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古寺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甘南旅游指南》
唯一号: 292534020230000858
专题名称: 白古寺
文件路径: 2925/01/object/PDF/292510020230000005/001
起始页: 0166.pdf
专题类型: 景区

专题描述

白古寺(藏文全名“白古贡巴德青冷周琅”,意为“安乐园满洲”)位于迭部县多儿乡,是甘肃境内唯一一座仍有僧众修学的萨迦派寺院。白古寺的建筑群依山势分布,寺院高居顶端,僧舍在山谷底部,整体布局 严谨,气势宏伟。建筑外墙涂有红色、白色的线条,是萨迦派寺院的标志。 萨迦派是藏传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创始于1073年,因主寺萨迦寺的所在地呈灰白色,故而得名“萨迦”,藏语意为“白土”。萨迦派寺院的围墙上有标志 性的红、白、黑三色花条,分别象征文殊、观音和金刚 手菩萨,因此萨迦派也被称为“花教”。白古寺的墙体多为土墙,红白两色也是取当地的有色泥土涂抹而成, 颜色可以维持三年不褪。 1780年,四川求吉寺的更登活佛来此游览,认为此地风水极好。1785年,更登专程来此和白古、后西藏、然子三村的头人协商建寺事宜,开始动工兴建,同时从三村选派几十名青年到四川求吉寺学经,学成返寺。寺院发展到1958年时,已有经堂6座,僧侣210人。古寺“文革”期间被毁,1981年得以重建,2008年受到汶川地震影响,2014年完成了再次重建,新建经堂1座,集密殿1座,僧舍70间,有住寺僧众82人。寺内主要供奉护法神“青交塔傲巴”佛像。白古寺的组织管理系统设压床、堪布、僧官、经头、吉哇等。分为三等,压床最高,一任7年,是本寺最大执权者;第二等是堪布,一 任3年,是压床的行政内务官,必要时代替压床掌管全 寺;第三等是僧官、经头、吉哇,一任3年。僧官管理人事组织;经头主持教经、学经、念经;吉哇专管寺院的财经杂务。寺院各级官员由卓尼大寺及四川求吉寺委派,按规定年限选任,称职者可连选连任,也可升级。

知识出处

甘南旅游指南

《甘南旅游指南》

出版者:甘肃民族出版社

甘南藏族自治州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已经有人类在甘南的三河一江流域繁衍生息,开发这块亘古荒原。后来,羌人在这里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部落联盟。秦代,部分地方已属临洮管辖。西汉时期,东部属陇西郡、北部属金城郡,设白石、羌道两县。隋朝时的临洮郡、枹罕郡、宕昌郡分别管辖今甘南的西北和东南部部分地区。到了唐朝,废郡置州,甘南境内曾为洮州、芳州、迭州的全部和河州、宕州的部分,西北部属吐谷浑、吐蕃的范围。元代属宣政院管辖,吐蕃等处由宣慰司统领。明代属陕西都司管辖,清乾隆时,州境大部属巩昌府,夏河由循化抚番厅管辖。1913年废府设道,临潭县属兰山道,西固县(今舟曲县)属渭川道。1928年建立夏河县,改属甘肃管辖,1937年成立卓尼设治局。1952年7月设立甘南藏区委员会,1953年10月甘南藏族自治区成立,1955年7月1日改为甘南藏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是全国10个藏族自治州之一,现辖夏河、玛曲、碌曲、卓尼、迭部、临潭、舟曲7县和合作市。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