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木特藏戏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甘南旅游指南》
唯一号: 292534020230000902
专题名称: 南木特藏戏
文件路径: 2925/01/object/PDF/292510020230000005/001
起始页: 0288.pdf
专题类型: 专题知识
产地: 甘南州

专题描述

甘南“南木特”藏戏是产生于19世纪在西藏藏剧影响下分蘖、滋生出的具有地方风格的一个剧种,是藏族文化艺术形态中占重要位置的一门融歌、舞、说唱、音乐、文字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传承着各种传统表演艺术形式,其内容和选材,大部分来源于民间故事、历史传说、佛经故事以及世事人情等几个方面。 甘南“南木特”藏戏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不仅僧侣编排同时也是群众自娱自乐的文艺活动,具有凝聚力,能够增强群众团结友爱,丰富和活跃甘南地区群众文化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团结稳定、健康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20世纪初,第五世嘉木样丹贝坚参(1910-1947年)曾赴西藏学法,期间对优美的藏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返回拉卜楞寺后,授意该寺高僧琅仓活佛创编剧本排练。琅仓活佛等以藏王松赞干布的传记为题材,在借鉴“哈羌姆”(劝法神舞)剧的表现手法基础上,参照西藏藏戏的表演形式,吸收民间歌舞和地方说唱艺术,配以小型乐队,于1946年编导演出了第一部甘南“南木特”藏戏——《松赞干布》。该剧的演出在拉卜楞乃至安多地区产生了强烈反响。 甘南“南木特”藏戏大都以歌颂正面人物为主,用丰富的想象,浓郁的神话色彩,大胆的浪漫主义手法表现戏剧情境。总之,甘南“南木特”藏戏在剧目创作上,以它题材的丰富性和艺术处理上的独特性,展现着自己的特有丰姿。

知识出处

甘南旅游指南

《甘南旅游指南》

出版者:甘肃民族出版社

甘南藏族自治州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已经有人类在甘南的三河一江流域繁衍生息,开发这块亘古荒原。后来,羌人在这里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部落联盟。秦代,部分地方已属临洮管辖。西汉时期,东部属陇西郡、北部属金城郡,设白石、羌道两县。隋朝时的临洮郡、枹罕郡、宕昌郡分别管辖今甘南的西北和东南部部分地区。到了唐朝,废郡置州,甘南境内曾为洮州、芳州、迭州的全部和河州、宕州的部分,西北部属吐谷浑、吐蕃的范围。元代属宣政院管辖,吐蕃等处由宣慰司统领。明代属陕西都司管辖,清乾隆时,州境大部属巩昌府,夏河由循化抚番厅管辖。1913年废府设道,临潭县属兰山道,西固县(今舟曲县)属渭川道。1928年建立夏河县,改属甘肃管辖,1937年成立卓尼设治局。1952年7月设立甘南藏区委员会,1953年10月甘南藏族自治区成立,1955年7月1日改为甘南藏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是全国10个藏族自治州之一,现辖夏河、玛曲、碌曲、卓尼、迭部、临潭、舟曲7县和合作市。

阅读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甘南州
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