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巴拉文化主题广场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甘南旅游指南》
唯一号: 292534020230000814
专题名称: 香巴拉文化主题广场
文件路径: 2925/01/object/PDF/292510020230000005/001
起始页: 0038.pdf
专题类型: 景区

专题描述

香巴拉文化主题广场位于合作市中心,2000年10月动工建设,2003年6月全面竣工。广场南北长725米,宽140米。占地80950平方米,绿化面积26450平方米,种植各种观赏树木144棵,安装健身器材36套。整个广场由瓷砖硬化、绿化、道路、雕塑、音乐喷泉、灯光照明等部分组成,是集休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大型公共文化场所。它已成为甘南藏族自治州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香巴拉文化主题广场的建成,使合作市市民告别了昔日雨、雪天气一身泥,晴天一身土的历史。绿草如茵、生机盎然的绿化带和漂亮的观赏树,广场周边一幢幢整齐明亮的特色建筑取代了参差不齐的陈旧房屋,使这里充满了高原羚城独有的文化氛围。 五彩缤纷的灯光、碧绿如茵的草坪,充满雪域文化特色的雕塑和音乐喷泉中幻化出的绚丽多姿的彩虹,使羚城世纪文化广场的夜景分外迷人。 广场北边,羚羊雕塑驻足观望。羚羊是甘南草原的标志性动物,它们从远古洪荒出没至今,亲身体验了历史沧桑发生的巨变,它们目睹了唐初以来,吐蕃文化和吐谷浑文化在甘南草原发生的历史碰撞,及安多藏族的过去和今天。尤其近几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甘南州首府合作市藏语中称为“羚羊之地”,有诗为证:“羚羊百兽之灵,自古合作之地,羚羊生息于此,故得羚城之名。” 广场南侧驻足静立的是高原魂——耗牛,这高原之舟,承载着希望,承载着雪域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体现着藏族人民威武不屈、粗犷豪迈的坚强品质。 位于广场中心的白海螺音乐喷泉,以冰清玉洁的莲花为基座,托起神圣的白海螺和洁白的哈达,代表勤劳、智慧的合作人民,吹响开发与发展的吉祥妙音,代表勤劳朴实、热情好客的合作人民托起纯洁、神圣的哈达,热忱欢迎前来观光旅游和投资经商的所有宾客。 高原明珠矗立在广场的北侧,它以“21世纪”的造型,托起了合作市这个新世纪的高原明珠。它预祝羚城合作市在21世纪的发展浪潮中成长、繁荣,实现跨越式发展。

知识出处

甘南旅游指南

《甘南旅游指南》

出版者:甘肃民族出版社

甘南藏族自治州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已经有人类在甘南的三河一江流域繁衍生息,开发这块亘古荒原。后来,羌人在这里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部落联盟。秦代,部分地方已属临洮管辖。西汉时期,东部属陇西郡、北部属金城郡,设白石、羌道两县。隋朝时的临洮郡、枹罕郡、宕昌郡分别管辖今甘南的西北和东南部部分地区。到了唐朝,废郡置州,甘南境内曾为洮州、芳州、迭州的全部和河州、宕州的部分,西北部属吐谷浑、吐蕃的范围。元代属宣政院管辖,吐蕃等处由宣慰司统领。明代属陕西都司管辖,清乾隆时,州境大部属巩昌府,夏河由循化抚番厅管辖。1913年废府设道,临潭县属兰山道,西固县(今舟曲县)属渭川道。1928年建立夏河县,改属甘肃管辖,1937年成立卓尼设治局。1952年7月设立甘南藏区委员会,1953年10月甘南藏族自治区成立,1955年7月1日改为甘南藏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是全国10个藏族自治州之一,现辖夏河、玛曲、碌曲、卓尼、迭部、临潭、舟曲7县和合作市。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