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卜楞寺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甘南旅游指南》
唯一号: 292534020230000818
专题名称: 拉卜楞寺
文件路径: 2925/01/object/PDF/292510020230000005/001
起始页: 0056.pdf
专题类型: 景区

专题描述

拉卜楞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宗主寺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夏河县城西郊,凤岭山脚下。拉卜楞寺藏语全称为:“噶丹夏珠达尔吉扎西益苏奇具琅”(意为具喜讲修兴吉祥右旋寺),简称扎西奇寺,一般称拉卜楞寺。拉卜楞寺是藏语“拉章”的变音,意为活佛的府邸。 拉卜楞寺自1709年创建至今,经历代寺主嘉木样活佛和广大僧俗教民的开发,已成为包括显、密二宗的闻思、续部下、续部上、医学、时轮及喜金刚6大学院,108属寺和八大教区的大型寺院,在其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藏传佛教文化,包括建筑、学院、法会、佛教艺术、藏经等。是藏传佛教格鲁派最高佛教学府之一,誉为“世界藏学府”。鼎盛时寺内僧侣达4000人。1980年对外开放。1982年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拉卜楞寺自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建寺至今,近300年间,先后建成经堂6座、大小佛殿48座,其中7层楼1座,6层楼1座,4层楼4座,3层楼8座,2层楼9座;鎏金铜瓦顶楼4座,绿色琉璃瓦顶楼2座,寺主嘉木样活佛的藏式楼房31座,各活佛住宅30座,大厨房6所,印经院1所,讲经院2处,嘉木样大师别墅2处,经轮房500间,普通僧舍500多院,占地面积1000多亩,这些建筑形成了特点明显的藏族寺院建筑群其用途分为经堂、佛殿、活佛住宅、僧舍等类建筑大气磅礴,金碧辉煌,宏伟壮观,具有鲜明的藏族特色风格。在整体设计、建筑工艺、艺术风格方面都表现出藏族建筑炉火纯青的水平。 拉卜楞寺建筑由经堂、佛殿、活佛住宅、僧舍以及外围的转经廊组成,主要建筑物有闻思学院、弥勒佛殿和寺主嘉木样活佛府等,全部集中于依山的高处,周围三面簇拥着大片僧舍高低对比十分鲜明寺中主要建筑色彩选用姜黄、深棕色等藏族寺庙专用的凝重、庄穆的暖色调,重要标志性佛堂系鎏金金顶和鎏金法轮器件装饰,辉煌壮丽;所有僧舍外墙一律刷成白色,配以大门外侧的红色边框,朴素而安静,寺院外围的转经廊把全寺中心浓郁的宗教氛围烘托得淋漓尽致拉卜楞寺建筑:闻思学院 闻思学院,在拉卜楞寺六大学院中规模最大,占地面积4500平方米。整个建筑坐北向南,分为前殿楼,前庭院、经堂和大殿。它是传授佛学显宗,即基本理论知识的学院。藏传佛教格鲁派的修行菩提次第是先精通显宗,才能进入密宗阶段,闻思学院是佛学学习的第一关。 闻思学院的前殿楼系大屋顶式建筑,雕拱飞檐,顶脊装有宝瓶、法器、木雕。前庭院在前殿楼和正殿之间,院地全部铺青石板,院内回廊三合,有廊房32间,廊内墙壁上绘有佛祖释迦牟尼生平应化事迹图。 正殿两侧墙壁上彩绘的是东、西、南、北四大天王。