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病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唯一号: 292534020230000514
专题名称: 性病
文件路径: 2925/01/object/PDF/292510020230000001/001
起始页: 0402.pdf
专题类型: 医疗

专题描述

性病俗称花柳病或干气病。在漫长岁月里,由于陈规陋习的影响,性生活紊乱,使此病得以蔓延,由于缺医少药,一旦染病只好任其恶变,造成生育能力低下,婴儿成活率下降,成为历史上影响少数民族人口发展的主要疾病之一。在解放前至20世纪60年代前期,性病为境内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地方病之一。1954年,碌曲县卫生所就开始调查诊治性病。1955年,碌曲县卫生所采用洧西林、金必碘石霸等药物共治疗性病患者111人,其中梅毒84人,淋病27人。1956年采用苏联方法治疗性病100余人。1957年,卫生部门组成4人性病调查组,在第二季度进驻郎木寺斯日卡哇部落进行化验、物理诊断调查,以求得掌握可靠数据的性病发病率。全年安排治疗120人。1959年,州卫生防疫部门对来自德乌鲁市与洮江县部分地区198名藏族牧民做康氏沉淀试验,其中呈阳性的106例,发病率为53.53%,1959年,全县显发性梅毒占到调查人数的5.0%,防治3428人。同年10月县卫生局组织一支性病防治队,先后在尕海、阿木去乎防治,至年未治疗5000余人。1960年在阿木去乎、西仓、双岔、科才4个公社进行性病检查8672人,治疗病人1761人。1961年又发现梅毒患者36人。1964年,省卫生厅派来民族医疗队,对双岔、玛艾、阿拉3个公社重点进行了性病普查治疗和麻风病流行调查,共调查5427人,占3个公社总人口的80.8%,检出性病患者643人,其中患梅毒544人,患淋病99人,选点调査的双岔公社受检2370人,抽血化验1113人。确诊性病患者为266人,患病率31.2%。在调查诊治的同时,政府在群众中大力宣传婚姻法,提倡一夫一妻制,开展移风易俗教育,亦使性病传播得到控制。自60年代后期,性病通过治疗逐年下降,不再成为境内的主要地方病。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碌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碌曲县志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实事求是地记述碌曲县的自然和社会历史现状,力求思想性、资料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本志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不谋划一,下限至于1995年底,个别卷章人物及图片资料延至定稿。本志以卷、章、节、目设篇布局,分类设卷,卷下设章节,节下设目,记述史实,并以图表作补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称"解放前",其后称“解放后”。1955年6月碌曲县人民委员会成立前称“建政前'',其后称“建政后解放前用历史纪年,并加注公元纪年,解放后用公元纪年。数字表述,除成语、顺序号及习惯语用汉字外,凡表示数量的通用阿拉伯数字。志中数字根据以县统计局资料为主,不足之处使用部门数字。人物志坚持“生不立传”原则,以本籍为主,记及对本县有重大贡献的外籍人士。对已故名人、流落红军、革命烈士和在各条战线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以传略记述。对历次全国各类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正县级以上领导职务和副高级以上职称的公职人员,州政协常委以上职务的民族宗教界人士,受到省部级以上单位表彰的先进人物,予以筒介。对受到地厅级部门表彰的各类先进人物、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列表介绍。本志资料大部分来自档案馆案卷和本县各部门档案、文献、报纸,部分资料由调查采访取得。入志资料一般不注明出处。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