肋巴佛起义纪念地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甘南旅游指南》
唯一号: 292534020230000878
专题名称: 肋巴佛起义纪念地
文件路径: 2925/01/object/PDF/292510020230000005/001
起始页: 0254.pdf
专题类型: 景区

专题描述

常山庙所在的地方是1943年肋巴佛起义的地方,当时这里森林茂密,常山庙被掩映其中。当年肋巴佛和其他起义领导人在这里召开秘密会议,决定在冶力关发动 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甘南地区的饥民暴动。 肋巴佛原名叫金巴加木措,是筛巴寺的活佛,在常山庙会议之后,肋巴佛带领800多名藏汉群众组成的“饥民团”于1943年2月在冶力关镇的泉滩举行了起义的誓师大会,之后,“饥民团”和另一支回族群众的起义队伍联合攻占了临潭县城,杀了伪县长徐文英和一些老百姓痛恨的贪官污吏。在当地各族群众的支持下,起义队伍迅速壮大到8000多人。后来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下,肋巴佛的队伍与其他起义队伍汇合在一起,成立了“甘肃农民抗日救国义勇军”,共分十路,相当于十个师,肋巴佛担任了义勇军副司令。义勇军曾一度发展到十几万人,影响到了30多个县。遗憾的是在关键时刻,由于投机分子的破坏,义勇军内部出现了分裂,国民党趁机调动军队,采用各个击破的办法镇压了起义,这次起义共坚持了十个月。起义失败后,多数领导人和大批参加者被杀,幸存者与中国共产党取得了联系。肋巴佛在时任中共陇右之委委员牙含章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幸的是在去延安的路 上遭遇车祸遇难,时年32岁。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 活佛,1987年临潭县政府在冶力关泉滩修建了肋巴佛起义纪念碑,碑身高8米,宽1.2米;1998年,又铸造了肋巴佛铜像,2004年在泉滩起义遗址的对面北山修建了肋 巴佛纪念堂。

知识出处

甘南旅游指南

《甘南旅游指南》

出版者:甘肃民族出版社

甘南藏族自治州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已经有人类在甘南的三河一江流域繁衍生息,开发这块亘古荒原。后来,羌人在这里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部落联盟。秦代,部分地方已属临洮管辖。西汉时期,东部属陇西郡、北部属金城郡,设白石、羌道两县。隋朝时的临洮郡、枹罕郡、宕昌郡分别管辖今甘南的西北和东南部部分地区。到了唐朝,废郡置州,甘南境内曾为洮州、芳州、迭州的全部和河州、宕州的部分,西北部属吐谷浑、吐蕃的范围。元代属宣政院管辖,吐蕃等处由宣慰司统领。明代属陕西都司管辖,清乾隆时,州境大部属巩昌府,夏河由循化抚番厅管辖。1913年废府设道,临潭县属兰山道,西固县(今舟曲县)属渭川道。1928年建立夏河县,改属甘肃管辖,1937年成立卓尼设治局。1952年7月设立甘南藏区委员会,1953年10月甘南藏族自治区成立,1955年7月1日改为甘南藏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是全国10个藏族自治州之一,现辖夏河、玛曲、碌曲、卓尼、迭部、临潭、舟曲7县和合作市。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