寺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唯一号: 292535020230000124
作品名称: 牛营寺
文件路径: 2925/01/object/PDF/290910020230000005/001
起始页: 0714.pdf
分类: 建筑
分类号: K928.754.2
主题词: 宗教建筑

作品简介

牛营寺位于柏林乡柏林口村附近。创建年代无考,是一座规模较大的寺院,现存旧址占地南北宽68.1米,东西长62米。其中经堂占地南北宽13.05米,东西长10.9米。据实地考察和石达滩村洛藏营巴(87岁)、柏林口村刘老三(62岁)等人提供:清同治年间,寺院被黑头勇放火焚烧,后来重修,经堂为六角挑檐式,僧侣最多时有300余人。民国3年(1914年)的白朗起义中,寺院又被焚烧,僧侣遭兵祸。后又重建了大经堂一座及护神殿、山门等。民国22年(1937年)时高僧有加麻沟的卢高僧,岷县弘吾寺的张高僧等,仅剩僧侣20多人。至1958年时有和尚12人。现在的牛营寺坐北向南偏西10。 海拔2850米。经堂南北长9.55米,东西9.9米,现尚未开放。 寺院原有“尚书”田地10石左右,每个和尚分地8斗,外籍僧人每人4斗。此外,每个和尚每年需给禅定寺交纳布施钱120文。还有护神地约20石,由所属教民和“尕房子”车路上下沟、柏林口、寺沟等地人租种,每年每户给寺院交纳小麦1斗或半斗,青禾5升,清油10斤,香一包,黄表一刀,酥油半斤,每年由8户轮流交猪1口。 主要佛事活动:4月15日念经三天,护神殿念“尕哦”;六月三、四、五日载护神;10月25日念经三天。寺内有“直系”护神头、“公布”、“踏噢”、“拉木”、“努赛”、“骡子天王”等。大经堂供有释迦牟尼佛、弥勒佛、燃灯、宗喀巴、九头观音菩萨、香巴佛等佛像,还有八挑角的庙宇式佛龛。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