正殿东西有14间,南北有11间。殿内有140根明柱,可容纳3000多僧人在内诵经(进入大殿带游客走顺时针方向)。殿内正中是嘉木样活佛和法台的座位,一排排卡垫是僧人诵经的坐垫。在嘉木样大师座位的两侧,供奉着释迦牟尼、宗喀巴大师、“二圣六庄严”,二胜指功德光、释迦光、六庄严指,无著、圣天、世亲、陈那、法称六大谕师以及历代嘉木样的塑像。藏经架上摆放的是108部《甘珠尔》经卷。 闻思学院以学级之多、年限之长、修炼之繁为其他学院所不及。它主习显宗及佛学主要教义、原理、教律。通过背诵、师授、辩诵的形式,达到通晓五大论--《释量论》《现观庄严论》《入中观论》《俱舍论》《律宗论》,学级共分13个,一般11年才能学习完12个学级,系13个学级,期限无定。 学院每年农历四月十九日至二十四日举行辩诵大赛,寺主嘉木样活佛亲自主持,闻思学院高僧和僧侣全部参加,答辩者为8年级至12年级的僧侣,提问者为有学位的活佛及推选出的优秀僧侣等。 闻思学院的学位分为三个等级,即“卷巴”“尕仁巴”“多仁巴”,意思是在寺院广场上当着全寺僧众答辩考取通过学位之意。“多仁巴”的考试科目为五部大论,全寺每年录取2名,分二次进行,第一次在农历正月十七至二十一日,第二次在农历七月初九至十三日,考取“多仁巴”学位后,有望遴选为活佛的经师或属寺法台。 拉卜楞寺建筑:藏医学院 医学院修建于1874年,是二世嘉木样从闻思学院抽调一部分僧侣,亲自传授《四部医典》,开展藏医疗技术及药物学专门研究的学院。学院除了一般僧人必须学习的宗教职业经籍外,主要学习《四部医典》《晶珠本草》及《月王药诊》等著作。藏医的特点集中表现在《四部医典》里。《四部医典》由藏族医药大师宇托•云丹贡布撰写,成书于公元8世纪中叶,是一部集藏、汉和印度医学三方面医疗技术理论,并加以选择自成系统的藏医医学典籍。《晶珠本草》是一部药物学著作,它记载的药物有2000多种。 学院大殿墙上的壁画,是用象征主义手法画的一棵棵生命之树,是医学院学习的形象教材。藏文楷书是注解,用来讲解复杂的藏医学原理和相互关系,树旁书写着各自象征的名称,表示人体径脉、气脉,生理结构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联形象示意图。 医学院的主要活动有传授、采药、制药三个方面。传授:农历二月二十一日开始,以高级班僧侣中选出优秀者8人作为老师,到初、中级班传授知识。直至农历四月二十九日结束,接着由本院僧官和教师进行考试,十一月由本院法台给僧人讲解“道次第理论”。采药:每年分三次集中采药。分别是农历四月下旬,由中、初级班僧侣外出采药3天。农历六月上旬,全院僧众外出采药14天。农历八月,全体僧侣外出采药3天。采药回寺后,由高级班僧侣讲授采得药物标本的生长情况、生长中期的生态情况、生长的晚期的果实情况等,以此识别生态变化和药物本质等。制药:农历七月下旬,全院僧侣开始制药。成药有散、凡、膏三种。制成后,于八月下旬根据本院教规由全体僧侣诵经七天。诵经后,将所制的药品,分发给本院僧侣应用。 拉卜楞寺建筑:续部上、下学院 续部上、下学院是仅次于闻思学院的两大学府,学员一般在五六百人以上。上、下学院实际上是指低年级(下学院)到高年级(上学院)的升级,该院因由后藏的喜饶桑盖法师传续而来,所以叫“续部”。续部上院由五世嘉木样建成,续部下院由一世嘉木样建成。两院都分为初、中、高三级,学程年限不定。续部上院按《密宗道次第广论》要求,受法师之灌顶口诀,依生起和圆满次第之道修行密宗真谛。