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门关遗址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甘南旅游指南》
唯一号: 292534020230000824
专题名称: 土门关遗址
文件路径: 2925/01/object/PDF/292510020230000005/001
起始页: 0085.pdf
专题类型: 景区

专题描述

土门关地处临夏回族自治州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交界地带,南为夏河属地、北入临夏州境,西北侧有达力加山峰,东南隔大夏河与太子山相望。是甘南藏区通往兰州的主要隘口,历史上被称为“关内”“关外”“汉区”“藏区”的关隘之一。这里东距临夏州33公里,西距夏河县拉卜楞镇75公里,所处海拔高度2170米。国道213线兰郎公路穿越此关口。 土门关是明代在西部修筑的二十四关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关口,用以抵御游牧民族的袭扰。从前的土门关,由西向东顺山梁夯筑城墙约5华里,墙宽6米,高10米,十分坚固,关门修建在西山根处,南北坡呈“人”字形,形成25°-30°的夹角。关墙从东到西全长567.6米,系黄土筑成,现在的残存关墙共长410.6米,由3段组成,上段长12.3米,基宽16.6米,残顶宽5.2米,墙基宽度与墙顶宽度从关门开始,越向山边越窄,中段长267.6米,残高1.7米,顶宽1米,被毁的关墙全长57米,毁坏遗迹清晰可辨。 据有关史料表明,土门关曾建有关门城楼,城楼为二层,雕梁画栋,雄伟壮观。清世宗雍正三年(1725年),土门关被辟为汉、藏、蒙古族的茶马市场。关门早开晚闭,行人客商出入关门,均有驻兵巡查。土门关跨河与小关相连,形成了完整的防御体系,在史料上称小关为“石嘴关”,东侧为太子山余脉曹岭,陡峭难攀;西邻大夏河谷,水流涌急。“石嘴关”设有暗门,立有“汉蕃交界”石碑,现无存。 现在的土门关山门是由甘南州政府于2001年修建,山门建筑突出了民族特色,门顶由鎏金宝瓶、祥麟法轮装饰,山门有大门、侧门,门高9米、宽18米。门楣上题写有藏汉两文的关名。

知识出处

甘南旅游指南

《甘南旅游指南》

出版者:甘肃民族出版社

甘南藏族自治州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已经有人类在甘南的三河一江流域繁衍生息,开发这块亘古荒原。后来,羌人在这里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部落联盟。秦代,部分地方已属临洮管辖。西汉时期,东部属陇西郡、北部属金城郡,设白石、羌道两县。隋朝时的临洮郡、枹罕郡、宕昌郡分别管辖今甘南的西北和东南部部分地区。到了唐朝,废郡置州,甘南境内曾为洮州、芳州、迭州的全部和河州、宕州的部分,西北部属吐谷浑、吐蕃的范围。元代属宣政院管辖,吐蕃等处由宣慰司统领。明代属陕西都司管辖,清乾隆时,州境大部属巩昌府,夏河由循化抚番厅管辖。1913年废府设道,临潭县属兰山道,西固县(今舟曲县)属渭川道。1928年建立夏河县,改属甘肃管辖,1937年成立卓尼设治局。1952年7月设立甘南藏区委员会,1953年10月甘南藏族自治区成立,1955年7月1日改为甘南藏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是全国10个藏族自治州之一,现辖夏河、玛曲、碌曲、卓尼、迭部、临潭、舟曲7县和合作市。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