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祈愿大法会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甘南旅游指南》
唯一号: 292534020230000828
专题名称: 正月祈愿大法会
文件路径: 2925/01/object/PDF/292510020230000005/001
起始页: 0092.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产地: 拉萨

专题描述

正月祈愿大法会,藏语称作“莫木兰钦摩”。“莫木兰”是祈愿、向往的意思,是对幸福、和平、健康的渴望。这是僧俗共同的心愿,它表达了僧俗众生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追求,对理想世界的憧憬,反映出雪域藏人的人生观、宇宙观、价值观。莫木兰钦摩的另一层含义,是为了纪念佛祖释迦牟尼。祈愿大法会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始祖宗喀巴大师于1409年创立的,第一次祈愿大法会在拉萨大昭寺举行。六大宗主寺之一的拉卜楞寺,其祈愿大法会也颇具规模。盛会期间,要举行多种活动,包括诵经、放生、瞻佛、跳法舞、酥油花展、弥勒佛巡寺等等。 诵经是祈愿法会的内容之一。十五天中,全体僧人每日要集会举行法事活动六次。第一次集会拂晓时始,日出时止,叫晨晓集会。诵读《怖畏金刚经》,以驱邪逐魔、祛除污垢为宗旨。第二次是在吃过早点,紧锣密鼓地去参加辩经大会,在秋季讲经坛举行。凡有才华、学识的僧人学者尽可就佛学问题与任何对手广泛争辩。第三次是辩经结束后的午间集会,在大经堂举行。接着进行的是在大经堂的祈愿大会和晚上在秋季讲经坛的第二次辩论会,其内容都是念经讲道、祈求人畜平安、祛灾禳福,要反复诵念有关经文,祝愿佛法永驻、佛事兴旺。 放生是祈愿法会的另一内容,是各种行善活动中的一种。放生的日期是正月初八。当天早晨,嘉木样佛宫图丹颇章院里坐西朝东供奉着一尊巨型的财神唐卡,供人们瞻仰、礼拜。等财神八骑手到达后,领头的僧官向巨幅唐卡跪拜三次并献上哈达祈求国运昌盛、众生富足。僧众在院里共诵《招宝经》,跳起自编自演的舞蹈助兴。接着将事先准备好的牲畜和群众自发牵来的马、牛、羊牵出,由主持者庄重地将净水洒在它们身上,脖颈上系上象征放生的五色彩带,再把它们放归自然,任其自由转悠于山间旷野,自生自灭。人们见其不仅不加害,反而无不对其表示亲近和保护。 正月十三日,是拉卜楞寺举行瞻佛的日子,节日的气氛达到高潮。这一天,怀着虔诚敬仰心情的香客从遥远的唐古拉山脚下、青海湖畔、阿坝草原、白龙江畔以及内蒙古大漠深处,甚者从大洋彼安千里迢迢来到拉卜楞寺,来目睹这一佛教盛会。上午十时左右,数百位僧人在人群的簇拥下把巨幅彩绣唐卡从大经堂后殿二楼肩扛到拉卜楞寺斜对面的瞻佛台。当寺院大法台的仪仗队伍在“财神八骑手”的护送下莅临瞻佛台前的空地时,在作为挂轴的檐墙脊上,卷筒佛像徐徐展开,一幅宽约40米、高约80米的唐卡展现在人们面前。这一刻,目睹着佛祖的尊容,僧俗一片静穆,默念经文,祈求幸福吉祥。瞻仰的巨幅唐卡每年都不同,释迦牟尼、无量光佛和文殊菩萨三幅唐卡交替展示。 正月十四日的法舞,是拉卜楞寺祈愿大法会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法舞在大经堂前殿广场上举行。嘉木样大师端坐在前殿楼二楼前廊的主席位上,左右是四大“赛赤”(金座)活佛和其他重要宾客。僧俗观众在广场围坐成半圆形圈子。法舞开始,装扮成阎罗法王的僧人,头戴装饰有骷髅项链的面具从院里出场,围场跳跃一周,接着出场的是法王的妃子以及化装成骷髅的差事鬼、有茸的鹿、长角的耗牛等护法神。法舞是一种粗广、豪放、拟人化的表演。它的突出特点是通过面具,形象地介绍人物身份、善恶角色,而不须通过语言。附近“十三庄”选派身着节日盛装的“枪手”,胸带护身符、腰佩藏刀、手持猎枪、脚穿华丽蒙古靴的两排青壮年男子为宏大的场面增添了许多庄严的色彩。法舞结束后,大法台率领佛兵佛将以及僧众,将捏成三角形的“朵尔玛”送到寺郊荒滩,用熊熊烈火焚烧,意味着新一年里的邪气、魔怪从此被全部驱除干净,教民得到吉祥平安,寺院不受其侵扰。正月十五日晚举行“酥油彩塑展”。酥油彩塑展是大法会最精彩的一幕,也是藏族佛教造型艺术珍品的一次大展览。酥油花的题材相当广泛,包括佛陀菩萨、历史人物、花鸟草虫、宫殿堂舍等。酥油花栩栩如生,令人赏心悦目,但是谁能知道制作时要付出多少辛苦、忍受多么大的痛苦呢?大家都知道,酥油很黏,而且熔点比体温低好几度,所以在制作时,僧人们必须忍受室外零下十几度的寒冷天气,把手伸进寒冷刺骨的冰水里小心翼翼地制作,这样才能保证酥油不被手上的温度融化和黏在手上无法成形。没有坚强的意志,没有吃苦耐劳的顽强品质和对艺术的热爱、执着,就不可能制作出这些构思巧妙、做工精细、色彩绚丽的艺术作品的。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前来朝佛进香的各地教徒摩肩接踵,涌向拉卜楞寺大经堂前,争先恐后地观赏酥油彩塑,预先布置在大经堂四周的那一排排、一簇簇的油塑作品放射出五彩缤纷的光芒,把大地映照得如同白昼一般。由拉卜楞寺六大学院精心制作的各种形态的酥油彩塑造型,个个形态逼真,出神入化,让人目不暇接,朝佛者流连忘返,叩头朝拜,直至深更半夜才离开。 正月十六日是弥勒佛巡世的吉日良辰,藏语称作“贤巴琅郭尔”。“请”出弥勒佛周游全寺,僧俗祈望新的一年他能给世间带来福运、吉祥。当日上午10时左右,僧人们抬岀供奉弥勒佛的黄色轿子,从弥勒殿出发,在大寺乐队的伴奏下,拿着梵香、珍宝、供品的僧人前拥后簇,浩浩荡荡绕寺一周。前来朝佛者人山人海,大批信徒争相绕寺诵经,争先膜拜,以结佛缘。

