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定寺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唯一号: 292535020230000096
作品名称: 禅定寺
其他名称: 卓尼大寺;定增达吉林
文件路径: 2925/01/object/PDF/290910020230000005/001
起始页: 0704.pdf
分类: 建筑
创建时间: 元世祖至元年间
分类号: K928.754.2
主题词: 宗教建筑

作品简介

座落在卓尼县城洮河北岸的台地上,俯距县城约一里,背依阿米日公大山(大山神),俯临洮水,隔河与郭雅川静修院相望。寺院创建于元世祖至元年间,元成宗元贞元年时已初具规模。后历经卓尼十九任土司的鼎力相助,苦心经营,不断增修扩建,其一度金顶辉煌,雄伟壮观。寺院外有城垣围护,内有佛殿层叠,为甘青藏区三大佛教寺院之一。自民国初年起,几经兵燹,逐渐衰落,直至解放前夕始重振宗风。1958年反封建斗争时,大部僧人被强令离寺。“文革”期间拆毁,寺址开为水平梯田。1980年重修,国家投资30万元,群众捐资10余万元,陆续修建大经堂、佛殿等63间,僧房43间,现有活佛2人,僧众123人。禅定寺亦称卓尼大寺,藏语曾称为噶丹谢周林(兜率讲修洲)、定增达吉林(禅定兴盛洲)。原址有红教小寺一座,据说由宁玛巴学者召干日巴率僧徒所建。元初由八思巴亲选寺址,主持并委派萨迦格西于元贞年修建成部分经堂、佛殿,并举行了隆重的开光仪式。至明永乐间已逐渐成为安多地区萨迦教派之宗主寺。卓尼土司内附后,渐与寺主取得联系,将土司府邸由雷马沟移居于卓尼,并由其弟出任寺主,开创了此地政教合一制度的先河和“兄为土司、弟为僧官”的历史。明天顺间,第三任土司扎什癿 之弟仁钦龙布任堪布时,将原萨迦教派改宗为格鲁派,并改寺名卓尼大寺为“噶丹谢周林清康熙四十九年又蒙朝廷恩赐“禅定寺”匾额,改寺名为禅定寺,又称“定增达吉林",堪布仁钦龙布也受封“崇梵净觉禅师”名号,正式设立僧纲衙门为寺院政教之最高权力机构。每逢土司单传时,则由其身兼二职,总领政教大权于一身。禅定寺改宗后分别修建了参尼、居巴、萨里哇、歉巴四扎仓(学院),僧众最多时达3800余人,为该寺鼎盛时期。清末,僧侣逐渐减少,许多属寺亦于同治战乱时被焚毁,僧众流散,一度岀现衰落。光绪年间,经土司杨积庆之大力振兴,又逐渐恢复旧貌。民国17年间河湟事变中,辉煌悠久的古刹禅定寺及其珍贵文物,特别是大藏经刻版均化为灰烬,寺院从此深受创伤,衰落不振。后虽经重建四大经堂及佛殿,但均不及前之盛况,入寺僧人亦骤减至四五百人而已。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

相关人物

扎什癿
相关人物
仁钦龙布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