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甲状腺肿大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唯一号: 292534020230000512
专题名称: 地方性甲状腺肿大
文件路径: 2925/01/object/PDF/292510020230000001/001
起始页: 0402.pdf
专题类型: 医疗

专题描述

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简称地甲病。地甲病在境内分布较广,洮河沿岸的西仓、双岔和阿拉3个乡较为严重。解放前,地甲病长期存在,对牧民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患者丧失劳动能力和语言能力,甚至连生活不能自理。有的家庭全家患有这种疾病。解放后,人民政府对地甲病防治予以高度重视,先后进行过多次调查与抽样调查和普查,掌握第一手资料。1955年调查到甲状腺肿大病人125人,至1956年治愈16人。60年代起开始大范围的普查,较大规模的防治从70年代起步。70年代先后进行过四次普查,据统计,1972年,全县共有地甲病患者351人。1973年,卫生防疫部门在县直机关干部和家属中对地方性甲状腺肿大进行详细调查,在受检的854人中检出患者256人,占受检人数的29.9%。1974年,县地方病防治小组利用两个月时间,基本摸清了阿拉公社、双岔公社的洛措大队、拉仁关公社的唐科大队患地甲病情况,共检查2759人,患病人数达846人,其中阿拉公社患病人数524人,双岔公社洛措大队患病人数226人,拉仁关公社唐科大队患病人数96人,患病率依次为35.9%、27.93%、19.5%。洮河下游患病率高于洮河上游。发病率最高的是阿拉公社的吉扎生产队,为6&1%。1980年8月,先后对阿拉、双岔两个公社、西仓公社贡去乎大队、碌曲县中学、城关小学等9个学校和部分县直机关干部、职工及家属3170人进行地方性甲状腺肿大抽查,查出患者1470人,占调査人数的46.43%,其中男性患者占40.27%,女性占59.73%。其中阿拉公社成人患病率居第一位,双岔公社其次,各地在校儿童发病率普遍偏高。1981年全县普查6505人,査出患者2564人,占普查总数的39.42%。1984年在全县普查地方性甲状腺肿大患者,受检11058人,査出地甲病患者1191人,总患病率为10.77%,较1980年下降21.72%。缺碘是地甲病产生的主要原因。地方病防治小组在对患者采取注射碘油,投放碘片方法治疗的同时,在全县推广食用加碘食盐。1974年,阿拉、双岔、西仓3个公社加碘量为万分之一,牧区公社与县城加碘二万分之一。自1982年7月份起,供销社坚持出售加碘盐,地方病防治办公室督促检查,随后指定专人进行碘盐监测。至1984年,地甲病患病率大幅度下降,1985年12月,经州地甲病考核验收工作队抽查验收,患病率下降到4.35%,达到了控制标准。1986年对607人进行抽查,患病13人,占2.14%。从此以后,地甲病防治工作主要是加强对全民食用碘盐的监测和管理,1995年,在做好该项工作的同时,对阿拉、双岔和西仓、县城7~14岁的750名儿童甲状腺肿大现状及碘油胶丸投服情况进行了调査,结果表明,我县儿童甲状腺肿大率为28.61%,患病率为10.8%。甲状腺肿大及患病率有明显回升趋势,其原因主要是牧业用盐冲击市场,其次是销售的食盐碘浓度不足。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碌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碌曲县志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实事求是地记述碌曲县的自然和社会历史现状,力求思想性、资料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本志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不谋划一,下限至于1995年底,个别卷章人物及图片资料延至定稿。本志以卷、章、节、目设篇布局,分类设卷,卷下设章节,节下设目,记述史实,并以图表作补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称"解放前",其后称“解放后”。1955年6月碌曲县人民委员会成立前称“建政前'',其后称“建政后解放前用历史纪年,并加注公元纪年,解放后用公元纪年。数字表述,除成语、顺序号及习惯语用汉字外,凡表示数量的通用阿拉伯数字。志中数字根据以县统计局资料为主,不足之处使用部门数字。人物志坚持“生不立传”原则,以本籍为主,记及对本县有重大贡献的外籍人士。对已故名人、流落红军、革命烈士和在各条战线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以传略记述。对历次全国各类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正县级以上领导职务和副高级以上职称的公职人员,州政协常委以上职务的民族宗教界人士,受到省部级以上单位表彰的先进人物,予以筒介。对受到地厅级部门表彰的各类先进人物、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列表介绍。本志资料大部分来自档案馆案卷和本县各部门档案、文献、报纸,部分资料由调查采访取得。入志资料一般不注明出处。

阅读