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拉日巴佛阁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甘南旅游指南》
唯一号: 292534020230000815
专题名称: 米拉日巴佛阁
文件路径: 2925/01/object/PDF/292510020230000005/001
起始页: 0040.pdf
专题类型: 景区

专题描述

米拉日巴佛阁位于合作市,全称是“安多合作米拉日巴九层佛阁”。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吉上师为了纪念藏传佛教噶举派创始人米拉日巴,是洛桑达遵从师命仿九层碉房的造型而建。现存建筑是依照原有的建筑风格于1988年5月重建,历时四年修建而成,高40余米,总建筑面积4028平方米。该建筑在建筑风格上体现了 “内不见石,外不见木”的特色,融藏族堡式建筑与汉式佛阁式建筑特色为一体,是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在安多藏区的代表寺院。2005年被评为国家2A级景区。 米拉日巴是藏传佛教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一位大师,是噶举派(白教)创教者之一。他年幼丧父,家产被伯父霸占,随母亲过着贫困生活,饱受凌辱。为报仇雪耻,他修习了苯教咒术,并咒杀了伯父及其亲友30余人。快意恩仇之后,他顿生忏悔之心,于是改宗佛教,拜在玛尔巴译师门下。为了磨炼他的心性,玛尔巴曾让他在连续六年之内修建众多城堡,然后再一一拆毁。后来,米拉日巴又在岗仁波卿雪山上苦修了9年,饮冰雪、食青苔,以至毛发肤色都变成了绿色,最终印证了“大手印”和“拙火定”密法。“拙火定”能够大幅度提高身体温度,因此即便是在冬季,他也只穿一袭布衣,人们称之为“米拉日巴”,意为米拉家族中穿布衣者。米拉日巴终生未建道场,在青藏各地云游传教。他传教的方法独特,常以歌唱教授门徒,对后世藏族诗歌发展产生过影响。米拉日巴修炼过苯教和红教的密法,参与开创了白教,而他对密宗的心得又被后来的黄教所沿袭,所以受到藏传佛教各派的尊崇。 米拉日巴佛阁高共九层,主要供奉藏族民众中最富传奇色彩、妇孺皆知的米拉日巴尊者及其弟子为主的藏传佛教各派的开宗祖师,有以金刚为主的四密乘的众多佛像、菩萨、护法神等各类佛像1720尊。第三层到第八层所奉安的佛像都是用檀香木、神柏雕刻而成。阁内反映藏传佛教内容的各类壁画规模巨大,绘画技法高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常年有住寺喇嘛学习研修,供奉佛祖,具有独特的文化氛围。 佛阁的每一层都有不同的主题:第一层主供藏传佛教的几位主佛,强巴佛(即汉传佛教的弥勒佛)、释迦牟尼、文殊、观音、大金刚手、药师、度母、白伞盖等等;第二层主要是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及其弟子;第三层是藏传佛教最古老的教派宁玛派(红教)的师君莲花生、希瓦措和法王赤松德赞……每一层都代表了藏传佛教的一个时代或是一个支派,并包括了已经被神化的藏族历代文化名人,比如创制藏文的吞弥•桑布扎,藏戏之祖唐东杰布,藏药鼻祖宇妥•元丹贡布等等,当然,也少不了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佛阁第九层是一幅绘制的坛城,是释迦牟尼为大众讲说密宗时所坐的地方。 米拉日巴佛阁的僧侣们每年还要举行各类佛事活动。从后藏扎什伦布寺传习而来的宗教法舞,形式非常严格和讲究,舞姿庄重、场面宏观,舞蹈形象或兽、或鬼或神,或善或恶,服装奇特、面具繁多,法号锣鼓激越,震颤人心。

知识出处

甘南旅游指南

《甘南旅游指南》

出版者:甘肃民族出版社

甘南藏族自治州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已经有人类在甘南的三河一江流域繁衍生息,开发这块亘古荒原。后来,羌人在这里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部落联盟。秦代,部分地方已属临洮管辖。西汉时期,东部属陇西郡、北部属金城郡,设白石、羌道两县。隋朝时的临洮郡、枹罕郡、宕昌郡分别管辖今甘南的西北和东南部部分地区。到了唐朝,废郡置州,甘南境内曾为洮州、芳州、迭州的全部和河州、宕州的部分,西北部属吐谷浑、吐蕃的范围。元代属宣政院管辖,吐蕃等处由宣慰司统领。明代属陕西都司管辖,清乾隆时,州境大部属巩昌府,夏河由循化抚番厅管辖。1913年废府设道,临潭县属兰山道,西固县(今舟曲县)属渭川道。1928年建立夏河县,改属甘肃管辖,1937年成立卓尼设治局。1952年7月设立甘南藏区委员会,1953年10月甘南藏族自治区成立,1955年7月1日改为甘南藏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是全国10个藏族自治州之一,现辖夏河、玛曲、碌曲、卓尼、迭部、临潭、舟曲7县和合作市。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