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庄舞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甘南旅游指南》
唯一号: 292534020230000903
专题名称: 锅庄舞
其他名称: 果卓;歌庄;卓
文件路径: 2925/01/object/PDF/292510020230000005/001
起始页: 0289.pdf
专题类型: 专题知识
分布: 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

专题描述

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锅庄舞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2006年5月20日,锅庄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锅庄主要以甘南独特的民俗风情、悠久的宗教文化和草原人民的生活习性演变而成。每年8月在碌曲县夏泽滩举办的锅庄舞大赛活动,以秉承“弘扬民族文化,舞动雪域风情,增进民族团结,丰富群众生活”为宗旨,是展示碌曲独特的藏族传统服饰,民族艺术文化的最佳方式,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碌曲锅庄舞历史悠久,自吐蕃王朝兴起后,于公元713-742年,击败了安多一带的吐谷浑部族,进而向东派遣兵马镇守边防,时今碌曲境内一些兵马部散居于县内各地,这些人被认为是碌曲藏族的先祖。吐蕃王朝部落族人喜好歌唱跳舞,在农作和游牧生活中创作了一批歌舞,以颂扬宗教、赞颂生活、祝福父母、热爱家乡为主,逐步形成了一种藏族特色舞种 —锅庄”舞,它的表演方式是男女围成圆圈,歌舞同步进行,女的动作小而含蓄,男的动作大而奔放。基本手势是随步伐而自然摆动,规范起来后有“前后甩手”“单手统袖”“双手绕花”等动作。锅庄舞刚开始时动作平缓,舞姿矫健豪迈,曲调深情委婉,进行到中间时,舞步和曲调逐步加快,转为中板舞,舞姿粗犷奔放,曲调激昂热烈,结束时为快板舞,挥舞衣袖,飞腾旋转,热情激荡,进入舞蹈的高潮阶段。锅庄舞曲以赞颂开场,最后以祝福收尾。在表演形式上比较灵活,草滩、庭院、广场、舞台等均可为场地,人员可多可少,十人,数十人,上百人甚至上千人均可以进行表演,每逢节日,男女老少聚集在广场或庭院,甩手踏步,绕圈而舞。

知识出处

甘南旅游指南

《甘南旅游指南》

出版者:甘肃民族出版社

甘南藏族自治州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已经有人类在甘南的三河一江流域繁衍生息,开发这块亘古荒原。后来,羌人在这里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部落联盟。秦代,部分地方已属临洮管辖。西汉时期,东部属陇西郡、北部属金城郡,设白石、羌道两县。隋朝时的临洮郡、枹罕郡、宕昌郡分别管辖今甘南的西北和东南部部分地区。到了唐朝,废郡置州,甘南境内曾为洮州、芳州、迭州的全部和河州、宕州的部分,西北部属吐谷浑、吐蕃的范围。元代属宣政院管辖,吐蕃等处由宣慰司统领。明代属陕西都司管辖,清乾隆时,州境大部属巩昌府,夏河由循化抚番厅管辖。1913年废府设道,临潭县属兰山道,西固县(今舟曲县)属渭川道。1928年建立夏河县,改属甘肃管辖,1937年成立卓尼设治局。1952年7月设立甘南藏区委员会,1953年10月甘南藏族自治区成立,1955年7月1日改为甘南藏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是全国10个藏族自治州之一,现辖夏河、玛曲、碌曲、卓尼、迭部、临潭、舟曲7县和合作市。

阅读

相关地名

碌曲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