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杆菌病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唯一号: 292534020230000515
专题名称: 布氏杆菌病
文件路径: 2925/01/object/PDF/292510020230000001/001
起始页: 0402.pdf
专题类型: 医疗

专题描述

布氏杆菌病简称“布病”,牲畜是布病主要传染源。全州布病普查始于1958年,70年代至90年代,碌曲县又先后进行过几次普查和调查。从发病的总体情况来看,牧区发病率最高,半农半牧区次之。牧区的女性发病率又高于男性,碌曲县牧区男性发病率为2.39%,女性为5.79%。原因主要是牧区直接接触牲畜较多的挤奶等劳务均由妇女所承担。1972年,全州人类布病普查发现,碌曲、玛曲、夏河三县共有布病患者1075人。1982年9月,县卫生防疫站对县城有关畜产品屠宰人员及玛艾大队、加格大队留守冬房帐圈的部分老人和学生165人进行检査,检出阳性病人34人,占检査人数的21%,其中男18人,占阳性率53%,女16人,占阳性率46%。1993年,县卫生防疫站采取询问症状、检査体格、布病皮试筛选方法,对可疑及皮试阳性者采血作血检(SAT)试验,综合对双岔乡、玛艾小学及县藏族中学的学生人群256人进行诊断,检出病人39人,患病率3.99%,査出玛艾小学患者1人,藏中学生皮革强度大,感染率高,血检(SAT)阳性5份,且均有临床表现,双岔乡的感染率最高,其病因可能是人畜接触机会较多。布病的防治始于50年代,进入80年代后,广泛开展了防治宣传,加强防治措施,在病区采取以注射布氏杆菌疫苗、投服布病药丸,气雾免疫及多种中西、中藏医综合疗法。1972年,州畜牧兽医站主持,州卫生防疫站参加组织的工作组,对碌曲县尕海公社的加仓、前进、郎木寺公社的贡巴、波海、尕尔娘等大队及李恰如牧场的人和牛、羊全部进行了羊型五号苗的气雾免疫。加强对牲畜有病的防治,切断传染源,是防治人类布病的根本措施,自80年代初,对畜类布病防治进一步加强,1983年,州上下达给碌曲县290000头(只)牲畜气雾免疫任务,实际完成330729头,超额13.12%,密度达到92%,同时对双岔、西仓、阿拉三个公社下达的3000份血检任务超额3.5%完成,阳性率下降到0.48%。1980年,对四个乡的9个自然村的6~8岁的儿童1479人进行了布病抽查,实査1380人,受检率92.44%,发病率为0/十万。经检査验收, 达到了国家“基本控制标准”。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碌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碌曲县志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实事求是地记述碌曲县的自然和社会历史现状,力求思想性、资料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本志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不谋划一,下限至于1995年底,个别卷章人物及图片资料延至定稿。本志以卷、章、节、目设篇布局,分类设卷,卷下设章节,节下设目,记述史实,并以图表作补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称"解放前",其后称“解放后”。1955年6月碌曲县人民委员会成立前称“建政前'',其后称“建政后解放前用历史纪年,并加注公元纪年,解放后用公元纪年。数字表述,除成语、顺序号及习惯语用汉字外,凡表示数量的通用阿拉伯数字。志中数字根据以县统计局资料为主,不足之处使用部门数字。人物志坚持“生不立传”原则,以本籍为主,记及对本县有重大贡献的外籍人士。对已故名人、流落红军、革命烈士和在各条战线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以传略记述。对历次全国各类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正县级以上领导职务和副高级以上职称的公职人员,州政协常委以上职务的民族宗教界人士,受到省部级以上单位表彰的先进人物,予以筒介。对受到地厅级部门表彰的各类先进人物、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列表介绍。本志资料大部分来自档案馆案卷和本县各部门档案、文献、报纸,部分资料由调查采访取得。入志资料一般不注明出处。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