续部下院主要研修密宗教仪,广授法师之灌顶,教化善根弟子入密宗金刚乘门,立于解脱之道。两院的教规严格而繁杂,僧人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赌咒发誓,才能传续。修业期间,对行为规范要求极为严格。僧徒还需学会用彩色细砂制作坛城(或译为坛场),又叫曼陀罗。绘画八种佛塔、土地金刚线等技法。每年考试只有一人能获得“俄然巴”(密宗学博士)学位。 拉卜楞寺建筑:时轮学院 时轮学院由二世嘉木样建成,属密宗天文学院。 “时轮”为远古苯教天文历算的“时间之轮”,后为佛教中的时空理论所代替。时轮学院除研究时轮金刚(时轮金刚现被人格化为一种白色的神)和怖畏九首金刚的生起与圆满之道外,主要学习研究时轮天文历算,兼司藏历,并学习声明、语言、诗词、书法、绘坛、音韵的手法和步法。该院的主要任务是每年测算出次年及数年间的年历。 藏族的历算吸取了汉族夏历的历算方法以及印度、尼泊尔的《时轮经》之精华,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藏族历算。其推算方法除“太阳日”外,还有“太阴日”和 “宫日”,在全世界也鲜见。学僧不仅修持供养,而且兼习实用技术,分为三级,学习年限不定。学员平常约有200人左右。 拉卜楞寺建筑:喜金刚学院 喜金刚学院由四世嘉木样建成。以古吉都金刚为主供神。主要研究密宗喜金刚的生起和圆满次第之道,兼司官历(现行公元纪年历法)、藏文文法、书法、音乐、舞蹈、堆绘彩砂坛城、制作施食等,是一所综合性的艺术学院。僧徒依照拉萨南佳札仓,穿紫不穿红。学院一般有学员三四百人,最拿手的是彩砂绘制坛城,即:曼陀罗。曼陀罗是梵文音译,意为“坛”、“坛城”。佛经上讲,曼陀罗是一种有灵光宝气的花,色白而音妙,花盘硕大,谁若是遇见它,就会舒心惬意,脱岀地狱之苦,升华到极乐世界。实际上,藏传佛教的曼陀罗是指“轮圆具足”的坛城,是密宗修行的一种“秘法”,在修法处划一圆圈或建以土坛,并在上面画上佛、菩萨等,象征诸尊佛聚集在一起,阻止妖魔侵入,危害修法。对古印度的“坛城”,藏传佛教进一步完善加工,提升为彩绘的惟妙惟肖的城堡。修行密宗者都想通过绘制坛城,悟性修行,以便早日摆脱“罪孽”,层层过关,跳出人间地狱之苦,到达极乐世界。 金刚坛城有木制的,有金属材料的,也有绘画的,但更多的以细沙制成。首先筛选颗粒均匀的细沙,洗去泥土,以不同颜料染成各色,分别装在牛角形铁筒内,筒口留有能流出细沙的小孔,然后在砂盘内以各色细沙堆绘成佛经所描述的各种金刚图案。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拉卜楞寺都要举行时轮金刚法会,在供奉的坛城下首,由时轮学院中精选的十余名高僧,身着法衣,手持法铃,头戴五瓣莲花帽,舞蹈诵经。 拉卜楞寺建筑:弥勒佛殿 弥勒佛殿是拉卜楞寺的最高建筑,高六层,纵深各五间,该佛殿因顶层覆盖最大的鑿金铜瓦屋面,故称“大金瓦寺”。它又称“寿禧寺”,匾额是清嘉庆皇帝御赐给这座经堂的名称,用汉、藏、满、蒙四种文字书写。殿内供奉高八米鎏金弥勒佛大铜像,是1788年二世嘉木样从拉萨请来尼泊尔国王的金匠姿寻那米扎、葛哇夏仲等3人,耗资白银5万两建造,身内存各种小佛像十万尊。殿内还珍藏有金银粉书写的《甘珠尔》(藏文大藏经,系佛祖的论语部)。《甘珠尔》是藏文大藏经的组成部分,系佛学研究大成,为稀世珍宝,共220卷,数百万字,内容不仅有佛学经典,还有古中亚各地的天文、文学、工艺等珍贵资料。 