洮州卫城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甘南旅游指南》
唯一号: 292534020230000865
专题名称: 洮州卫城
文件路径: 2925/01/object/PDF/292510020230000005/001
起始页: 0202.pdf
专题类型: 景区

专题描述

洮州卫城所在地在甘南州临潭县新城镇,地处临潭县中部,距临潭县城35公里,距甘南州府合作市114公里,是坐落在甘南草原深处的历史文化名镇。 洮州卫城坐落于当时汉藏通道的必经之路,易守难攻,是军事要塞。卫城坐北朝南,四面环山,有高大坚固的城墙和城门。南面有护城河,西北面水。西门附近有水源地“海眼”,大旱不涸,大涝不溢,即使大军围 城,城内也可不缺水源。 洮州卫城城墙周长4390米,高9.9米,基宽7.92米,四方皆设城门。东门武定门,南门迎熏门,西门怀远门,北门仁和门,西北面水西门,城门上方原建有敌楼,城墙上面原建有垛口,四处均有瓮城。如今,保存 较为完好的是迎熏门和水西门。 洮州卫城东、南、西三面墙体笔直,东北、北、西北面沿山脊而筑,蜿蜒于东陇山数座小山峰上,各山峰头现尚有五座烽火墩台遗迹。南门河自西向东绕南城墙 外围而过,全城气势雄伟,犹如巨龙盘绕。洮州卫城是唐、宋、元、明、清至民国,郡、州、县府所在地,到清代光绪初年,规模达到最大,曾一度是洮州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悠久,雄伟坚固。卫城保存完整,经过几次修葺,是“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的重要一站。 历史上有很多名人在洮州卫城的记载。 《唐书•李晟传》记载,生于洮州的李晟,在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唐王朝面临危亡之时,将军李晟力助唐德宗又回銮长安。 临潭新城隍庙是元世祖忽必烈平滇大军“八月绝洮”驻蹲过的行营所在地,后被尊称为“金銮殿”。长征时期,红军北上抗日时朱德率军也进驻过隍庙,因此就有了“元祖南下平滇驻蹲斯处口碑犹传金銮殿,红军北上抗日集会于洮青史当垂苏维埃”的 对联。 洮州“麻娘娘”李金华,是明代定居洮州将军李达的三女儿,就出生于新城,因国色天香,被明仁宗朱高炽选为贵妃,这也是中原王朝从藏区首选的妃子。 洮州卫城自古就有明代金朝兴等“金氏三杰”、李文忠、侯显、刘顺以及清代包永昌、陈钟秀、赵维仁等历史名人活动的记 载。 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明太祖朱元璋出于战略考虑,认为“洮州,西蕃门户,筑城戍守,扼其咽喉。”朱元璋为了巩固边疆,杜绝边患,敕命将军沐英、李文忠等率平叛大军留在洮州,设置洮州卫,屯田守边。为此,在原洪和城的基础上重建了 洮州卫城,将洗州卫由旧洮堡(今临潭县城)迁至今新城镇,俗 称今临潭县城为旧城,洮州卫城为新城。

知识出处

甘南旅游指南

《甘南旅游指南》

出版者:甘肃民族出版社

甘南藏族自治州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已经有人类在甘南的三河一江流域繁衍生息,开发这块亘古荒原。后来,羌人在这里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部落联盟。秦代,部分地方已属临洮管辖。西汉时期,东部属陇西郡、北部属金城郡,设白石、羌道两县。隋朝时的临洮郡、枹罕郡、宕昌郡分别管辖今甘南的西北和东南部部分地区。到了唐朝,废郡置州,甘南境内曾为洮州、芳州、迭州的全部和河州、宕州的部分,西北部属吐谷浑、吐蕃的范围。元代属宣政院管辖,吐蕃等处由宣慰司统领。明代属陕西都司管辖,清乾隆时,州境大部属巩昌府,夏河由循化抚番厅管辖。1913年废府设道,临潭县属兰山道,西固县(今舟曲县)属渭川道。1928年建立夏河县,改属甘肃管辖,1937年成立卓尼设治局。1952年7月设立甘南藏区委员会,1953年10月甘南藏族自治区成立,1955年7月1日改为甘南藏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是全国10个藏族自治州之一,现辖夏河、玛曲、碌曲、卓尼、迭部、临潭、舟曲7县和合作市。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