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骨节病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唯一号: 292534020230000513
专题名称: 大骨节病
文件路径: 2925/01/object/PDF/292510020230000001/001
起始页: 0402.pdf
专题类型: 医疗

专题描述

大骨节病是一种全身性软骨变形的地方性骨关节病。碌曲县的大骨节病主要分布在洮河沿岸的西仓、双岔和阿拉3个乡,这3个乡与卓尼县的藏巴哇、扎古录、柏林乡为甘南州大骨节病的主要病区。大骨节病的防治起步较晚,1977年,在甘肃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的协助下,州县地方病医务工作者普查时,在阿拉、双岔和西仓3个乡査出疑似大骨节病患者237例。1979年县防疫站对47例患者进行拍片,1980年在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协助下,初步确诊为大骨节病。1981年省地方病研究所大骨节病防治队和州、县卫生部门对一些重症病人进行了调查,同时对双岔、阿拉乡5个自然村的368人进行了抽样调查,共查出大骨节病患者152例,检出率为41.30%,拍片161人,查出大骨节病患者75例,检出率为46.57%,其中女性高于男性,分别为101例和51例。1983年8月省地方病研究所普查确定,分布在西仓、双岔、阿拉3个乡的大骨节病患者共272人,患病率分别是西仓1.8%,双岔5.42%,阿拉10.04%,平均5.61%。普查队还抽拍15岁以下青少年右手X线片65张,检出阳性病人19例,检出率为29.23%。1985年,再次对39个自然村的6480人进行了大骨节病普查,实检6046人,受检率为93.3%,患者514人,患病率为&5%,患病人数比1983年增加242人,普查同时还对病区3~13岁儿童拍片74张,可疑病人9人。1986年,县防疫站在州站协助下,对双岔、阿拉两乡的31个自然村进行了普查,其中双岔乡普查15个自然村,3005人,实查2822人,普查率达93.91%,查出大骨节病人219人,患病率为7.76%。阿拉乡共査16个自然村2137人,实查1993人,普查率达93.26%,查出大骨节病人225人,患病率占11.28%。根据全国大骨节病科学考察经验,为防治大骨节病,从1983年8月起,开始对病区15岁以下儿童和病人制服亚硒酸钠片,为了做好防治工作,县卫生局与乡村医生分别签订了“防治大骨节病责任合同书”,县地病办和卫生防疫站为监督单位。“合同书”规定成年病人每次3片,10岁以上儿童每次2片,9岁以下,6个月以上每次1片,10天一次。必须送药到手,服药到口。乡村医生每月报酬8~10元不等,对投服率高者每月奖励4元。据统计,1984年投药110268人次,发放报酬1059元,奖励156元。1985年病区15周岁以下儿童及病人3237人,共投服116532人次。1987年,病区15岁以下儿童2801人,病人514人,服药者3315人。自1987年下半年起,改10天投服1次为1月投服1次,全年应投服73921人次,实际投服58363人次,投服率为78.95%,1990到1992年采取对大骨节病监测点实施监测防治。1993年共投服亚硒酸钠片2210人次,投服率98.98%,经考核,基本达到预防目的。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碌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碌曲县志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实事求是地记述碌曲县的自然和社会历史现状,力求思想性、资料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本志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不谋划一,下限至于1995年底,个别卷章人物及图片资料延至定稿。本志以卷、章、节、目设篇布局,分类设卷,卷下设章节,节下设目,记述史实,并以图表作补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称"解放前",其后称“解放后”。1955年6月碌曲县人民委员会成立前称“建政前'',其后称“建政后解放前用历史纪年,并加注公元纪年,解放后用公元纪年。数字表述,除成语、顺序号及习惯语用汉字外,凡表示数量的通用阿拉伯数字。志中数字根据以县统计局资料为主,不足之处使用部门数字。人物志坚持“生不立传”原则,以本籍为主,记及对本县有重大贡献的外籍人士。对已故名人、流落红军、革命烈士和在各条战线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以传略记述。对历次全国各类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正县级以上领导职务和副高级以上职称的公职人员,州政协常委以上职务的民族宗教界人士,受到省部级以上单位表彰的先进人物,予以筒介。对受到地厅级部门表彰的各类先进人物、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列表介绍。本志资料大部分来自档案馆案卷和本县各部门档案、文献、报纸,部分资料由调查采访取得。入志资料一般不注明出处。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