洮州民俗文化博物馆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甘南旅游指南》
唯一号: 292534020230000866
专题名称: 洮州民俗文化博物馆
文件路径: 2925/01/object/PDF/292510020230000005/001
起始页: 0204.pdf
专题类型: 景区

专题描述

洮州民俗文化博物馆又称肋巴佛纪念馆,坐落在冶力关镇黄崖山的半山腰上,是一排精致而又颇具民族特色的建筑。从民俗博物馆广场眺望,长长的冶木河和冶力关镇全貌尽收眼底。 洮州民俗文化博物馆修建于2006年,是临潭县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总占地面积5亩,建筑面积为760平方米,是冶力关景区内重要的景观之一。博物馆集中浓缩展示了古沈州的游牧文化、农耕文化、江淮遗风服饰文化、冶力关的风光摄影、根雕、书画及肋巴佛生平等,共有游牧文化、农耕文化等五个展厅,集中展示了沈州先民们生产生活场景,富有生活气息,也很有地域特点,如针线活、彩陶、石器等,有闪亮的僧人铜帽,发黑的弓箭,藏式猎枪,熠熠发光的豹头皮子弹袋,散发着热气的牛皮热靴。还有江南唯美的服饰模型,水乡糅扇,农耕的牛车,旧时妇女用的纺织机。沈州民俗文化博物馆是集中展示洮州文化的平台,也是游客了解洮州文化的一个窗口。 洮州民俗文化博物馆中的肋巴佛纪念馆内塑有肋巴佛的铜像,神态庄重,并陈列着当年起义军遗物及后人瞻仰时奉送的锦 旗匾牌。 肋巴佛(1916-1947年),乳名康三哥,经名金巴嘉木措,男,藏族,原籍甘肃夏河,后全家流落临夏,经藏传佛教宗教仪规确认为松鸣岩寺十八世怀来仓活佛,在临夏找到后,由镇守使裴建准作院主,民国十二年(1923年)四月在和政县松鸣岩寺坐床, 经名金巴嘉木措。 肋巴佛自幼饱经磨难,并且对地方劣绅及官府欺压穷苦百姓,横征暴敛的社会现状深恶痛绝,所以当活佛后非常同情贫苦农牧民。1943年3月,由于天灾人祸,民不聊生,冶力关的汪鼎臣、黄建伟,八角乡的任效周等,与卓尼水磨川寺活佛金巴加木措(人称肋巴佛)一起组织了“草登草畦”(7部落组织),同时联系临洮的王仲甲、康乐的马福善等,于3月28日齐集冶力关池沟常爷庙,杀牲祭旗后,在冶力关泉滩召开誓师大会,参加起义的有汉、藏、回、土等各族贫苦群众2000多人。起义军在肋巴佛(司令)的带领下,攻打了临潭县城新城,打开监狱释放犯人,开仓济贫苦百姓,百姓欢呼迎接义军,后与陇南各地起义军会师,成立“西北各民族抗日义勇军”,1946年肋巴佛返回和政,积极与中共陇右工委负责人会面,并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遂由高健君、 牙含章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6月,陇右工委派肋巴佛赴延 安学习,途经平凉安国镇时,不幸遇车祸牺牲,年仅31岁。 中共甘肃省委于1982年在《关于一九四三年甘肃省南部农民起义问题座谈会纪要》中指出:“肋巴佛以宗教领袖活佛的身份,高举义旗,率领藏汉僧俗群众反抗国民党暴政,后又加入中国共产党,这在我国现代史上是很少见的。”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和这次泉滩起义,在省、州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修建了肋巴佛起义纪念碑,并在1998年铸造了肋巴佛铜像。

知识出处

甘南旅游指南

《甘南旅游指南》

出版者:甘肃民族出版社

甘南藏族自治州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已经有人类在甘南的三河一江流域繁衍生息,开发这块亘古荒原。后来,羌人在这里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部落联盟。秦代,部分地方已属临洮管辖。西汉时期,东部属陇西郡、北部属金城郡,设白石、羌道两县。隋朝时的临洮郡、枹罕郡、宕昌郡分别管辖今甘南的西北和东南部部分地区。到了唐朝,废郡置州,甘南境内曾为洮州、芳州、迭州的全部和河州、宕州的部分,西北部属吐谷浑、吐蕃的范围。元代属宣政院管辖,吐蕃等处由宣慰司统领。明代属陕西都司管辖,清乾隆时,州境大部属巩昌府,夏河由循化抚番厅管辖。1913年废府设道,临潭县属兰山道,西固县(今舟曲县)属渭川道。1928年建立夏河县,改属甘肃管辖,1937年成立卓尼设治局。1952年7月设立甘南藏区委员会,1953年10月甘南藏族自治区成立,1955年7月1日改为甘南藏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是全国10个藏族自治州之一,现辖夏河、玛曲、碌曲、卓尼、迭部、临潭、舟曲7县和合作市。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