拉卜楞寺建筑:小金瓦寺 小金瓦寺俗称释迦牟尼像殿。整体样式与拉萨的大昭寺几近相仿。殿高三层,第二层供奉的是释迦牟尼的佛像,两侧两根铜质龙柱相辅。在佛像头顶又供有一尊零点七米的释迦牟尼金像。据说这尊金像是一位印度圣者在释迦牟尼在世期间,亲自为佛祖铸造的肖像。他一生共铸造了108尊,这是其中之一。释迦牟尼的肖像铸造完毕,由释迦牟尼自己沐浴开光加持。这是唯一流散在我国由佛祖自己开光沐浴的金尊,是稀世之宝,价值连城。 拉卜楞寺建筑:狮子吼佛殿 狮子吼佛殿是拉卜楞寺萨木察仓活佛于1809年(清嘉庆14年)捐资兴建。殿门上悬挂的“寿安寺”匾额是嘉庆皇帝赐予。殿内主供狮子吼佛一尊,即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鼻祖宗喀巴大师的肖像殿。狮子吼佛为贤动千佛中第十一位佛,藏传佛教格鲁派宗喀巴大师生前为严肃教规,整顿教纲,弘扬教义,做出艰辛的努力,制定了种种措施,犹如雄狮怒吼,他对佛教的功绩犹如狮子对百兽的威严, 表达了善男信女对宗喀巴大师的崇敬。狮子吼佛高13米,重两吨,佛像造型庄严高大,比例匀称,铸雕精细,神态安祥,眉目生动,停坐瞻望,庄严肃穆。佛殿的两侧供有铜质鎏金八大佛立像和十六罗汉群像。 拉卜楞寺建筑:宗喀巴佛殿 宗喀巴佛殿与狮子吼佛殿系李生姐妹佛殿。宗喀巴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鼻祖,他毕生为整顿教纲,创立格鲁派而奋斗,为藏传佛教的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僧俗们为了纪念他,在各自的寺院内,选择显赫的殿堂供奉他不同年龄时的肖像。佛殿内居中供奉的是宗喀巴鎏金像,两边一位是金刚手大势至菩萨,另一位是观音菩萨。一个手捧经卷,一个手持智慧剑。象征着以佛光智慧,普照一切,压制一切邪恶无力上升,使天下人等太平幸福。在殿堂内还供奉着鎏金文殊菩萨、救度母佛21尊,小铜佛1000尊。 拉卜楞寺建筑:大经堂 大经堂坐落在拉卜楞寺整个布局的中轴线上,占地10余亩。大经堂分为前殿楼(大小活佛观看本寺法舞的观礼台),前庭院(佛事诵经期间活动交谈的场院),正殿(全寺僧众诵经聚会的正式场所),后殿(灵塔殿)等。大经堂融汇着藏汉建筑的风格。前殿雕梁画栋,飞檐斗拱,顶覆琉璃瓦,显得典雅华贵,有鲜明的汉式建筑风格。而正殿和后殿又是地道的藏式建筑,“内不见土,外不见木”。外墙用石头砌起,光滑平整,精巧美观。墙头顶端下面,堆砌一米多厚的干“茴蔴”(茴麻是一种高山多年生木本植物,坚韧抗潮,极富弹性,具有减轻墙体压力和防震性能)。 大经堂能容纳4000多僧人举办佛事活动和全体僧人集中诵经。整个大经堂由140根方柱支撑,全寺六大学院聚会或有重大事项商议,都要在这里举行。经堂上首黄绢铺裹的讲台是拉卜楞寺寺主嘉木样活佛的法台。经堂上供奉着镀金的各种佛像,身上搭着黄、蓝、白等各种彩绢,像前供着酥油圣灯。顶梁上悬落下来的宝幡、华盖、唐卡,方柱上裹的彩缎软绢、堆绣,墙面上绘就的壁画,以及各种华丽的装饰,给大经堂涂上了富丽堂皇、庄严肃穆的色彩。灵塔殿系大经堂的内殿。灵塔殿内供奉的是拉卜楞寺五位主持嘉木样活佛的肉身灵塔。也叫舍利塔。五座塔是五座纪念碑,以时间次序先后排列。灵塔殿两旁安置的是拉卜楞根本大施主河南蒙旗王爷和王妃的灵塔。另外,还摆放有寺内历世职高位尊活佛的灵塔。殿内共有骨灰塔26座。