知识出处

甘南旅游指南

《甘南旅游指南》

出版者:甘肃民族出版社

甘南藏族自治州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已经有人类在甘南的三河一江流域繁衍生息,开发这块亘古荒原。后来,羌人在这里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部落联盟。秦代,部分地方已属临洮管辖。西汉时期,东部属陇西郡、北部属金城郡,设白石、羌道两县。隋朝时的临洮郡、枹罕郡、宕昌郡分别管辖今甘南的西北和东南部部分地区。到了唐朝,废郡置州,甘南境内曾为洮州、芳州、迭州的全部和河州、宕州的部分,西北部属吐谷浑、吐蕃的范围。元代属宣政院管辖,吐蕃等处由宣慰司统领。明代属陕西都司管辖,清乾隆时,州境大部属巩昌府,夏河由循化抚番厅管辖。1913年废府设道,临潭县属兰山道,西固县(今舟曲县)属渭川道。1928年建立夏河县,改属甘肃管辖,1937年成立卓尼设治局。1952年7月设立甘南藏区委员会,1953年10月甘南藏族自治区成立,1955年7月1日改为甘南藏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是全国10个藏族自治州之一,现辖夏河、玛曲、碌曲、卓尼、迭部、临潭、舟曲7县和合作市。

阅读

相关地名

拉萨
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