按照佛教的教义,活佛涅篥之后一般是要火化的,因为一旦灵魂走了,肉体就要离开凡尘。拉卜楞寺与布达拉宫一样,专门设立了灵塔殿供奉灵塔,这主要因为寺主一世嘉木样•洛桑坚参功德昭著,创建了拉卜楞寺,在安多藏区广泛弘扬了佛教,著作多、声誉高。圆寂后,河南蒙旗王爷夫妇及僧侣集体献银一千两,修建肉身灵塔,并镶嵌各种珍贵宝石,以兹纪念。从此,历世嘉木样圆寂,寺院都按例制作舍利灵塔,塔前镶有活佛的画像或照片,放在殿内。最精美的要算五世嘉木样灵塔(1916-1947年)。塔高3米多,用银子包裹,雕镂各种图纹,镶嵌各种宝石。四周有子母绿宝石、金刚石、珊瑚、玛瑙、珍珠、松儿石、腊珀、琥珀、翡翠等2万余件,花去白银1.4万两,赤金260余两。 拉卜楞寺建筑:千手千眼观音殿 千手千眼观音殿里的观音造型,和藏传佛教格鲁派各寺院的大致相同,是两眼两手下,左右各具20手,手中各有一眼,共40眼40手,各配25“有”--即三界中有情存在的环境,包括四洲、四恶趣、六欲天等,这样就成了千手千眼。佛经中曾经讲到:观世音聆听了如来的讲经布道后,发誓要造福于众生,于是长出了千手千眼。千手表示护持众生;千眼表示关照人间,都是大慈大悲的表现。 拉卜楞寺建筑:藏经楼 拉卜楞寺的藏经楼馆藏的不仅有经书,同时还收藏了藏民族数千年来创建、积累、用文字记载下来的各类图书。拉卜楞寺被誉为“世界藏学府”就由此而来。据统计藏经楼馆藏图书约6万余册,可分为语言学、修辞学、天文历算、大小五明、工艺雕塑、冶炼制造等十大类图书。其他为全集类,有17种。包括宗喀巴、历世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及嘉木样、藏区各大寺活佛的著作全集,共达2.1万余部。哲学类有1.5万余部;传记类1900余部;声明类240余部;文法修辞类500余部;天文工艺类280余部;医药专著490余部;密宗类660余部。 寺内珍藏的两部贝叶经,是佛学界的稀世之宝。贝叶是生长在印度湿热森林中的贝多罗树的叶子。质硬纹韧耐湿耐燥,适于长期保存。目前,世界上存留的贝叶经很少,而拉卜楞寺却拥有两部。据说其中一部是阿底峡(公元982-1054年)大师亲诵的记录。另一部是印度圣者华丹达哇智华书写的印度梵文经。藏书中有用金汁、银汁、珊瑚、松儿石、珍珠等粉汁书写的《金刚经》,以及用黄金丝绒在墨缎上织的《善为经》;金汁书写的《菩提道次第广诵经》和《八千经》,银汁书写的《松赞干布》《甘珠尔目录》等称得上是稀世之宝。 拉卜楞寺建筑:贡唐宝塔 贡唐宝塔由拉卜楞寺著名学者三世贡唐仓•贡曲丹贝仲美大师建于嘉庆十年 (1805年),嘉庆十一年(1806年),嘉庆皇帝赏赐“佛光普照”匾额。后经四、五世贡唐仓耗费巨资数次修建,宝塔历经百年沧桑,不幸毁于“文革”。六世贡唐仓•丹贝旺旭在国家和海外华侨、信教群众的资助下于1991年动工重建,于1993年8月竣工开光。 重建的贡唐宝塔是按原规模款式在原址上建造的。塔高五层,由塔刹、塔瓶、塔座三大部分组成。塔刹是光彩夺目的日、月、星辰,塔瓶是精铜浮雕鑒金八大菩萨,塔座为琉璃瓦装饰的三层四角建筑,一层四周装有铜制经轮。宝塔不仅外表宏伟壮观,气势非凡,内部构造精巧,多宝严饰。塔正中是二层相互贯通的四座佛殿。正面佛殿是华贵的塔中之塔三世贡唐仓灵塔和一、二、四、五世贡唐仓镀金像,左右两侧是度母和普明佛殿,背面是藏经殿,收藏有两万余卷佛经。四座佛殿之顶是三百多尊铜佛环抱的第二世嘉木样塑像。宝塔第三层是千佛殿,收藏有1032尊铜佛。第四层宝瓶之中,供养着近两米高的阿弥陀佛。塔座和宝瓶内壁还绘有生动细腻的百余幅壁画。拉卜楞寺建筑:德哇仓文殊殿 德哇仓文殊佛殿在拉卜楞寺正南,面临大夏河,背倚拉卜楞寺大经堂,是由三世德哇仓•嘉央图丹尼玛于1814年创建的,1817年三世嘉木样•久美坚措、三世贡唐仓•丹贝仲美、三世德哇仓•嘉央图丹尼玛三位大师进行了开光仪式。“文革”中,德哇仓文殊佛殿遭到彻底毁坏。1995年八世德哇仓•嘉样图丹嘉措开始重建,历经五年至2000年夏季圆满落成。佛殿高四层,占地面积780平方米,其外观为石墙,柽柳墙建筑结构,以藏式石木为主,外石内木,外不见木,内不见石,整洁大方,坚固耐久。殿内的走廊三米宽,两面墙壁绘有佛本生故事,主殿在内,可谓殿中有殿。其规模大小及内供佛像的种类、数量等均与原殿所供完全相同,方正匀称,庄严肃穆。内外墙面书写着鎏金梵文和绘满佛教壁画。殿内主供铜质鎏金普照文殊菩萨像,其高度为12米,主供像两侧是高度3米有余的铜质liu金释迦牟尼佛像和弥勒佛像。殿内东西北三面供奉着身高约为一尺七寸的千尊铜质鎏金释迦牟尼佛像,每尊佛像栩栩如生,慈祥可敬。 拉卜楞寺建筑:拉卜楞寺展览馆 拉卜楞寺展览馆展示着拉卜楞寺珍藏的奇珍异宝和各类文物。有清宣宗道光赐给三世嘉木样的册封,即藏历土猴年(1848年)三世嘉木样被道光皇帝封为“扶法禅师”称号,并授赐文、印鉴;有1914年国民政府给第四世嘉木样的“广济静觉妙严禅师嘉木样呼图克图”之印;有中华民国23年(1934年)颁发给第五世嘉木样的“辅国阐化禅师嘉木样呼图克图”印,此印为拉卜楞寺现存最大的封印,形正方,银印模,镌刻蒙、汉、藏三种文字。展览馆内还藏有历代嘉木样大师的法衣、法帽、法器和服饰等各种生活用具。嘉木样遗留的木制念珠,大小如蛋表面如桃核,坚硬,共98项。牛角刀,据传是清朝乾隆皇帝赐给二世嘉木样的遗物,形如牛角,刚劲有力,并用大盒装入其内。五世嘉木样遗留的英文打字机,藏文地球仪。此外,背有象牙雕刻的嘛呢轮,珍珠、眼石、珊瑚树及象牙制的法衣,金银镶的道具,以及清朝乾隆赐的锡杖等。

知识出处

甘南旅游指南

《甘南旅游指南》

出版者:甘肃民族出版社

甘南藏族自治州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已经有人类在甘南的三河一江流域繁衍生息,开发这块亘古荒原。后来,羌人在这里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部落联盟。秦代,部分地方已属临洮管辖。西汉时期,东部属陇西郡、北部属金城郡,设白石、羌道两县。隋朝时的临洮郡、枹罕郡、宕昌郡分别管辖今甘南的西北和东南部部分地区。到了唐朝,废郡置州,甘南境内曾为洮州、芳州、迭州的全部和河州、宕州的部分,西北部属吐谷浑、吐蕃的范围。元代属宣政院管辖,吐蕃等处由宣慰司统领。明代属陕西都司管辖,清乾隆时,州境大部属巩昌府,夏河由循化抚番厅管辖。1913年废府设道,临潭县属兰山道,西固县(今舟曲县)属渭川道。1928年建立夏河县,改属甘肃管辖,1937年成立卓尼设治局。1952年7月设立甘南藏区委员会,1953年10月甘南藏族自治区成立,1955年7月1日改为甘南藏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是全国10个藏族自治州之一,现辖夏河、玛曲、碌曲、卓尼、迭部、临潭、舟曲7县和合作市。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